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滨州泵站运行方案的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孙博,李扬,赵立宾,王肖肖[1](2022)在《泵站机组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在广泛收集泵站机组失效数据和故障模式的基础上,按照任务功能对泵站机组健康性分析及泵站机组故障进行了运行影响研究,通过对泵站机组失效因素、失效类型研究,识别出常见不同故障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的故障造成泵站运行、管道运行的影响,找到了泵站机组运行的关键部件和最危险的故障模式。结合泵站机组运行的关键部件分析和故障模式分析,制定了泵站机组失效可靠度框架,为提升泵站运行管理水平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工程参考依据。
蔡威熙[2](2021)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提出1985年以来的农业水价改革虽取得明显成效,但始终面临“两难”问题:水价偏低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和农田水利设施运营维护成本不足,水价提高会带来农户收入的减少,甚至影响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相较于传统农业水价改革单纯提高农业水价,2016年起全面推行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强调综合施策,试图通过综合运用“一提一补”、“水权交易”等举措破解“两难”问题。本文综合运用资源配置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廓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机理,解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理论参照点,揭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激励约束效应;回顾农业水价改革历程和成效,梳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动因,构建水资源所有者、供水方、用水方三方行为互动分析模型,探析各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机理;以山东省的实践为例,运用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现状进行评价;综合运用Meta方法、PSM方法测度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农户行为响应情况;构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系统仿真模型,评估改革的效应,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进程是在水资源所有者和供水方、用水方等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过程中推进的,各主体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完善的制度安排是农业水价改革成功的前提,只有各相关主体的利益都能够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中得到相应保障,改革才得以顺利进行。当前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践,较好地保障了供水方和水资源所有者的利益,但是,用水方的利益只在改革试点的局部地域和短时期内有一定保障,构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广泛推行和长久实施的潜在阻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容激励机制的实现,有赖于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的支持,通过将农业节水高价转入工业和城市用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社会和经济利益,形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良性循环。目前农业水权终端交易既面临市场机制不健全、交易途径有限、计量设施不完善等制度和技术难题,也受到小农户分散经营的限制。应构建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重点在严重缺水区、农业规模经营区等改革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探索水权的分解确认、交易形式、交易程序等,逐步形成能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对于大部分区域,在农业节水分散于众多的农业用水户的情形下,为了节约水权转换成本,提升农业节余水权转换效率,重点探索实行水权回购制度。第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状况存在区域差异。各地市的改革进展在资金投入、政策实施、以及奖励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各个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和地方财政支持能力的差异。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量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经费缺口大,改革任务普遍较重,但农业县区一般经济能力有限,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开展的地方支持能力不足,改革面积和经费投入失衡。依靠农业水价提升收入补偿水利设施建设运营维护成本和筹集精准奖补资金目前还难以实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于财政支持,数量有限、来源不稳定,资金短缺成为许多地区农业水价改革开展的制约因素。国家层面应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明确各级财政投入比例,为基层推进改革提供制度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应完善粮食主产区专项财政支持政策,在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予以适当政策倾斜,并探索经济发达区域在政策、资金、工程等方面对口支援。第三,尽管目前改革执行者和承受者均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相关措施总体评价较高,但是对于其核心环节“水价形成机制”和“水权制度”的认可度并不高,普遍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依然主要依赖于工程设施建设和国家加大农田水利财政投入,市场机制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因而必须继续明确农业节水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维护的公益性定位,加大对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同步配套与改革区域任务、财力相适应的终端计量设施,为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基础保障。进一步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合理核定供水成本、科学制定供水价格,构建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户责任明确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行维护经费分担制度,逐步落实农业供水价格调整到位,从而保障农田水利设施的长期良性运行。