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中亚音乐研究--来自中亚不同地区的文章_音乐论文

西方世界的中亚音乐研究:中亚各地区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亚论文,各地区论文,世界论文,音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是《西方世界的中亚音乐研究:中国关系篇》(《音乐研究》2016年第3期)的续篇,介绍另一领域的中亚音乐研究——以存在于中国境外的中亚音乐为主要对象的研究。从行政地理的角度看,本文所讨论的音乐,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蒙古、阿富汗、伊朗等国家。

      一、中亚音乐研究的国别分布

      这是一个民族众多、语言品种极丰富的地区。若以中亚五国计,那么有半数以上的居民使用突厥语族诸语言,例如乌兹别克人、卡拉卡尔帕克人、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鞑靼人;约有四分之一的居民使用斯拉夫语,例如居住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其他国家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波兰人;有将近十分之一的居民使用伊朗语,例如居住在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塔吉克人、库尔德人、稗路支人、帕米尔人。另外,本地区还有一些非原住民族,例如德意志人、朝鲜人、东干人、希腊人、车臣人、亚美尼亚人。①但如果把蒙古人、阿富汗人、伊朗人也计算在内,那么,在这一地区,使用阿尔泰语系诸语言的居民和使用印欧语系诸语言的居民便各占一半的比重。前者包括突厥、蒙古两大语族的居民,后者包括伊朗、斯拉夫等语族的居民。后者中有大部分伊朗人和阿富汗人,而伊朗是以上各国中人口最多的国家。

      和上述情况相对应,各民族人群在中亚地区的分布呈犬牙交错的状态。比如哈萨克斯坦有131个民族、乌兹别克斯坦有130多个民族、吉尔吉斯斯坦有90多个民族、土库曼斯坦有40多个民族、塔吉克斯坦有120个民族。②这意味着,每个国家的音乐都有很复杂的成分。音乐和语言一样,是表达情感、思想和文化的符号,其不同的形式和元素往往对应于不同的人群。就理解中亚音乐研究的内部逻辑而言,国别并不重要,我们可以借助国别这个角度,来观察中亚音乐研究关注点的分布。

      (一)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是土耳其语词,意为“冒险”“流浪”。这个词语意味着,哈萨克人在传统上是游牧民族,受容了伊朗、突厥两大文化。哈萨克斯坦因而有丰富的民间歌唱,并有冬不拉等弹拨乐器、考姆兹等拉弦乐器。关于哈萨克斯坦音乐的研究有:俄文专著《哈萨克传统歌唱艺术:起源与语义学》,塞意达·艾利马诺娃(Saida Elemanova)著,2000年由阿拉木图的Daǐk出版社出版;英文论文《哈萨克斯坦的民间口传艺术与民俗学》,古娜·肯迪拉巴列娃(Gulnar Kendirabaeva)著,载《亚洲民俗研究》第53卷第1期,1994年由日本南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另外,在《哈萨克国立库尔曼加齐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上,刊载了以下三篇论文:《哈萨克传统表演山羊线偶舞中的复合艺术》,班·阿比舍娃(Baan Mejramovna Abiseva)著;《哈萨克乐器节特根(zhetygen)的发展》,阿什莉·阿佩诺娃(Asylaj Zankel' dievna Apenova)著;《沙孜斯尔奈(saz syrnay,黏土埙)的演奏特征》,古丽法依拉孜·达勒巴海(Gülfayraz Esimhanovna Dalbagay)著。其中《哈萨克传统歌唱艺术:起源与语义学》一书考察了哈萨克民间歌唱艺术在歌词、旋律、语义等方面的特点,论述了其中隐藏的突厥因素。

      (二)塔吉克斯坦

      “塔吉克”一名出自公元11世纪的突厥语,是对中亚地区操伊朗语、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的统称。早在公元10世纪以前,塔吉克部族即已形成。塔吉克斯坦的传统音乐有丰富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遗产是“莎什木卡姆”。塔吉克人所使用的乐器有弹拨尔、布朗基卡姆、塔吉克热瓦甫、赛吐尔、库姆尼等弹拨乐器,鹰笛、横笛、唢呐等吹奏乐器。③关于塔吉克斯坦音乐,有三篇重要论文:一是《存异:民族理论下的巴达赫尚少数民族音乐》,约翰·奥康纳(John Morgan O'Connell)著,收入《多样化的身份:音乐与少数民族研究》一书,2004年由伦敦剑桥学者出版社(Cambridge Scholars Press)出版。二是《塔吉克斯坦巴达赫尚地区的宗教音乐与康复治疗:在疾病预防与治疗中的运用》,2003年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孔青山(Benjamin D.Koen)著。三是孔青山其后撰写的《东塔吉克斯坦的音乐治疗:通过法拉克表演减少压力和抑郁情绪》一文,载《亚洲音乐》第37卷第2期,2006年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出版社出版。约翰·奥康纳的论文运用后结构主义理论,证明在多民族、多文化混居的环境中,音乐不仅为不同文化身份的成员提供了交际媒介,而且可以通过强调其他成员的他者身份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性。孔青山前一篇论文采用民族音乐学与医学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在巴达赫尚地区帕米尔人疾病治疗中的音乐(maddah)与祈祷活动,分析了身体反应、信仰和认知灵活性在治疗和预防过程中的协力合作,揭示出音乐与祈祷相辅相成的范式。

      (三)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位于中亚五国腹地,其土著原是伊朗人,后来因新游牧族群的进入而经历了土耳其化(14世纪前后)、乌兹别克化(16世纪前后)的过程,它的音乐因而有很丰富的历史层次。比如在公元前3—4世纪的考古遗址中,出土了竖琴、七弦琴、鲁特琴等古代东方或古希腊式的乐器;在《隋书》《旧唐书》关于6—7世纪的音乐记录中,有来自这一地区的“安国伎”和“康国伎”;到公元10—11世纪,这一地区又出现了著名的音乐理论家法拉比(Abū Nasr Muhammad al-Fārābī)。从其文化遗存看,乌兹别克斯坦的特色音乐品种,有用于婚礼仪式的抒情歌曲“玛弗里基-霍那”和“雅里亚”,有说唱史诗“达斯坦”,有大型歌舞套曲“马卡姆”。其常用乐器,则有弹布尔、独塔尔等拨弦乐器,吉扎克、科比兹等拉弦乐器,竖笛、单簧双管等管乐器,那卡拉鼓、多伊拉手鼓等打击乐器。④

      中亚音乐研究者对乌兹别克斯坦音乐投入了最多关注,其作品可分英文、俄文两个系统。俄文作品有:(1)论文集《乌兹别克斯坦音乐学研究》,1973年由塔什干科学出版社(Fan)出版。书中收录了卡库利昂斯卡佳(N.Kokuljanskaja)所著《纳瓦木卡姆人声歌唱部分的音调问题研究》、普拉霍夫(J.Plahov)所著《莎什木卡姆器乐演奏部分形式结构中的两个原则》、马加库波夫(O.Matjakubov)所著《花剌子模木卡姆》、鲁斯坦贝克·阿卜杜拉耶夫(R.Abdullaev)所著《卡塔阿苏拉大歌的旋律特征》、罗森贝格(M.Rozenberg)所著《乌兹别克斯坦配乐独唱诗歌类型研究》、所罗门诺娃(T.Solomonova)所著《乌兹别克斯坦民歌旋律节奏组织类型研究》、祖玛耶娃(N.Dzumaeva)所著《11—15世纪中亚科学家著作中的音乐研究》等论文。(2)专著《乌兹别克斯坦与中亚文化中的仪式与音乐》,阿卜杜拉耶夫著,2006年由塔什干n.p.出版社出版。(3)单篇论文《乌兹别克的达斯坦口传史诗》,艾哈迈德·泽布巴洛夫(Ahmed Dzabbarov)著,载《音乐学研究》第2辑,1971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乌兹别克传统傀儡戏的历史与类型学来源、变迁与特征》《巴克希艺术(乌兹别克的口头表演艺术)》,分别由穆赫辛·卡德罗夫(Myхсин Xaлилович Kaдьipob)和诺斯罗夫(C.Hocиpов)撰写,载论文集《音乐、戏剧与民间文学:从古到今的关联、互动与发展》,199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些作品重点讨论了乌兹别克斯坦的仪式音乐、木卡姆音乐和民歌的表演艺术。

