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老年人肩关节疾病类型中,其中比较多见的是肩袖损伤。老年肩袖损伤所表现出来的显著特点为肩袖的退行病变。肩关节软组织中的重要结构中包含有肩袖,肩袖受到损伤会使得患者出现肩关节疼痛症状,且会使得患者出现一定的功能障碍,若病情较为严重,还会对患者的肩关节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围绕肩袖损伤的MRI、B超与X线特点和评估方法展开阐述,对肩袖损伤的治疗方法展开探究。
【关键词】肩袖;损伤;老年
【中图分类号】R6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3-0002-02
老年人群是肩袖损伤疾病的高发人群,肩袖损伤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损伤两种类型,急性损伤大多是与外伤存在一定的关联,慢性损伤则和慢性撞击与长时间供血不足而导致的肩袖组织退变存在较大的关联。肩袖损伤通过超声检查,大多数的老年患者年龄都大于50岁,且患者集中在50岁、60岁与70岁这三个年龄段中。退行性肩袖损伤经常不会发现外伤历史,患者患病后常会出现进行性肩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等临床病症,本文主要针对老年肩袖损伤的发病原因与影像学检查、临床治疗进展展开阐述。
1.肩袖损伤的发病原因
有比较多的因素会导致肩袖损伤的发病,当今得到临床认可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肩袖退变学说,有医学者通过对肩袖损伤患者的尸体进行检查,可发现老年患者的肩袖附着点处的肌腱纤维排列出现了混乱的情况,腱细胞出现了严重的变形情况,发生坏死,并存在玻璃样变,这些都使得肌腱对应力的顺应性得到显著的下降,从而使得肩袖容易发生断裂。除此之外老年人肱骨大结节的骨量明显比年轻人少,冈上肌附着点会发生明显的囊性变化,导致肩袖十分容易出现撕裂的情况。而是撞击学说,有医学者觉得大部分的肩袖损伤是因为肩峰撞击而导致的。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明显退化,其肩关节容易出现骨性关节炎疾病,同时还很有可能会形成肩峰下骨赘,从而导致形成较为锐利的肩峰角度,且肩峰下间隙的距离明显变小,进而极易出现撞击情况而造成肩袖损伤。所以说老年性肩袖损伤的发病原因有多种,常常是多种因素一起发生作用而导致的发病,比如说患者丢失了肱骨头骨质、让肩峰形态发生变化等因素。
2.老年性肩袖损伤的影像学特点
X线平片、B超以及MRI等是临床上比较多用的影像学检查方式。且在各类影像学技术的综合作用下,已在绝大程度上提升了对老年性肩袖损伤患者的诊断效果,能帮助该部分患者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改善。
2.1 肩关节X线平片
在对肩关节进行影像学检查的时候,最常见的方法为X线,X线能够使得患者的肩峰下骨赘、肩峰形态得到清楚的观察[1],并且可以准确知道患者肩峰下间隙的距离,可以观察到异常钙化的情况。肩关节三位片是临床上比较多用的检查。有医学者觉得肩袖损伤的X线影像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患者肱骨头与标准前后位上肩峰的距离可清晰观察到不超过7cm;二是可清楚观察到患者的肩峰呈弧形与钩型,并存在肩峰下骨赘的情况;三是可观察到患者不规则的肱骨大结节,观察到囊性变化等;四是能够清楚观察到盂肱关节退变情况。有临床学者觉得肩峰下间隙的距离没有超过5cm,就能够反映出患者的肩袖损伤范围较大,然而需要明确不是肱二头肌断裂而导致显著减少了动力性间隙。
2.2 肩袖损伤的MRI
患者肩袖发生撕裂后,进行MRI检查可发现患者的肩袖形态与信号都出现异常情况,并且滑囊周围脂肪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医学者通过患者有无正常的肌腱外形、局部信号是否保持正常、有没有肌腱的连续性等展开肩袖损伤的MRI表现分级[2],通过上述指标可分为0~7级。患者肌腱形态没有异常情况,具有良好的肌腱连续性,且肌腱的信号一直保持低信号为0级。患者肌腱脂肪存在部分浸润的情况,明显升高了附着点周围的肌腱信号为1级。患者存在肌腱炎,升高了T2W1上信号,但还没有涉及到全层,还没有出现撕裂为2级。患者肩关节发生退行性病变,T2W1上肌腱内能够发现一个或多个高信号区为3级。患者存在部分撕裂的情况,且显著升高了T2W1上肌腱信号[3],而且还涉及到肌腱的上下两方面即为4级。患者肌腱差不多全层都出现断裂,但还有少部分纤维保持完整即为5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患者肌腱全层都已经断裂,没有出现肌腱挛缩的情况为6级。患者肌腱全层发生断裂且存在挛缩情况即为7级。
2.3 肩袖损伤的超声影像学
肩关节超声检查可以使得运动状态下的肌腱得到清楚的显示,除了能够对肌腱与其连续性进行清楚的观察之外,还可以清楚的观察到冈上肌肌腱以外其他肩袖的断裂情况,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检查,具有十分方便的操作,且能够多次进行检查。肩袖损伤的超声影像学诊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患者存在缺失局部肩袖肌腱的情况,且可发现低回声裂隙,三角肌和肱骨头的距离较近,则可以说明出现全层撕裂。二是可发现患者具有不连续的局部肩袖肌腱纤维,缺失了一部分回声,但是还没有波及到全层,按照患者的病变部位能够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近滑囊面撕裂与近关节面撕裂。三是发现患者具有不均匀的肌腱内部回声,改变时主要显示为沙漏样,局部明显变薄[4],说明肌腱发生退行性病变或者是肌腱内部出现撕裂情况。
