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京在江苏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京论文,江苏论文,战略地位论文,现代化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南京是一个很具重要性的城市,南京在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南京的发展仍不如人意,尤其是城市建设进展乏力,城区面貌改变不大:这三点是上下左右人们对南京的共同评价。
中共江苏省委已经制订了201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宏伟计划,这就提出了南京在江苏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和南京如何加快发展这样两个问题。从省委领导的视角说:只有进一步解决好前一个问题,才能加大对南京工作领导和支持的强度,并使南京在全省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江苏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中,必须包含南京经济文化发展战略这样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我希望省委在明确南京的战略地位的基础上,对于南京的建设和发展有一个自觉而明确的指导方针。为了这个目的,我不揣冒昧,写下了如下的意见。
一、南京是江苏现代化战略设计中的模糊区域
据我所见,省委在有关全省长期发展计划和战略设计中,极少特别地提到南京。省委对于南京的战略地位和发展前景也从未有过明确的提法。可以说:在省委的战略地图上,南京始终是模糊不清的区域。让我们分析一下:
(一)苏南、苏北双重发展战略中的南京——被忽略的南京
在经济地图上,江苏传统地被横向划分为苏南和苏北两大板块,二者以长江为界。苏南不但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有过较好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在全国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形成了著名的“苏南模式”。苏北历史上就相对落后,解放以后进步也慢,改革开放以来,苏北成绩巨大,但相对速度却落在苏南后面,差距拉得更大了。这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江苏的基本省情。
这个省情就决定江苏发展战略中的区域发展的求衡要求,省委一贯坚持,在大力发展和提高苏南的同时,加快发展苏北。这当然是完全正确的。
问题在于:南京市在这种苏南苏北双重发展战略中究竟居于何种地位。南京是苏南耶,抑或苏北耶?就南京城市在长江以南说,它应属于苏南;但南京所辖五县,有两县(江浦、六合)在苏北,市郊四区,有两区(浦口、大厂)在苏北。再以经济文化特征来分析,南京是全省最发达的城市,而它的郊县却是全省较落后的农村;南京属江淮方言区,思想观念、文化心理更接近于苏北。这样看,南京既非苏南,亦非苏北;既是苏南,又是苏北。对苏南采取的方针不适用于南京;对苏北采取的方针也不适用于南京。这样,“亦此亦彼”的南京,就从战略视线中消失了。
(二)沿海、沿江、沿线“三沿”发展战略中的南京——被淡化的南京
1992年以来,省委的战略设计有新的发展,强调发挥沿海一线、沿长江一线、沿东陇海路一线的战略带动作用。沿长江一线有7个市(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南京),省委认为,这7个市都应利用其沿江优势,做足发展的文章。这项战略设计,应当说比苏南苏北双重发展战略前进了一步,因为,它提出了“沿江地带”的战略概念。这一地带既包括苏南的北部,又包括苏北的南部;既包括苏锡常地带,又包括宁镇扬地带。这个中介地带的发展将既带动苏南,又带动苏北,既发展苏东,又发展苏西。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问题在于:南京在这7个市中又有何种特殊性,应当发挥怎样的为其他六个市所无法取代的战略作用。这一点是模糊不清的。常说:要在区别上建立我们的政策;没有区别,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对于战略设计也应这样:在区别上建立我们的战略,没有区别就没有战略。“三沿”战略是一种区别性战略,但“三沿”中的南京却未加以区别,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模糊之点。
(三)21世纪初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设计中的南京——正在日益受到重视的南京
