生活中的数学论文_陶学强

生活中的数学论文_陶学强

——在数学课堂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

甘肃省积石山县吹麻滩初级中学 731799

摘 要:教育方针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背景、知识储备,设计、策划适合学生的情境,并在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让学生将数学课堂点滴的德育内化为做人的品质,达到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目标。

关键词:数学课堂 德育 渗透

十八大以来,教育部明确了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但是,作为教师,怎样把教育方针落实在课堂中、落实在学生行为中,既是每位教师探究思考的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尤其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灌输德育思想是难点,同事同行也有微词,认为数学课堂不可德育。德育,应该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规划和预设的重要内容,而实际上理科教学中,德育被弱化或几乎未涉及,数学课堂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也是立德、树人的阐释,并且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即生活”的理念,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的情境来源于生活,而数学建模的背景就是现实生活。也就是说,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把数学的知识融入课堂教师设计策划的过程与方法中,渗透于学生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中,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三维教学目标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这也印证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国家层面的教育方针与教育者实施层面的纲领性课程标准是一脉相承的。而一切方针和标准最终通过教师才能体现在学生的行为上,是故,教师在课堂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在教学目标中设计、策划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或情景,是真正贯彻教育方针和课堂标准的关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笔者是一位近三十年教龄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规划和预设中,把数学知识融入了学生活动、课堂活动的“过程方法”中;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学生每节课都在获得情感上的升华;而情感上的升华和固化,才是学生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的基础。

在课程标准理念下,笔者研究、探索数学课堂实施德育的方法和过程步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将三维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具体落实,在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体现“四化”的新课程标准理念。

一、文本知识生活化

即创设情境,在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中,建模数学知识体系。创设的情境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年龄特征和知识储备,而原生态的德育情境更能使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的同时,个人的情感品质在课堂上得到提升。相应的,学生的情感品质促进了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设计策划的情境是课堂德育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问题化

在三维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吸收知识的课堂活动。而课堂活动的设计必须是问题引领,问题是学生产生思考的“牵引力”,问题是学生课堂活动的方向,问题是学生掌握知识、探究知识形成的动力。在解决问题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也就是教师用问题主导课堂,最主要的是通过活动使学生产生了兴趣,对学生的尊重使他们也学会了尊重他人;对学生的唤醒,使他们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和方向;对学生的鼓励,使学生懂得了生命的意义,砺志、勤奋的品质“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三、教学过程活动化

按照学习记忆金字塔理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掌握的知识可以固化百分之七十以上,而教师灌输的课堂知识记忆不会超过百分之二十。所以设计课堂活动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最有效的途径。在水乳交融的师生课堂活动中,学生因成功而有生命的激情,彰显课堂活力;教师因学生的成功而欣慰、喜悦。在课堂活动中,体现学生自我探究的学习习惯,更能体现互相帮助、团结协作、语言交流的品质。教师在主导课堂活动的同时,因材施教,因景施教,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同步发展。

四、知识系统化

就是每节课的知识梳理:前,链接已有的知识体系;后,拓展未来学习的内容。在反思和小结环节,不仅要进行知识的脉络梳理,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品质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引导。亦即,有知识的总结反思,也有情感、品质的总结反思。

参考文献

[1]陈加光 赵国柱《师德新说》.开明出版社。

[2]乔荣凝《阳光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末训林《教你成为专家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陶学强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4月总第2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5

标签:;  ;  ;  ;  ;  ;  ;  ;  

生活中的数学论文_陶学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