      关于乌兹别克斯坦音乐研究的英文作品主要有两类,即(1)学位论文,如《苏联时期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莎什木卡姆的音乐与传统》,西奥多·克雷格·莱文(Theodore Craig Levin)著,普林斯顿大学音乐系1984年博士论文;《发自内心:1929-1994年间乌兹别克民族舞表演者的边缘化和变形》,玛丽·多伊(Mary M.Doi)著,1997年印第安纳大学人类学系博士论文。(2)单篇论文,如《乌兹别克斯坦的乐器制造:对旧时事物的记忆》,拉兹亚·苏尔塔诺娃(Razia Sultanova)著,2004年发表于国际传统音乐学会第37届世界年会(福州);《乌兹别克斯坦的音乐文化遗产和国家身份认同》,亚历山大·祖玛耶夫(Alexander Babaniazovic Djumaev)著,刊登于《民族音乐学论坛》第14卷第2期《中亚的音乐与身份专刊》,2005年由阿宾顿·劳特利奇出版社(Routledge)出版;《达尔维什·阿里〈乐经〉中关于锵(箜篌)的传说与寓言》,斯瓦沃米拉·泽纳恩斯卡-科米尼克(Slawomira

-Kominek)著,刊登于《亚洲音乐学会学报》第40卷第2期,2009年出版于美国。这些作品同样讨论了乌兹别克斯坦的木卡姆音乐和民间表演艺术,但具有较宽广的视野。比如西奥多·莱文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讨论了莎什木卡姆的经典化过程及其在这一过程中的符号意义;玛丽·多伊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考察了女性民族舞表演者在前苏联穆斯林地区的命运;斯瓦沃米拉·泽纳恩斯卡-科米尼克则发掘了一部17世纪左右关于中亚口传文学传统的文献,重点讨论了其中关于锵(箜篌)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除以上论文外,另有两种法文作品:一是《中亚音乐:传统的精神》,让·迪兰(Jean During)著,1998年由巴黎音乐之城出版社(Cité de la Musique)出版。此书重点讨论了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地的音乐传统,考察了苏联文化政策同传统文化的关系。二是《鉴赏史诗吟唱的标准:以卡拉卡尔帕克人的流行歌唱为个案》,弗雷德里克·莱奥塔尔(Frédéric Léotar)著,载《音乐文化》第39卷第1期,2012年由加拿大传统音乐学会(The Canadian Society for Traditional Music)出版。此文以卡拉卡尔帕克族(主要居住在乌兹别克斯坦与卡拉卡尔帕克斯坦的突厥语系民族)的吟游歌手为考察对象,讨论了其史诗表演的评价标准得以确立的具体过程。

      (四)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

      这是两个相邻的山地国家,都有很悠久的历史。亚美尼亚语是印欧语系中最古老的有文字的语言之一。公元初期,亚美尼亚人便通过大夏王朝而与汉王朝交往;到唐代,其商贾形象为中国人所熟悉。阿塞拜疆人在公元前7至6世纪便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此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一样,先后接受了斯基泰人、波斯人、罗马人、蒙古人和俄罗斯人等异民族统治。这两国因而都有丰富的文化遗存。两国最重要的差异在于:大部分亚美尼亚国民信奉东正教,而大部分阿塞拜疆人却信奉伊斯兰教。

      关于亚美尼亚传统音乐有两种重要的研究著作,均编入高加索丛书。其中之一是《亚美尼亚的宗教音乐与民间音乐》,柯米塔斯(Komitas)著,爱德华·古尔本基安(Edward Gulbekian)英译,1998年由英国里士满·柯曾出版社(Curzon Press)出版;其中之二是《亚美尼亚记谱法》,罗伯特·阿塔伊安(Robert Atayan)著,V.N.内尔塞西安(V.N.Nersessian)英译,1999年由柯曾出版社出版。前一书包含8篇重要论文,分别讨论亚美尼亚的民间音乐和教堂音乐。后一书以Khaz记谱法为中心,既讨论了亚美尼亚若干古代稿本乐谱的意义,也讨论了Khaz记谱法的起源、发展及其与亚美尼亚中世纪音乐的关系。

      阿塞拜疆传统音乐包括民歌、器乐、歌舞、说唱(《达斯坦》)、木卡姆等五种类型,所用乐器多与新疆维吾尔族的乐器相同。⑤关于阿塞拜疆传统音乐的研究,有以下三篇作品:(1)《阿塞拜疆的女性吟游诗人:从18世纪至今》,安娜·奥德菲尔德(Anna C.Oldfield)著,2008年由纽约埃德温·美伦出版社(The Edwin Mellen Press)出版。(2)《阿塞拜疆的女音乐家:女性声音对文化传统的挑战与界定》,因娜·那洛迪斯卡娅(Inna Naroditskaya)著,刊登于《民族音乐学》第44卷第2期,2000年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出版。(3)《从阿塞拜疆乐器沙孜与塔尔看音乐体系的两重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卡米拉·德加尼扎德(Tamila M.Dzani-Zade)著,2004年发表于国际传统音乐学会第37届世界年会。这三篇作品,前两篇主题颇相近:都是关于女性艺术家的研究,都涉及到高加索地区的复杂历史。其主要区别在于:前者重视文体考察,对用于口头表演的文学类别做了研究;后者重视讨论性别问题,比如女性音乐家在葬礼、婚礼等仪式上的作用,音乐表演活动的女性赞助人,对女性在音乐活动中的传统角色的修正与重现,按声区高低来区分的“男性木卡姆”和“女性木卡姆”等问题。

      (五)阿富汗和伊朗

      阿富汗是丝绸之路的枢纽。自张骞通西域以来,这一地区的“大夏”“大月氏”等地名就不绝于中国史籍。由于历史上接受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阿富汗的音乐风格很丰富,不同地区的音乐分别和邻近的波斯音乐、阿拉伯音乐、印度音乐、其他中亚民族的音乐相接近。⑥关于阿富汗传统音乐的研究有两文:一为《山羊舞:阿富汗北部的音乐傀儡戏》,马克·斯洛宾(Mark Slobin)著,载《亚洲音乐》1975年第6期《亚洲音乐展望:劳伦斯·E.R.毕铿博士纪念专刊》,1975年在美国出版;一为《对阿富汗赫特地区“纳格拉赫纳”艺术的说明》,约翰·贝利(John Baily)著,载《亚洲音乐:亚洲音乐协会学报》第11卷第2期,1980年在美国出版。前文讨论阿富汗北部塔什库尔干地区的音乐傀儡戏表演,指出类似的表演又见于土库曼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库利亚布地区,乃联系于相信山羊角带有魔力的信仰;后文讨论一种使用纳格拉鼓、流传在阿富汗、伊朗和印度北部的音乐形式。这种音乐的结构生成于印度莫卧儿帝国时代,源于祭奠日出和日落的仪式。

