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的基础性工程——论人口素质的战略价值与战略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性论文,知识经济论文,战略目标论文,战略论文,人口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在我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今天,一个基础性的问题摆在世人面前,即人口的众多和人才的稀缺并存,尽快提高全民族的人口素质已构成中国现代化战略要点,这一重要性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又一次被强调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这一“全局”性的认识非常重要,它表明素质提高已不再仅仅是教育领域或家庭所关切的中心,而是举国上下都须为之努力的重要国策。就中国的发展现实来看,众多的人力资源构成了知识经济发展的无穷潜力,而同时大量低素质的人口又成为新长征途中沉重的包袱。要解决这一矛盾,只有在人的发展问题上确立新思维,充分认识到“人的质量比数量更加重要,只有提高质量才能补救人口爆炸的后果”,从而确立素质立国战略,使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基础。
人的素质具有综合性多层次的内涵,它以人的生理健康,体力、脑力、劳动技能,文化知识等为基础要素,以人的性格、兴趣、气质、智力、思想品德、人生态度、人际关系等为内在主体要素,也常有人将其划分为生理体质、文化资质和心理品质三大方面。由于生理体能素质较为专业,有专门的指标和提高战略,社会科学研究中更多地是考察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在人的现代化运行系统中,现代人的素质是其中的基础要素,也是推动思想观念变革和生活方式更新的重要动力,再加上人的素质开发和人的价值潜能实现具有正相关效应,思想文化素质越高,自我需求和实现的程度也越高,从而人的素质进步也构成自身现代化状况的一个主要标志。
进一步说,人的素质提高对人的现代化乃至社会整体发展的意义在于:首先它作为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石,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其次,人的素质作为一种竞争力已成为民族振兴的特殊动力。众所周知,当今世界范围各国的实力竞争和政策地位的体现已从经济转化为科技和智力因素,在对外开放中,先进的体制和新技术也迫切呼唤与之相配套的国民素质,因此主持过我国科教文卫决策研究的解思忠同志高声呼吁:“人的素质是国家,集体乃至个人在发展竞争中能否获得优势的关键。哪个国家能通过提高国民素质,充分开发人的潜能,那个国家就会变得富强,赢得主动。”再次,人的素质不仅体现了人的现代化程度,也从整体上反映了社会的文明风貌,在1997年10月10日《中国青年报》公布的一项近万人调查中,77.7%的被调查者认为,产生不文明行为的最大社会根源在于“国民教育水平较低”,而其最大危害在于“损害国家形象”。这说明中国的大多数国民也都具有了全局意识,把个人素质同社会的文明和形象联系在一起,这是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的结论。一旦人的素质有关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命运成为全体国民的共识和行动,中国人必将会赢得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全球性挑战。
二、当代人口素质的提升
70年代后期以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便已成为中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民素质确实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从体质方面看,新一代人的生理、心理和身体成长全面加速,当代青少年的生理素质(加速度、爆发力、柔韧性、耐力、力量)和生理机能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增强,80年代后期我国儿童生长状况明显高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如重度营养不良比例0.5%低于发展中国家的3-10%,发育迟缓者为14.1%低于发展中国家的30-60%,现代人平均寿命延长到70岁以上,已接近发达国家更是一个显著的结果性标志;从心理品质看,现代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奉献意识有所增强,人生观、价值趋向健康科学,思想道德建设正在进一步加强,人际关系有所改善,人们的观念现代化程度有所提高。下面,让我们对当代人文化教育素质的改观作出较为具体明显考察。
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教育发展的直接结果,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投资总额持续增加,特别是80年代增幅较大,国家财政用于教育支出的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从五六十年代的5-6%增长到80年代的近10%,随着90年代国家对人力资本教育投资的更加重视,使得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均有迅速增长,国民受教育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文盲半文盲人口有较大幅度下降。1992年时我国成人(15岁以上)的识字率达到80%,超过了同期发展中国家79%的平均水平。在衡量国民文化素质中,初中及以下学龄人口的升学率和入学率以及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也是比较重要的指标。8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的受教育状况得到较大的改观,初中升学率从1978年的近41%扩大到1995年48%以上,同期小学的升学率也提高了3个百分点,而达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在1995年已高达98.5%,相当发达国家的儿童受教育水平,这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进步。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在校大学生人数和文化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1978年时平均每万人口中仅有大学生不到9人,而在1995年这一数字已扩大到24人之多。
90年代之后,我国在加大教育投资扩大招生人数的同时,还加快了教育体制的改革,提出了全面素质提高的新教育战略。地处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的江苏省,在90年代加快全面实现小康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口号,逐步实施了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体系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学条件现代化等方面的战略措施,使得近年来江苏人口的总体素质发生了较大的改善,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劳动人口不断进入新的工作岗位。同时,未受过教育的以及受教育年限较短的老年劳动人口陆续退出,使得江苏在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逐步上升,已由1982年的4.71年、1990年的5.81年,增加到1995年的6.39年,文化构成正向初中以上的方向发展,小学及以下的在业人口比例显著下降,从此我们看到了21世纪中国人口素质全面进步的希望。
三、严峻的挑战
尽管我们在人口素质提高上所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但要对照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或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仍然相当明显。从跨世纪的挑战和发展需要来看,当前人口素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人口素质的普遍水平较低,高等教育相对落后,高层次人才短缺。虽然我国在为人民提供基本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但高等教育一直滞后,根据1994年的“人类发展报告”评估,我国属于中等发展中国家,但高等教育入学率不但与同类国家相差3倍多,且低于低发展国家2.5%的平均水平。199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在总人口中仅占3.45%,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要求,据统计每百万人口中科学家、工程师人数,我国只有美国的1/15,日本的1/60。与此同时我国还存在着高级人才外流严重,科学技术带头人年龄老化、知识老化乃至优秀人才英年早逝等现象,更加剧了高素质人才短缺的问题。