第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能够促进农户节水行为响应。提高水价能够激励农户减少灌溉次数、采用节水技术、改种抗旱品种等节水行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一提一补”、“水权交易”、“节水奖励”的制度设计,能够在提高农户节水技术采用意愿的同时降低弃灌风险。文化程度、节水技术培训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用具有正向影响。相较于水价调整和奖补激励,增加农户收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对于实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预期效果有更为显着的影响。运用“一提一补”机制引导规模化与专业化节水,一方面,优先支持规模农户发展节水灌溉、参与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农业灌溉集约化、规模化,提升用水效率与产出效益,另一方面,提供灌溉服务补贴,鼓励规模农户为小农户提供灌溉服务,提高灌溉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从而有效应对小农经济结构对节水农业发展的现实约束。推进农地健康流转,增加农业收益,逐步创造农业水价水权交易机制能够发挥有效激励的制度环境。
孙序营[3](2021)在《J泵站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安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发展、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水资源在生产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我国一些地区水资源甚至成为了限制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尽管我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储量,但是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严重影响了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了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经济发展受限的问题,我国先后兴建了一批跨流域调水工程,比如南水北调、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黄济青、引黄入晋等,在这些大型调水工程中大型抽水泵站是其关键组成部分,是调水工程发挥作用的最主要因素。虽然不同的泵站机电设备组成、控制方式、机组型号等千差万别,但是按照大类划分的话,可以将其机电设备划分为电气、水机、通讯、金属结构等主要组成部分,泵站机电设备的安装流程也有很多类似之处,而目前针对泵站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风险管理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这就为泵站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风险管理研究提供了现实基础和现实需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泵站机电设备安装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指出目前针对泵站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风险管理研究的不足以及开展此项研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通过对国内外风险管理研究理论最新成果进行分析,找出此类项目中主要风险来源、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风险评估方法,为泵站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风险管理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再以J泵站改扩建工程中机电设备安装项目为例,通过现场实际调查,组织专家座谈等方式对泵站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风险管理展开深入研究。通过采取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调查打分等方法获得开展该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利用风险矩阵法、层次分析法(AHP)等方法对所取得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科学分析,探明在此类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列出风险因素清单,计算出不同风险因素在风险事件中所占权重大小;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及成因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改善举措,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提高项目部风险控制能力,将风险事件对泵站机电设备安装项目安全实施可能产生的影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对J泵站机电安装项目进行风险分析的过程中,除了要查明此类项目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及风险成因,还要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产生的影响以及项目管理方的抗风险能力选择合适的风险应对策略、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规划,实施动态风险管理办法、并对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不断完善调整风险管理方案,始终将项目安全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保障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对以后该类机电安装项目的风险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胡恒智[4](2021)在《气候变化情景下内涝灾害风险稳健决策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变暖加剧,受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和快速城市化等社会环境因素综合影响,未来沿海特大城市发生极端暴雨内涝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可能会显着增加,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基于“先预测后行动”的传统风险思路仅关注灾害风险和损失评估,较少涉及如何应对气候情景不确定性,也无法解决深度不确定性情景下的稳健决策问题。本研究基于国际先进的深度不确定性稳健决策方法框架(DMDU),耦合了RDM(Robust Decision Making,RDM)和DAPP(Dynamic Adaptive Policy Pathway,DAPP)决策思路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研发SUIM(Shanghai Urban Inundation Model,SUIM)综合内涝风险评估模型,在未来气候变化不确定性情景下开展内涝风险适应对策性能评估和适应对策路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综述了深度不确定背景下稳健决策方法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从政策结构、情景生成、对策生成、稳健性度量和脆弱性分析五个维度研判了各DMDU方法的技术异同。