      伊朗是一个文明古国,古称“波斯”,在汉以来中文史籍中称“安息”。公元前6世纪,古波斯帝国击败米底国,成为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第一强国。其音乐在萨珊王朝时期(公元224-651年)达到全盛,出现了一批宫廷音乐家。其中,巴尔巴德创造了一套与萨珊历法相对应的音乐体系。在这一时期的石崖浮雕和银器雕刻上,还描绘了时人所使用的钱格(立式弯形竖琴)、巴尔巴特琴(短颈琉特)、鲁巴卜琴(双共鸣体琉特)、纳伊箫、唢呐、手鼓等乐器。9—13世纪,这一地区又出现了“阿拉伯音乐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期的音乐都曾影响中国。⑦西方世界关于伊朗传统音乐的研究,有以下作品:(1)波斯文论文集《关于早期波斯音乐的三篇论文》,2003年由伊朗德黑兰Anjoman-e Asār-u Mafāker-e Farhangi出版社出版。其中一篇讨论到中亚十二木卡姆和莎什木卡姆的歌辞,由梅尔达德·塞巴斯汀(Mansureh Sābetzādeh)撰写;(2)《伊朗的音乐、节庆与性别:从卡加王朝到巴列维时代前期》;(3)《伊朗的音乐与社会:纵观过去和现在,一份简要书目》后两篇都是英文论文,同载于《伊朗研究》第38卷第3期《伊朗音乐与社会特刊》,2005年由国际伊朗研究学会出版于美国。

      在关于伊朗音乐史研究的作品中,还有一部论文集,题为“巴尔巴德和中亚过去与现在的文化传统:报告与通讯”。这是一次研讨会的论文汇编,1990年由塔吉克科学院(Akademiyai Ulumi Tojikiston)出版。全书以巴尔巴德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这位萨珊王朝音乐家对于波斯-塔吉克古典音乐系统的影响。其中斯堪达贝克·阿扎兹别科夫(Skandarbek Ajazbekov)所著《近东与中东的音乐文化》为英文论文;俄文论文则有:阿卜杜卡里莫夫(M.Abdukarimov)所著《布哈拉弹布尔的特定参数》,莱拉·阿卜杜拉耶娃(Lejla Abdullaeva)所著《从木卡姆和声类型看木卡姆传统的形成》,阿曼吉尔蒂娜(S.Amangildina)所著《印度古代至早期中世纪音乐理论中的“天启”概念》,乌米达·阿弗里亚诺娃(Umida Avljanova)所著《东方传统音乐:关于地方音乐的研究》,巴巴夫(El'han Babaev)所著《伊拉克玛卡姆的旋律特征》,巴格达萨里安(A.Bagdasarian)所著《阿塞拜疆独唱音乐的模仿性》,巴拉莫夫和戈亚斯(R.Bairamov,J.Giyasi)所著《西斯城和阿塞拜疆的前伊斯兰时期建筑》,爱德华·巴斯吉安(Edouard Barsegian)所著《古代乐器中的“巴尔巴德笛”及与之相似的乐器》,布勃诺娃(M.Bubnova)所著《戈尔诺—巴达赫尚自治州考古发现的古代乐器》,达达巴耶夫(R.Dadabaev)所著《索格狄亚那与早期中世纪中亚城市的艺术文化》,盖泽尔(A.Geizer)所著《欧洲关于巴尔巴德的最早记载》,季莫耶夫(I.Gemuev)所著《西伯利亚乌戈尔人思想中的拜日信仰》,沙汉姆·古里耶夫(Shahym Gullyev)所著《土库曼巴克希音乐的艺术传统》等。其主题涉及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音乐考古学、音乐理论乃至建筑学等方面。

      (六)蒙古及其他地区

      蒙古族的祖先是北朝至唐代的蒙兀室韦人。《唐会要》所记的三首室韦乐曲,反映了蒙古音乐同中原音乐的较早的交流。公元9世纪以后,蒙古人由大兴安岭向西进入草原。《史集》和《黄金史》所记的“劝戒歌”,《蒙古秘史》所记的庆典踏歌舞,反映了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的生活面貌。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蒙古音乐遂有了包括英雄史诗、宫廷音乐在内的众多品种。⑧蒙古人的游牧生活,使他们发展出了细致的声乐和器乐技巧,包括节奏多样的长歌和短歌,用马头琴伴唱的长篇叙事诗,以及以“潮尔”为名的多声部音乐。2009年,玛格丽特·卡拉廷基娜(Mapгapитa Ивaновнa Kapaтыгинa)写成俄文论文《中亚地域文明语境内的蒙古音乐传统》,以蒙古音乐传统为对象,讨论了音乐文化的分层,中亚宗教和礼仪中的音声、史诗与圣传传统,马头琴演奏和长调演唱作为文化现象的重要意义等问题,揭示了游牧民族的音乐文化的特征。同年,此文收入《PAX SONORIS:过去与现在》一书,由阿斯特拉罕歌曲出版社(Aстpaxaнскaя пeсня)出版。关于布里亚特的蒙古音乐,则有法文论文《姿态与音声,萨满与歌者:以布里亚特人为例,论形态、功能与意义之间的断裂》,罗伯特·阿麦荣(Roberte N.Hamayon)著,刊登于《卡耶尔传统音乐》第19卷《萨满教与宗教迷狂》,2006年由日内瓦乔治出版社(Georg)出版。此文通过对南西伯利亚布里亚特人音乐与中亚突厥人音乐的比较,讨论了三个彼此关联的问题,即布里亚特人在仪式和节庆中进行史诗表演的传统,这一传统同萨满教的关系;歌者和萨满在仪式中的不同的行为模式,萨满教仪式重视姿态胜过音声的特点;在史诗音乐与萨满教的竞争中,音乐形式所表现的自主化的进程。

      另外,关于克什米尔地区的苏菲派穆斯林音乐,有《苏菲音乐:克什米尔的古典音乐》一书,约瑟夫·M.帕考尔楚克(Józef M.Pacholczyk)著,1996年由纽约彼得斯出版社(C.F.Peters)出版社出版。此书讨论了印度北部克什米尔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声乐形式。这种音乐主要用于苏菲派穆斯林的宗教仪式,但也可以在世俗的环境下作为古典音乐进行表演。它显示出了印度文化与波斯文化的交汇。此书附有苏菲音乐所使用的47首木卡姆的目录,以及一张录音唱片。

      总之,按照研究成果的数量多寡,作为音乐研究对象的中亚国家,依次有乌兹别克斯坦、伊朗、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蒙古和阿富汗。由此可见,原属前苏联的各国学者是中亚音乐研究的中坚。

      二、中亚音乐研究的文献分类

      世界传统音乐学会是音乐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组织。2009年,其年刊《传统音乐年鉴》(Yearbook for Traditional Music)第41卷刊发了由菲扎·唐萨(Feza Tansug)撰写的英文论文《关于哈萨克与吉尔吉斯音乐论著的文献综述》,这是一篇20多页的学术史长文。虽然它只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这两个在地理上相毗邻且有着相似的历史渊源和音乐传统的国家为对象,也只考察俄文、哈萨克文、吉尔吉斯文的作品,但它却提出了一个音乐学文献分类法,即分为音乐史研究、史诗和叙事说唱研究、歌曲器乐曲研究、乐器学、音乐教育、词典等六类。本文拟参考这个分类,对西方世界中亚音乐研究的综合性成果作一介绍。

      (一)音乐史研究

      《关于哈萨克与吉尔吉斯音乐论著的文献综述》(下称《综述》)指出,在苏联未解体之时,中亚音乐史研究过于关注苏维埃时期,而轻视1917年之前,但维克多·M.别列亚耶夫(Viktor M.Beliaev)所著《苏联境内各地区音乐史论集》一书却避免了这一倾向。其他相关著作有:萨利耶夫(A.Saliev)《吉尔吉斯斯坦艺术史》(1971)、法拉比《音乐与诗歌论集》(1993)⑨、所罗门诺娃《中亚与哈萨克斯坦音乐史》(1995)、塞意达·多吉娃(Saida Daukeeva)《阿布·纳斯尔·穆罕穆德·法拉比的音乐哲学》(2002)、古娜·贝加利诺娃(Gul' nar Begalinova)《哈萨克斯坦艺术史》卷一(2003)、埃里克·冯·霍恩博斯特尔(Erich von Hornbostel)《吉尔吉斯(哈萨克)乐器与曲调论集》(2003)、加什卡·阿卡梅迪亚洛夫(Karshyga Akhmediiarov)等《哈萨克音乐选》(2006)。在这些著作中,《中亚与哈萨克斯坦音乐史》是音乐学院的教科书;《哈萨克斯坦艺术史》卷一为音乐艺术史专卷;《吉尔吉斯(哈萨克)乐器与曲调论集》原为德文,2003年译为俄文出版。

