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美国在台湾的利益_军事论文

冷战后美国在台湾的利益_军事论文

后冷战时期美国在台湾的利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冷战论文,时期论文,利益论文,在台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部问题,但却始终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涉和干扰,因而呈现出复杂性和艰难性。在两岸关系的发展进程中,外部势力,特别是美国的政策动向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面对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局势,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要求华盛顿更优先考虑联合中国以抑制苏联,这样美国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在三个公报中做出了接受“一个中国”的承诺,两国关系开始进入缓和合作时期,美国也逐渐降低了与台湾的关系。但事实上,正是在中美正式建交后不久,美国单方面凭借国会制定的《与台湾关系法》,把台湾当作独立的政治实体,继续支持台湾,以维护台海均势。在此法案之下,美国寻求通过一个精心策划的平衡的“双轨道”政策以保护它在中国与台湾的利益,即维护与北京的友好官方关系和与台北的友好的非官方关系。整个80年代中美关系所经历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前进、摩擦、危机、僵持,而台湾问题在各个时期均是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进入90年代后,国际局势的发展对美国在台湾的利益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一再试图加强其与台湾的实质关系,本文将对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台湾的利益作简要探讨。

冷战后的世界秩序和美国在台利益

90年代,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巨变,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美国全球战略的根本目标是确保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和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防止出现任何新的全球或地区性大国对美国的地位提出挑战。

在这样一个战略目标的框架内,美国重新调整了其在亚太地区的安全政策。亚太地区被认为对美国极为重要,因为这一地区在80年代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其与美国的贸易,1992年已占美国与全球贸易的40%(注:熊玠.从国际战略新形势看美国对“一个中国”之立场,台湾.海峡评论.1992(6):23)。美国的安全战略强调其在亚太地区的巨大利益,力求在太平洋地区通过加强经济一体化、促进民主化和确立新的防务结构等方式,建立“稳定、繁荣的太平洋共同体”结构。为此目的,美国继续在亚太地区保持强大的军事存在,冷战后,美国在欧洲减少驻军10万,在亚洲只减少2万人,保持了在日本、韩国的军事实力。

关于美国在中国和台湾的利益,美国力图“维护台海两半”、“不战不统不独”的战略目标,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地缘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更成为东亚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较大推动力,中国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美国也认识到,“中国的国际作用已发展到包括广泛的全球问题和地区问题”,“与中国合作与否,对世界及亚洲地区的和平与安定都有莫大的影响。”但同时这也使美国把中国视为其在亚太地区潜在的战略威胁。从亚洲地缘政治角度来看,“大中华”不仅仅是一个抽象概念,还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文化和经济的现实,并开始变为一个政治现实。一个统一的、崛起的中国以其内在的凝聚力对周边国家都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由此考虑出发,美国在冷战后更加重视台湾在其亚太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与台湾的“特殊关系”。在1991年8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台湾第一次被提到,并声明美国的目标之一是“培植出一个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台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能越过台湾海峡从事建设性与和平的相互交往。”1993年1月发表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称:美国亚太政策的目标是,“密切注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为保护美国的利益,在必要时支持、或者遏制、或者平衡中国的崛起。”美国充分认识到一个“公开与大陆对抗”的台湾,不仅使美国力量对本地区安全事务的卷入进一步合法化,而且使中国的周边国家对“中国武力统一台湾”可能引发地区动荡、危及其经济和安全利益的前景深感担忧,从而在本地区形成对中国不利的安全态势。美国此举不但可以长期消耗中国的军事力量,而且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格局中,还能利用台湾有效地牵制中国,使中国处于战略守势,从而防止中国打破东亚地区目前由美国主导的大体上的安全均势,使“亚洲国家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远远低于每个亚洲国家同美国关系的密切程度”这种“理想状态”成为现实,借以维持美国在东亚地区的领导权。

冷战后美国不断加强与台湾的军事联系和实质性的外交关系。1991年11月,布什政府以强硬态度协助台湾参加在汉城举行的“亚太经合会议”,之后又同意支持台湾以“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的身份申请重返“关贸总协定”。1992年9月,布什决定向台湾出售F-16战斗机,使形势更加恶化的是,随后布什决定派他的内阁成员——美国贸易代表卡拉·希尔斯于1992年12月访问台湾,又一次严重违反中美之间有关台湾问题的谅解。1995年5月美国政府批准李登辉访美;1996年3月,美国派遣两艘航空母舰到台湾海峡,向在东海进行军事演习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示威。这两起事件导致了中美关系的严重倒退。克林顿八年当政时期虽表示愿意与中国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实际上还是将中国当作竞争对手对待,如重订《美日安保条约》,准备在包括台湾在内的东亚地区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1999年7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后,克林顿明确宣布了美国对两岸政策的三个支柱:即“一个中国”政策;两岸进行对话;两岸和平解决分歧。实际上既要求台湾方面不要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又反对大陆用武力手段解决台湾问题。同月底,美国又宣布向台湾出售价值5.5亿美元的武器装备。陈水扁上台后,克林顿政府明确表示了不支持台湾独立的政策意向,但又增大了军事“挺扁”的力度,2000年美国对台军售达10多亿美元,数量、质量大大超过了中美“八·一七公报”的限制。显然克林顿政府仍然要维护有利于美国战略利益的两岸战略均势。小布什当政后,美台实质关系的发展更加密切,美台军事关系也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2001年4月23日美国宣布对台一揽子武器销售计划(价值高达40多亿美元),反映出美国对台政策一种显而易见的连续性,正如布热津斯基所言,“它不是为了一个台湾,而是为了美国在远东的利益”。

