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出路_农民论文

工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出路_农民论文

农业的发展出路在于产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路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产业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并称为中国农民和三大伟大创造之一,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趋势,是近几年探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热门话题。综观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尽管其所依托的载体不同,模式各异,但异曲同工,所走的都是产业化发展之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按照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在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在横向上实行资金、技术、人才的集约经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要求,组织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如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产业化的要求组织农村经济运行?是摆在瑞安市各级政府、特别是农村基层领导干部面前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针对这一课题进行调查思考谈点粗浅认识。

一、农业发展中的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1997年全市农村工农业总产值达215.9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6.29亿元,分别比1987年增长21倍和4倍;农民年人均收入从637元提高至4135元。但是在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中,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计划体制下潜在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暴露出来,农民面对不断变化的大市场无所适从,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农副产品产销脱节,流通不畅,农业效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通过家庭承包责任制,重塑了农村经济组织的微观基础,农户成了独立的生产经营者,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但农民走向市场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一是主体分散弱小。全市47万亩耕地分散给20来万农户耕耘、户均只有2亩多,势单力薄的农户无法抵御市场竞争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风险。在生产上难以形成连片种植和集约经营。如近些年来,瑞安市下达的冬种生产任务人好靠“政府出钱,农民种田”的行政手段催耕催种,其结果是适得其反,效益很差。二是单家独户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步盲目生产,以产定销的小农路子,造成生产大起大落,损失浪费严重。以蔬菜生产为例,当蔬菜局部性脱销时,种菜一哄而起,出现供过于求,卖不出运不走只好堆着烂,蔬菜的身价贵贱相差十来倍,挫伤了菜农的生产积极性。三是农产品产加销脱节,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商品交换方式陈旧,并受到中间环节的盘剥,造成利益大量流失。仅举我市水果生产一例,为什么今年水果价格比去年要降四分之一,原因有三:①水果品种单调,主要品种仅是柑桔、杨梅、橄榄、桃形李、枇杷、红柿等;②水果质量低下档次不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水果种植面积发展很快,1987年为31572亩,1997年增加到70201亩,产量从4114吨增到8750吨,翻了一番,但水果总量虽然有较大增长,质量并未有提高,水果质量与国内外水平距离反而拉大。我市水果需求量大,由于本地水果质量低下,品种单调,而靠外地进口优质果品,成为制约本地水果销售的瓶颈。那么,水果价格暴跌是否就是生产过剩?据有关资料显示,香港年人均吃水果100公斤,全国年人均水果占有量为31公斤,我市年人均水果占有仅为11公斤;③我市水果加工微乎其微,发达国家的水果加工率大致为50-60%。目前大批量的果林为1994年17号台风后栽培,按5年后即可进入盛果期计算,那么1999年之后的水果总量猛增后将进入了水果盛产滞销期,往后的态势更为堪忧,如何使水果品种求名优、质量求提高、加工求增值是摆在我们农村干部面前的一大课题。因此家庭承包责任制主要解决了农业生产体制问题,并没有解决农业与市场的衔接问题,而与市场的衔接仍然是制约农业加快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农业产业化已开篇破题

瑞安市各级党政面对农业与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认真探索,审时度势地引导贸工农一体化,把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发展农业的一个关键环节来抓。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农业产业化已初现端倪,并成为农民的新追求。全市各地已涌现了一些初具规模的农业商品基地、农副产品市场,为我市农业产业化开好局、奠好基迈出了可喜步伐,为使产业化经营在市场与家户间架起一道桥梁,通过市场——龙头——基地(农户)运行方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到主导产业系列中来形成较大的市场主体和商品批量,提高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与农户建立契约关系或产权纽带关系结成共同体。通过对农户的扶持与服务,将农产品在各个环节实现增值向农民部分返还,初步改变了单纯的农民承担市场风险的状况,使农业也能像其它产业一样获得社会平均利润,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从这一个角度讲,农业发展的出路在于产业化,这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选择,是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重大战略性调整。瑞安市农业产业化通过“五抓五促”已经开篇破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抓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发挥规模经营优势、促产业化。