1994年12月召开的中共江苏省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江苏“到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小康”,“在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到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代表大会又推出“科教兴省”战略、“经济国际化”战略、“地区平衡发展”战略这三大战略。
在这个战略构想中,南京的作用比以往得到更多的重视。因为:全省的科技力量第一集中城市是南京;全省经济国际化若干支点中,南京以其特殊的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实现区域平衡发展,南京也有它的繁重任务和显著作用。
新的省委领导比以往更加关注南京的建设和发展,多次视察南京和听取南京工作的汇报,把南京清晰地放在江苏现代化的战略地图中加以研究,加以指导。这是正在作世纪之交跨越的南京人民的福音。
二、南京的城市区位和它在江苏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
南京是一个怎样的城市,这似乎不成其为问题,但近年来却逐渐成为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作为行政建制的“市”和作为城市的“市”这两个概念含混在一起,没有作出明确的划分。这个问题外省本省都有。重庆市因为其行政建制管辖10个县,于是算面积、算人口,宣布是中国第一大城市。杭州市也带10个县,把10个县的工农业产值加到作为城市的杭州市的头上,它的地位一下提高了许多。在我省,苏州、无锡,就城市的“市”而言,只是人口不足百万的中等城市,但因为所辖各县发展水平很高,作为行政建制的“市”被列入作为城市的“市”的比较行列,取得了比南京高得多的地位。必须明确,行政区划的“市”是主观地划定的,一次决定就可以扩大或缩小一个市;城市的“市”却是历史地形成的,谁也不能主观地加以扩大或缩小。把这两个东西混在一起,出现了许多的误判。
本文讨论南京的地位,是在城市意义而不是在行政区划的意义上来进行的。如果这样地正了名,那末,我们很容易得出如下的结论:
——南京是江苏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和最大城市。有材料说:1993年40个国内生产总值超200亿元的地级以上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广州、天津、苏州、无锡、深圳、沈阳、重庆、杭州、青岛、成都、烟台、佛山、南京、潍坊、大连、武汉、扬州、宁波、石家庄、济南、淄博、唐山、大庆、南通、福州、肇庆、威海、常州、长春、泉州、哈尔滨、徐州、济宁、江门、西安、绍兴、郑州。按这个材料的排序,南京就是江苏第三大城市了,但是,这个排序是按行政区划做的,根本不能反映真正城市的实际排序。苏州、无锡、杭州、重庆、青岛、成都、烟台、佛山,都是因为所辖县的发展水平高才进入较前行列的。
在另一种按城市的“市”比较材料上,次序就有很大变动。1993年全国除直辖市以外的主要城市工业总产值依次为:
1.广州 789.67亿元
2.南京 535.68亿元
3.沈阳 432.23亿元
4.青岛 420.05亿元
5.成都 400.59亿元
6.大连 386.35亿元
7.武汉 375.08亿元
8.长春 251.63亿元
9.哈尔滨227.36亿元
这些材料显示:南京在所列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中工业产值仅次于广州名列第二。南京作为城市的地位在江苏居第一,在我国也在十位以内,非苏州市(城市)、无锡市(城市)可比。对于这一点,南京市财税状况是一个证明:1994年,南京税收达到61.57亿元,财政收入54.64亿元,超过苏州,居全省第一。
——南京是长江下游的中心城市。6000多公里的长江之上,称得上中心城市的,唯上游重庆、中游武汉、下游南京和江口上海。这四个城市各自雄踞于长江的各区段,发挥着巨大的集散作用、辐射作用、带动作用;它们相互联结,托起万里长江,使之成为我国发展程度最高的横向地带。
——南京是长江三角洲的支撑城市。人们公认:长江三角洲的主中心是上海,南京具有辅中心的地位。上海的辐射力及于杭州、及于南通、及于苏锡常、也及于宁镇扬。南京的辐身力虽小于上海,但也及于它的四周的广大地域,与上海构成主辅相成之势。
——南京是全国具有某种唯一性的独特城市。这个“唯一性”就是:它曾经是中华民国的首都。中华民国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朝一代,要历史地看待中华民国的地位。作为民国的首都,南京曾经与上海构成一个“经济——政治”轴心,曾经集中了全国科技教育方面的主要人材,曾经发挥了独特作用。南京的这个地位不仅有历史文物的价值,而且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建设好南京,才足以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中华民国的历史跨越;建设好南京,才能更好地影响和团结海内外各方面人士;建设好南京也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到江苏来,发展江苏的现代化事业。
