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读学校学生的人格特点及其辅导研究

工读学校学生的人格特点及其辅导研究

谢立波[1]2001年在《工读学校学生的人格特点及其辅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格辅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教育。人格教育的宗旨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个健全的、日趋完善的人格,把知、情、意统一协调起来,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人格教育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这几方面结合起来,使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动机水平和自我意识,形成一个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实行人格教育,不但能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人格,还能使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潜力,把对社会的贡献作为人生的追求与兴趣。 有史以来,教育一直有两个伟大的目标:帮助年轻人变得聪明并且善良。前者是传统教育的目标,后者则是人格教育的目标。但现在教育面临着危机,即重视学生的才能培养而忽视了其人格品质的塑造。 出于人格教育的重要性,本研究以工读学校学生和中学生为对象,运用卡特尔14人格因素问卷(CPQ)对其人格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两者人格特征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对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当今工读学校学生和中学生的人格辅导提出了一些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和工读学校学生14种人格因素之间的差异主要集中在聪慧性、轻松性、敏感性和自律性等四个方面,而且在聪慧性和敏感性两方面有极其显着性差异。中学生的聪慧性和自律性要好于工读生,而在敏感性和轻松性方面的表现则不如工读生。此外,工读生与中学生比较,工读生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中学生;性格也明显比中学生趋于内向,在神经过敏性方面两者则没有明显差异。 使中学生和工读生出现行为偏差和心理异常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集中在教育失误、家庭原因和社会环境因素以及学生个人内部原因等方面。 针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特点及其成因,本文列举了一些人格障碍的类型并初步提出了一些人格辅导建议,包括为工读生和中学生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运用各种方法进行人格训练和培养等。

赵江燕[2]2017年在《表达性艺术治疗方法在工读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读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多年以来的工读教育手段单一,近年来,心理学的方法已经逐渐渗入到中小学、大学等普通学校教育和工读学校等特殊教育领域。应用心理学方法对工读学生进行辅导教育既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贯彻与落实,也是大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2017年新年伊始,国家卫生计生委与中宣部、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等22个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性意见》,文件强调了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开展社会心理疏导是维护增进人民群众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关键途径。叛逆、难于管教的工读学生作为不被普通教育接纳的一个群体,高屋建瓴式的教育方法无法发挥出作用,而心理学方法的应用能从教育对象的人格特点出发,以充分尊重和理解信任为基础,一改工读学校传统的军事化管制的手段,从“心”入手,能最大程度发挥出教育转化的作用,结合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和转型成功的工读学校例子来看,利用心理学方法对工读生进行疏导已成为现今工读教育者的一个共识。表达性艺术治疗作为心理治疗和辅导的一种方法因其生动有趣、充分自由表达的设置能让被贴上“问题孩子”标签的工读生非常易于接受。本研究对江西省某市工读学校学生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两种不同形式的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心理辅导:一组进行单纯的绘画心理辅导;一组应用绘画、舞蹈、手工、游戏、即兴剧、剪贴画六种方式的表达性手段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辅导前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HT》量表测试,研究表明,在辅导前的前测均值上,实验组与对照组其MHT各项维度并不存在显着差异,但是经过12次的团体辅导后,在“学习焦虑”维度上,综合实验组辅导后均值显着低于对照组。“过敏倾向”维度上,绘画实验组与综合辅导组两组实验组在辅导后均值皆显着低于对照组;“冲动倾向”维度上,辅导后的综合实验组不仅显着低于辅导后的绘画组并且还非常显着低于对照组,说明表达性艺术治疗的辅导形式在工读学校开展是有效的。

薛维佳[3]2017年在《时间管理团体辅导对工读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间管理倾向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问卷调查研究和团体辅导的干预设计,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旨在发现工读中学生的时间管理和心理健康问题,验证时间管理团体辅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力。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调查研究以武汉市某市立中学246名初中生、某工读中学的37名初中生为被试,为研究二开展干预研究作铺垫,研究二将工读生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实验组10名学生进行时间管理团体辅导的干预,干预共开展了7次,每单元的主题分别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我的时间价值观、时间贯彻的生命、我的时间我做主、GTD时间管理方法、拒绝拖延、笑迎未来。第一单元的内容以建立关系、创建团体为主要目标,最后一单元的内容以分享收获、展望未来、回归现实、处理离别情绪为主要目标。期前五次不同主题设置的目的在于创建温馨的团体氛围,并从自我时间价值观认识、时间监控能力与时间管理信心叁个方面,也是根据黄希庭的时间管理倾向理论中的叁个维度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来设置主题,提高成员时间管理倾向。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年级在时间管理倾向、心理健康各因子上的主效应显着,而性别变量的主效应、性别和年级的交互效应不显着;2)工读学生与市立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水平、心理健康程度上都差异显着,工读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水平和心理健康程度低于市立学生,而强迫症状因子是市立中学生比工读中学生平均得分唯一高的因子,说明可能市立中学生可能存在更多的强迫症状问题;3)中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心理健康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并且时间管理倾向可以负向预测心理健康,时间管理倾向对心理健康的造成影响的解释力为11%,时间监控观(10.70%的解释力)是时间管理倾向起预测作用的主要因子。4)干预后,实验组前后测在时间管理倾向及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因子上存在显着差异;5)干预后,实验组前后测在心理健康及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因子存在显着差异;