自从第一轮土地承包以来,由于土地征用,村镇建设、山区移民等造成人地矛盾原因。根据中发办[1997]16号文件精神,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和大稳定小调整的规定,认真搞好第二轮承包。目前我市土地承包的主要形式有六种:即按人、基承包耕地;按人、基、劳结合承包耕地:实行“两用制”承包;实行“动帐不动田”形式承包;维持原承包形式,采取直接延长承包期的办法;实行招标的办法承包耕地。通过第二轮承包保持了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有效地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目前我市经营耕地10亩以上的大户(农场)共5729户(个),经营面积147543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1.2%,其中经营100亩以上的大户(农场)达117个,经营面积21371亩。今年瑞安市人大把搞好土地二轮承包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作为视察审议的重要议题。

耕地规模经营的良好态势,大力推进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进程,依据“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引导投入”的方针,全市已通过验收的示范园区达14个,6352.3亩,资金投入2228.5万元,基本实现农田园林化、操作机械化、布局区域化、农艺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管理规范化、经营规模化、农民知识化的标准要求。目前新建正在施工的示范园区15个、12480亩,新一届的人代会把“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列为第一号议案,决心在本届政府任期内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拓展到15万亩,占总水田的50%。

(二)抓主导产业,发挥区域优势、促产业化。立足区域优势和技术经济条件,加强区域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的开发培育,进而形成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我市除34万亩水田和13万亩旱地外,还有荒山荒地34194亩、荒涂35811亩,荒水17175亩待于开发,为把优势资源发展为主导产业,潜力大有所在。我市农口部门坚持农业区划为科学依据,以名特优稀品种为发展重点,以提高效益为目标,横抓主导产业,纵抓专业大户,呈现出七大主导产业45种主导产品的新态势:一是以塘下、莘塍片区、马屿、飞云、陶山等24个乡镇为主的26万亩水稻生产基地为商品粮主导产业,占全市粮食总产的84%,占全市国家粮食定购任务的99%;二是以莘塍、鲍田、阁巷等9个乡镇3.5万亩沿海涂园,以仙降、马屿、江溪、荆谷等7个乡镇15000亩沿江滩园,以上两沿5万亩为商品菜(瓜)主导产业,形成了花菜、盆菜、大白菜、球菜、蕃茄、西瓜、冬瓜、白银豆、蚕豆、萝卜、毛芋等11种主导产品。年提供商品菜(瓜)30万吨以上,约占全市菜(瓜)总产量的80%;三是以开发、利用3.8万亩荒涂、荒水、荒塘为水产养殖主导产业,年产量达5130吨,总产值7560万元,形成蛏子、对虾、青蟹、河蟹、淡水鱼、甲鱼、珍珠等7种主导产品;四是开发利用3万亩荒山荒地,为水(干)果主导产业,形成柑桔、杨梅、楷杷、桃形李、红柿、板栗、橄榄、花生、甘蔗等9种主导产品;五是以东山、上望、北麂、北龙等四个乡镇为主的外滩捕捞主导产业,年产量8.83万吨,总产值达6.38亿元,形成咸水鱼、江蟹、江鳗、海虾、乌贼等5种主导产品;六是以678个畜牧业规模经营大户为主体的畜牧饲养主导产业,年饲养是达188万头(羽),年提供商品肉(蛋)13800吨,占全市肉(蛋)总产量的70%,形成猪、牛、羊、兔、鸡、鸭、禽蛋等7种主导产品;七是以西部山区为主的70万亩面积、林木总蓄积90万立方米的森林资源为林、特产主导产业,引成木材、药材、食用笋、茶叶等5种主导产品。

(三)抓龙头企业建设,发挥基地优势、促产业化。要集中部分财力,建设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外向度大的农产品加工或商贸企业,进而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据统计目前全市初具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50家,其中经市府发文确认的示范农业龙头企业35家实现年总产值6亿元,创利润8000万元出口创汇7000万元,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联结七大主导产业基地和带动5万多专业户发展各类生产。东山渔业公司、浙江眯眼食品有限公司获省“百龙工程”企业称号,并有十七家企业进入温州市“百龙”工程行列。如浙江眯眼食品有限公司(原瑞安黄记海味酱园)建于1990年,是全省最大的水产腌、糟、醉、渍和蔬菜腌制脱水生产综合性的外向型加工企业,该公司生产的眯眼牌系列产品虾酱、鱼生、糟鱼、虾虮、鱼露、醉蟹、腌泥螺、卤茶等是国内罕见的名特优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获得注册,远销法国、荷兰、意大利、比利时等13个欧盟国家。公司建有水产养殖基地1000亩,联建1200亩种植基地和1100多户农户建成利益共同体,他们坚持以市场导向,以基地为依托,以农户为纽带,在温州设一个分公司、2个经营部、100个经销连锁店,与南麂、北麂、洞头、大陈等渔区750户渔农专业户建立产销关系。企业现在固定资产1500万元,流动资金650万元,拥有250吨级冷库一座,腌、渍加工,包装生产线3条,1997年向渔农收购农副产品原料2500吨,其中水产品1500吨,蔬菜1000吨,实现销售收入5400万元,创汇80万美元,创税130万元,创利润240万元。该公司的眯眼牌系列产品1992年荣获首届香港中国优质商品博览会金奖,获1996年省名特优产品,科技示范户、全国农业科技“星火计划”优秀项目。

