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与中国共产党八十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党的建设论文,八十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世纪的第一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80周年华诞。中国共产党的80年,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并不断取得胜利的80年。回顾我们党80年的奋斗历程,非常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就是始终高度重视自身建设。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始终保持着自身的先进性,以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党本身也由当初的几十人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个拥有6400万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面向新世纪,总结80年来党的建设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党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80年党的建设的逻辑前提: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
我们党所以高度重视自身建设,有一个根本的逻辑前提,就是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党的建设是领导核心的建设,是先锋队和指挥部的建设,是完成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正是基于这种对历史使命的高度自觉,我们党才始终把自身建设作为大事来抓。
1.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他总结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经验,提出:“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注:《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57页。)“就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说来,就需要一个如共产党这样的革命党,如果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革命党,人民要想推翻敌人的压迫,简直是不可能的。”(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11页。)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国人民进行了无数次英勇不屈的斗争。可惜,这些努力最终都没有能够获得成功。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一个以先进思想武装的先进阶级的政党来领导。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可能领导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是极其伟大的革命。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注:《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57页。)这样,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作指导、以中国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的先进政党,就成为时代发展的紧迫要求。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特殊的阶级构成决定的,而首先是由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决定的。中国工人阶级是新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和各政治集团中,只有工人阶级和共产党,才是没有狭隘性和自私自利性,最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最有组织性,最具有革命的彻底性,而且也最能虚心学习世界上先进的阶级及其政党的经验并用之于自己的事业。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革命最坚决、最彻底,特别能战斗;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因此,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能够领导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克服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狭隘性,克服失业者的破坏性,并且能够克服资产阶级的动摇和不彻底性,而使革命和战争走上胜利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并坚持正确的理论和路线,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党集中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中最有觉悟、最有理想的先进分子,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有着巨大的组织优势。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同广大人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前进中善于总结经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领导人民战胜了种种困难和风险,经受了长期艰苦斗争的考验。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党以自己的先进性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自己成为人民所信任的、被人民在长时间内考验过并因此选中了的政治领导者。
随着民主革命的胜利,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还要不要坚持党的领导?党和毛泽东作出了明确而坚定的回答。早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就指出,中国革命的经验,给党和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全国解放以后,党领导人民建设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迅速地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根据建国初期的经验,毛泽东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30页。)
2.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同样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重要思想。在改革开放之初,针对社会上出现了怀疑和否定共产党领导的错误思潮,邓小平旗帜鲜明地阐明,自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来,就证明了没有无产阶级的政党就不可能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自从十月革命以来,更证明了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才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从根本上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66页。)。因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动摇了,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没有党的领导,艰苦创业的精神就提倡不起来;没有党的领导,真正又红又专、特别是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队伍也建立不起来。这样,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祖国的统一、反霸权主义的斗争,也就没有一个力量能够领导进行。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2页。)
第一,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条坚定不移的、贯彻始终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经过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历史经验的总结,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稳定是中国改革和发展必需的前提条件,没有稳定一切都谈不上,这是治理国家的大道理。实现和保持稳定的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正如邓小平所说,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共产党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共产党的领导,这个丢不得,一丢就是动乱局面,或者是不稳定状态。一旦不稳定甚至动乱,什么建设也搞不成。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主义中国。
第三,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动员和组织亿万人民群众,组成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依靠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依靠广大干部、党员的表率作用,才能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变为亿万人民群众的自觉的行动,使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把全国各方面的力量统一到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目标上来。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事实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二、80年党的建设的实践成果:在领导两次伟大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开创了党的建设两个伟大工程。
中国共产党为了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领导责任,历来重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8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两次伟大的革命。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场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革命;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又领导人民开始了一场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伟大革命。党的领导离不开党的建设。领导两次伟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是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党的建设是党完成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与党领导的两次伟大革命的历史进程相伴随,中国共产党开创并实施了党的建设的两个伟大工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第一次伟大革命的过程中,开创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了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第二次伟大革命的过程中,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开创了党建的新的伟大工程,目标是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核心。面向新世纪,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领导全党正在继续推进这个新的伟大工程。
