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黄褐斑皮损区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论文_杨琳琳,甄庆育,杨璐璐

杨琳琳 甄庆育 杨璐璐

(广东省中医院 广东 广州 510120)

【摘要】 目的:探讨女性黄褐斑皮损颜色、皮损部位与中医证型及脏腑证素的关系。方法: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18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的皮损颜色及皮损部位特征。结果:黄褐斑中医证型与皮损颜色存在对应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型在各皮损分区的构成比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褐斑的皮损颜色有可能作为黄褐斑中医辨证分型的诊断依据之一。黄褐斑的皮损部位所对应的病变脏腑色部部位,与中医面部分候脏腑理论不完全符合。黄褐斑的发生,除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可能涉及肺、心。

【关键词】 黄褐斑;皮损颜色;皮损部位;辨证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2-0327-02

面部望诊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对面部五色与五脏的配属关系、脏腑分区进行了系统阐述,奠定了颜面脏腑相应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阐发,罗卫等[1]通过计算机皮肤数字图像分析系统(CDIA系统),通过对正常人面部皮肤与黄褐斑皮损进行测定,发现黄褐斑患者的平均吸光度、积分吸光度明显高于正常人。本研究从整体观念出发,开展黄褐斑患者皮损颜色、皮损部位与中医证型、五脏关系的研究,探讨皮损颜色、皮损分区与中医证型、五脏之间的关系,为黄褐斑的辨证论治客观化提供基础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就诊于广东省中医院的黄褐斑女性患者180名,平均年龄为37.80±9.39岁。

1.2 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西医:按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制订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中医:《中医外科学》[2]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18~65岁女性。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其他面部色素性疾病及不能合作者。

1.3 调查及研究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随机抽取在采用调查问卷,由统一培训的皮肤专科医生发放并回收问卷。问卷回收率100%。采用Excel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变量为计数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x- _+ s)表示;中医证型与皮损颜色的关系采用对应分析;中医证型与皮损部位的关系采用卡方检验分析。

2.结果

2.1 皮损颜色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对中医证型与皮损颜色的关系,采用对应分析,结果提示:黄褐斑皮损颜色与中医证型有关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X2=97.089,P<0.05)。黄褐斑皮损颜色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肝郁气滞型与淡褐色相关联;肝肾不足型与深褐色相关联;脾虚湿蕴型与灰褐色相关联;气滞血瘀与黑褐色相关联。

2.2 皮损部位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对“各皮损分区(心色部、肺色部、脾色部、肝色部、肾色部)与中医证型间的关系,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提示:中医证型在“颜面色部法”各皮损分区的构成比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各皮损分区经卡方检验,结果提示:

心色部主要表现为肝肾不足型,占84.6%,经卡方检验,构成比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肺色部主要表现为肝郁气滞型、脾虚湿蕴型和肝肾不足型,各占44.6%、21.5%、20.9%,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脾色部主要表现为肝郁气滞型和肝肾不足型,各占53.5%、36.2%,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肝色部主要表现为肝郁气滞型、脾虚湿蕴型和肝肾不足型,各占49.7%、19.5%、18.9%,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肾色部主要表现为肝肾不足型,占54.5%,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中医望诊理论源远流长。《难经》有“望而知之谓之神”的说法,提示望诊的重要性。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于面部的黄褐斑,其产生必定是机体内部病理变化的表现,即面部皮损的颜色、分布等与患者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之间必定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有必要进行黄褐斑的皮损颜色、皮损部位等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为进一步完善黄褐斑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3.1 黄褐斑皮损分区

本研究发现黄褐斑患者不同中医证型所对应的脏腑色部部位不同,其中:①肝郁气滞型患者其色部部位多在肝色部、脾色部、肺色部。②肝肾不足型患者其色部部位多在肝色部、心色部、脾色部、肾色部、肺色部。③脾虚湿蕴型患者其色部部位多在肝色部、肺色部。④气滞血瘀型黄褐斑患者无常见色部。结果显示皮损部位除了出现于中医证型所对应的病变脏腑色部部位,亦出现于其他脏腑色部部位,这与中医面部分候脏腑理论不完全相符,也与历代医家大多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的理论不一致。本研究显示本病的发生除与肝、脾、肾三脏相关外,可能与肺、心有关。结合本研究结果,提示我们黄褐斑的发生可能与上述脏腑有关,为黄褐斑的脏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方向,但受临床医生经验和客观描绘能力的限制,仍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本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参考文献】

[1]罗卫,孟如松,赵广.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正常人面部皮肤与黄褐斑皮损的测定与研究[J].中国医刊,2008,43(1):32-33.

[2]李日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189-190.

论文作者:杨琳琳,甄庆育,杨璐璐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5

标签:;  ;  ;  ;  ;  ;  ;  ;  

女性黄褐斑皮损区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论文_杨琳琳,甄庆育,杨璐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