在此基础上,剖析RDM稳健决策、IGDT(Info-Gap Decision Theory)信息差距和DAPP适应对策路径3种被广泛应用于洪涝风险管理领域方法的优势,综合RDM和DAPP两种理论构建内涝风险防治稳健决策方法,深化DMDU稳健决策框架体系,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模拟了历史“913”暴雨事件并验证了模型模拟精度。本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基于SCS(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SCS)模型,根据气候预测和城市社会环境的相关研究结论,选取未来降水、城市雨岛效应和城市排水能力下降为不确定性因子,以拉丁超立方体抽样方法构建100种未来极端暴雨情景,并分别模拟未来极端暴雨情景下的城市内涝淹没情况。结果显示,未来情景中市中心地势低洼区域始终存在较大的内涝风险;极端情景下城市内涝最大淹没深度可达1.5m,即使是温和场景市中心地势低洼区域仍会有1m以上的积水;相关性分析表明降水增加和城市雨岛效应对淹没深度贡献度小,排水能力下降是主要影响因子。(3)开发了集淹没模拟-风险评估-措施评估为一体的城市内涝综合评估模型(SUIM)。考虑由水淹引起的建筑物淹没物理损失、室内财产损失以及经济中断损失作为暴露资产构建承灾体空间资产价值。在未来淹没情景基础上,以致灾因子、暴露和脆弱性“三要素”进行内涝风险建模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未来各极端降雨情景导致的内涝风险集中于地势低洼的市中心商业、居民住宅密集区域,也是资产价值密集区域;不同情景下内涝风险的严重程度和空间淹没分布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温和情景造成的内涝范围较小损失较轻,而中等与极端情景造成的淹没范围及损失显着增加。(4)评估了各适应措施的风险减少率及经济效益比。根据上海市地方排水规划选取了城市公共绿地、地下排水管网以及地下深隧3种适应措施方案,并使之模型参数化。结合规划设计方案和专家知识共创,分别在模型中模拟了不同措施组合在各种极端情景下的性能,统计了各措施及组合的平均风险减少率,结果显示,“排水增强+公共绿地建设+地下深隧30%吸纳能力”可以将未来的淹没风险降低85%(±8%)。基于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估算各措施年平均成本,结合风险减少率给出了不同措施组合的经济效益比。结果表明,“排水增强+公共绿地建设+地下深隧30%吸纳能力”与“地下深隧70%吸纳能力”两种措施减灾效益高但建设成本也高,而“地下深隧50%吸纳能力”具备较好的减灾能力和相对较低的成本投入,因此经济效益比最高。(5)评估了各适应措施的稳健性,并制定动态实施路径。以病人规则归纳方法(Patient Rule Induction Method,PRIM)进行脆弱情景探索,以平均风险减少率控制标准评估各措施组合的成功情景数和稳健性;在此基础上,通过临界点分析判断路径方案的失效时间,权衡措施性能和成本效益,并制定适应对策路径。研究结果显示“排水能力增强”和“公共绿地建设”两种措施未能达到70%平均风险减少率控制标准;“地下深隧30%吸纳能力”、“排水增强+公共绿地建设”、“地下深隧50%吸纳能力”、“排水增强+公共绿地建设+地下深隧30%吸纳能力”以及“地下深隧70%吸纳能力”的稳健性依次增强、有效期限依次增长;综合分析发现“排水增强+公共绿地建设+地下深隧30%吸纳能力”为最优适应措施路径方案,该方案动态可转换,符合短中长期防汛除涝标准。综上,本研究基于DMDU框架耦合RDM和DAPP优势的方法作为研究理论基础,以SCS水文模型为基础研发了综合城市内涝评估模型SUIM。构建了未来极端暴雨情景,结合上海市地方规划,评估了防汛除涝措施组合在未来极端暴雨情景下的减灾性能以及措施的成本效益。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各措施组合的脆弱性情景和稳健性度量,构建了具备动态适应的路径规划方案。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上海气候变化背景下应对城市内涝防灾减损提供科学工具,也可为其他沿海城市的决策部门制定气候变化适应战略提供稳健决策理论方法和最佳实践。
贾振波[5](2021)在《打渔张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及应用》文中提出以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打渔张泵站为例,进行了该新建泵站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应用探讨。结果表明,打渔张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控制室不设常规控制系统,泵站励磁系统、变电配电系统、机组、辅助系统等的运行及管理完全依靠计算机监控系统实现,能有效解决泵站自动化运行水平低、设备安全问题突出、技术升级受限等问题,借助计算机监控技术为泵站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数据支持。
王均乔,鲍芳[6](2020)在《引黄济青渠首引水工程运行管理探讨》文中认为本文全面介绍了引黄济青渠首引水工程规划设计以及运行方案的调整优化过程。原设计采用自流沉沙和扬水沉沙方式,考虑资金等问题,改为以挖待沉方案。面对需水量加大、渠首沉沙工程严重老化的情况,本文针对渠首引水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延长调水时间、新建沉沙条渠、加大清淤力度等措施,尽可能地增大渠首引水工程的引水能力,以期长效解决引黄济青工程的泥沙淤积问题。
张庆军[7](2020)在《滨州市主城区实施水环境提升工程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滨州市主城区自然条件独特,洪涝灾害频发,水环境功能的达标率总体不高,河道和水库水体不够生态,实施水环境提升工程非常必要。本文分析了滨州市主城区水环境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实施水环境提升工程的主要内容及效益。
秦海东[8](2020)在《黄河中下游骨干水库联合运用多维效益综合评估》文中研究指明水库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工具,在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水库运用产生的多维效益进行评估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程度,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价值的最大化。本文依托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河干支流骨干枢纽群泥沙动态调控关键技术”(2018YFC0407400),研究流域水库联合运用下的多维效益量化理论与方法体系,以黄河中下游骨干水库进行实例分析。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水库多功能辨识及多维效益内涵研究。通过资料收集、文献查阅、前沿分析等,以多沙河流水库为对象,从安全性、社会性、可持续性方面,辨识水库的多种功能,从而界定水库产生的多维效益内涵,包括防洪减淤、发电供水、生态环境三大类,为水库联合运用多维效益的量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水库多维效益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量化方法研究。根据水库多维效益内涵,基于能值和经济学方法,提出能够表征各类效益的指标及其量化方法,包括防洪淹没损失、水库及河道减淤效益、水力发电效益、工、农、生活供水效益、生态环境调节与支撑功能效益,构建水库多维效益评估指标体系。(3)水库多维效益评估模型建立。模型包括1)多源水体能值转换率量化模块,确定各区域自然与工程水体太阳能值转换率值;2)水资源生态经济价值核算模块,获取各区域工业、农业、生活、生态环境单方水资源价值;3)多维效益综合评估模块,结合多维效益指标体系,核算水库联合运用下防洪减淤、发电供水、生态环境效益及综合效益。(4)黄河中下游骨干水库多维效益量化实例研究。