(四)抓社会化服务,发挥农技网络优势、促产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离不开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一个以乡村集体服务为基础,政府技术部门为依托,农民自办服务为补充的比较完善的多成份、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各类农业服务组织已发展到501个其中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35个,村级农业专业服务组466个。如瑞安市农机服务总公司,下设市农机作业公司等12家企业,他们以公司为龙头、乡镇农机服务站为纽带,开展社会化一条龙服务。1997年全市12个乡镇农机服务站51个村级农机服务队为农民统一代耕16.1万亩,代灌15.5万亩,除虫10.8万亩,育秧5.3万亩,其中工厂化代育秧1132亩,机播绿肥4万亩,机械收割14.4万亩,疏通河道3.5公里。通过社会化服务,不断扩大了示范辐射面,1996年瑞安市被列入全国百个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试点县(市)之一。

(五)抓提高劳动力素质,发挥农、科、教优势、促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科技应该是第一要素,驾驮科技靠的是人。提高劳动力素质,首先是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培育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其次是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我市合格的农民专业科技人才紧缺,在科技服务水平和能力比较滞后的情况下,要提高科技在农业中的利率,主要还是依靠农民的自身进行科技积累;第三是提高农民的经营水平。我市人多地少的现实决定了农户、小型家庭农场是农村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特别要求农业规模经营大户的经营规模与自身的农业科技知识经营能力相适应,与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工人不同,我们所塑造的新型农民更多是现在农场主型的农民。近年来市里分层次分批组织农业干部与农业规模经营大户走出去学习考察,拓宽了视野,增强了市场意识。同时举办各类农技培训班250多期,受训2万多人次,赠阅各类报刊资料12万份,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全市已建成农技校,农村成人校六所,为农业培养输送专业人才。现在全市有农民技术员1311人,技师6121人,高级农艺师3人。由于充分发挥农、科、教作用,1997年推广落实水稻轻型栽培新技术14.8万亩,推广早杂种子15万斤,杂交晚稻种子33万斤,病虫、草、鼠综防技术200万亩,化肥深施技术18.8万亩,由此有力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1997年以来全市组织实施的36个国家和省级“星火计划”项目共创产值3.6亿多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前提

1994年17号台风正面袭击我市,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全市51公里海堤江堤毁于一旦,41万亩田园淹没为汪洋大海,使我市遭受有史以来最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直接损失45个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农业产业化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它是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支撑体也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走向市场的基础保障。

(一)要坚决落实《农业法》规定,使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预算内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提高财政预算内资金用于农业的比重,提高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扭转农业信贷比例过低和农业资金大量“农转非”的局面,使对农业的投入部分逐年有所提高。

(二)要优化投资结构,改变撒芝麻式的投放方式,集中有限财力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开发推广、发展区域规模经济以及龙头企业等方面办几件大事,提高投放效益。

(三)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集体和农民努力增加农业的生产性投入,健全完善劳动积累制度,用足用好劳动义务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建立起财政投入为导向,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农业投入新机制。

(四)要切实搞好“农保规划”与“村镇规划”相衔接。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瑞安市两个规划的制订无论在规划结构,空间布局,用地定位,还是人口测算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协调的地方,难免农业基础设施前建后毁,农业产业化的规划布局、农业三大工程设施建设难以长效之安。我市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工作起步早,但因我市人均耕地仅有4分,土地后备资源也不充足,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吃饭”和建设在用地上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从根本上缓解这一矛盾,确保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务必做到两个规划同步订、两个蓝图一起绘,使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都进“笼子”依法管理,确保基本农田保护落到实处和农业基础设施“安居落业”。

标签:;  ;  ;  ;  ;  ;  ;  ;  

工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出路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