马笑[4]2015年在《小组工作介入工读学生认知偏差与行为偏差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读学生问题越来越突出,对工读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本研究基于此背景,对工读学生、工读教育和社会工作介入方面进行了研究梳理,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工读学生开展相应服务,旨在探索服务开展的成效,总结经验和教训,尝试为我国的小组工作介入工读学生服务研究和工读教育发展提出一些建议。本文以笔者在武汉市砺志中学开展的小组工作介入工读学生实务活动为基础,是一篇以工读学生为对象,以小组工作为研究视角、以小组工作实务服务为主体的论文。文章首先介绍了武汉砺志中学的相关情况,并从理念和方法上对小组工作介入工读学生服务进行了适用性分析。文章在小组工作理论和方法指导下,以访谈和观察为主,辅以相应的问卷调查,对服务对象进行了相应的需求分析。文章第叁部分进行了以认知和行为改善为中心目标的实务活动,实施了八次实务活动,针对实务过程进行了相应的开展情况和组员表现的分析。第四部分从认知和行为改善以及自助能力提升方面进行了效果评估,并对实务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和社会工作者的价值与角色进行了相应评估。通过评估,得知小组工作在介入武汉砺志中学工读学生的服务有一定的成效,相关的经验和方法值得借鉴和推广。论文最后对研究的可取和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对小组工作介入工读学生服务和工读教育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宋文霞[5]2013年在《认知加工偏向下工读学校学生攻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攻击性研究一直是社会的热点,可以说,攻击性与人类相伴生。由于攻击的危害性,人们试图从各个方面进行解释,研究不同类型、不同人群的攻击特点,探求其内在机制,以期对攻击进行预防、控制和干预。目前,研究者关注于攻击性的社会认知,表现在注意、记忆和解释加工叁个方面,研究攻击性行为产生与维持的内在认知机制。本研究从认知加工偏向的角度,借助于攻击性社会认知理论和认知加工偏向研究范式,对工读学校学生的攻击性进行研究,探讨其攻击性在注意、记忆和解释加工特点,以促进和指导发展工读学校学生攻击性的预防与干预项目。本研究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情绪Stroop、点探测、加工分离程序和再认记忆任务四个实验对工读学校学生的攻击性进行测量,探讨工读学校学生对攻击相关的信息的注意、记忆和解释加工特征;通过攻击性的内隐外显性测量,并对攻击性在注意、记忆和解释加工之间关系的分析,进一步研究认知加工偏向方法所测攻击性的性质。基于此,通过评价性条件反射技术探讨工读学校学生攻击性的稳定性。通过与普通学校学生的比较,研究工读学校学生攻击性的差异性,分析工读学校学生攻击性年级、性别特征。考察工读学校学生自我特征如人格、自我概念和自我控制对其攻击性的影响。通过上述这些研究提出工读学校学生攻击性干预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工读学校学生对攻击相关的信息存在注意、记忆和解释加工偏向;在此基础上,通过工读学校学生攻击性内隐外显性测量,证明了认知加工偏向研究范式测量的攻击性更多的是反映内隐性;通过攻击性在注意、记忆和解释加工之间的相关分析和结构分析,进一步说明了认知加工偏向范式测量的攻击性具有更多的无意识成分。(2)通过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技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读学校学生对攻击相关信息的加工,但效应不显着,可能反映了测量工具与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技术之间作用与性质的影响。(3)通过认知加工偏向研究范式,研究发现,工读学校学生与普通学校学生对攻击相关信息的注意、记忆和解释加工上存在差异,工读学校学生在这叁个方面均表现出比普通学校学生更加偏好攻击相关的信息;工读学校学生年级之间、性别之间的差异在不同认知加工上表现不同。(4)通过人格、自我概念和自我控制叁个主要与工读学校学生社会化有密切关系的测量与分析表明,自我控制与工读学校学生对攻击相关信息的注意加工有关,可以部分地预测工读学校学生对攻击相关信息的注意加工,自我概念、自我控制可以部分地共同预测工读学校学生对攻击相关信息的记忆加工,而人格、自我概念和自我控制可以部分地共同预测工读学校学生对攻击相关信息的解释加工。

