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从心开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班主任的日记
这学期接手的这个班让我伤透了心,不单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了一倍,而且被年级其他老师称为“四大金刚”的几个男生全在这个班里集中了。他们送给我的见面礼,是一场“牛奶与面包齐飞,扫把共粉笔乱扬”的混战。当我一声大喝:“住手!”那声音洪亮得让我自己都吓了一跳。从此,我跟这群孩子较上了劲儿,我心里说:“看我还治不了你们啦!”于是,我的“整肃行动”从此拉开“战幕”。
上操,别的班做一次,我们班做两次,什么时候做好,什么时候回班;上课喜欢插嘴,好,谁插嘴谁放学留下来写检查,不深刻还要请家长;作业不按时交,你耗我也耗,咱们补完了,还要罚完了才能回家;清洁卫生做不好,罚做,一遍两遍,直到我满意为止……我成天脸沉似水,紧皱双眉,目光如炬,像一个严峻凝重的将军。严、盯、罚,是我的管班“三字经”。不出两个月,就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一进教室,教室马上鸦雀无声;我眼睛一看过去,讲话的学生,马上噤若寒蝉……可是不知为什么在深夜醒来的时候,我总想起那一双双纯净而惊惧的眼睛,阵阵的不安像一个钟摆在我心里刮来刮去,我丢了什么,心里空荡荡的。
一天,阳光明媚,是冬日里难得的好天气,看见学生们在操场上跳绳、踢毽子。我也忍不住跑到操场上想和学生一起运动。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学生一看见我呼啦啦一下子四散开去,还有几个跑远了又停住脚步,偷偷地回头瞟我,像受惊的鸽子……我一下愣住了,只感到血往上涌,心里又难受又生气又不知所措。终于,我明白了,我失去了什么,不安的是什么。原来,就在那些借口严格要求,却是扼杀自由的训练中,在那些寸步不离的盯管中,在一场场引以得意的“蘑菇战”中,我不知不觉把学生当做了“假想敌”,而且可怕的是我还要征服他们,凌驾于他们之上,我把自己当成了一座高不可攀的山,总让学生没完没了地去翻我的坎儿,只是我忽略了,心灵只有爱才能温暖,坚冰只有情才能融化。
几天以后的班会如期而至,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字:沟通,从心开始。我轻轻地对学生们说:“今天的班会由你们做主,请你们给老师提提意见,帮助一下老师,因为老师也是一个需要成长的人。”教室里静极了。突然一双小手举起来了,那是被称作“大金刚”的孩子,以前没少挨我的训斥和白眼。我示意他发言。他有些羞涩地站起来说:“老师以前批评我很多次,虽然很严厉,可我明白那是为我好。老师外冷内热,是个保温杯。”教室里有了窃窃的笑声,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我诚恳地说:“谢谢你,教育了老师。老师不想再当保温杯,我要做个表里如一的人。”我听到了如雷的掌声……
教育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一个教育者应该遵循平等尊重的原则和学生交流,他是学生成长中的关注者、帮助者、引导者,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像朋友一样并肩向前走。爱,让教育发光;爱,让我们如此美丽和幸福。
两个孩子的心里话
我叫王丽丽,今年上六年级了,我很想做一个听父母话的好孩子,有什么烦恼也想和父母说,可有时候,和他们就是说不到一块。每个周末我都要出去上课,周六要上奥数班,周日则去一个老师家上辅导班,晚上刚刚到家,累了一天了想看会儿电视放松一下。但妈妈很生气,又谆谆教导了一番:刚学完琴要赶紧练习,到明天就会忘了,现在要在社会上竞争就要有一技之长,小的时候不抓紧,大了怎么办?妈妈的话很有道理,我也知道,但我真的是太累了,只想放松一会儿都不行吗?我父母平时对我很关心,但一遇到没考好或者没有按他们要求去做时,态度马上就变了,简直像一个陌生人。有一次考砸了,我心情也很糟,妈妈又翻险了,把我训哭后,直到晚上还拉着脸不理我。平时家长总是说要和他们沟通,但为什么一到这样的时候又拒绝沟通呢?