      《综述》所提到的《苏联境内各地区音乐史论集》一书,原是俄文书,后由马克·斯洛宾和格丽塔·斯洛宾(Greta Slobin)编选删注并英译,1975年交美国康涅狄格的卫斯廉大学出版社(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出版。其作者维克多·M.别列亚耶夫(1888-1968)是苏联最著名的民族音乐学家。他撰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中亚五国各音乐学院分别编写一部当地音乐史教材,以便苏维埃联邦各个共和国都有自己的音乐史学。故本论文集分三卷印行:(1)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即狭义中亚的音乐文化;(2)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即高加索地区的音乐文化;(3)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即中亚—东欧地区的音乐文化。

      据我们调查,关于中亚音乐史研究还有以下成果:

      《中亚诸共和国及哈萨克斯坦作曲家作品中的意象》,俄文书,加林娜·库兹涅佐娃(Galina Vasil'evna Kuznecova)著,1991年出版于莫斯科苏联作曲家出版社(Cовeтский компoзитop)。本书的研究对象是若干有着单音音乐传统的国家,但其宗旨却是揭示这些国家的复调音乐创作的历史轨迹。

      《音乐、戏剧和民间文学:从历史早期至今的关联、互动及其发展》,俄文论文集。本书以中亚音乐史论文为主体,内容包括:鲁斯坦贝克·阿卜杜拉耶夫所著《中亚的器乐传统及其在当今环境下的发展》、阿赫马洛娃(R.Ahralova)与优素波娃(D.Y.Yusupova)所著《东方研究所和文献研究所所藏音乐稿本文献》、狄丽巴·拉什多娃(Dil'bar A.

)所著《作为学者、音乐家、诗人、历史学家的达尔维什·阿里·锵机(16—17世纪)》,拉赫莫诺夫(Mamadzhan Rakhmanov)所著《从印度—乌兹别克剧场表演关系史说起》、亚历山大·祖玛耶夫所著《中世纪时期音乐家的社会地位》、阿卜杜马农·纳扎罗夫所著《中东音乐传统:文化的动态完整性》、诺斯罗夫(S.Nosirov)所著《巴克希艺术:乌兹别克的口头表演艺术》、阿依古·马基娃(Ajgul' A.Mal' keeva)所著《公元1世纪到7世纪的中亚音乐交流:以箜篌和鲁特琴的图像资料为个案》、穆赫辛·卡德罗夫所著《乌兹别克传统傀儡戏的历史与类型学来源、变迁与特征》、巴哈迪尔·萨里姆萨科夫(Bahadir

Sarimsakov)所著《礼仪化与传统化的戏剧:问题概述》。

      《中亚音乐:传统与现代》,俄文论文集,2003年由莫斯科Prest出版社出版。本书载录关于音乐史的论文有:沙汉姆·古里耶夫(

Gullyev)所著《古代土库曼的巴克希艺术与萨满教传统的关系》、塞意达·玛索多夫娜·伊斯拉洛娃(Saida Masudovna Israilova)所著《乌兹别克传统合唱的表演创新》、阿西叶·卡拉门蒂娜(Asija Karamendina)所著《哈萨克斯坦音乐诗歌艺术中的口传史诗传统》、阿尔玛古·萨雷姆萨科娃(Almagul' Sarymsakova)所著《哈萨克的冬不拉音乐》。

      《中世纪时期音乐家的社会地位》,俄文论文,亚历山大·祖玛耶夫著,载论文集《音乐、戏剧与民间文学:从古到今的关联、互动与发展》。本文利用中古文献和其他资料,对音乐家在中世纪伊斯兰文化中的社会文化地位做了综合研究。

      《中亚传说中的音乐》,德文论文,艾瑞卡·陶贝(Erika Taube)著,收入《童话与艺术》一书,1996年由德国沃尔夫赛格的罗斯(Roth)出版社出版。本文讨论了在口头传诵的英雄传说中的音乐情节及相关信仰。

      《古代东方战争对打击乐器的使用:以帕提亚和中亚为个案》,瓦列里·尼可诺洛夫(Valerii P.Nikonorov)著,载《金属时代早期的音乐考古学:汉斯·希克曼纪念文集》,2000年由德国拉登的玛丽·莱多夫出版社(Verlag Marie Leidorf)出版。本文依据帕提亚阿萨息斯王朝(即安息帝国,公元前250年-226年)和其他中亚地区的材料,揭示了古代至金属时代早期这些地区战争和音乐文化相关联的情况。

      《巴拉维时AI写作本中的音乐术语:与古代至中世纪早期的中亚音乐考古发现相对照》,尼娜·瓦西里耶娃(Nina Vassilieva)著,载《金属时代早期的音乐考古学:汉斯·希克曼纪念文集》。

      《早期中亚音乐录音:德国与英国藏品的比较研究》,英文论文,拉兹亚·苏尔塔诺娃著,载《世界音乐档案》,2002年由柏林科学与教育出版社(VWB,Verlag fur Wissenschaft und Bildung)出版。

      《几个世纪以来乌兹别克人和塔吉克人的器乐演奏传统:从音乐体系的语境出发》,英文论文,法伊祖拉·凯莱麦迪(Fayzulla M.Karomatli)著,2004年发表于国际传统音乐学会第37届世界年会。

      《古代大夏的仪式舞蹈》,英文论文,格莱特·施沃雷尔-科尔士(Gretel Schwoerer-Kohl)著,载《作为文化遗产的舞蹈传承:舞蹈与宗教》一书,2009年由吉隆坡马来亚大学文化中心(University of Malaya,Cultural Centre)出版。

      (二)史诗和叙事说唱研究

      《综述》指出,史诗说唱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重要文化现象。关于史诗及其演唱者的研究,学界一直比较重视。不过,尚缺少对于史诗吟唱和表演方面的研究以及关于史诗音乐和史诗文本之关系的研究。因此,以下著作值得关注:多罗姆谢夫(Tolomushev)和杜伊谢夫(Duisheev)所著《伟大的“玛纳斯奇”希金拜》(1992)、巴基诺娃(Bakinova)等编《玛纳斯史诗与艺术形式:绘画,影视,文化研究,音乐,史诗吟诵,以及雕塑》(1994)、阿斯卡洛夫(Tendik Askarov)等编《〈玛纳斯〉史诗和世界上的史诗文学遗产》(1995)、阿拉古索夫(B.Alagushov)所著《音乐表演中的〈玛纳斯〉》(1995)、奥斯帕诺夫(Bolat Ospanov)所著《Dad史诗⑩:音乐与民族学的调查收集》(2001)、图萨诺夫(E.Tursunov)所著《突厥古代民间传说:起源与形成》(2001)。

      据调查,关于史诗和说唱研究,另有《PAX SONORIS:过去与现在》。这是PAX SONORIS期刊为纪念俄罗斯音乐学家马克·艾丁格(Mark Aronovic Etinger,1922-2003)而编辑的专刊,2009年由俄罗斯阿斯特拉罕歌曲出版社(Astrahanskaa pesna)出版,其中收录了加林娜·希琴科(Galina Borisovna Sycenko)《南西伯利亚地区突厥人职业口头歌唱表演传统的传播特征》、阿尔玛·库娜巴耶娃(Alma Bektursynovna Kunanbaeva)《哈萨克配乐演唱史诗的声调层次》、卡拉廷基娜《中亚地域文明语境内的蒙古音乐传统》等论文。