陈福侠[6]2007年在《工读学校学生依恋、自我概念及其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依恋是指人们与特定他人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强烈而持久的情感联结,其对象可以指向父母,也可以指向同伴或其他人;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他自己的看法,即关于自己是一种什么样人的观念。本研究采用测验法和质的研究方法对工读学校学生的依恋、自我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目的旨在了解工读学校学生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同伴依恋和自我概念各方面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工读学校学生的依恋对自我概念的预测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工读学校学生在依恋质量各个方面都明显低于普通学校学生;女生的父母依恋明显的要低于男生;叁年级学生比二年级学生在与母亲的情感联结上表现出更孤立的倾向;在寻求情感支持时,工读学校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同伴作为自己的依恋对象,而普通学校学生倾向于选择父母或自己作为依恋的对象。2、工读学校学生的自我概念无论在整体上还是在具体维度上,都显着的低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女生的自我概念在某些因子上要显着的低于男生;二年级的道德自我要低于一、叁年级;一年级的自我批评明显低于二、叁年级。3、工读学校学生的依恋质量和自我概念各因素之间大多数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显着相关;在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中发现,依恋质量中的信任和疏离两个因子几乎在所有的回归方程中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沟通因子只在少数几个回归方程中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尤其是同伴信任几乎对工读学校学生自我概念所有因子都有预测作用。4、半结构化投射访谈结果从一个新视角展示了不同的工读学校学生在与依恋对象(如:父母或同伴)分离时的不同情绪反应和应对策略,说明个体的亲子依恋或同伴依恋具体状况如何,应该根据具体情境和背景来观察和分析。5、从自我概念的内容分析中可以看到工读学校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即工读学校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从兴趣愿望到行为性格的客观评价再到更深层次自我探索这样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而且具有两极性或不稳定性的特点。

殷婷[7]2012年在《元认知干预技术:改善工读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适应过程是个体以各种心理资源构成的自我系统和各种刺激构成的社会情境之间进行交互作用的过程,它不仅取决于个体经历的外在情境,还取决于个体内在的认知决策系统。元认知干预技术就是在临床心理辅导与治疗过程中,让个体对自身潜意识及其它心理活动完成自我知觉、反思、监督及调控的心理干预操作程序。如何通过元认知干预技术来改善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对丰富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方法和技术手段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意义。研究目的:通过调查西安工读学校学生生活事件、元认知水平与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探究影响工读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因素。在对工读学校学生采取元认知干预技术进行辅导的基础上,探索元认知干预对提高工读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实证影响。以期丰富工读学生社会适应性教育改善方面的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元认知问卷》和《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对西安工读学校54名学生进行了普遍调查。然后从中选取了14名学生从2011年9月至10月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元认知干预技术辅导;17名学生进入实验组2,进行每星期的自我成长自查和分析;还有15名学生被选作为对照组。辅导结束后义采用《元认知问卷》和《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进行了前后测的对比研究,并对叁组学生进行了差异比较。最后通过团体成员自评、教师他评和后期追踪反馈等方式进行效果的综合评估。调查结果:(1)西安L读学校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总分为45.50±18.90,与普通中学生38.60±8.43的分数相比,经历了高频率的负性生活事件,且具有显着差异性(t=2.633,P<.05)(2)在对西安工读学生元认知水平的测查中发现,工读学生元认知水平总分为65.73分,高于标准分60分,可见工读学生的总体元认知水平略低于标准水平;(3)西安工读学校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总分为198.50±25.33,与普通中学生236.67±34.66的得分相比,其社会适应水平显着低于普通中学生(P<.001),具体表现在心理能量、心理优势感、人际适应性和心理弹性四个方面;(4)对工读学校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西安工读学生社会适应性的主要因素为负性生活事件及其元认知水平;(5)元认知干预技术辅导前后,实验组1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在认知自信(t=8.682,P<.001)、积极信念(t=17.902,P<.001)、认知的自我意识(t=17.231,P<.001)、失控和危险感(t=10.118,P<.001)、对思维的控制需要(t=7.615,P<.001)五方面均呈现出极其显着的差异性;(6)元认知干预后,实验组1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心理能量(t=-14.870,P<.001)、心理优势感(t=-19.203,P<.001)、人际适应性(t=-7.565,P<.001)和心理弹性(t=-8.018,P<.001)四方面均有显着性的提高。研究结论:(1)西安工读学校学生比普通中学生经历了更高频率的负性生活事件;(2)西安工读学校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普遍偏低;(3)过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和偏低的元认知水平导致西安工读学校学生具有更多的社会适应性问题;(4)元认知干预技术有效提升了团体成员的元认知水平;(5)元认知干预技术通过提升元认知水平进一步改善了工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6)元认知干预技术对工读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改善具有延续性。

