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_小麦论文

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_小麦论文

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栽培技术论文,小麦论文,高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麦生产实践中,往往由于前茬作物成熟、收获偏晚等原因。腾不出茬口而延期播种。或由于天气条件的影响不得不推迟播期而形成晚播小麦。由于前茬作物耗费养分多。土壤中速效养分减少。再加上晚播,前期苗小、苗弱等因素,晚播小麦总是难以取得高产。为帮助农民朋友提高晚播小麦的产量,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的相关专家给出了一些管理措施。希望能为农民朋友提供一些实用的技术指导。

      晚播小麦生育特点

      冬前苗小、苗弱

      小麦从播种至主茎上形成5叶1心的壮苗约需0℃以上积温570℃左右,因此,我们习惯把从播种至越冬前的积温低于420℃播种的小麦,称为晚播小麦或晚茬麦。10月底至11月上旬播种的小麦。多数年份只有一片叶出土,也称为“一根针”;11月中旬、下旬播种的小麦冬前一般不能出苗。称为“土里捂”。

      春季生育进程快、时间短

      据观察,同一品种在适期播种和晚播情况下,晚播小麦幼穗分化开始晚、时间短、发育快,到幼穗分化的药隔形成期可以基本赶上适期播种的小麦。并且播种越晚,穗分化持续时间越短。

      春季分蘖成穗率高

      由于晚播小麦冬前积温少,主茎叶片数少,冬前很少分蘖或基本上没有分蘖,但到春季升温,分蘖增长很快,成穗率亦比适期播种的高。另外,由于晚播小麦的成熟期比适期播种的小麦推迟3天左右,有的年份在灌浆期易受干热风的危害,降低千粒重。

      晚播小麦栽培技术

      增施肥料,以肥补晚

      必须对晚播小麦加大施肥量,以补充土壤中有效养分的不足,促进小麦多分蘖、多成穗,成大穗,创高产。应注意的是:土壤严重缺磷的地块,增施磷肥对促进根系发育,增加干物质积累和提早成熟有明显作用。因此,配方施肥很关键。晚播小麦的施肥方法要坚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施肥原则,做到因土施肥,合理搭配。一般亩产350~500kg的晚播小麦,可亩施有机肥3500~4000kg、尿素20kg、过磷酸钙40~50kg。

      选用良种,以种补晚

      实践证明,晚播小麦种植半冬性品种,阶段发育进程较快,营养生长时间较短,灌浆强度提高,容易达到穗大、粒多、粒重、早熟丰产的目的。

      加大播种量,以密补晚

      晚播小麦分蘖显著减少,用常规播种量必然造成穗数不足,影响产量。因此,加大播种量,依靠主茎成穗是晚播小麦增产的关键。应注意根据播期和品种的分蘖成穗特性,确定合适的播种量。

      提高整地播种质量,以好补晚

      (1)早腾茬,抢时早播。

      晚茬麦冬前、早春之所以苗小、苗弱,主要原因是积温不足。因此,要在不影响秋作物产量的情况下,尽力做到早腾茬、早整地、早播种,加快播种进度,减少积温的损失,争取小麦带蘖越冬。

      (2)精细整地、足墒下种。

      前茬作物收获后,要抓紧时间深耕细耙,精细整平,对墒情不足的地块要整畦灌水,造足底墒,使土壤沉实,无明暗坷垃,力争小麦一播全苗。晚播小麦播种适宜的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最好在前茬作物收获前带茬浇水并及时中耕保墒,也可前茬收后抓紧造墒及时耕耙保墒播种。

      (3)精细播种,适当浅播。

      在足墒的前提下,适当浅播是充分利用前期积温、减少种子养分消耗,达到早出苗、多发根、早生长、早分蘖的有效措施,一般播种深度以3~4cm为宜。

      (4)浸种催芽。

      为使晚茬麦田早出苗和保证出苗具有足够的水分、播种前用20℃~30℃的温水浸种5~6h,捞出晾干播种,可提早出苗2~3天。或者在播种前用20℃~25℃的温水,将小麦种子浸泡1昼夜,等种子吸足水分后捞出,堆成30cm厚的种子堆,并且每天翻动几次,在种子胚部露白时,摊开晾干播种,可比播干种提早出苗5~7天。

      科学管理,促壮苗多成穗

      (1)镇压划锄,促苗健壮生长。

      返青期促小麦早发快长的关键是提高温度,管理的重点是镇压、划锄,对增温保墒,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增加分蘖都具有明显的作用。

      (2)狠抓起身期或拔节期的肥水管理。

      一般晚播麦田追肥时期以起身期为宜;对地力较高、基肥充足、麦苗较旺的麦田,可推迟到拔节期或拔节后期追肥浇水;群体不足的晚播小麦,应在返青后期追肥浇水,促进春季分蘖增生。

      (3)加强后期管理孕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

      浇水对保花增粒有显著作用,应根据土壤墒情在孕穗期或开花期浇水,以保证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75%左右。晚茬麦要浇好灌浆水,以提高光合高值持续期,并抵御干热风的危害,提高千粒重。另外,要注意对小麦锈病、白粉病和蚜虫的防治。

      病虫害防治

      (1)防治地下害虫。

      防治小麦地下害虫应立足播种前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部分发生严重的田块可以在春季用毒饵法补治。一是药剂拌种,可用47%丁硫克百威种子处理乳剂拌种。用辛硫磷或毒死蜱颗粒剂进行土壤处理。二是毒饵或毒土法。用炒香麦麸、豆饼、米糠等饵料2公斤,50%辛硫磷乳油25毫升,加适量水稀释农药制作毒饵,傍晚洒于田间幼苗根际附近,每隔一定距离一小堆,每亩15~20公斤。

      (2)防治纹枯病。

      在返青期至拔节期,当病株率达20%时,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300~400毫升兑水100公斤,对准发病部位均匀喷雾。

      (3)防治白粉病。

      当上部3张功能叶病叶率30%左右时,或病株率达20%时,每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30克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

      (4)防治赤霉病。

      在扬花期,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预期较重时应在7日后再用药一次。

      (5)防治麦蚜虫。

      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百穗蚜量超过300~500头,即需防治。此外,苗期平均每株有蚜4~5头时也需进行防治。每亩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15克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克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

      (6)防治麦蜘蛛。

      当每米麦垄蜘蛛发生量达到600头时,每亩用1.8%阿维菌素乳油5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

      联系电话:0351-4159087

标签:;  ;  ;  ;  ;  

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_小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