      (三)歌曲与器乐曲研究

      《综述》指出,在讨论传统音乐的时候,研究者已经习惯于把研究对象分为歌曲与器乐曲两大类,而不按照历史线索或者主题类型来分类。例如朱班诺娃(G.A.Zhubanova)和祖玛列娃(T.Dzhumalieva)所编《哈萨克音乐史》第一卷《哈萨克人的传统音乐:歌曲与器乐》(2000)。因此,按照约定俗成原则,相关论著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为歌曲和词曲创作研究。在这一方面,除吉尔吉斯斯坦学者杜莎列夫(K.S.Diushaliev)所撰写的一系列论文和著作外,有塞意达·艾利马诺娃所著《哈萨克传统歌曲艺术:起源与词义》(2000),比加斯基娜(Baigaskina)所著《哈萨克传统歌曲的旋律结构》(2003)。前者研究了哈萨克歌曲传统的起源和发展,后者则糅合音乐学和史学来分析哈萨克传统歌曲的旋律结构。

      其二为器乐曲研究。其中比较知名的学者是阿西叶·穆罕别托娃(Asiia Mukhambetova)。1985年,她曾经编辑过一本库伊(11)曲集《弦上之音:自学成才的作曲家们即兴创作的库伊曲》;2002年,在对哈萨克库伊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她著成《哈萨克库伊:历史、理论及美学论文集》。除此而外,有穆罕别托娃等人编纂的《哈萨克音乐论集:传统与现代》(1992),有梅加列夫(T.Mergaliev)等人所著《哈萨克库伊的历史》(2000),有穆罕别托娃与奥马罗娃(G.Omarova)合编的《音乐中的民族文化传统:纪念贝克霍金娜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0)。

      据我们调查,关于中亚传统声乐和器乐研究,还有以下作品:(1)《苏联的东方音乐:从单调到复调》,俄文著作,维克多·维诺格拉多夫(Viktor Sergeevic Vinogradov)著,1968年由莫斯科苏联作曲家出版社出版;(2)《塔吉克、乌兹别克单调音乐的空间结构,以及不变因素与变化因素的相互作用》,民族学博士学位论文,菲鲁兹·乌尔马索夫(Firuz Ul'masov)著,1986年发表于基辅M.T.瑞尔斯基艺术科学、民间文学与民族学研究所(Institu Iskusstvovedenija,Fol'klora,i Etnografii imeni M.F.Ryl'skogo);(3)《东方单调音乐系统中的艺术经典:中亚器乐》,俄文著作,尤里·尼古拉耶维克·普拉霍夫(Jurij Nikolaevic Plahov)著,1988年由塔什干科学出版社出版;(4)《中亚职业歌者的音乐技巧》,俄文著作,艾弗里达·哈奇莫娃(Afrida Hakimova)著,1997年由塔什干Ukituvci出版社出版;(5)《中亚泛音唱法调查》,陈光海(Tran Quang Hai)著,载“歌声表达的世界”(Die Ausdruckswelt der Stimme)会议论文集,1998年由德国海德堡胡迪出版社(Hüthig)出版;(6)《游牧文明对于音乐演奏的影响》,俄文论文,阿尔玛·库娜巴耶娃著;(7)《歌剧在中亚地区发展受阻的原因》,俄文论文,谢尔盖·巴拉赛亚那(Sergej Artem' evic Balasanan)著:二文均刊登于《音乐学术:理论与评论季刊》2006年第1期;(8)《从咏唱古兰经到表演清唱剧:西亚和中亚的合唱音乐》,英文论文,艾达·哈赛诺娃(Aida Hüseynova)著,载《剑桥合唱指南》,2012年由纽约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出版;(9)《突厥人的音乐世界:中亚传统器乐个案研究》,俄文书,索尔·乌特加列娃(Saule Ishakovna Utegalieva)著,2013年由莫斯科作曲家出版社出版。

      (四)乐器学

      《综述》指出,对于乐器的介绍往往见于各类教材;作为例外,学术性较强的作品有阿克马塔列夫(A.Akmataliev)所编《吉尔吉斯工艺大师选集》。此书在讨论乐器匠人之时,讨论了这些匠人所制作的乐器。相关著作还有:维尔托夫(K.Vertkov)等人所编《苏联境内乐器图集》(1975),其中第五章为中亚五国乐器;苏邦纳列夫(Sagynaly Subanaliev)所著《吉尔吉斯乐器:体鸣乐器,膜鸣乐器与管乐器》(1986)、弗拉基米尔·古谢夫(Vladimir Gusev)所著《吉尔吉斯乐器》(2002)、阿桑·凯比尔达乌鲁(Asan Kaibylda uulu)所著《吉尔吉斯乐器指南》(2003)、索尔·乌特加列娃(Saule Iskhakovna Utegalieva)所著《中亚弦鸣乐器》(2006)。

      据我们调查,关于中亚乐器学,还有以下作品:(1)《乐器学研讨会会议报告》。此书为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乐器学研讨会论文摘要的汇编,1997年11月在会上发表,当年出版于圣彼得堡俄罗斯艺术史研究所(Pоccийcкий Инcтитyт Иcтopии Иcкyccтв)。其中与中亚传统音乐相关的篇章有:聂兹迪洛夫(Aleksandr Gnezdilov)《阿尔泰地区西赛亚箜篌的复原重制》、基比诺娃(Sanat Kibirova)《中国隋唐时代东突厥斯坦地区的乐舞表演》、维罗妮卡·米丝吉利斯(Veronika Aleksandrovna

)《中国文化中的中亚乐器》、欧勒尼克(Olga Olejnik)《西赛亚弦乐器的综合研究》。(2)《都塔尔:呼罗珊北部吟游歌手的乐器》,波斯文论文,阿曼·优素福扎丁(Ameneh Yusefzādeh)著,收入Faslnāmehye musiqi-ye māhur第7卷,2000年出版于伊朗。(3)《对中亚弦乐器分类的新探讨》,俄文论文,索尔·乌特加列娃著,载《2001年圣彼得堡“传统与现代文化中的音乐家”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由圣彼得堡俄罗斯艺术史研究所出版。(4)《中亚弦鸣乐器的和弦方式》,俄文论文,索尔·乌特加列娃著,载《音乐学术:俄罗斯学术研究期刊》2010年第1期。

      采用音乐考古学与图像学的方法撰写的乐器学论著:

      论文集《考古学语境下的弦乐器》,国际传统音乐学会音乐考古学学科组第八次研讨会(1996年8月,利马索尔)的论文汇编,2000年由德国拉登的玛丽·莱多夫出版社出版。本书收录英、德、法等语种的论文。其中与中亚相关的论文有:维罗妮卡·米丝吉利斯所著的两篇论文《欧亚岩画音乐图像的趋同性》和《公元前5—6世纪到公元11世纪中亚地区弦鸣乐器的考古学研究:类型,演变和分布》,尼娜·瓦西里耶娃所著《中亚遗迹中的弦乐器》。

      论文:(1)《中亚的伎乐天形象》,杰拉德·海耶斯(Gerald Hayes)著,载《盖尔平协会学刊》第8卷,1955年3月出版。(2)《巴泽雷克的古代箜篌:弓弦乐器》,劳镈(Bo Lawergren)著,载《帝国根基:欧亚草原的考古和艺术》(民族学论著丛刊第三种),1992年由洛杉矶民族学出版社(Ethnographic Press)出版。(3)《中亚古代图像资料中的球形笛和竖笛》,德文论文,法祖拉·卡洛玛托夫(Fajzulla

Karomatov)著,载《汉堡音乐学年鉴》第12期,1994年由拉伯出版社(Laaber-Verlag)出版。(4)《从乐器史角度看印度和中亚的早期岩画艺术》,维罗妮卡·米丝吉利斯著,载《2001年圣彼得堡“传统与现代文化中的音乐家”研讨会论文集》。