1.党的建设的第一个伟大工程
党领导的第一次伟大革命是在旧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中进行的。它既不同于十九世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事革命活动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又不同于十月革命前后的俄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度里领导一场伟大的革命需要一支伟大的党,但是建设这样一个党又是一项特殊困难的事业。如何建设一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由中国革命的特点和党的建设面临的环境所决定,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具有下列特点:一是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中国革命面对的是由国际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组成的联合力量。二是革命的力量十分弱小。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长时期处于弱势地位。三是革命的环境异常残酷。由于中国是一个没有民主的国家,无议会可以利用,反动统治阶级对人们动辄采取镇压政策,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四是革命与反革命的阵线时常处于变动之中。由于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特别是资产阶级的构成特点的复杂性,随着革命阶段性的变化,在一个阶段作为革命同盟的阶级在另一个阶段可能就成为革命的敌人。由中国革命面临的这种复杂的特点所决定,我们党只有成为一个坚强成熟的、富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应付这样复杂的形势,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
然而党的建设所面对的是一个不同于任何其它政党的特殊环境。表现在:一是必须在农村武装斗争的环境中进行。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战争,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主要力量是农民。中国的武装斗争实际上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同时也由于中国的国情所决定,中国的武装斗争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夺取政权的道路。在这种条件下进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所独有的重大课题。二是必须在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成分占大多数的条件下进行。由于必须在农村进行武装斗争,又由于中国无产阶级人数太少,因此,中国共产党如果不想成为一个狭隘的小团体,就必须不断地吸收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革命分子到党内来。这就使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构成党内最本质的矛盾。这个矛盾如不解决,共产党就会丧失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这是由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所产生的、又是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三是在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复杂环境中进行。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一部分是具有两重性的民族资产阶级。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为着壮大革命队伍,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反对共同的敌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而且应该和资产阶级实行联盟,结成统一战线。这给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课题。
在这样的环境中完成建党任务是十分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联系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的实践,独创性地解决了党的建设的一系列特殊矛盾和复杂问题,成功地建设起一支团结统一、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工人阶级先锋队,领导中国第一次伟大革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在世界政治史上是罕见的壮举。
2.党的建设的第二个伟大工程
党领导的第二次伟大革命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开始的。同领导第一次革命时相比,中国共产党的最大变化就是成为执政党。革命的任务也由领导夺取政权变成了领导经济建设。搞现代化建设,“决定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9页。)“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7页。)邓小平强调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人在启动第二次伟大革命航程的同时,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什么在党早已发展成为一个掌握全国政权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后,还需要重新开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呢?这主要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面临的环境、任务和党的状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国内情况讲,要适应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使党的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在新时期我们必须坚持和发扬党的建设的好传统、好经验,但是一些具体的形式和方法,又要随着任务和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如果固守原来的形式和方法就不能适应了。因此,党要善于以改革的精神在新的实践中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另一方面,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各种腐朽的东西也会乘机而入,容易滋长消极腐败现象。我们党不但要经受执政的考验,而且要经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
从国际环境讲,要面对发生巨大变化的世界,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政治格局加速走向多极化,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威胁依然存在,但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可望保持。我们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能否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只要党的建设搞好了,我们就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中巩固和发展自己的阵地,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党的组织状况讲,党员队伍和党的干部队伍在新老交替中空前扩大,构成发生新的变化,教育和管理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我们党自身正处于干部队伍新老交替的时期。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基本退下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建国初参加工作的,也逐步离开工作岗位。在充分肯定我们各级领导班子和整个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必须看到,确有相当一部分同志的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不适应党的事业的要求。这种状况使我们党难以应对国内外环境的严峻挑战,难以保证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历史条件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一个非常重大、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课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紧密联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解决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党的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面对21世纪,面对世界范围的经济全球化大潮和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着眼于党的建设新的实际,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80年党的建设的理论结晶:在实施两个伟大工程的过程中成就了毛泽东建党思想和邓小平党建理论。
80年来,在开创和实施党的建设两个伟大工程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自身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总结,成就了党的建设的两大理论成果:一是作为第一个伟大工程结晶的毛泽东建党思想;二是作为第二个伟大工程结晶的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的建设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的理论概括。
1.毛泽东建党思想
在开创和实施党的建设第一个伟大工程的过程中,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学说作指导,结合中国党的建设实际,成功地解决了在无产阶级战斗力很强而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艰巨任务,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建党思想。毛泽东建党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又是深深扎根于中国这个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的。它是在正确解决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成分在党内占多数的情况下,且又是在农村环境中,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进政党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是在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复杂关系中产生、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是在长期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环境中产生、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还是在抵制、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中产生、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毛泽东建党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上,提出党的建设必须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加强党的建设,首先要有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能否确立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关系党的建设的全局,决定党的全部工作的前进方向。同时,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制定和实现,也有赖于党的建设的加强。这一思想,在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的关系,揭示了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为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第二,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强调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毛泽东认为,在经济文化落后、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旧中国,党内最本质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党内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不断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强调共产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这是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必然要求。