3.目前肩袖损伤的治疗进展
3.1 保守治疗
针对存在少部分撕裂、小撕裂或者是没有症状的全层撕裂应该采取非手术方法展开治疗,具有比较久病程的全层撕裂患者也应当采取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有临床研究说明老年退行性肩袖损伤采取为期6个星期~3个月的保守治疗能够取得确切的治疗效果。肩袖损伤的保守治疗主要包含有以下几点:一是采取措施控制患者的疼痛症状,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患者出现炎症。二是进行物理治疗。三是进行功能锻炼。四是进行类固醇肩峰下注射。通常情况下能够运用外展架或者是石膏,将肩关节进行一定角度的外展、前屈、外旋固定,外展角度范围为30°~45°,前屈的角度范围为30°~45°,外旋的角度范围为30°~40°[5],导致肩袖断裂部分可以逐渐靠近从而达到愈合的效果,在进行了4~6个星期的固定之外逐渐将外固定去除,并将功能锻炼适当的加强,对患者进行物理治疗,也能够利用注射类固醇激素等方法来使得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显著的改善。有些患者在进行保守治疗后还会再次出现临床病症,这主要与肩袖损伤的范围存在一定的关联。有较多患者能够通过保守治疗得到显著的效果,可以使得患者的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的减轻,然而却不能让患者的肌力得到好转。
3.2 手术治疗
在肩袖损伤中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手术治疗主要是能够将患者撕裂的肩袖进行修补,从而可以使得力偶平衡得到重新建立,可将具有不稳定性的撕裂缘进行有效的清除,将间隙的距离增大,并使得导致撞击的因素一并去除等[6-7]。肩峰下间隙距离过小而造成的肩峰下撞击症和肩袖损伤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绝大部分的肩袖损伤都是因为肩峰发生撞击与磨损,而导致肩峰出现成形减压的情况,这已经成为手术治疗肩袖损伤的关键一步。有少部分肩袖损伤患者会存在喙突下间隙距离变小的情况,所以在手术前对患者有无存在喙突下撞击对于手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主要运用微切口手术修补、开放性手术修补、全关节镜下修补以及关节镜辅助下微切口修补手术等来进行肩袖损伤的修补。腱骨修复与腱-腱修复是全层撕裂修复中常用的两种手术方法,若是小型撕裂在手术时可进行边对边缝合,如果是大型撕裂则可在手术中采取腱骨修复。针对不可修复的巨大肩袖撕裂,能够使用背阔肌移位的方法展开治疗,此外也可使用阔筋膜修复展开治疗[7],均能够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
4.结语
综合以上叙述可知,大部分肩袖损伤患者为老年人,肩袖损伤的临床病症和其他老年性关节疾病的症状有一定的相同之处,所以临床上很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的情况,所以可采取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来确诊,再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从而使得患者可以在治疗中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伟勋.观察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老年创伤性肩关节脱位合并肩袖损伤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0):47-48.
[2]戴海峰,李嘉,王智慧,等.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老年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7):89-92.
[3]金日龙,杨骥,张驰,等.老年肩袖损伤的特点及治疗进展[J].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2017,3(03):188-192.
[4]张荣斌,王帅,黄彩凤.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J].系统医学,2017,2(10):33-36.
[5]胡培兴,李瑾.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老年肩袖损伤合并创伤性肩关节脱位的疗效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7,22(02):327-329.
[6]李娟,连吉莉.关节镜微创治疗合并肩周炎的老年肩袖损伤的临床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6,45(04):143.
[7]刘述芝.系统康复训练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182-3183.
论文作者:曲振安,王卫明(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9
标签:损伤论文; 患者论文; 肌腱论文; 肩关节论文; 情况论文; 老年论文; 肱骨论文; 《心理医生》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