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用外资:新形势下的新亮点_投资论文

中国利用外资:新形势下的新亮点_投资论文

中国利用外资——新形势下新“亮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用外资论文,中国论文,新形势下论文,亮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两年,由于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利用外资增长总体上呈下滑趋势。据统计, 去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近40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11.4%,是近年来首次出现的负增长。世纪之交,我国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加入WTO 进程明显加快,西部大开发正式启动,利用外资的内部环境更加有利;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增强,美欧投资商再度掀起亚洲投资热,中国利用外资的外部环境明显改善。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与1998年相比,亚洲地区所有受危机影响较重的国家和地区1999年GDP 均有所增长,其中受危机影响最重的印尼增长2%,韩国增长10.2%,泰国、 菲律宾分别增长4%和2.9%,香港增长1.9%。经济界人士认为, 今年世界经济将由缓慢增长转为加速增长。

与此同时,国际投资商尤其是美欧投资商投资热情急剧升温,新一轮亚洲投资热已经展开。据美国晨星公司公布的数字,在过去的一年中,美国共同基金在亚洲新兴市场和日本的投资分别增长了69.35%和 55.81%。另据IMF统计,1999年,韩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4 国接受的外商直接投资就达到187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了一倍。 国际证券投资也异常红火,1999年以来,美国和欧洲五大证券市场股价指数连创历史新高;亚洲主要股市也一再创出1997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点。

这一系列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使我国利用外资出现了一些新“亮点”,也昭示着我国利用外资正迈进一个崭新的时期。

大型跨国公司全面入驻

近年来,跨国公司尤其是美欧大型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悄然崛起,并展现出迅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500 家最大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入驻中国,他们的投资涉及机械、电子、化工、 建材、通讯、医药和食品等几十个领域,投资区域从沿海的上海、广东和福建等地向中西部等内陆地区挺进。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在规模大、产业新、领域广的基础上,开始呈现出投资目标战略化、投资结构产业化、投资产品系列化和投资趋向配套化的新趋势。具体来说,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呈现以下特点:

注重对投资环境的考察。由于大型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涉及的项目比较大、投入资金多、建设周期长,所以他们在投资前都要通过本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或委托国际知名的投资咨询公司,对投资东道国环境进行详细的考察和分析。《财富》中文版曾刊登了“外商在华投资20年特别报告”,该报告通过对2000名外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调查后认为,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在评价中国投资环境时,最满意的因素依次是基础设施、劳动力成本和安全保障,最不满意的因素依次是贪污腐败、环境质量和法规制度的透明度与连续性。从中可以看出,外国投资商对投资软环境的重视要比硬环境高得多。

注重市场潜力和企业长期发展。大型跨国公司在对东道国投资环境进行考察时非常重视该地区市场发展潜力。他们一旦认定某一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就会展开大规模的投资行动,并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对该地区市场的占领,而且不会因东道国投资环境发生的轻度变化而中途撤资。近两年,由于中国国内经济形势偏紧,亚洲国家和地区原有的投资者态度谨慎,但大型跨国公司不但开始全面入驻,而且不断扩大原有的投资规模。上海通用是目前中美最大的合资企业,该公司拥有的“别克”轿车生产线在全球仅有4条。目前,美国通用已在中国设立了5家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不少跨国公司在原有投资基础上继续扩大在华投资规模。

现实情况表明,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已开始把在中国的投资纳入其跨世纪的全球发展规划之中,而不再把中国当作一个初级的生产基地。诺基亚总裁奥利拉表示:“在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是诺基亚深深扎根的国家,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中国。”他说:“在中国投资要把眼光放远,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了解市场,准确预测10—15年后的市场变化趋势。我们在中国的品牌营销都是采取25年的周期。”目前,诺基亚已在中国建立了5个生产基地和一个研发中心。

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将海外公司的总部迁至中国。目前,中国境内已有逾百家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今年1月17日, 法国阿尔卡特公司继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后,又正式宣布在上海建立亚太地区总部。目前,阿尔卡特在中国已有17家合资企业和4家独资企业。

注重对合作伙伴的选择。大型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多采用合营形式。他们认为,一个好的合作伙伴对保障他们投资的成功至关重要,就美欧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来看,近两年出现设立独资企业比合营企业数量明显增加的现象。应该说,这是他们面对现实作出的选择。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企业信用程度较差,处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包袱重、效益差,文化差异较大使彼此沟通困难等因素,限制了他们与中国企业的正常合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中国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行业,如金融、信息服务业等,仍多不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另外,美欧跨国公司要求在中外合营企业中占据绝对控股地位(即控制50%以上的股权)的做法,也令不少不愿受制于外国公司的中国企业望而却步。事实上,在中国已经对外开放的支柱产业,不少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合作伙伴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如汽车行业中通用与上汽、大众与一汽、福特与江铃、雷诺与东风的合作等等。