从其长期和基本利益考虑,美国为了构筑其在亚洲的新秩序,是需要保持台海均势的。台湾海峡局势的和平稳定是最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的。

首先,台海战争将会损害东亚的和平与稳定。保持地区和平与稳定对美国战略利益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贸易繁荣与和平的政治进展,以及对亚洲的危机控制只有在这种稳定的环境下才可能达成。台湾海峡的战争可能会引起该地区的其他地方出现对美国不利的经济和政治环境。在亚太地区,美国的一贯政策是要保持这一地区的稳定,台湾利益要服从于美国整个亚太战略的要求。

其次,战争会使美国陷入与中国的军事冲突中,这是自从朝鲜战争以来华盛顿一直试图避免的。在亚太地区经历了朝鲜与越南两个代价颇大的局部战争后,美国已不愿过去的历史重演。

第三,战争势必会极大地增加整个地区的紧张,它将破坏东亚地区现有的力量平衡。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武器竞赛有加剧的趋势,一旦战争发生,势必会将这一竞赛加速到危险的程度。而地区力量平衡的转变可能会使美国难以对东亚和东南亚的政策做出调整,进而可能引起整个地区及至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

第四,战争会损害美国在这一地区的贸易、投资和其他商业利益。仅是在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美国难以承受的。尽管冷战后中美战略关系出现下降和倒退趋势,但中美贸易关系却继续保持上升势头,中美经济关系已不是孤立的双边经贸关系,而是整个亚太地区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重组的产物,它的正反两种影响直接作用于这个地区的繁荣和稳定。

第五,战争会对台湾人民产生严重的和无法预料的后果。在台湾岛内社会稳定将受到负面影响,资金和人才会逃离该岛,岛内将出现经济恐慌,内乱可能会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台湾岛上本省籍与外省籍社会群体之间的脆弱的关系可能会随着严重的社会反应而瓦解。

最后,台湾“独立”不会给美国带来任何比目前更多的好处,却可能在中美这两个大国之间引爆一场没有赢家的全面战争。即使经过一场战争之后,台湾宣布了“独立”,大陆一时无法拿下台湾,但有鉴于大陆承认台湾“独立”的可能性为零,两岸的军事冲突将因此长期不断,并将迫使美国把大量的资源和精力放在台海地区,从而影响、削弱甚至于危及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

可见,目前在台湾问题上,中美双方利益的汇合点是维护台海局势的稳定,向着和平解决的方向发展,当然其中差异很大:中国强调的是和平统一,统一是大前提;美国则只强调和平,不支持台独,但对统一问题始终态度暖昧。不过,这也足以促使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不会突破中美建交时的基本政策框架,美国的对台政策必定是维持现状。

美国在台湾的其他利益

维护台湾海峡的和平稳定符合美国基本的、长期的利益,同时美国在台湾还有其他重要的利益。

1.地缘政治利益。台湾因其地理位置处于台湾海峡和巴士海峡之间,具有持久的地缘战略价值,这两处是将东北亚与东南亚和中东联系在一起的两个重要的海上通道。台湾亲美政府的存在有利于保证这些海上通道向美国开放。如果在这一地区发生冲突,台北会向美国提供其军事设施。台湾实际上是美国在西太平洋上的一个潜在的作战基地。美国需要台湾扮演的角色是:维持台海两岸间的“正常关系”。这样,除了能稳住中国大陆以外,美国还希望台湾能为美国起到一个对日本的抗衡功用,从而降低日美之间的摩擦,并使美国能保持对台海两岸及朝鲜半岛所具有的影响力。

2.政治利益。从美国的民主和价值观出发,美国在对外关系中一向注重意识形态,冷战后美国的安全战略目标之一是推进海外民主。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出现的变化使美国政界许多人认为台湾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推进民主化的榜样。美国认为台湾目前的政党政治制度贴近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维持台湾的政治制度符合美国的利益。台湾可以向大陆展示所谓西方“民主”,成为影响中国大陆变化的主要工具。