      (五)音乐教育

      《综述》介绍说:在苏联解体以前,大学与中学的音乐教材已提供相当多的关于哈萨克和吉尔吉斯音乐的知识。不过,这是和某种限制(教材内容只允许与当地音乐有关)相联系的。在苏联解体以后,这一限制被打破。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音乐教材中,越来越多地加入了世界各地音乐的内容。限于篇幅,今省略这类成果。

      (六)词典

      《综述》说,进行音乐研究可以使用到以下词典:克尔德什(G.V.Keldysh)所编俄文词典《音乐百科大词典》(1998)、苏邦纳列夫(Subanaliev)等编吉尔吉斯语—俄语双语《在校学生用音乐术语词典》(2003)、卡拉塔耶夫(O.Karataev)所编《吉尔吉斯族名词典》(2003)、卡拉塔耶夫和耶拉列夫(S.Eraliev)合编《吉尔吉斯语民族学术语词典》(2005)。

      据调查,同中亚音乐研究相关的词典和工具性文献还有:(1)《民间乐器:希腊,中部安纳托利亚,北非,中亚和印度》,希腊文书,罗丝·戴利(Ross Daly)著,1994年由希腊佩特雷Dīmos Patreōn出版社出版。其内容是1994年2月2-27日在佩特雷举办的民间乐器展览的目录。(2)《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的音乐:图书与音像资料目录》,法文书,让·兰伯特(Jean Lambert)、克里斯蒂安·波切(Christian Poché)等编纂,2000年由巴黎保罗·热特内东方学书店(Librairie Orientaliste Paul Geuthner)出版。本书分地区罗列了北非、高加索、中东乃至欧洲的伊斯兰教音乐资料,其中有关于中亚音乐的专门章节。

      三、中亚音乐研究的趋势和特点

      上文依《关于哈萨克与吉尔吉斯音乐论著的文献综述》的分类法,介绍了中亚音乐研究的主要文献。这个介绍是不完整的。因为在音乐史研究、史诗和叙事说唱研究等类别之外,《综述》漏列了三个大类,即音乐与宗教及仪式之关系的研究,音乐与政治之关系的研究,地区之间、民族之间音乐交流与比较研究。这是近年来逐渐兴盛的类别,这种漏列正好反映了中亚音乐研究的某些趋势。

      (一)音乐与宗教及仪式之关系的研究

      中亚地区既是多民族地区,也是多宗教地区。这一地区不仅是穆斯林的主要聚居区,而且是东正教、基督教、犹太教的活跃区。若追溯历史,那么,除突厥民族的本土宗教萨满教以外,佛教、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景教也曾在这一地区广为流行,所以在中亚,民族文化关系往往表现为宗教关系。音乐与宗教及仪式之关系的研究(包括女性群体在宗教仪式中的音乐活动的研究),应该成为中亚音乐研究的重要主题。从我们所搜集到的资料看,在这方面有以下成果:

      《中亚文明史》第四卷《成果丰硕的时代:公元750年至15世纪末》第二部分“文化成就”,200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于巴黎。书中关于中亚宗教音乐的论文有:劳镈所著《佛教与前佛教时代的音乐》、艾克哈德·纽鲍尔(Eckhard Neubauer)所著《伊斯兰教氛围下的音乐》。

      《苏菲派与中亚音乐》,俄文书,阿斯里丁·尼佐莫夫(Asliddin Nizomov)著。2000年由塔吉克斯坦杜尚别Irfon出版社出版。此书是基于田野调查资料所作的民间音乐研究。

      《萨满之音:塔吉克与乌兹别克巴克希艺术研究》,法文书,让·迪兰(Jean During)和萨尔顿阿里·胡多伊贝尔迪耶夫(Sultonali Khudoberdiev)合著,2007年由巴黎拉玛旦出版社(L'Harmattan)出版。此书以参与者的口述资料为依据,对巴克希活动和萨满教宗教诗歌作了分析和研究。

      《伊斯兰教与基督教语境下的音乐文化》,同名研讨会的论文集,2009年由喀山国立音乐学院(

)出版。此书重点考察突厥系统的中亚音乐,相关论文有:奈拉·阿玛耶娃(Naila Unisovna Al'meeva)所著《伏尔加河中部地区伊斯兰教基督教混杂情况下的塔塔尔口传音乐传统》,泽姆菲拉·赛德谢娃(Zemfira Nurmuhametovna

)所著《地方背景下的鞑靼音乐文化:多神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居泽尔·塞弗利娜(Guzel' Rustemovna Sajfullina)所著《鞑靼传统音乐术语词典中的伊斯兰教层面》,居尔特金·沙米利(

)所著《从中世纪苏菲派文献中的“异端”角度看谢赫阿卜杜拉·马拉吉(1353-1435)的音乐》,泰米尔·吉安-扎德(Tamila Mahmudovna

-ZADE)所著《伊斯兰文明中的民族因素:伊斯兰教中的突厥音乐次文化》。

      除以上诸书外,另有以下论文:(1)《萨满与神秘音乐》,德文论文,安德烈亚斯·路德沃尔特(Andreas Lüderwaldt)著,载《音乐新刊》(Neue Zeitschrift für Musik)第160卷第3期,1999年出版于德国。此文重点考察图瓦人萨满所从事的音乐活动,注意到苏联解体之后中亚萨满教的复兴;(2)《乐器在萨满治疗仪式中的角色》,英文论文,谢瑞什·詹恩(Shirish Jain)著,载《东欧民族音乐学年刊》第7期,2000年出版于罗马尼亚。此文针对西伯利亚、匈牙利、北亚及中亚的人群,讨论萨满教治疗仪式中鼓、鞞鼓、铃、锣等乐器的功能;(3)《掀起盖头:突厥语世界传统文化中的女性歌唱》,法文论文,拉兹亚·苏尔塔诺娃著,载《卡耶尔民族音乐学》第18卷《女性与音乐》,2005年由日内瓦乔治(Georg)出版社出版。此文对乌兹别克斯坦及周边国家中的伊斯兰音乐作了考察,重点探讨了妇女参与音乐仪式的情况;(4)《21世纪中亚的亚萨维教团齐克尔仪式:音声,场地及真实性》,英文论文,苏尔塔诺娃著,载《伊斯兰表演艺术》2012年第1期,英国知识分子(Intellect)出版社出版。此文以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的两个现场为案例,探讨了苏菲派亚萨维教团的齐克尔仪式;(5)《感受场景:阿尔泰山隐秘寺庙中的表演、口传传统和即兴演奏》,英文论文,卡罗尔·佩格(Carole Pegg)和亚历山大·亚马艾娃(Elizaveta Yamaeva)合著,载《口传传统》第27卷第2期,2012年出版于美国。此文关注阿尔泰山区隐秘寺庙中的音乐性仪式,据此讨论宗教场景对口头吟唱诗歌、史诗、歌曲的影响;(6)《近东与中亚的伊斯兰教音乐》,法文论文,阿曼·优素福扎丁著,载《人类:法国人类学期刊》第171—172期《音乐与人类学》,2004年由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des Hautes

en Sciences Sociales)出版。此文主要评述相关的民族音乐学著作,同时也提供了一份关于近东与中亚伊斯兰教音乐研究的简要书目。

      根据网络资料(12),2007年在法国巴黎举行了一场以宗教与音乐关系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名为“伊斯兰世界的音乐”(Congrès des musiques dans le monde de l' islam)。与会者所提交的关于中亚音乐的论文有:(1)穆罕默德·阿扎德法(Mohammad R.Azadehfar)所著《伊朗拉笛夫音乐旋律类型的概念化:为帮助年轻人了解传统的达斯特加赫调式而进行的跨学科研究》;(2)阿丽亚娜·采瓦克(Ariane Zevaco)所著《塔吉克斯坦的流行音乐:介于传统与流行间的音乐家》;(3)安娜·奥德菲尔德所著《传统转型时的阿塞拜疆女性吟游诗人》;(4)苏尔塔诺娃所著《中亚的女性苏菲派信徒:从诗歌到音乐》。最后一篇的主题非常典型。