将上述理论与方法运用到黄河中下游骨干水库的实例中,对“77.7”上大洪水事件下三门峡与小浪底水库保滩、漫滩联合运用的多维效益进行评估与分析。保滩运用方式中,防洪、减淤、发电、供水、生态环境效益依次为-9.54、-25.12、2.42、86.42、172.95亿元,总效益227.13亿元;漫滩运用方式中,各效益依次为-42.42、-18.82、2.30、86.42、176.00亿元,总效益203.48亿元。合理设置水库联合运用方式可有效保证大坝及下游安全,并兼顾其他效益。水库多维效益综合评估,对指导水库科学运行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刘振江[9](2019)在《天津生态城健康水环境系统构建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中新天津生态城立足于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建设,水环境质量至关重要,而该区域水环境本底极差,面对高标准水环境系统的整体构建,需要解决一系列关键问题。本研究针对中新天津生态城水环境建设标准高、水资源匮乏、水环境本底差、生态用水需求量大等问题,通过系统的基础调研与问题诊断,确定了生态城多水源补水及景观水体水质水量特征,通过中试试验,系统研究了多水源条件下的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景观水体循环净化等技术方案及关键参数,通过水环境系统构建相关领域工程技术的综合集成,提出了适宜于生态城实际地域特点的水环境系统构建工程技术集成体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生态城可用于景观水体补水的非常规水水源主要有四种,分别为再生水、雨水、过境水和海水淡化水。其中,再生水按水质标准分为低品质再生水和高品质再生水,低品质再生水为主要补水水源,高品质再生水为应急补水水源;雨水作为景观水体重要的季节性补水水源;过境水经适当处理后,可作为生态补水水源;海水淡化水主要来自于北疆海水淡化厂,可作为近期的补水水源。(2)多水源补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采用污水厂一级B出水和过境水补水时,叶绿素a浓度上升明显,由于两种水源中总磷和氨氮等营养盐浓度较高,随着时间的增长总磷和氨氮会在补水点附近形成积累,因此一级B出水和过境水不能满足补水水质要求。(3)针对目前的水源不能满足补水要求的问题,开展了不同组合工艺处理一级B出水及过境水中试试验研究,研发出微絮凝-气浮过滤工艺,实现了污水厂一级B出水、雨水、过境水等多种水源的同一设施切换式深度处理,该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很好的应用效果,保证了补水水质和低成本运营(4)针对生态城景观水体不流动的问题,构建景观水体水动力循环-水质模型,对景观水体不同季节、不同运行工况进行模拟分析,提出近期、中期、远期的补水和水体循环方案,结果表明,实施补水和水动循环方案可以改善水力循环条件,提高水体的流速,改善水体水质。(5)景观水体循环净化、多水源补水与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景观水体COD、NH4+-N、TP、TN、叶绿素a的平均值为29 mg/L、0.38 mg/L、0.09 mg/L、1.29 mg/L、45μg/L,水质指标基本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Ⅳ类水体标准。同时,根据现状静湖故道河景观水体的工程设施建设运行跟踪观测,尤其结合水体实际运行效果,初步提出了景观水体季节性运行模式建议。(6)根据生态城水环境系统建设总体思路,结合工程实施条件,明确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综合设计、技术集成,精准施工、注重协调,灵活运行、聚焦目标”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分析水体生态需水、确保水量平衡,控制水体污染源、确保清水入湖,强化水体自净、保障水质目标,优化工程措施、支撑水环境修复”的水系统构建与水质保持技术路线,形成了包括非常规水源补水、景观水体污染源控制、水体净化与水环境修复在内的工程技术集成体系。(7)该工程博士论文研究的多水源补水深度处理和景观水体循环净化技术已在天津生态城得到成功应用,通过工程的建设运行,形成天津生态城水环境系统工程建设技术指南,并被天津生态城管委会所采纳,为天津生态城2020年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地表IV类标准提供技术支持。
李明辉[10](2019)在《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当前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伴随着中国粮食生产中心北移,南方北方、旱区非旱区粮食生产水土资源配置严重失调,尤其是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问题十分突出,有专家称水资源缺乏将成为本世纪中国农业最大的威胁。山东是粮食生产大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居第三位,保障粮食安全的地位至关重要。山东也是水资源短缺省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8.1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总量192.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15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属于人均占有量小于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地区,存在水资源数量短缺、时空分布失衡、水质污染和短缺与浪费并存等问题,且水资源又具有区位固定性、不可替代性等特征,不像其它资源可以通过进口替代来缓解压力。农业用水是用水大户,其中粮食灌溉用水占比较大,尤其山东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主的粮食生产结构对灌溉水依赖度高,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更加凸显了水资源要素对粮食生产的制约。因此以山东为例研究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问题,对保障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研究以资源配置理论、生产前沿面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等为研究基础,以山东和各地市2001-2016年统计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的研究框架,梳理了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现状和问题,分析了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及时空分布规律,揭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的区域间和产业间配置特征,并在预测粮食生产水资源供需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测度了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并估算了粮食生产节水潜力。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低于粮食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表明与综合要素配置相比较,水资源配置更需要进行优化。全省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均值为0.59,其中鲁西南地区和鲁北地区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低,与粮食生产需求不相匹配。基于效率改进的粮食生产节水潜力巨大,全省节水潜力理论值可达到30.89亿立方米,鲁北地区节水潜力最大,节水量占总用水量份额达到36.52%,总节水量达到11.9亿立方米,且鲁北地区水-土-粮匹配系数低下,验证了粮食生产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重、且节水潜力巨大的结果。