根据南京的区位,它在江苏现代化进程中应具有如下的战略地位:
(一)统率全省现代化事业的“首脑市”。
南京是江苏首府。江苏现代化事业的领率机关设在南京。对于南京的认识,除上面所述的必须分清作为城市的南京市和作为行政区域的南京市以外,还必须分清作为整体的南京市和作为市政府统辖领域的南京市。后者只是南京的一部分。我们考察南京是考察作为城市整体的南京市,建设这个南京,省府有责,驻军有责。
(二)江苏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区”。
作为江苏现代化事业“首脑市”的南京,理应在全省率先实现现代化。如同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必须走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前列一样,南京作为江苏省首府也应走在全省城市现代化的前列。否则,对外不足以显示我省现代化事业的前进步伐和美好远景,对内不足以鼓舞全省人民的士气和信心。
人们在江苏现代化的步骤上,常主张所谓“梯度推进战略”。以江苏而言,就是依靠上海的发展,从东向西、从南到北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推进。其实,梯度推进只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因素;同时,也存在非梯度推进的因素。如果忽视这种非梯度推进,那人们就会失去能动性,等待着“梯度”的到来。就南京而言,虽然地处江苏西部,但仍然可以也必须与上海的西向辐射直接接轨,加快自己的发展。
(三)三沿战略展开中的“枢纽部”。
江苏地形大体呈平行四边形,沿江与东陇海线、沿海与南津浦线双双构成对边。这个平行四边形应该有四个点:A.南京、B.徐州、C.连云港、D.南通。CD为出海口;AB则为枢纽部。二者相比,南京因为沿长江,比徐州更具优势。在三沿战略中,必须重视南京的这一枢纽作用。这一枢纽部是一个“十字架”的中点。南北向是北方与华东结合点;东西向是上海与长江中上游的结合点。这给南京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使南京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城市化进程的“领头雁”。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过程,是一个城市化过程。现代工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兴盛,必然加大中心城市的规模,增加中小城市的数量。就中国而言,80%的人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这是传统社会的遗迹,是中国落后的集中表现。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同时实现城市化。
江苏的城市化过程采取以农村劳动力就地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建设小城市和城镇为主的方式,但同时原来的大中城市也必定逐步扩大。陈焕友同志在中共江苏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已经明确地谈到这一点:“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合理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江苏诸多城市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是南京,可以预见南京城市的规模将有很大拓展。第一,中国和江苏的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一大批工业企业仍会利用南京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南京建设;第二,南京作为长江下游的中心城市的功能将不断强化,第三产业随之会有很大发展;第三,南北东西的交通设施建设将大踏步进展,京沪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建成,长江二桥、三桥甚至四桥的出现,长江运输功能的充分发挥,必将带动南京城市的扩大,浦口的开发只是时间问题,南京将成为座落在大江两岸、城区人口达到500万以上的大都市。现在,就必须预见到南京的未来,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南京城市。
(五)经济国际化的“支撑点”。