葛桥[8]2010年在《论工读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文中指出当今时代在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各种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面临着一系列新生事物的考验。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变、文化融合与碰撞、社会各类矛盾和冲突高发的历史转折点,与此同时教育领域中问题学生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这令我们感到十分忧虑。众所周知,工读教育恰好是挽救和转化他们的主阵地。但是工读教育发展到今天并不尽如人意,学校数量在大幅下降,学生生源在流失,教育效果令人质疑,教师数量在萎缩、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工读生的人格状况不仅影响到一个家庭的命运,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健康人格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因此工读生转化的关键也就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工读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这需要来自社会、家庭、学校、自身各方面的力量。鉴于工读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重要性,笔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工读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视角,以期引起更多的有志之士从事此方面的研究。本文首先从多方面考察了人格、健康人格与人格塑造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运用心理化测量工具—卡特尔16PF人格问卷、家庭环境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61名工读学校的学生进行了人格以及与之相关因素的调查,并采用个案分析的方法对四例个案人格问题产生的进行了分析,提炼出工读生人格偏差的具体原因。同时进一步地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层面分析了工读生人格偏差的原因,提出了包含健康人格塑造的阶段、几个原则性问题和健康人格塑造模式的体系。

石军[9]2015年在《中国工读教育研究叁十年:回顾与反思》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工读教育是我国教育、矫治和拯救"问题学生"的一大创举,也被誉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最后一道屏障,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工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引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工读教育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工读教育研究日趋成熟。回顾叁十年来中国工读教育的理论研究,工读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郭玲[10]2013年在《工读学校学生人际信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际信任指的是个体对于一般人是否有诚心、善意及信任别人的看法,具体表现为个体对他人的行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表达为可靠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作为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特质,人际信任对于个体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保持心理和谐至关重要。工读学校学生大多存在情绪行为问题和心理偏差,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人际关系不良,他们的人际信任状况值得关注,其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有待探究。本研究旨在了解工读学校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和特征,同时通过自编问卷探究影响工读学校学生人际信任的主要因素,为工读学校开展相关方面的教育提供参考。本研究从上海市不同区县的7所工读学校和2所普通中学中选取了237名工读学校学生和159名普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马氏儿童量表中文修订版和自编的《人际信任影响因素问卷》对工读学校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特点以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1、工读学校学生的整体人际信任水平低于普通初中生,主要表现在不信任和对人性缺乏信任两个方面。与普通初中生相比,工读学校学生的不信任感更高,对人性的看法更为消极。2、工读学校学生的人际信任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初一学生的诚实性更高,对人性的看法也最为积极;工读学校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在性别、独生与否、家庭完整度、家庭所在地上不存在显着差异。3、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自编的《人际信任影响因素问卷》信效度良好,可以在本研究中加以使用。4、回归分析发现,五个因子中,家庭环境、同伴关系和生活事件叁个因子对工读学校学生的整体人际信任具有显着影响。对人性缺乏信任受家庭环境和同伴关系的影响,不诚实性受家庭环境和生活事件的影响,不信任性受生活事件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工读学校学生的人格特点及其辅导研究[D]. 谢立波. 华东师范大学. 2001

[2]. 表达性艺术治疗方法在工读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D]. 赵江燕. 江西理工大学. 2017

[3]. 时间管理团体辅导对工读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D]. 薛维佳. 武汉大学. 2017

[4]. 小组工作介入工读学生认知偏差与行为偏差问题的研究[D]. 马笑. 华中科技大学. 2015

[5]. 认知加工偏向下工读学校学生攻击性研究[D]. 宋文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6]. 工读学校学生依恋、自我概念及其关系的研究[D]. 陈福侠.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7]. 元认知干预技术:改善工读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实证研究[D]. 殷婷.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8]. 论工读生健康人格的塑造[D]. 葛桥. 江南大学. 2010

[9]. 中国工读教育研究叁十年:回顾与反思[J]. 石军.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5

[10]. 工读学校学生人际信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郭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工读学校学生的人格特点及其辅导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