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素质教育论文,跨世纪论文,基础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已对这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制定了具体有力的措施。贯彻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要求,必将有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现对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几个根本问题,提出一些意见,供同志们研究参考。
一、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符合时代精神和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邓小平同志总结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世界新的技术革命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教育。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从世界范围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将更趋激烈。我们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江泽民同志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荣传统。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切实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符合时代精神、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全局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二、在新的形势下,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历史课题
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方针指引下,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受到一些传统旧观念的影响,我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还严重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从基础教育来看,许多地区许多学校,还存在着脱离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实际的需要,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在其影响下,出现了许多背离教育方针,违反教育规律的错误做法,极不利于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健康地发展,阻碍了创新精神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指明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
近些年来,对如何从“应试教育”转向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在教育界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但在认识和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不少认识上的误区和操作上的偏差,甚至还存在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名而行“应试教育”之实的情况,从而使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增加了困难。
我认为要搞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必须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更高地举起“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解决基础教育改革方面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三、必须树立科学的正确的教育观、教育改革观
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教育是整个社会生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等)的反映,又对社会生活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邓小平同志在探讨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进一步把教育作为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战略问题来加以考虑。可是我们有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在实际工作中,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孤立地就教育论教育。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根本上打破了教育孤立的自我封闭状态。“三个面向”的核心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江泽民同志提出,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带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教育必须进行“两个重大转变”。从全国城乡教育进行综合整体改革的成功经验看,教育必须搞好“两个转轨”。首先教育必须转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上来,从根本上打破教育的自我封闭状态。这样才能有力地促进中小学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到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
四、掌握符合时代精神和时代要求的育人方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主要是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来实现的。面向21世纪,适应时代要求,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古今中外,不论哪行哪业,凡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能做出一番事业,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无不具有很高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拼搏精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激发人的自立、自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人的自身价值的意识,都将起着极大的激励作用。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必须注意人的发展,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条件。在教学和管理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即毛泽东同志长期倡导的要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因此,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对学校、对学生要求过于集中统一、过于机械划一的一些做法必须改革;对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把发展个性与个人主义等同起来,视为禁区的观念与做法必须打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对教育改革起积极作用和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效应。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承认个人的正当利益,实现个人的自身价值,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则可能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利己主义,对社会发展起极大的破坏作用。因而越发展市场经济越是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邓小平同志强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学校教育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人的正当利益,发展学生的个性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江泽民同志强调:“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要针对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课的教育。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加强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加强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青少年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敌对势力对我们进行“西化”、“分化”政策,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培养“四有”新人具有极端的重要性。为适应21世纪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与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许多学校提出:要从小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这是完全正确的,其中应注意把学会做人放在首位。
五、实行教劳结合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已经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的思想。我们党一贯重视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把它列为党的教育方针。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江泽民同志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又特别强调了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事实证明,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辛勤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不培养劳动人民感情,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成为一门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这一点务必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
在教育要“三个面向”的光辉思想指引下,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有了新的发展:①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了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大力发展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②对普通中小学教育进行综合改革,增设了生产劳动技术课程,加强了生产劳动教育,适当引入了职业教育因素。有些地区还实行了“五·四”学制改革实验,实行了学业证书与绿色专业证书“双证书制”,使在校的初中毕业生,升学的有希望,就业的有本领。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全国出现了许多先进典型,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有的学校办成既是育人基地又是当地进行生产实验和推广先进技术的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深受群众的欢迎。实践证明:实行教劳结合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有不少同志对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重视不够。许多地区、许多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影响下,把生产劳动技术课挤掉了,没有把加强生产劳动技术课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也有的认为,只要开好生产劳动课就算是贯彻了“教劳结合”方针。应该指出,贯彻“教劳结合”方针绝不只是开好一门生产劳动技术课的问题,而是整个办学思想、办学方针的问题。
经过实行“教劳结合”要达到教育联系实际,动脑与动手结合,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脑力得到开发,学得生动活泼,在生产劳动教育中增强劳动人民的感情,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因此,深刻理解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对于改造社会和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都具有重大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