3.经济利益。在对台发展经贸关系方面,从1979~1988年的10年间,美台经贸关系基本上是一种“不平衡的相互依赖”关系,美国进口台湾低价产品,并向台湾输出附加价值高的产品,独占或控制台湾军火、能源、农产品市场,特别是美国一直向台湾倾销面粉杂粮,却不许台湾稻米外销。由于台湾过分依赖美国市场,对美国贸易顺差巨大。在此期间,美台双边贸易额由90.3亿美元增加到360.4亿美元。台湾也从1979年美国的第八位贸易伙伴,跃居为1992年的第五位贸易伙伴。(注:张景旭.美国对台政策的趋向.海峡评论.1992(3):13)由于台湾经济一开始就依靠美国扶植,它对美国经济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美国在台湾的经济利益也不断增加。到1999年,美国在台湾的投资累计约140亿美元左右。台湾对美国的投资也相当大,“台湾投资遍布美国。它把大部分外汇储备存放在美国。在90年代进行的耗资2200亿美元的六年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中,台湾将许多项目承包给美国的公司。”到1997年台湾在美投资累计已达200多亿美元。台湾的外汇储备名列世界前几位,其中50%以上存放在美国。同时,台湾也是美国国债在世界上的第二大买主,又是美国第六大重要贸易伙伴。仅1999年,台湾对美国出口额约300亿美元,进口额200亿美元。(注:进出口贸易统计月报.台湾.财政部统计处:366)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军火供应商,其军火出口约占世界军火出口总量的50%,而台湾地区一直是美国的一大买主。冷战后美国对台军售数量大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1990~1999年,美国对台军售总额几乎为过去几十年美对台军售总额的两倍多,仅1993年一年就高达63亿美元。而且从质量和性能上均大大超过冷战期间。在1990~1995年,美国共对112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武器和军事设备,其中对台湾出售的武器金额居第二位,达83亿多美元。(注:吕有生.称霸亚太—新世纪美国亚太战略大调整.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286~287)对台军售除了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外,巨大的经济利益是另一个关键因素。

4.外交利益。在支持台湾“拓展国际生存空间”方面,美国“欣赏”台湾推行的“务实外交”。美国官员公开声称,台湾当局目前推行的“务实而富于弹性”的外交,使台湾“拓展了新的国际生存空间”。在美国看来,其最积极的成果是海峡两岸在经贸文化等领域上的接触。华盛顿相信海峡间的交往有助于减少两岸间的紧张气氛,并使中美关系中的台湾争端更易于处理。

但从维持与中国大陆稳定、友好关系的美国利益角度来看,台湾的“务实外交”对美国又有一些负面作用。美国担心台湾此举损及美中关系,所以在实际行动中,美国希望台湾今后与世界上一些国家仅发展准官方关系,或在“无邦交国家”设立官方性质机构等,而“尽力避免”与其正式“建交”或“复交”。所以美国国内有人主张台湾以“经济实体”身份重返国际社会。小布什政府上台后,美国政府和国会还有人对台湾参与联合国,加入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支持,对陈水扁访问中美洲过境美国予以破格接待,这些行为充分证明了布什政府提高美台关系的战略考虑。

事实上,美台借《与台湾关系法》而保持的“实质关系”为台湾当局拓展“务实外交”,搞所谓“双重承认”提供了可乘之机,给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的发展以极大的冲击,也在国际上造成了极其消极的影响,为两岸和平统一进程增加了更多的变数。

结论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台湾在美国亚太战略中所充当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但台湾一直是美国亚太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历届美国政府始终认为台湾对于美国在东亚乃至世界维护其领导地位的利益具有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要战略价值,把与台湾当局的“特殊关系”看成是美国在东亚乃至亚太地区、世界战略利益中的一个重要筹码。从总的趋势看,十余年间美国是一直在加大利用台湾牵制中国大陆的力度,进一步提升美台关系。直至今日,美国政府仍继续以《与台湾关系法》为“依据”,发展与台湾当局的军事关系,增加对台的军售,以求维持台海力量动态的均衡。在美国防部2001年9月提交国会的《四年防务报告》中,美国不点名地将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军事竞争者”,而且对美国开发的TMD和NMD计划,“美并未否认NMD具有某些针对中国导弹的能力。”“9·11”事件后,虽然台湾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并不意味着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会降低。在可预见的时间内,美国政府的上述政策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因为海峡两岸保持现状——无论是“一中一台”,还是“两个中国”或是“一国两府”,都是符合美国利益的。

标签:;  ;  ;  ;  ;  ;  ;  

冷战后美国在台湾的利益_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