(2)揭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收敛特征和空间特征。山东各市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差距的变化趋势取决于自身条件,不是各市都收敛于同一稳态值,而是各自收敛于自身的稳态水平,地区间的水资源配置效率差异不会消失。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呈现出正向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空间莫兰指数经历了一个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图显示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整体上呈现出块状分布的特点,但是局部也有破碎化的特征。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发现,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表明空间特征是影响水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在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应予以考虑。(3)定量探索了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度、匹配度及区域间差异特征。采用水资源阻尼效应模型,测度了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度,发现山东粮食产值增长率受水资源短缺影响,比上一年增长率减缓0.022%。不同区域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程度不同,鲁北、鲁西南地区粮食生产集中区域受水资源制约较大,尤其是对德州、聊城等粮食生产大市的制约作用更为明显。构建了水-土-粮综合匹配模型,发现山东粮食生产水土资源要素极不匹配,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中,山东水-土-粮综合匹配度仅高于河南,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6.6%。省内粮食生产水土资源要素空间上不匹配,总体呈现出“东部优于西部、南部优于北部、丘陵优于平原”的水土粮匹配格局。区域水资源丰缺度、土壤垦殖率、粮食生产结构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影响粮食生产水土资源匹配的重要因素。(4)探讨了效益差距、种植结构和政策因素对产业间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的影响。效益差距和非农用水需求增长促进水资源非农化,农业用水量和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不同粮食作物需水量存在明显差异,小麦玉米单一种植模式对灌溉用水依赖度较高,近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向促进节水方向发展,但由于粮食综合效益低下,水资源呈现逃离粮食生产趋势,加剧了粮食生产水资源的短缺。通过博弈分析发现,适当提高水价、制定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政策有利于促进农户采用节水技术,节约灌溉水资源。(5)研究提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通过灰色关联度预测粮食生产水资源供需关系,发现2020年粮食生产水资源安全阈值为96.69亿立方米,存在10.69亿立方米的灌溉用水缺口,亟需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基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同发展,通过构建多目标模糊优化模型,研究提出了2020年水资源分配方案和粮食生产种植结构调整方案。在此研究基础上,从区域间、产业间和产业内三个层面提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以期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立足于粮食生产和水资源配置问题,系统量化了山东粮食生产中水资源利用状况,构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的研究分析框架,从配置效率、区域间和产业间配置等角度,揭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的时空演变特征,提供了粮食生产水资源研究的新视角,丰富了水资源配置和承载力研究理论,为山东制定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提供了决策参考,有助于实现粮食生产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二、滨州泵站运行方案的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滨州泵站运行方案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2)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动因的研究 |
1.2.2 关于农业水价改革对农户用水行为影响的研究 |
1.2.3 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的研究 |
1.2.4 简要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
2.1.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 |
2.2 理论基础 |
2.2.1 资源配置理论 |
2.2.2 农户行为理论 |
2.2.3 制度变迁理论 |
2.3 理论分析 |
2.3.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制度框架 |
2.3.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动因与利益相关者分析 |
3.1 农业水价改革的历史演进 |
3.1.1 无偿和低价供水阶段(1949-1984 年) |
3.1.2 农业水价改革起步阶段(1985-2005 年) |
3.1.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阶段(2006 年以来) |
3.2 农业水价改革的成效与困境 |
3.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动因 |
3.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互动分析 |
3.4.1 农业水价改革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 |
3.4.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目标差异 |
3.4.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现状分析 |
4.1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分析 |
4.1.1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 |
4.1.2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 |
4.2 项目区主要改革举措及利益保障分析 |
4.2.1 项目区主要改革举措 |
4.2.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分析 |
4.2.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利益相容性缺陷 |