省委正在实施江苏经济国际化的战略,确定“以沿江地区的开发开放为重点”。而沿江7个市中,东西两头又是重中之重,一头是苏州、无锡地区,另一头由是南京地区。南京有年吞吐量4600万吨的长江内河第一大港(它也是江海枢纽港),有将要建成的现代化机场,有非常便捷的公路交通设施,有众多的大工业企业,有雄厚的科教力量,没有理由不成为江苏经济国际化的支撑点。它比中部的常州、扬州、镇江和江北的南通更具开放开发优势,这是显而易见的,应当自觉地“抓两头,带中间”,发挥南京在开放开发方面的巨大优势,加大开放开发的速度和力度。南京的开放开发,受惠的不只是南京,而是江苏全省。
三、南京城市特征和南京的发展战略
发展南京必须弄清两个问题:一是南京的外部环境,二是南京的内在特征,二者共同构成南京市情。市情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南京城市的显著特点可概括为:
——历史蕴含的丰富性。南京建成2000多年,曾是十朝都会,文人骚客长期聚集于此,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蕴藏。近代以来南京成为中华民族命运的焦点。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反对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争取人民自由的人民革命战争无不与此紧密联系一起。
——城市优势的综合性。城市优势有单项的,也有综合的。比经济,上海全国第一,但比历史文化,西安全国第一。这是单项的。南京在可比的各方面,没有一项能居全国第一。科技位居全国第三,港口位居全国第七,文化古城位居全国第三,等等。但是,把各方面的可比因素综合起来,南京的优势却达到全国城市中的第五位(今年评比位次略有下降)。南京的发展必须重视发挥综合优势,不可抓一些项目而忽视另一些项目。
——经济结构的二元性。中国是一个经济结构二元的国家,传统技术和以此为基础的传统产业,同现代技术和以此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二元并存,相对落后的农村和先进的城市二元并存。一般地说:城市与城市郊县的二元之间反差比较小;反差大的是中国东、中、西部之间,是城市同广大农村之间。象苏州、无锡这样的地区,城乡之间的差异已经缩小了许多,构成了城乡交错的一元格局。南京这个地方不同,先进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并存的二元格局以相当大的强度存在着。1991年统计,南京城市工业产值与乡镇的工业产值之比为7:1;经过1992、1993、1994三年的发展,情况大有改变。1994年,南京市乡镇工业产值达到271亿元,而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是656.13亿元。但城乡二元结构并不是不再存在。如郊外五县:江宁、江浦、六合、溧水、高淳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34.11亿元、6.14亿元、14.83亿元、10.86亿元、10.87亿元,除江宁县差强人意以外,都还相当落后。
就南京而言,不但城乡之间呈现二元结构性;城市内部也有明显的二元结构性。白下路以南,莫愁路以西的广大区域在经济生活、文化层次上同市中心地区具有等级性差异。
——发展潜力的深厚性。南京的经济地理条件得天独厚,远未得到充分利用。守着一条长江,五万吨海轮能溯江到此,我们利用了多少?长江左右两岸广阔地带,可以有多大的发展,现在发展了多少(江左尚有一些发展,江右大片区域几乎仍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南京为十朝都会,文化积淀十分深厚,我们现在恢复了多少,利用了多少?南京现有的科技教育力量雄厚,我们实际发挥了多少?南京的广大郊县,能够接受城市的辐射达到很高的发展水平,但目前又前进了多少?我说:南京希望在文化,南京的希望在科技,南京的希望在长江,南京的希望在两岸,南京的希望在郊县,南京的希望在新区。
根据这样的分析,南京的发展战略的要点应当是:
(一)发挥历史蕴含作用的历史承越战略
南京城市历史蕴含的丰富性,对南京今后发展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历史蕴含;另一方面又要在新的条件下,超越历史,创造现代新南京。在承续方面,要着重利用南京的历史文化积淀,系统规划、修复可以修复的六朝、明清文化遗迹,保护和利用中华民国留下的历史建筑,使南京的古城风貌和现代都市风貌有机地融为一体;在超越方面,则要着力于观念更新,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南京成为现代产业发达、面貌焕然一新的城市。
(二)发挥综合优势的全面建设战略
南京的优势是综合的优势,试图争夺单项优势而忽视全面优势发挥的战略是笨拙的战略。领导南京工作最忌偏爱某个方面和片面发展某个方面。南京的所有优势项目都应在省市领导人的心目中占有清晰的位置,南京的发展规划应当是全面建设全面推进的规划。南京曾经发生重视二产而忽视三产、重视经济而忽视文化(科技)、重视城市而忽视港口、重视城区而忽视郊县、重视老区改造而忽视新区开发等等倚重倚轻的片面性。虽然1992年以来情况有很大改善,但历史的经验并未上升为自觉的理性,人们对于这个城市所具优势的综合性仍认识不足。现在,应当有一个非常自觉的认识和相应的战略选择。