      (二)音乐与政治之关系的研究

      根据英国学者麦金德所提出的“大陆心脏地带说”,中亚是一个对世界政治格局起重要作用的核心地区。近年来中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比如从沙俄到苏联再到苏联解体的时代变化,使人们不断重温这一学说,也从新的视角来了解和对待中亚地区。在古代,中亚是四大文明的结合部;在现代,中亚依然连接着东亚、西欧、南亚、西亚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区域。关于中亚音乐的研究,一旦深入,也会接触到音乐与政治之关系这一主题。从我们所搜集到的资料看,关于这一主题,有以下著作和论文:

      《传统音乐年刊》第25期,1993年出版于美国。本期载有两篇关于中亚音乐的论文:(1)《苏维埃时代中亚的权力结构、文化政策和传统音乐》,英文论文,亚历山大·祖玛耶夫著。此文讨论1920-1940年间的苏维埃文化政策,以及中亚地域音乐文化的特征;(2)《中亚的音乐、民族与领土》,法文论文,让·迪兰著。此文运用采访资料,分析不同国家将意识形态加诸音乐的不同方法,讨论了民族主义意识如何复兴的问题。

      《民族音乐学论坛》第14卷第2期,2005年由英国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Taylor & Francis)出版。本期是“中亚的音乐与身份认同”特刊,刊登了5篇相关文章。其中《中亚的音乐与身份认同》一文是对本期特刊的简要介绍,特约编辑苏尔塔诺娃著。另外4篇文章是:让·迪兰所著《亚洲内陆的权力、政权与音乐》,祖玛耶夫所著《乌兹别克斯坦的音乐文化遗产和国家身份认同》,费德里克·斯皮内蒂(Federico Spinnetti)所著《开放边界——传统与塔吉克流行音乐:美学,身份认同与政治经济学研究》,约翰·贝利所著《这么近,这么远:背井离乡的坎布尔音乐》。这些文章都注意到作为社会音乐生活重要场景的婚礼,并以此考察中亚地区音乐表演的历史进程,讨论在国家身份转换之时表演者和表演事件如何变化的问题。

      《中东、北非和中亚的音乐与权力》,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音乐学丛书之一,2009年由英国法纳姆的阿什盖特出版公司(Ashgate)出版。本书讨论在不同文化中音乐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其中关于中亚的内容有:费德里克·斯皮内蒂所著《后苏维埃时代塔吉克斯坦的音乐、政治和国家建设》,约翰·贝利所著《阿富汗的音乐与审查制度》,蕾切尔·哈里斯(Rachel Harris)所著《维吾尔族的民族传统与违法宗教活动》。相关书评载见《民族音乐学论坛》第21卷第3期。

      (三)地区之间、民族之间音乐交流与比较研究

      在本文姐妹篇《西方世界的中亚音乐研究:中国关系篇》中,我们讨论到中亚的地理特点和人文特点:它是由无外流水系的若干流域所组成的一整片大陆地区,没有大的自然物阻隔,极便人类迁徙。它经历了古希腊、波斯、印度、中国、突厥、蒙古等不同民族、不同政权的统治,是多种文明的共同结晶。早在公元前2世纪,这里就出现了一条往东通往长安、洛阳,往西到达大秦的丝绸之路。因此,它的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有深厚内涵,包含复杂的关系。对于中亚音乐研究来说,不同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音乐交流和比较,显然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主题。正因为这样,我们看到了以下学术成果:

      《日本雅乐中的中亚音乐曲调》,英文论文,劳伦斯·毕铿(Laurence E.R.Picken)著,内容如题,载《瓦尔特·维奥拉纪念文集》,1967年由德国卡塞尔的巴伦海特出版社(Barenreiter Verlag)出版。

      《一种乐器类型从亚洲向欧洲的传播之路》,乔治·加布里(Gyorgy Gábry)著,讨论作为小提琴之原型的库布孜琴的起源与发展,它在匈牙利音乐史中的作用。载《匈牙利音乐:音乐学杂志》第20卷,1979年第4期。

      《对于土耳其音乐来源的讨论是否多余?》,布兰特·阿克索伊(Bülent Aksoy)著,强调土耳其古典音乐同伊斯兰化之前的中亚突厥社会的关联。载《土耳其音乐季刊》第2卷第4期,1989年出版于美国。

      《古代朝鲜与中亚的音乐交流》,英文论文,宋芳松(

)著,内容如题,载《韩国学刊》第31卷,1991年第2期。

      《公元1世纪到17世纪中亚音乐的亲缘关系:以箜篌和鲁特琴的图像学资料为个案》,俄文论文,阿依古·马基娃(Ajgul' A.Mal'keeva)著,通过对箜篌和鲁特琴的图像学资料的考察,讨论美索不达米亚艺术及其后波斯文化和希腊文化对中亚弦乐器发展的影响。载《音乐、戏剧和民间文学:从历史早期至今的关联、互动及其发展》论文集。

      《从音乐考古学看印度与中亚的文化联系》,法文论文,维罗妮卡·米丝吉利斯著,论述中亚和印度文化之间的关联在音乐文化上的表现。载《音乐考古学的多学科研究:国际传统音乐学会音乐考古学学科组第四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0年10月发表,1994年由法国人文科学研究所(France:Maison des Sciences de l'Homme)出版。

      《中东音乐传统:文化的动态完整性》,阿卜杜马农·纳扎罗夫著,重点讨论公元10至13世纪阿拉伯及中亚女性乐人的表演传统及其所反映的多种文明的融合。

      《南斯拉夫古代音乐的东方来源》,安基查·彼得洛维奇(Ankica Petrovic)著,讨论南斯拉夫地区复调音乐同中亚音乐文化的关联。载《交流中的音乐文化:趋同与碰撞》(《音乐学丛书》第16种),1994年由纽约戈登与布里奇(Gordon and Breach)出版社出版。

      《图瓦和乌兹别克的牧羊歌:作曲与文化》,法文博士学位论文,弗雷德里克·莱奥塔尔著,从“牧羊歌”入手,讨论不同突厥族群的传统音乐的关联及其萨满信仰背景。2004年在蒙特利尔大学(Université de Montréal)发表。

      《达科他印第安人的民歌及其与亚洲内陆的关联》,约翰·须卜(János Sipos)著,以彼此共同的调式、节奏、旋律为例,讨论北美达科他民歌与突厥—蒙古传统音乐的关联。载《匈牙利民族学学报:国际人类学期刊》第55卷,2010年第1期。

      《印度早期弓弦乐器及琴弓的起源》,乔珀·博尔(Joep Bor)著,对卡纳塔克王朝创始者Nanyadeva于12世纪所著Sarasvatihrdayalamkara一书加以考订,认为其中提到的印胡和毗纳姬维纳琴可资说明印度弓弦乐器的起源。载《印度斯坦的音乐:13世纪至20世纪》,2010年由新德里的马诺哈尔(Manohar)出版社出版。

      《印度与中亚音乐的几点关联》,迪罗姆·卡洛玛(Dilorom Karomat)著,讨论印度音乐家与其他种族的交往关系。载《印度音乐学会学报》第41期,2011年出版于孟买。

      《乐器演奏动作比较研究:伊朗与中亚的都塔尔演奏》,法文论文,弗莱迪·莫塔沙维(Farrokh Vahabzadeh Mortazavi)著,以长颈鲁特琴为例,讨论演奏动作在沟通音乐与社会方面的意义。载《音乐文化》第39卷第2期,2012年于加拿大出版。

      以上这些以“地区之间、民族之间音乐交流与比较研究”为主题的作品,对于中国学术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们也可以称作“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研究”。当中国学者在“丝绸之路”的名义下关注中亚音乐研究的时候,这些作品便代表了中西学术的共同趋向。