4.3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效果评价 |
4.3.1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相关主体评价方法 |
4.3.3 相关主体评价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农户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响应行为分析 |
5.1 理论分析 |
5.2 农户节水技术采用的驱动因素 |
5.2.1 Meta分析的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5.2.2 Meta分析结果 |
5.3 农户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响应行为偏好分析 |
5.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 |
5.4.1 研究方法 |
5.4.2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3 实证分析 |
5.4.4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的仿真模拟 |
6.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仿真模型构建 |
6.1.1 确定系统边界及结构 |
6.1.2 建构系统因果关系图 |
6.1.3 绘制存量流量图 |
6.2 变量方程赋值 |
6.2.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6.2.2 指标权重确定及变量方程赋值 |
6.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评价结果分析 |
6.4 情景模拟及仿真结果分析 |
6.4.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仿真模拟 |
6.4.2 各子系统效应仿真模拟 |
6.4.3 模型检验 |
6.4.4 参数情景设置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构建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 |
7.2.2 完善粮食主产区专项财政支持政策 |
7.2.3 明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分担机制 |
7.2.4 完善“一提一补”机制,提升灌溉规模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J泵站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安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2.4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机电安装工程风险管理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风险的概念 |
2.1.2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
2.1.3 机电安装工程相关概念 |
2.2 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 |
2.2.1 风险识别 |
2.2.2 风险评估 |
2.2.3 风险应对 |
2.2.4 风险跟踪 |
第3章 J泵站机电安装项目安全风险源识别 |
3.1 J泵站改扩建工程机电安装项目概述 |
3.1.1 J泵站改扩建工程概况 |
3.1.2 J泵站改扩建工程涉及到的机电安装项目 |
3.2 J泵站机电安装项目安全风险特点及识别原则 |
3.2.1 J泵站机电安装项目安全风险特点 |
3.2.2 J泵站机电安装项目风险识别的原则 |
3.3 J泵站机电安装项目安全风险识别 |
3.3.1 J泵站机电安装项目安全风险分类 |
3.3.2 J泵站机电安装项目安全风险识别 |
第4章 J泵站机电安装项目安全风险评估与分析 |
4.1 安全风险评估目的 |
4.2 J泵站机电安装项目风险评估 |
4.2.1 构建J泵站机电安装项目层次结构模型 |
4.2.2 构建判断矩阵 |
4.2.3 计算矩阵的特征向量、最大特征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
4.3 J泵站机电安装项目风险分析 |
4.3.1 J泵站机电安装项目风险分析 |
4.3.2 J泵站机电安装项目风险情况总结 |
第5章 J泵站机电安装项目安全风险应对及风险监控 |
5.1 J泵站机电设备安装项目风险应对措施 |
5.1.1 J泵站机电安装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
5.1.2 J泵站机电安装项目主要风险应对措施 |
5.2 J泵站机电设备安装项目风险监控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气候变化情景下内涝灾害风险稳健决策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章 研究区、数据和技术路线 |
2.1 研究区 |
2.2 研究数据 |
2.3 技术路线与主要方法 |
第3章 情景构建与淹没分析 |
3.1 不确定性因子 |
3.2 内涝模型建模 |
3.3 淹没模拟与分析 |
3.4 相关因子探索 |
3.5 小结 |
第4章 内涝灾害风险评估 |
4.1 内涝风险模型建模 |
4.2 致灾因子分析 |
4.3 承灾体资产价值评估 |
4.4 灾损曲线 |
4.5 内涝风险评估 |
4.6 小结 |
第5章 适应对策评估与路径制定 |
5.1 研究区适应对策选取 |
5.2 模型情景及对策表现 |
5.3 防灾减损性能评价 |
5.4 成本效益分析 |
5.5 稳健决策权衡分析 |
5.6 适应路径与权衡分析 |
5.7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打渔张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泵站概况 |
2 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 |
2.1 系统模块设计 |
2.2 系统软件设计 |
1)图像显示。 |
2)设备参数及趋势 |
3)光纤以太环网结构 |
3 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应用 |
4 结 论 |
(6)引黄济青渠首引水工程运行管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渠首引水工程设计 |
1.1 输沙渠设计 |
1.2 沉沙池设计 |
2 渠首引水工程运行方案的演变过程 |
2.1 原设计工程运行方式 |
2.2 以挖待沉方案的提出 |
2.3 以挖待沉方案的实施 |
2.3.1 沉沙池内贴式清淤 |
2.3.2 沉沙池挖泥船外清方案实施 |
2.3.3 以挖待沉方案的效果 |
2.4 启用移动泵船抢引水 |
2.4.1 移动泵船建设的必要性 |
2.4.2 移动泵船施工与安装 |
2.4.3 泵船运行发挥的效益 |
3 引黄济青改扩建渠首引水工程建设 |
4 面临的困境 |
4.1 渠首引水工程现状 |
4.2 渠首引水量加大 |
5 渠首引水运行模式探讨 |
5.1 延长调水时间 |
5.2 新沉沙池建设 |
5.3 加大清淤力度 |
5.3.1 加大沉沙池清淤力度 |
5.3.2 低输沙渠改造 |
6 结语 |
(7)滨州市主城区实施水环境提升工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主城区水环境现状 |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中海水库水资源综合利用有待加强 |
2.2 南环河西段淤积严重 |
2.3 北环河亟待修建附属建筑物 |
3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1 实施水环境提升工程的必要性 |
3.2 实施水环境提升工程的可行性 |
4 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
4.1 滨州市中海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
4.2 南环河西段治理项目 |