二是人口素质结构的不合理性。从个人来看,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缺陷以及用人制度的不合理导向,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和社会教育都是只重分数,忽略体能训练、品质的培养,出现了较大的范围内“缺德”教育以及高分低能的社会现象;即使是文化教育也是只注重语文、外语、数理等少数主课,而忽视音、体、美、劳动、生物等副课,这种应试教育的产物只能是人的素质的片面性发展。从整体来看,我国人才队伍结构尤其专业人才群体的素质结构和现代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农村专业技术人才资源严重不足,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相配套的工程技术型人才,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金融贸易人才和高新技术开发型人才普遍缺乏。
三是城乡人口素质的差距较大,农村人口素质偏低成为中国现代化中的突出矛盾。中国是农业大国,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口住在农村,构成了现代化的主体成分,但也正是这一面广量大的群体构成了现代化的难点。参见下表:
从上表可见,目前我国县及其以下的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仅为5年,以小学文化为主体,文盲率是城镇的2倍以上,这和同期相邻的日本80%的青年农民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相距甚远。即使在要经济文化较发达的江苏省,1995年全省15岁以上的农业人口的文化指数只有6.77年,女性仅有5.92年,根据发展趋势预测2000年全省农村劳动力文化指数可达7.8年,苏北地区约为7年,尚难实现受教育年限8年的小康目标,离知识经济时代的素质要求则有更大距离,这一估计虽有些悲观,但却是客观的现实。
四是教育投入不足是国民素质提高的基础性障碍。虽然近年来用于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由于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和历史欠帐较多,公用经费比例逐年下降,有些经费政策还没有用好,教育资金筹集不够规范,经费使用效益亟待提高,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办学条件仍然较差。多年来我国公共教育开支占GN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2.5%以下,预算内教育经费虽由1978年的75亿元的增至1996年的1260多亿元,虽增长了15倍,但其增长速度没有与GDP同步增长,其比重由2.1%降至1.86%,18年间出现了负增长,年递减0.7%。而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是3.9%,最不发达国家也达到了3.0%,发达国家为4.9%,世界平均水平也高达4.8%。教育投入的低水平必然导致人口受教育程度的低下,而高等教育的发展滞后将日趋严重地制约下一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根据预测,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4-5%就相当不容易了,而从国际经验看,一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0%才能满足经济起飞对劳动力资本的需要,当前我国已达到中等工业化程度,经济已进入起飞阶段,教育投资和人口素质的制约将日渐加重。
四、提高人口素质的目标
中国的现实和21世纪的现代化目标,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发展城乡教育事业,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努力提高我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前提和导向,只有思想道德素质高的人,才会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才能为人民,为国家多做贡献,也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使自己成为高文化素质的优秀人才。现阶段必须在加强艰苦奋斗、尊师重教、敬老爱幼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对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从而促使城乡居民整体素质的有效提高。
其次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尽可能满足各地区各类在职人员继续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要进一步加大职业学校的建设力度,提高职校老师的队伍素质,扩大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及招生专业,合理培养并安置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甚至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职校人才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动就业,要努力建成并完善乡镇成人教育中心以及各类单位的技术培训中心,切实做好各项实用技术的推广与培训工作,促进我国在业人员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得以尽快的提高。
三是正确认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继续加强基础教育,逐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超前的经济建设需要为目标,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多渠道增加扩大成人高校的培养规模,完善成人高等教育体系,加快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培养步伐。
四是从国情出发,以尽快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战略重点,大幅度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要采取有力的措施,让学校、社区和家庭共同防止农村中小学生以及青少年过早就业,要把提高农村女姓的受教育年限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抓紧抓好,因为这是保证全体劳动力素质达标的难点和基础。同时要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帮助农村居民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中科学与财富的密切关系,从而给他们注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动力,加快培养社区科技致富的能人,促进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村现代化的同步发展。
注释:
①奥.佩奇:《世界的未来——关于未来问题一百页》第124,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85年。
②解思忠:《国民素质忧思录》第6-8页,作家出版社1997年。
③具体数据参看《中国青年发展报告》127-130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④参见胡福明等:《苏南现代化》第386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⑤参见《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五期,第120页。
⑥转引自陆学艺主编《21世纪的中国社会》第265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