      除以上趋向外,西方世界的中亚音乐研究还表现了一些特点。归纳起来,其荦荦大者有三:一是有系统意识;二是注意考察载体;三是重视音乐人研究。兹对这些特点略作评述。

      西方世界中亚音乐研究的系统意识主要有两个表现:一是有分类意识;二是有文化地理意识。上文提到《关于哈萨克与吉尔吉斯音乐论著的文献综述》《对中亚弦乐器分类的新探讨》二文,即明显表现了分类意识。而文化地理意识则见于不少论著。比如《苏联境内各地区音乐史论集》在编纂之初,即认识到中亚各国的关系有地理的和思想文化的两种相交织的呈现方式。此书说到:吉尔吉斯人、哈萨克人、土库曼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之内一直保持着游牧习惯,而塔吉克人、乌兹别克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定居并实行农耕。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吉尔吉斯人、哈萨克人都是突厥人的后裔,其语言属于突厥语系;而塔吉克人则来源于伊朗东部,其语言属于伊朗语的分支。在整体文化乃至音乐文化方面,吉尔吉斯人和哈萨克人比较接近,塔吉克人和乌兹别克人比较接近。土库曼人由于地理位置比较独特,与其东部或北部的邻国交往都不密切,因此其文化具有独特性。这种系统认识,对具体的音乐事象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很多论著中得到贯彻。比如《突厥人的音乐世界:中亚传统器乐个案研究》一文,从研究对象看,是以器乐为个案的研究;但从方法上看,它却有丰富的层次——为了阐明音乐在音色—音域模式上的复杂特征,以及音高组织的演变过程,它讨论了中亚突厥音乐承载者的居住环境、民族历史、农耕类型和语言种类。《游牧文明对于音乐演奏的影响》《中亚地域文明语境内的蒙古音乐传统》等论文,也表现了类似的特点。

      关于西方世界中亚音乐研究对音乐载体的关注,这见于许多论著。比如《东方研究所和文献研究所所藏音乐稿本文献》一文注意音乐事项的纸本记录,《公元1世纪到7世纪的中亚音乐交流:以箜篌和鲁特琴的图像资料为个案》一文注意音乐事项的图像记录,《早期中亚音乐录音:德国与英国藏品的比较研究》一文注意音乐事项的文物记录。大家都知道,音乐研究同音乐欣赏有一个重要区别,即欣赏诉诸于感官,往往面对单个作品;研究诉诸于理智,面对可用于比较的大量作品及相关资料。因此,音乐研究者的对象其实不是音乐本身,而是关于音乐的记录。研究者的学术自觉性,乃表现为某种超越——超越以声音方式表现出来的音乐而关注其载体。从西方世界的中亚音乐研究实践看,这种自觉性很明确。比如亚美尼亚学者罗伯特·阿塔伊安所撰写的《亚美尼亚记谱法》一书,借助亚美尼亚古代稿本乐谱来讨论Khaz记谱法的起源、发展及其与亚美尼亚中世纪音乐的关系,其研究便达到相当深度。又如就职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尼娜·瓦西里耶娃,撰写了《巴拉维时AI写作本中的音乐术语:与古代至中世纪早期的中亚音乐考古发现相对照》一文。她通过巴拉维时AI写作本和相关乐器的对比,解释一系列古代音乐术语,她的研究便切中了肯綮。而波兰学者斯瓦沃米拉·泽纳恩斯卡-科米尼克所著《达尔维什·阿里〈乐经〉中关于锵(箜篌)的传说与寓言》,把具有神话传说色彩的乌兹别克斯坦古书《乐经》作为对象,则表现了研究视野的扩大。塔吉克学者阿斯卡拉里·拉卡波夫所著《波斯语:音乐理论的书写语言》(13),也有相似的意义。

      至于作为音乐承载者的人和人群,我们在《西方世界的中亚音乐研究:中国关系篇》中说到,这是西方学者的重要关注点。他们喜欢讨论中亚音乐与身份认同的问题,喜欢讨论表演者的语言和动作如何受制于表演场景,往往强调音乐作为人的行为同政治和社会的必然联系,强调音乐研究所具有的人类学的属性。这些特点,在本文所处理的资料中也有大量表现。比如论文集《巴尔巴德和中亚过去与现在的文化传统:报告与通讯》,乃把一个古代音乐学家作为观察波斯—塔吉克古典音乐系统的标准器;波斯文论文《都塔尔:呼罗珊北部吟游歌手的乐器》,则把音乐看作人和物的相互作用。除此之外,有三类以音乐承载者为对象的论著:其一关于身份认同,例如《中亚的音乐与身份认同》;其二关于女性音乐家,例如《掀起盖头:突厥语世界传统文化中的女性歌唱》《中亚的女性苏菲派信徒:从诗歌到音乐》《传统转型时的阿塞拜疆女性吟游诗人》《阿塞拜疆的女性吟游诗人:从18世纪至今》《阿塞拜疆的女音乐家:女性声音对文化传统的挑战与界定》;其三关于舞蹈者,特别是男性舞蹈者。在这个方面,美国波莫纳学院彭德尔顿舞蹈中心的安东尼·谢伊(Anthony Shay)有较为集中的研究,例如他著有《中东和中亚的男性舞者》《埃及、伊朗和乌兹别克斯坦舞蹈的男性化变革》《中东、北非和中亚的舞蹈和人权》等论文。(14)这些文章讨论了男性舞者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价值,以及在特定文化语境下建立一种行为模式的多重意义。

      总之,丰富多彩的中亚音乐文化,引发了丰富多彩的中亚音乐文化研究。对于中国音乐学术中的丝绸之路主题,它是最有力的共鸣,值得我们去回应。

      ①何俊芳《中亚五国的语言状况》,《世界民族》2001年第1期。

      ②胡振华《中亚与中亚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③杜亚雄《塔吉克斯坦的传统音乐》,《音乐周报》2006年5月26日第7版。

      ④金文达《中亚地区的音乐》,《音乐研究》1993年第1期;又韩燕平编译《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土库曼的音乐舞蹈》,《中国音乐》1996年第1期。

      ⑤杜亚雄《阿塞拜疆的传统音乐》,《音乐周报》2007年7月4日第7版。

      ⑥赵佳梓《亚洲各国音乐:阿富汗》,《音乐爱好者》1990年第6期。

      ⑦金文达《伊朗的音乐》,《音乐研究》1998年第2期。

      ⑧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历史轨迹初探》,《民族艺术》1996年第2期。

      ⑨本书是一部古籍译本。作者阿布·纳斯尔·穆罕默德·法拉比是喀喇汗王朝的哲学家、学者,也是最早的中亚音乐学家之一。本书节选其著作《音乐大全》等音乐学论述,译为俄文,1993年在阿拉木图出版。

      ⑩“Dad”是一种叙事诗。在咸海一带生活的哈萨克人善唱史诗,研究者认为,“Dad”与这种史诗吟唱传统有关。

      (11)Kui,哈萨克人和吉尔吉斯人的传统乐器。

      (12)http://www.mcm.asso.fr/site02/music-w-islam/articles/Sultanova-2007.pdf

      (13)《波斯语:音乐理论的书写语言》,阿斯卡拉里·拉卡波夫(Askaralī Racabov)著,载《波斯语:书写科学的语言》一书,1994年由杜尚别博巴德国际基金会(International Borbad Foundation)出版。原文为塔吉克文。

      (14)《中东和中亚的男性舞者》,载《舞蹈研究》第38卷第1—2期合刊,2006年由舞蹈研究委员会在美国出版。《埃及、伊朗和乌兹别克斯坦舞蹈的男性化变革》,载《舞蹈史》第31卷,2008年由英国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出版。《中东、北非和中亚的舞蹈和人权》,载《舞蹈,人权与社会正义:举手投足中的尊严》,2008年由美国马里兰州稻草人出版社(Scarecrow Press)出版。

标签:;  ;  ;  ;  ;  

西方世界中亚音乐研究--来自中亚不同地区的文章_音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