4.3 北环河综合治理附属建筑物项目 |
5 结语 |
(8)黄河中下游骨干水库联合运用多维效益综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效益发展过程 |
1.2.2 水库联合运用多维效益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水库多维效益量化评估理论与方法 |
2.1 水库效益概述 |
2.1.1 基本概念 |
2.1.2 水库效益特征 |
2.1.3 水库多维效益 |
2.1.4 水库综合效益 |
2.2 水库多维效益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
2.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2.2.2 多维效益指标提出及量化 |
2.3 水库多维效益综合评估模型 |
2.3.1 模型总体框架 |
2.3.2 多源水体能值转换率量化模块 |
2.3.3 水资源生态经济价值核算模块 |
2.3.4 多维效益综合评估模块 |
2.4 本章小结 |
3 研究对象及联合运用方式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黄河流域概况 |
3.1.2 研究河段概况 |
3.2 联合运用方式 |
3.2.1 设置依据 |
3.2.2 运用方式 |
3.3 数据来源 |
3.4 本章小结 |
4 研究区各市各类水资源价值计算 |
4.1 能值/货币比率 |
4.2 多源水体太阳能值转换率 |
4.2.1 自然水体太阳能值转换率 |
4.2.2 工程水体太阳能值转换率 |
4.3 生产、生活水资源价值 |
4.3.1 工业水资源能值价值 |
4.3.2 农业水资源能值价值 |
4.3.3 生活水资源能值价值 |
4.4 生态环境水资源价值 |
4.5 研究区各市水资源价值汇总 |
4.5.1 生产、生活水资源价值汇总 |
4.5.2 生态环境水资源价值汇总 |
4.6 本章小结 |
5 黄河中下游多维效益综合评估 |
5.1 防洪效益 |
5.1.1 土地分类及价值计算 |
5.1.2 淹没面积统计 |
5.1.3 淹没损失率确定 |
5.1.4 防洪效益计算 |
5.1.5 结果分析 |
5.2 减淤效益 |
5.2.1 减淤效益计算 |
5.2.2 结果分析 |
5.3 发电效益 |
5.3.1 发电效益计算 |
5.3.2 结果分析 |
5.4 供水效益 |
5.4.1 供水效益计算 |
5.4.2 结果分析 |
5.5 生态环境效益 |
5.5.1 生态环境效益计算 |
5.5.2 结果分析 |
5.6 多维效益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新的见解及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9)天津生态城健康水环境系统构建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资源优化配置 |
1.2.2 水质模拟 |
1.2.3 湖泊水动力数值模拟 |
1.2.4 水质水量联合调控模型 |
1.3 生态城自然条件及水系概况 |
1.3.1 地理位置 |
1.3.2 水文气象 |
1.3.3 水资源分布情况 |
1.3.4 水体水系分布情况 |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生态城多水源补水与景观水体水量水质监测分析 |
2.1 生态城多水源补水水量概况 |
2.1.1 再生水 |
2.1.2 雨水 |
2.1.3 过境水 |
2.1.4 淡化海水 |
2.2 生态城多水源补水水质监测分析 |
2.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2 再生水水源水质监测 |
2.2.3 过境水水质监测 |
2.2.4 雨水水质监测分析 |
2.3 生态城景观水体水量水质分析 |
2.3.1 研究范围 |
2.3.2 静湖 |
2.3.3 故道河 |
2.3.4 惠风溪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景观水体多水源补水数学模拟与净化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
3.1 多水源补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建立及模拟 |
3.1.1 水动力模型 |
3.1.2 水质模型 |
3.1.3 模型耦合方式 |
3.1.4 模型建立及模拟结果 |
3.1.5 水质模型建立及模拟结果 |
3.2 多水源补水净化技术研究 |
3.2.1 一级B出水净化处理中试试验研究 |
3.2.2 过境水处理中试试验研究 |
3.2.3 普通补水净化处理技术选择 |
3.3 工程建设与运行情况 |
3.3.1 工程建设情况 |
3.3.2 工程运行情况 |
3.3.3 工程补水运行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景观水体循环净化方案模拟分析与工程应用 |
4.1 景观水体水动力循环技术研究 |
4.1.1 水环境数学模型 |
4.1.2 景观水体水动力循环模型构建 |
4.1.3 水动力循环联通工况设置 |
4.1.4 水动力循环联通方案模拟 |
4.1.5 水系水循环方案水质模拟分析 |
4.2 故道河旁路人工湿地净化技术研究 |
4.2.1 雨水径流处理工程模式 |
4.2.2 故道河河水净化工程模式 |
4.2.3 人工湿地旁路处理故道河水效果 |
4.3 生态护岸技术 |
4.3.1 生态护岸技术选择 |
4.3.2 生态护岸净化处理库周雨水径流效果 |
4.4 工程建设与运行情况 |
4.4.1 工程建设情况 |
4.4.2 工程运行情况 |
4.4.3 景观水体季节性运行模式初步建议 |
4.4.4 技术经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天津生态城水环境系统构建工程技术集成 |
5.1 水环境系统整体构建工程技术方案 |
5.1.1 基本要求 |
5.1.2 总体设计 |
5.1.3 工程技术集成体系 |
5.1.4 水环境系统构建工程建设路径 |
5.2 非常规水源补水及其深度处理工程设施建设 |
5.2.1 水质适宜性分析 |
5.2.2 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及微污染过境水深度净化 |
5.2.3 雨水景观环境利用工程技术选择 |
5.2.4 工程设施建设 |
5.3 景观水体污染源控制工程设施建设 |
5.3.1 城镇地表径流污染控制 |
5.3.2 库周线源污染控制 |
5.3.3 工程设施建设 |
5.4 景观水体连通与净化工程设施建设 |
5.4.1 工程建设基本思路 |
5.4.2 水系连通与水动力循环技术 |
5.4.3 故道河旁路人工湿地透析净化技术 |
5.5 水系统构建与水质保持技术路线选择 |
5.5.1 总体技术路线 |
5.5.2 景观水体污染源控制工程技术路线 |
5.5.3 景观水系连通与水体净化工程技术路线 |
5.5.4 景观水环境修复工程技术路线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水资源与粮食生产关系的研究 |
1.2.2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3 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 |
1.2.4 简要述评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数据来源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主要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粮食生产水资源 |
2.1.2 生产效率与生产要素配置效率 |
2.1.3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 |
2.1.4 粮食生产水资源安全阈值 |
2.1.5 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 |
2.2 理论基础 |
2.2.1 资源配置理论 |
2.2.2 公共物品理论 |
2.2.3 边际生产力理论 |
2.2.4 生产前沿面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状况分析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自然地理概况 |
3.1.3 区划特征 |
