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旅游再定位论文

新时代乡村旅游再定位论文

新时代乡村旅游再定位

□文/赵 越

(山东财经大学 山东·济南)

[提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旅游已进入全域旅游的新时代。本文分析了当前发展乡村旅游的社会背景,阐述了新时代乡村旅游的新内涵。

关键词: 乡村旅游;全域旅游;乡村振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乡村旅游业不断发展和壮大。实践证明,发展乡村全域旅游是推进居游共享,解决新时代新矛盾新“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最有效途径。

一、发展乡村全域旅游的社会背景

(一)新时代新矛盾。我国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突出反映在农业和乡村发展的滞后上。而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工农失衡和城乡失衡的问题,是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不同步、结构不协调的问题。这一矛盾的产生与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化体制密不可分。城乡二元化的体制和政策,一方面限制了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使农民失去了平等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对城乡资本和人才流动的限制,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由于城市和农村在经济、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距,导致人口和资本长期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加剧了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和农民老龄化的现象。而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农民不可能消失,而将永远存在。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升级和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增速降低了,而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消费需求,这就为农村借助外力,增强自身活力,创造新供给、发展新业态、促进多产业融合提供了极大的机遇。

(二)新“三农”问题。一般来说,“三农”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传统意义上的“三农”问题,也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200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三农”问题纳入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随者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和农民老龄化的问题表现得日益突出,于是近几年来专家和学者一致认为,这三个方面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新的“三农”问题,也是国家面临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1、农村空心化问题。城镇化的过程中,我国农村人口的外流数量迅速增长。数据显示,1995年我国农村人口是85,947万人,2015年农村人口数为60,346万人,农村人口减少了近30%。据统计数据,2010年中国农村自然村数 2,729,820个,2015年减少到2,644,620个,平均每年约有1.3万个自然村消失。自然村数减少,一方面是因为城镇近郊推动的村改居工程导致,另一方面是自然村人口的大量外流而导致的。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大约有1亿多的农村人口将涌入城镇,农村空心化的现象会更加突出。

图示法的目的在于帮助引进抽象概念.图示并非目标,对抽象概念的把握和抽象思维才是数学学习的目标.停留在这类低级幼稚的图示方法只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

3、农民老龄化问题。由于城镇和农村发展的不平衡,大量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另一方面农村考学出来的学生也选择了留在城市工作,导致农村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2015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为10.5%,超过了联合国提出的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超过7%的比例。城镇化的发展不仅使得农民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也让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峻挑战。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多数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机制非常薄弱,无法满足养老社会化服务的需要。这就需要社会和地方政府投入更多的资源来解决他们的医疗以及养老问题,使得农村社会保障不堪重负,从而加剧了基层政府的财政压力。

2、农业边缘化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耕不再是农民唯一的谋生手段。由于农民的日益兼业化,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弃耕、荒废,出现了严重的抛荒现象。我国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也持续下降,1978年农业占GDP的比重为28.2%,但到2015年农业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9%,下降了大约20%。近年来农业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明显滞后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根据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业产值比重还会进一步下降。

(三)内涵丰富化、形态多样化是乡村全域旅游的重要内容。在景点、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单一的旅游形态已经滞后。随着旅游者观赏风景、休闲度假、康养、科普和文化体验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不断增强,乡村旅游也要加快传统乡村旅游产品的升级,积极开发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的新型乡村旅游产品。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建设一批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农业公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农业庄园。结合乡村山水资源、森林资源发展森林观光、山地度假、温泉养生等旅游产品。将乡村旅游和中医药融合,开发康养旅游产品。利用农村闲置的土地、农房,开发建设乡村民宿、养老项目。利用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等,融入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推介文物领域研学旅行、体验旅游。内涵丰富化、形态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是开展乡村全域旅游的重要内容。

(四)“+旅游”“旅游+”的产业融合模式是乡村全域旅游的实现路径。乡村全域旅游中的全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突出特色,即整合乡村的自然资源、农耕文化、红色资源,融合产业优势,以集群式的发展态势,通过乡村全域旅游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全域旅游不是单纯地发展旅游业,而是作为一种区域发展新模式,通过“旅游+”、“+旅游”,将旅游和各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利用农业发展,培育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高科技农业、休闲渔业、农业科普等诸多现代农业新业态,有效改变农村发展单纯依靠一产的局面,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利用民俗文化、“非遗”项目、古村落古街区,把这些宝贵的遗产通过旅游的带动,融入新元素、赋予新内容,生成新的旅游产品,增加政府收入,提升国民素质。利用旅游消费者对农副土特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农村手工艺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大量需求,通过包装和深加工,把农特产品转化成旅游商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产业融合模式,既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也带动了乡村的经济发展,实现了乡村的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解决乡村发展缺乏动力的问题,而国内外实践表明,乡村旅游在农村产业、生态、物产、环境等多方面可以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有利于“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乡村旅游在激活乡村经济中的作用也及时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重视。从2016年开始,中央多次强调要发挥好乡村旅游在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方面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主张强化规划引导,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大力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努力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