更多采用创建方式进入市场。跨国购并已被国际经济界普遍认为是跨国公司实现对外扩张的一条捷径。近年来,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也有一些通过购并实现的例子,但直到目前为止,创建方式仍然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首要选择。原因在于跨国购并是通过产权交易来实现的,它要求东道国有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完善的法律制度,而中国目前尚不具备这些条件。

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与使用。据统计,目前仅在北京,就已有美国北方通讯、微软、IBM、日本松下等十多家著名跨国公司设立了18 家研究开发机构。今年2月,联合利华投资1.6亿元人民币在上海设立中国研究发展中心,该中心今年的项目预算就达6000万元人民币。这些跨国公司还与中国高校广泛开展合作,仅清华大学就与国外著名跨国公司合作成立了3个研究所、4个实验室和12个培训中心。另有材料显示,目前微软中国研究院共有60人,全部是华裔,且绝大部分是来自中国最优秀的高等学府的顶尖人才,中国优秀的青年成为跨国公司争夺的主要目标。目前,通用、IBM、摩托罗拉、奔驰、爱立信、诺基亚、 阿尔卡特等近百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已在清华、北大、复旦等中国著名高等学府设立了奖学金。

中国企业掀起海外上市新浪潮

1999年可谓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年。这年,先后有中贸网、中华网、实华开、世纪永联、网易、搜狐、找到了、和讯、8848等一批以互联网电子商务为特色的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或准备上市;另有中国电信等3家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 中国上市公司海外发行的股票受到国际投资商的热情关注。1999年11月16日—17日,在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TO双边贸易协议签署后,在美国上市的9家中国公司的股票有6 家的股价上涨了60%以上,其中中华网和荣昌国际两只股票两日内竟分别由原来的每股58美元和1美元狂涨至137美元和32美元。

纳斯达克等世界著名股票交易所也表现出对中国公司尤其是高新技术公司浓厚的兴趣。1999年,纳斯达克总裁约翰·沃尔一行曾两次造访中国。他们在北京与联想、联通等著名高科技企业进行了广泛地接触,认真挑选更多的中国企业到纳斯达克上市。他们还表示,希望尽可能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结成市场联盟,以便让分别在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可以在对方的市场交易。1999年11月,号称“创业家摇篮”的温哥华股票交易所来中国举行了上市说明会;12月中旬,纳斯达克等世界六大股票交易所高级官员和摩根—斯坦利等国际著名投资机构负责人齐聚北京,举行了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洽谈展览会。1999年11月22日和25日,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高新技术交易市场和香港联交所创业板市场分别正式开业,它们面对的都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

香港创业板市场对企业没有盈利要求和数额限制,只要是符合资格的公司并且通过中国证监会的审核,都可以申请在那里上市。今年1 月,重组后的北京裕兴公司正式在香港创业板挂牌上市。这是获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内地第一家高科技企业。

中国股票在美国纳斯达克和香港创业板的成功上市,为国内更多的高科技企业指明了成功之路,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勇气和信心。在1999年10月召开的中国首届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期间,一项对大陆2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调查表明,60%的高新技术企业把到香港创业板上市作为企业的第一选择,30%的企业把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作为第一选择。有外国专家就此称,中国企业已掀起以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角的海外上市新浪潮。

新形势下中国利用外资应有新对策

既然当新的机遇迎面而来时,中国利用外资的现实已闪耀出新的“亮点”,那么,我们就应该顺势而为,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将这些可喜的“星星之火”尽速化作燎原之势。面对这些历史性机遇,中国最好的应对策略应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进来、走出去”,与各国投资商携手合作,在互惠互利中共同发展。

对策之一:“迎进来”——以大型跨国公司为引资重点。

“迎进来”,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进程,为外国投资商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在引进外资的地区选择上,除了继续扩大利用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外,应更重视引进美欧国家的投资。今后,我们在继续鼓励海外中小企业来中国投资的同时,应将引进跨国公司尤其是美、欧、日大型跨国公司投资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鉴于此,我们必须针对大型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尤其是对中国投资的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提升对他们的吸引力。