3.2 粮食生产状况分析 |
3.2.1 山东粮食在全国的地位 |
3.2.2 山东粮食生产结构分析 |
3.2.3 山东粮食生产时序特征分析 |
3.2.4 山东粮食生产空间变化特征 |
3.3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
3.3.1 数量配置状况 |
3.3.2 时空分异特征 |
3.3.3 质量配置状况 |
3.3.4 开发利用状况 |
3.4 本章小结 |
4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测度及时空特征分析 |
4.1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测算及分析 |
4.1.1 模型构建 |
4.1.2 研究对象选取及变量设定 |
4.1.3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
4.2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分解特征 |
4.2.1 研究模型 |
4.2.2 规模效率的特征分析 |
4.2.3 可处置效率的特征分析 |
4.2.4 技术效率的特征分析 |
4.3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4.3.1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σ收敛分析 |
4.3.2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β收敛分析 |
4.3.3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俱乐部收敛分析 |
4.4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分析 |
4.4.1 空间计量分析法 |
4.4.2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4.4.3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4.5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测度 |
4.5.1 空间杜宾模型与空间溢出效应分解 |
4.5.2 指标选取与模型设定 |
4.5.3 数据描述性统计及平稳性检验 |
4.5.4 结果与分析 |
4.6 基于配置效率的粮食生产节水潜力估算 |
4.6.1 粮食生产节水潜力估算模型 |
4.6.2 不同地市粮食生产节水潜力估算结果分析 |
4.6.3 基于农业分区的粮食生产节水潜力估算结果分析 |
4.6.4 粮食生产节水潜力的时序趋势 |
4.7 本章小结 |
5 粮食生产水资源的区域间配置特征分析 |
5.1 区域间水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条件差异性分析 |
5.1.1 水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
5.1.2 区域水资源禀赋与粮食生产的相关性检验 |
5.1.3 水利设施条件与粮食生产的匹配协调性分析 |
5.2 水资源对不同区域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与测算 |
5.2.1 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 |
5.2.2 回归分析及参数估计 |
5.2.3 全省粮食生产水资源阻尼系数测度 |
5.2.4 区域间粮食生产水资源阻尼系数的差异性分析 |
5.3 粮食生产水资源匹配度测算及区域特征分析 |
5.3.1 水资源与粮食生产的匹配度测算及特征分析 |
5.3.2 水-土-粮综合匹配度测算及特征分析 |
5.3.3 水-土-粮不匹配和区域间差异显着的原因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粮食生产水资源的产业间配置特征分析 |
6.1 效益差距对粮食生产水资源不同产业间配置的影响分析 |
6.1.1 不同行业效益差距促进水资源非农化 |
6.1.2 比较收益低下促进农业水资源逃离粮食生产 |
6.2 种植结构对粮食生产水资源产业内部配置的影响分析 |
6.2.1 粮食作物水资源利用的差异性分析 |
6.2.2 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影响水资源利用 |
6.2.3 粮食生产存在短缺与浪费并重的现象 |
6.3 政策因素对粮食生产水资源有效配置的影响分析 |
6.3.1 水价影响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的机理分析 |
6.3.2 政策激励影响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的机理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研究 |
7.1 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路与原则 |
7.1.1 总体思路 |
7.1.2 基本原则 |
7.2 未来粮食生产水资源供需关系预测 |
7.2.1 模型建立与数据来源 |
7.2.2 粮食生产水资源安全阈值预测 |
7.2.3 粮食生产供水量预测 |
7.2.4 粮食生产水资源缺口预测 |
7.3 粮食生产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方案设计 |
7.3.1 粮食生产水资源系统组成与主体界定 |
7.3.2 系统优化模型构建 |
7.3.3 优化结果分析 |
7.4 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选择 |
7.4.1 区域间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
7.4.2 产业间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
7.4.3 产业内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滨州泵站运行方案的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泵站机组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J]. 孙博,李扬,赵立宾,王肖肖. 水电站机电技术, 2022(01)
- [2]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蔡威熙.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2)
- [3]J泵站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安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 孙序营. 青岛大学, 2021
- [4]气候变化情景下内涝灾害风险稳健决策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胡恒智.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5]打渔张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及应用[J]. 贾振波.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1(01)
- [6]引黄济青渠首引水工程运行管理探讨[J]. 王均乔,鲍芳.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20(09)
- [7]滨州市主城区实施水环境提升工程探讨[J]. 张庆军. 山东水利, 2020(07)
- [8]黄河中下游骨干水库联合运用多维效益综合评估[D]. 秦海东. 郑州大学, 2020(02)
- [9]天津生态城健康水环境系统构建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D]. 刘振江. 天津大学, 2019
- [10]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及优化策略研究[D]. 李明辉.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