第三,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强调着重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党的同时,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把党建设成为组织上巩固的、有战斗力的统一整体。在长期建党实践中,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正确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制度,不但形成了党在组织建设上的鲜明特征,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民主集中制的理论。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提出了一套识别、使用、爱护和团结干部的政策。在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斗争问题上,毛泽东针对历史上党内斗争中存在过“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倾错误,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强调在党内斗争中要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
第四,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把党风建设提到党的建设的重要地位。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党风”这个概念,并深刻论述了党风的重要性。把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三大作风,并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在建国前夕和建国以后,鉴于党处于执政的地位,毛泽东多次提出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2.邓小平党建理论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不仅继承和捍卫了毛泽东建党思想,而且根据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实践,在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进程中,成功地解决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党的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形成了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这个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学说和毛泽东建党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它的历史性贡献,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围绕这一根本问题,它系统地论述了党的指导思想、纲领任务、地位作用、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党的作风、党内生活,以及党际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这些不但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
第一,强调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邓小平从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教训、从苏东国家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教训思考观察问题,从世界格局变动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思考党的前途命运,深刻阐述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性。他在强调中国的现代化不能没有共产党领导的同时,尖锐地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0页。)“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1页。)。他语重心长地提出:“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4页。)。
第二,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正确地回答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问题。把党建设成为什么样的党,历来是党的建设的首要问题。1982年,邓小平鲜明地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9页。)这一目标的确立,坚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指明了党在新时期的重要作用和肩负的历史任务,体现了党的建设的时代特征和围绕党的基本路线来建设党的要求。
第三,强调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党必须善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邓小平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主要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也必然要求我们党的领导方式、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相应地加以改变,以适合新时期的需要。这种改革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执政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四,注重党的制度建设,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党的建设的新路。邓小平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明确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强调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的各方面制度,实现党内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邓小平指出,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强调要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第五,从严治党,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邓小平强调党要一管党员、二管干部,首先管好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谁违反党章党纪,都要受到纪律处分,不允许任何人干扰党纪的执行,也不允许违纪的人逍遥于纪律制裁之外。必须坚决克服领导上的软弱涣散状态。邓小平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廉政建设要靠教育,更要靠法制。
3.毛泽东建党思想、邓小平党建理论在实践中继续发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记邓小平关于“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的教导,在实践中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十年来,党中央最关注的是两大问题之一就是加强党的建设。
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进程中,江泽民同志坚持和继承马列主义建党学说、毛泽东建党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结合新的实际,对党的建设作了许多新的理论概括和阐述。例如: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来进行,密切联系党的中心任务来开展,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关键是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必须善于在新形势下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是政治上清醒和坚定的基础,必须把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尤其是领导班子要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必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于部队伍,特别是培养和选拔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高级干部不仅要努力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而且首先要努力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必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群众完成本单位任务的坚强战斗堡垒;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务必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各级党委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把从严治党的方针贯彻到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中去,等等。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江泽民同志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继续深入思考,进一步提出:“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这“三个代表”的要求,是根据我们党长期奋斗的历史经验和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教训,着眼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提出来的,也是为了在新的时期新的实践中更好地全面落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要求提出来的,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我们面向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决策,是在新的实践中对毛泽东建党思想、邓小平党建理论坚持、运用和创造性发展,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的理论宝库。
标签:邓小平文选论文; 党建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毛泽东选集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邓小平论文; 毛泽东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