(五)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全域旅游的前提条件。乡村旅游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较高的依赖度,而基础设施建设恰恰是农村的薄弱环节。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旅游环境是旅游便利化的前提。大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为乡村全域旅游的便利化提供保障。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厕所设计和改造,改善居住环境。提高乡村卫生安全和服务水平,改善消费环境。做好与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连接,完善交通引导标识,改善乡村旅游的交通环境。加强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以及停车、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保障能力。加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乡村旅游信息平台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网上预订、支付、交流等功能,提升乡村旅游的信息服务能力。完善饮食住宿、娱乐运动、逛街购物等配套服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实现旅游的最大便利化,才能为乡村全域旅游的开展提供前提条件。

二、乡村全域旅游概念内涵

(一)优化布局、特色发展是乡村全域旅游的根本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乡村全域旅游不是全盘否定,推倒重来,而是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下,对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特色风貌进行有序开发、合理布局。在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性,相邻村镇和县域要打破地域界限,统筹规划,协同发展。发展乡村全域旅游一定要充分挖掘区域的优势和特色,积极开发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产品。突出各自的文化特色、功能特色、产品特色、业态特色、服务特色,对旅游业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进行梳理和优化,形成“集点、连线、汇面、成体”的特色化、综合型目的的。杜绝千村一面、简单复制,避免区域同质化竞争。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和全社会共同参与,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新型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乡村全域旅游也可称为全域乡村旅游,就是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下,对乡村自然资源与乡土文化、农耕文化等有机结合,通过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一方面为旅游者提供全方面、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旅游者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乡村全域旅游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以下方面:

(二)品质发展是乡村全域旅游的核心内容。景点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的发展开始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业会存在着供给不足的问题。随着国家发展乡村旅游,振兴乡村经济战略的实施,供给规模会不断扩大,但是这种扩大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要在质的提升基础上增加量的供给。目前的供给不足实质上是供需结构的不匹配,低端化、同质化、观光类产品剩余,中高端产品和休闲度假产品不足。在发展乡村全域旅游过程中,必须着力调整供给结构,提升旅游产品与旅游服务的品质,重点发展适应消费新时尚的旅游产品。大力发展自驾车旅游、海洋旅游、冰雪旅游、中医药旅游等旅游新业态和休闲度假产品,加快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过渡,促进粗放旅游向精细旅游转变。树立乡村旅游品牌意识,精心打造品牌形象,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农”问题并不是中国特有的,它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解决起来规模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

(三)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适应新形势,解决新矛盾和新“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没有标准就没有管理,这是常识。服务支撑土地管理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是一个绕不开的热点和难点,是土地管理水平提升和制度创新的基本前提。未雨绸缪,统筹谋划,早作安排,利在浙江。

其次要加强监管,建立以家庭监护为主,学校监护为辅的监护制度,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教育和引导,探索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有效模式。

(六)社会治理是乡村全域旅游的重要保障。随着大众化旅游时代的到来,乡村旅游的规模、形态发生了本质上变化,使得旅游产业边界越来越不清晰,旅游空间也不断延伸,仅靠旅游主管部门的治理是难以实现的。例如自驾车、旅居车、营地、风景道、绿道,与道路交通部门联系密切。观光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等,也涉及资源、文化、农业、卫生、环保等部门的行政管理权限。因此,在乡村全域旅游时代,以产业为管理和治理对象的旅游治理,很容易形成部门之间的纠纷,加大旅游治理的成本。政府部门要对旅游发展的各项相关要素进行综合协调、统一规划布局、合理分配资源,让旅游治理由部门治理转变为全社会共同治理,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保障。在旅游总体规划中,要站在全社会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以旅游管理部门为主体来设计旅游制度和旅游管理,为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开辟绿色通道。

(七)效益最大化是乡村全域旅游的追求目标。发展乡村全域旅游是以农业农村为基本依托的,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农民的全过程参与,是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吸引社会资本和经营主体投入乡村旅游的发展,也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发展乡村旅游既要让游客、企业和政府有获得感,更要让当地农民分享到旅游发展的红利;既要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又要让企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适宜的投资经营环境。发展乡村全域旅游,让百业添效益,让政府增税收,让全社会切实感受到旅游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变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目标。旅游效益最大化是发展乡村全域旅游的最终目标。

三、结束语

乡村全域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德伐日太太在面对如此悲惨之事时,居然可以依旧不动声色,毫无同情地织毛线,让人不禁好奇纳闷。她的冷漠与无言增加了压抑的气氛,就像是暴风雨前的寂静一般吓人。也是这一场景为后文点明德伐日太太用毛线记录罪犯及罪行做好铺垫,她一直都在为革命做准备,一直在为她的仇人及贵族挖坟墓。德伐日太太用隐藏而安全的织毛线方式记录下贵族的罪行,同时将仇恨一并编织进去。冷眼旁观织毛线是德伐日太太留给读者的最深印象。

在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环节中,由内而外、层层递进建立标准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标准化实验教学课程大纲、实践教学标准化操作流程以及标准化实验室,为省属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升级改造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以达到新工科对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主要参考文献:

[1]项继权,周长友.“新三农”问题的演变与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17.10.

[2]伍朝辉.全域旅游背景下靖西乡村旅游发展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

[3]文化和旅游等17部门.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N].中国旅游报,2018.12.10.

[4]于风贵.以乡村全域旅游助推乡村全面振兴[N].大众日报,2018.3.21.

本文为山东社科规划项目:“乡村全域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准号:18CLYJ15)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收录日期:2019年8月13日

标签:;  ;  ;  ;  

新时代乡村旅游再定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