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县人民医院 744200
摘要:分析院前急救工作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加强风险管理,制定防范措施,强化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确保院前急救工作快捷、准确和安全。回顾分析总结了自己在急诊科6年来院前急救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提升了医护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降低了医疗风险,杜绝了医患纠风的发生,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 院前急救;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院前急救工作是公共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因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受伤的人员生命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医疗保障作用[1]。加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和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院前接诊外伤患者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院前急救过程中风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急救医疗的核心是争取时间与抢救生命,院前急救是急救医学的首要环节和重要基础,院前急救时间短、风险大、病种复杂多变,为提高急救的时限性,强化急救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确保院前急救工作快捷、准确和安全[2],现将自己6年来院前急救工作存在的急救风险及防范措施总结如下:
1 院前急救风险发生的原因
1.1时间因素:院前急救成功的关键是时间,急、危重患者,据调查、相关文献报道因原发病、基础病死亡的尽占10%,多由于抢救时间延误,并发症加重而死亡。 120呼救电话接听不清,一方面呼救人员叙述不清,另一方面接听电话的医护人员未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发病时间、详细地点,导致120车辆不能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急救现场,医护人员不能及时有效的判断、治疗,均可延误抢救时间,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
1.2抢救物品准备不齐全: 由于急救物品准备不足,不适用,护理人员出诊前又未详细检查,导致急救人员到现场后因急救物品缺少,无法及时给予更合理、更科学救治,延误抢救最佳时机。
1.3 开放性急救环境:院前急救环境处于开放性,是对现场医护人员急救技术、速度、护理服务、人文关怀、急救应急能力等多方面的考验。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的急救措施、治疗、护理、家属都亲眼目睹。任何一点疏漏,如说话不注意,转运途中病情交待不清,病情变化抢救无效时,也易引起纠纷。
1.4 急救技术不佳或动作缓慢 部分医护人员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急救技术不熟练、专业知识不全面、抢救流程不熟悉、在抢救过程中各种操作不规范,应急抢救配合能力差,病情判断处置失误,遇到特殊患者急救时,延误抢救时机,直接影响院前急救质量。
1.5 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或经验不足
由于个别医护人员工作不认真,责任心不强,导致诊断、用药及急救护理处理不当,影响患者的救治。
1.6 途中观察病情不仔细
患者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未随时观察患者病情,以至有的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未得到及时处理,延误治疗。
1.7 医患沟通不到位
在转运前未向患者及家属交待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一旦病情加重或出现意外,如窒息、休克 呼吸心跳骤停等,引发医疗纠纷。
1.8相关制度执行受限
院前急救过程中往往使制度落实受限或被忽视,如医嘱的执行,患者及家属知情权,护理措施不当等。特别是在进行某些有创操作时,未向神志清楚的患者及家属告知到位,护士执行口头医嘱过程中,护士没有严把口头医嘱执行关,因医生的口误或误听都可能发生执行不正确的医嘱,而导致纠纷的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应对措施
2.1增强急救意识,强调时间观念,抓住最佳急救时间窗
院前急救突出“急“缩短反应时间,急救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反应时间,要求医护人员,120司机必须24小时在值班室待命,保证随叫随到,及时出诊,一般接到救护指令,120车应在3mim内开出医院,不同的个体伤在各自的急救时间窗内均存在着最佳的处置方案和措施。现场急救及时,如能及早发现心跳呼吸骤停,呼吸衰竭,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存活率达97%。
2.2规范专业化的院前急救队伍提高急救的时限
院前急救中,约有3%一15%患者属于危重症(2),需要现场做基础生命支持,规范专业化的急救人员队伍是院前急救成功的重要保证,。进行全员培训遇,每个个急救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抢救技术和丰富的业务知识,对120车上的急救仪器的操作定期考核,重视模拟急救的演练,强调一人多岗,一专多能,医生护士化,护士医生化。
2.3院前急救物品的管理
急救物品要求固定品种和基数,使用后及时补充,并注意药品的有效日期,避免使用过期药品,班班交接并有专人负责,毒麻药品加锁保存,严格遵循使用程序,对医疗器械、特别是贵重、精密仪器,使用前组织培训,熟练掌握其性能,操作程序,并正确操作使用,专人负责,认真交接,做好清洁、消毒、保养和维修,时刻处于备用状态。无菌物品注明消毒日期,确保清洁与干燥,超过7 天应重消毒灭菌。
2.4强化医护人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院前急救中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生命垂危、年齡不一的各种疾病人群,突发事件所致的伤病员,其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医疗行为具有高风险性。院前急救人员除注意安全防范和技术防范外,还要境强法律意识,加强自我保护能力。规范抢救程序,提高遵照法律程序处理医患矛盾的能力。正确诊断与处理,护理人员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应遵守口头医嘱制度及“三查八对”制度,同时按照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对患者进行救治。
2.5强化医护人员质量意识
医护人员要把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作为生命线,增强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保持医护质量“高压”态势,做到警钟常呜,强化医疗文书书写质量,及时、准确按时完成医疗文书写,使用医学术语,执行口头医嘱后6小时内补充医嘱记录,完善各项记录,详细记录院前急救过程,包括准确记录来电接听时间、患者相关情况、出发到达现场时间,尢期是院前急救记录质量,一定要做到内容详实,字迹清晰,与院内抢救医师交接清楚并签字,做到有据可查,保护医护人员合法权益,从而有效防范医疗纠纷。
2.6尊重患者及家属知情权
尊重患者及家属知情权。医务人员在操作前必须向清醒的患者及家属解释清楚,操作时可能发生的风险,利弊关系,失败的可能性,征得同意配合签字后方可执行。向家属交待病情病情的严重性及可能发生的后果和治疗方案,要签字表示知情,对病情危重,拒绝签字者应在急救病历中注明,做到有据可查。
2.7严把医护人员准入关
急诊科室医护人员一般选用具有5年以上临床实践经验的住院或全科医生和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优秀护士,并经专门的、系统的培训,且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技术操作,心理素质良好,身体健康,服务态度优秀的医护人员组成。
2.8接听120急救电话
接听120急救电话时问清病情、年龄、性别、接诊详细地址、联系电话、以免延误时间,错过救治患者的最佳时机,而引起医患纠纷。
2.9对患者及时恰当的现场处置
对危重症患者进行转院前的处置是降低风险的首要因素。转运前医护人员要认真检查并彻底清理患者气道内的分泌物,对于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较低的患者应行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通道通畅,出血部位给予有效包扎或压迫止血,失血性休克患者充分扩容,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调整,颅内高压患者足量使用脱水剂,骨折部位妥善固定等。严密观察患者病情,确保转运途中患者安全。
2.10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能力
在开放性的院前急救现场,医护人员是第一时间接触患者,家属参与院前急救及转运的全过程,护士的言谈举止对患者及家属心理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医护人员在接诊或是给危重患者抢救时,均要与患者和家属讲清楚,加强沟通,解释工作耐心,取得信任和理解,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3.小结
院前急救风险高,责任大,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及急救环境的不稳定等特征,导致院前急救现场、转运途中存在风险。应增强急救意识,强调时间观念,加强急救物品管理,加强护患沟通及转运途中的病情观察,强化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提升医护人员急救应对处置能力,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发生率,快速、安全将患者送到医院,提高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显荣,马岳峰,蔡文伟等浙江省院前急救现状分析(1),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0),1108一1109
(2)叶静,院前急救护理风险防范(1),护理与康复,2010,9(12),1023
论文作者:陈明瑛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上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3
标签:患者论文; 医护人员论文; 病情论文; 时间论文; 医嘱论文; 家属论文; 风险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上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