适应加入WTO进程,进一步向外商开放市场。近年来, 世界各国纷纷加大投资环境改善力度,放宽对外商投资领域的限制,制定新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尤其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亚洲国家相继出台了新的外资政策,进一步向外国投资者开放了国内市场,如韩国宣布向外国投资者全面开放金融业和其它服务行业,使全国1148个业种中限制和部分限制外商投资的减少到31个,投资自由化率已达到98.9%;泰国至少放宽了30个行业的外商投资限制等等。这都给中国利用外资尤其是美欧国家投资产生了巨大的竞争压力。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结合加入WTO的总体要求,适时向外国投资者进一步开放市场。 对于已经试点或具备条件的领域,如商业、外贸、民航、电信、旅游资源开发、金融、保险等对外开放要积极推进;对教育、卫生、城建、咨询服务、建筑等领域如何引入外资也要认真进行探索。在农业、环保、电力、石油、天然气、公路、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要积极鼓励并引导外商投资。

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加大对外商投资政策优惠的力度。按照WTO有关规则的要求,加入WTO后我们要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也就是说要取消现行的对外资优惠政策。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优惠政策已是对投资环境的一种补充,并对引进外资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况且,WTO 规则也允许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适当采取超国民待遇的政策。因此,我们现行的和已经向外商承诺的优惠政策短期内非但不能改变,反而应尽可能地予以增加和补充。

积极引导跨国公司以合营方式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外商投资,不仅限于从国外取得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在利用外资的同时,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显然,扩大利用世界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更容易做到这一点。但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向对方提供一批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重点建设项目,且最好掌握在国内一些科技势力强的支柱产业的明星企业手里,从而促使跨国公司更多地选择与国内知名企业合资或合作经营。今后,应进一步开放高新技术领域,健全和规范外商投资信息产业的政策;放宽股权比例限制,对中方无明显竞争实力的项目应允许外方全部以技术、营销和管理等要素折价入股。我们还应加大对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设立中外合资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公司,有针对性地吸引跨国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应特别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究和开发机构。

积极培育资本市场,为跨国公司采用购并方式进入创造条件。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融资功能尚不能充分发挥,跨国公司通过股权购并快速进入中国市场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一些有实力的国有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丧失了与世界一流公司合作发展的机会。随着条件的成熟,应努力培育更加成熟、开放的资本市场,积极引导和鼓励跨国公司收购和参股部分国有企业,并尽快制定有关应对跨国公司购并的法规框架,为跨国公司采用购并方式快速进入市场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修订和规范现有的利用外资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软环境。这方面要做的工作主要有:按照国际惯例,制定和完善反垄断法规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对一些调控外商投资的措施,如国内融资限制、国产化要求、出口比例要求、外汇平衡要求、技术转让要求等,都要按WTO的有关规则做相应修改; 进一步规范和简化对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批程序,对于国家鼓励且不需要国家综合平衡的外商投资项目尽快改审批制为登记制或备案制;进一步改善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切实制止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乱收费、乱检查和乱摊派现象等等。

对策之二:“走出去”——以国际资本市场为引资主渠道。

“走出去”,要求我们改变利用外资就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即让外商来中国开公司、建工厂的老观念和一味坐等的老方法。目前,就全球范围而言,通过资本市场开展的证券投资和国际信贷投资已经超过国际直接投资的规模,成为国际投资商对外投资的基本方式。今后,我们要努力适应这一国际经济发展潮流,充分利用世界经济明显复苏和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大好时机,把国际资本市场尤其是美国资本市场作为利用外资的主渠道之一。

积极推动有发展潜力的国内企业到海外上市融资。鉴于美国纳斯达克和香港创业板市场上市门槛较低,一些国内上市公司也已在那里站稳了脚跟,我们应将二者作为海外上市的主要市场。我们还要积极探索中国企业进入其它发达国家如日本、英国和加拿大股市的新途径。

适应西部大开发的要求,适时在海外发行政府债券,并利用好国际项目贷款。为搞好西部大开发,中国政府已决定把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开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政策支持的重点。鉴于目前国际资本市场货币利率较低,跨国银行和其他国际投资机构又看好上述风险较小但收益稳定的项目的投资,我们应努力扩大外国债券和欧洲债券的发行,加大利用包括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际银团贷款在内的国际项目贷款的力度。

积极探索海外发行金融、公司债券和商业票据等直接融资的新路子。由于受国内的金融机构和各类企业自身实力和信用状况等条件的限制,在海外发行金融和公司债券在中国还几乎是一个空白,而其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已成为直接融资的常用工具。商业票据作为信用较佳的大公司在金融市场上筹措短期资金的借款凭证,因其凭信用发行、面额巨大、期限短、成本低,已成为国际融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方面,中国公司已开始作有益的尝试。自1993年中国石化进出口总公司首次在美国发行商业票据以来,已先后有6 家中国公司在美国发行商业票据利用外资。1999年12月, 中国石化进出口总公司在美国成功续发2亿美元商业票据,这已是该公司第7次在美国成功发行商业票据。 今后,我们在这方面还要进行新的探索。

标签:;  ;  ;  ;  ;  

中国利用外资:新形势下的新亮点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