(三)克服二元结构的城乡共进战略
南京城乡的反差巨大的二元结构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二元结构的一个缩影。如果说,整个中国为克服历史造成的二元反差需要实施加强农村开发的战略,那末,南京已经有条件实行城乡共进战略了。南京市委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实施了“兴工强农,城乡一体”的战略,并取得显著的成效。现在问题是要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南京经济二元结构的严重性,更加自觉地推行城乡共进战略。与此同时,南京还应当重视城区二元结构的消解工作。城南城西的广大地域,必须有计划地加以改造和建设,使之在文明程度上与鼓楼、新街口地区逐步接近。城市的教育和整个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必须不断加强,使低素质人群向中素质人群靠近,中素质人群向高素质人群靠近,克服市民的那种粗俗的生活语言习性,使整个城市人口素质获得迅速的提高。
(四)发挥南京巨大潜力的高目标进取战略
我已经指出:南京的潜力是非常深厚、特别巨大的。上海就是一个先例。浦东350平方公里一经开发,其伟力为何如。南京有长江右岸的广大地域等待开发,它在地理上和左岸共有长江,而且就与北方的联系而言,比左岸更加便利。南京老城狭小,但它两翼的开阔地带可以大作文章,它们是两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南京正在积蓄开发力量,大开发南京的时机在不久的将来就要走到人们面前。因此,指导南京的工作,近视者不行,急功近利者不行,视野狭窄者不行,必须有既具远见卓识又具实干精神的卓越领导者。南京人只想2010年不行,必须把整个21世纪当作自己的考虑对象,借此规划整体城市的2010年以后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我仍然赞成把南京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设想。现在人们从什么书上找到“国际化大都市”,然后反观现在的南京,断定南京永远也成不了“国际化大都市”,我以为这是不正确的思维方法。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规定,一是“大都市”,南京必定成为大都市,至少为武汉、重庆、沈阳所不及;二是“国际化”,南京在综合优势方面是世界上不多的城市,它能够实现经济的国际化,以此为基础实现整个城市的国际化。
四、向省委提四点建议
南京是江苏首府,是省委、省政府领导全省人民实现江苏现代化的办公之地,领导和指导好南京工作是省委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
我想根据前面的分析,对省委提出如下四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点:重新审视南京在江苏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真正把南京当作江苏省会和第一大城市,长江下游中心城市,长江三角洲支撑城市,全国具有唯一性的特殊城市来对待,努力把南京当作一个既与苏锡常南镇扬同为沿江城市,又与它们有着明显区别的特别城市对待,写出单独的南京现代化发展战略篇章。
第二点:肯定南京市委提出的“把南京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口号的战略合理性,不要轻易地加以否定。“国际化大都市”的概念如同一切概念一样是有弹性的,是可以特殊地界定的。只要对南京的国际化大都市内涵作出科学的界定,这个目标就是合理的。它可以作为作出南京近期(2010年)中期(2050年)远期(21世纪末)规划的范导目标。
第三点:在上述前提下,指导南京市委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制订南京21世纪发展战略纲要,再由远及近,制定好2010年的发展规划。
第四点:成立由省委负责同志牵头的“江苏省首府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南京的经济文化发展规划及其实施的指导工作。或者成立“江苏省首府建设咨询委员会”,吸收各方面人士参加,共同谋划南京的跨世纪发展和21世纪的前进道路。
标签:苏北论文; 江苏经济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杭州南京论文; 南京文化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城市中国论文; 江苏城市论文; 长江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南京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