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澍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核工业二四七大队 天津 301800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跟进,许多大企业纷纷迁出。这些搬迁地点多多少少都会出现污染的问题,它给周围居民的健康带来了一些问题。因此,对工业企业进行现场环境调查势在必行,也是现场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的必要过程。
关键词:污染场地;环境;调查现场;采样技术
一、场地调查
1、场地调查原则
场地污染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滞后性和隐蔽性,污染场地的污染物复杂多样,常会存在于场地土壤、空气、水等介质中,场地调查要通过调查分析这些污染物状况,及其与受体相关的多种暴露途径等,进行风险评估,并为污染修复提供决策参考。因此,场地调查应坚持针对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即,针对性原则:要针对被调查场地的现状、特征,以及潜在的污染物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污染物浓度调查和空间分布调查,为风险评估和污染防治提供现实依据。规范性原则:场地调查要遵循其行业特点和工作要求,要严格按照系统化、程序化的方式方法,场地环境调查要严格规范,以确保调查方法、调查过程和调查技术的应用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场地环境调查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场地环境调查时要综合考虑调查的时间、经费、人员等,结合当前技术发展和人员素能,使调查过程更具可行性。图1为土壤修复技术管理文件(规范、导则、指南等)。
2、场地调查目的
场地环境调查后,在识别、确认主要污染物的基础上,为场地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为确定是否满足场地利用要求,以及是否需要进行修复提供依据。因此,场地调查的目的主要有:根据被调查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规划,进行风险评估(主要是健康风险评估),分析污染场地土壤中的污染物会给人体产生的危害概率及程度,分析能够接受的风险水平。通过调查分析后,若被调查场地中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10-6,或单一关注的污染物非致癌效应可接受危害商≤1.0,则不需要进行后期的修复便可再利用;反之,则需要对场地进行相应的生态修复后再利用。场地环境调查为场地的风险评估提供第一手资料,并为土地利用决策提供参考,保障场地利用的安全性。
3、场地调查程序
场地调查的程序主要包括三个阶段:识别阶段、评价阶段和场地风险评估阶段。其中,(1)识别阶段。主要是全方位、概略性地收集场地环境信息,初步确定污染场地的调查范围,并对被调查场地的污染物及其分布作出一个初次判断。具体需要做的工作包括:场地及其周边环境信息收集、现场踏勘和整体的信息综合分析。
(2)评价阶段。就是利用相关的技术手段,对被调查场地的污染特征以及污染程度做出评价,主要的内容是利用技术手段,认真做好污染筛查以及样品的采集和分析,然后对场地的污染做出整体评价。(3)风险评估阶段。就是对被调查的场地进行污染风险的整体评价,并确定场地的风险等级,提出是否需要修复的意见或建议。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基于风险评价要求,进行场地污染特征的周密、详细调查,尤其是场地周边受体位置、数量及性质,并对当前被调查场地对目标受体的风险评价,从而确定场地的风险等级,并最终提出相应的处置意见。图2分别为污染识别图、场地现场调查图、风险评估图。
二、污染场地环境调查现场采样技术现状
1、定位探测
在采样工作开始之前,工作人员需要对场地之内的土壤和水位进行合理探测,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在此过程中,基本操作程序如下:首先,利用定位仪、卷尺等对采样位置的地面标高进行确定。其次,利用金属探测器对地下障碍物进行精准测量,保证测量位置地下没有电缆等阻碍物。再次,利用水位尺对地下水位进行精准测量。最后,利用油水界面仪器对地下水中的非水相液体进行合理测量,避免对采样工作造成影响。
2、土壤样品采样
在污染地的土壤样品采样过程中,最主要的使用工具为土壤采样仪器。按照采样操作的力量来源,可将该类型设备分成两大类:第一类为手动设备,利用人工体力为设备提供力量来源,并不用借助其他的机械动力装置。第二类为机械动力采样器,将机械动力当做采样的主要动力来源,从而实现采样设备的深度取样,如直推式钻机等。截止到目前,在污染场地调查取样过程中,直推式钻机是主要的取样设备。我国的该类型设备主要由美国进口而来,在取样工作中具有很强优势,这也是我国传统钻机无法比拟的。从以往的工作开展经验来看,该采样设备的工作效率可以达到60到100m/d,但具体的工作效率还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污染场地环境调查现场采样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1、水文地质不清楚
在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之中,可根据污染物的地下迁移规律,为后续的调查工作提供合理依据,从而对地下水的含量和水层位置作进一步确定,并对透水滤网进行合理布置。但在很多实际工作之中,调查人员往往会将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忽略,并没有对现场地质工程进行深入探测,从而降低了调查结果的针对性,提升了工作成本,严重时还可能将深层地下水的污染问题遗漏,无法确保分析数据的准确性,更不能对后续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2、操作管理不规范
在污染场地调查管理工作中,由于操作管理工作的不规范,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井管的材质。根据相关管理规定中的采样要求,在井管的选择上需要满足监测井的材质要求,并按照检测因子的不同,对材料进行合理分类,这样一来,工作人员便可以对最优质的材料进行选择。但在实际的监测井建设过程中,技术人员并没有对井管材质提高重视程度,也正是由于这种不规范行为的出现,导致地下水污染程度得到提升。第二,下管后的回填问题。在下管工作完成之后,回填和螺旋钻拔出在时间上存在先后顺序,但在相关技术规范上并没有做任何的提及,导致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误。第三,洗井操作。根据相关工作要求,前后两次洗井工作需要达到水清砂净的效果。但在实际工作完成之后,依然存在很多杂质物质,从而不能将真实的地下水质反映出来。
图2污染识别图、场地现场调查图、风险评估图
下转第103页
四、污染场地环境调查现场采样技术问题的解决对策
首先,对直接推进型原位地下水采样技术进行应用。该采样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第一,利用液压动力将钻具打入地下。第二,利用冲击振动方式将钻具打入地下。在该种取样技术应用过程中,可以对采集地进行不同深度的样本采集,同时还能避免地下水样本出现污染。其次,对监测井采样技术进行应用。该方式是目前使用较多的地下水采样形式。由于监测井的类型有很多,如单管单层监测井、巢式监测井等。截止到目前,我国的污染环境场地调查大多使用单管单层模式该模式不仅可以提高现场采样技术的规范程度,还能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深入开展,从而为后续工作提供基础条件。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污染场地环境管理工作尚在起步时期,因此很多方面的工作都还不够成熟,尤其是责任认定、风险评估、体制机制方面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基于此,污染场地环境评估体系的构建成为了当前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构建体系的过程中,我国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并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和做法,这样才能构建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污染场地环境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范瑞,周永章.污染场地现场调查与监测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15,(02).
[2]姜林.基于风险的中国污染场地管理体系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4,(08).
[3]张华,蒋鹏,许石豪,陈莉娜,齐凯.有机污染场地环境初步调查与风险评估[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2,19(6):64-68.
[4]孙金华,马建华.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述评[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1,34(4):72-78.
[5]唐秋萍,张毅,王伟.工业废弃场地健康风险评价[J].环境保护科学,2010,36(4):62-64.
论文作者:于大澍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7
标签:场地论文; 工作论文; 环境论文; 污染物论文; 现场论文; 风险评估论文; 风险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