我叫柳林,已经是中学生了,可爸爸妈妈老把我当孩子看,什么事都要听他们的,他们很少听我的意见,我觉得和他们沟通越来越难了。我觉得自己长大了,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且我感觉有的事情是无法解释的,他们不信任我,于是我就干脆沉默。有一次小测验,我做好后把试卷交给了老师,后来发试卷报分数时不知怎么搞的老师找不到我的试卷了,妈妈知道我没有成绩顿时火冒三丈,劈头盖脸地骂我一顿,我向她解释她根本不相信,说我撒谎。后来老师主动作证道歉,妈妈才没说什么。我有一些同学成绩不好,但人很热情,有时放学路上遇到了,我们就一路回家。可是有一次正巧遇到我妈妈,她板着脸,其他同学赶紧走开了,回到家里,妈妈非说我整天和坏学生混在一起。我怎么解释她都不听,我心里真难过。
据一项调查显示:有近70%的家长,在和孩子沟通中存在着烦恼和困惑;有19%的家长与孩子沟通正陷入紧张、困难、无奈的境地;有23.6%的家长因为“孩子小,道理讲不清”而构成沟通困难,还有35%的家长,则面临“孩子大了有自己的见解,我们讲话他(她)不大愿意接受”的烦恼;而明确表示以“放下架子,平等尊重对方”为沟通方式的家长只有12.6%。
甚至有38%的孩子表示,很少主动把学校里的事情告诉父母。只有当其追问时,才会不耐烦地说两句。另外,在与孩子沟通的话题中,学习、考试、升学是最频繁的,而彼此之间交流社会热点、学校事情等话题加起来的百分比还不足15%。甚至有56.2%的家长认为“家庭学习就是多看书读报”。
缺乏沟通导致问题多多
得了抑郁型自闭症的小强
小强是个聪明可爱但同时又是顽皮爱动的孩子,从步履蹒跚到上幼儿园上小学,小强没少惹事,爸爸有些不耐烦,在小强6岁的时候把他送到奶奶家,这一送就是5年。开始,爸妈基本上一天来一次,逐渐变成了一个礼拜来一次,后来变成半个月来一次,再后来变成只是妈妈一个来看小强。小强看到爸爸的机会越来越少,即使偶尔来一下,也总是火急火燎呆一会儿就走,其间过问小强一下,但总是板着脸冷言冷语,你小子又闯祸了吧?又惹事了吧?你小心点,乖乖的,不然我揍你。要听奶奶爷爷的话,别老是那副德行。小强不说话,看着这个自以为是的爸爸,心中无限陌生,这是我爸爸吗?小强发誓从此不再理他。
小强今年11岁了,小强的爸爸从来没有到校参加过家长会,小强也有5年没搭理过爸爸了。小强纳闷,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父亲,渐渐地他从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变得郁郁寡欢,极不合群,学习成绩跟不上,反应也开始迟钝,而且很能吃,吃成个肥胖孩,体重达70公斤,没办法,父母只好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这孩子得了忧郁型自闭症,把对家庭父母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吃上,用吃来排遣自己郁闷的心情。面对父亲,医生让小强以后多跟家人沟通,跟父亲开口说句话,小强迟疑,最后大声道:我恨你!说完调头就走。
父亲愣愣地看着孩子,心与心的距离越拉越远。
因厌师而厌学的小刚
小刚是名小学四年级的男生。他很爱运动,并且活泼可爱,但在他妈妈眼中,小刚是一个不敢和人交往的孩子。在上课时,小刚经常有意无意地捣乱,并对所有教过他的老师都表现出了一种难以理解的仇恨,他说自己尤其厌恶现在的语文老师的教育方法,这也是他经常在浯文课上故意捣乱的原因。但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小刚的父母没有详细了解孩子的动机,也就无从开导、教育,更没有及时与老师沟通,以便共同帮助孩子转变。结果孩子的异常行为愈来愈严重,老师对小刚的异常表现更加反感。
要离家出走的璐璐
以前,璐璐学习成绩很好,性格也很开朗,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她,父母更是将她当成自己的骄傲,逢人便夸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生活上也是照顾得无微不至!现在她竟因为和父母关系不和、早恋,想离家出走。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孩子变成这个样子呢?我们来听听璐璐的自述:
从小,我就是别人眼里的好孩子,父母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什么事情都为我安排好,我不能自己安排学习、娱乐时间,不能买自己喜欢的书籍和衣服。我没有一个好朋友,没有能谈心的人。小的时候还好,长大之后我就想像其他同学那样,可以自己逛街,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和他们一起出去玩,父母却怎么都不同意!
有一次,我看见我们班一个同学穿了一件很好看的衣服,是她自己选的,我好羡慕她,很想和她一起去逛街,因为我觉得她的欣赏眼光很好,我花了好几个星期和她成了好朋友,她也同意和我一起逛街,那是我的第一个好朋友。但妈妈很快就发现了,她要了我同学的电话,打电话叫她今后不要和我一起玩,说她一天到晚只知道玩,叫她不要影响我!那个同学就再也不和我玩了!
不久以前,我认识了一个男孩子,是一家电脑公司的,我们很谈得来。可是爸爸妈妈说我有早恋迹象,不允许我再和那个男孩来往,还把我锁在家里。
既然他们不要我交朋友,我就自己去找!我再也不想让他们管我了!我离家出走后他们就再也管不了我了!我交男朋友他们也管不了!明年我就16岁了,可以领身份证了,有了身份证我就可以找工作挣钱了!我就自由了!
心理专家分析
孩子的世界,和大人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非常需要安全感。面对空荡荡的家,他们会害怕;没有人了解他们,他们会难过。如果连爸爸妈妈都不能听他们说说心里话,那么他们只好走出家门,到外面寻求同伴的安慰了。真的有那么一天,亲子疏远感已经形成,想要孩子再相信父母,要花更多的心血才办得到。所以,为人父母要经常和孩子沟通意见。让孩子尽情地与你交流,只有全盘了解他在做什么、想什么,才能拥有他(她)的依赖与尊敬。万一有误解产生,也应该在事后寻求补救,及时化解,这样才是正确的做法。当孩子在学校因老师的管教而受到打击,表现出焦躁、愤恨的情绪时,家长不应急躁,既不能不问缘由对孩子横加斥责,也不能跟着孩子一起在背后数落老师的错误,这样都会使孩子在心里更加增长对老师的仇恨。家长应及时和老师沟通了解情况,在共同理解的前提下帮助孩子找回自信,也可以为他(她)找一些锻炼的机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得到拓展。
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
导致沟通障碍的三大原因
造成家长与孩子沟通障碍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家长与孩子沟通时不是以问题为中心,而是以“我”为中心。这种沟通的内容实际上是家长消极情绪的发泄,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这就使得家长说得越多,孩子的心离得越远。二是家长与孩子沟通的目的不是关注孩子的成长,而是为更好地控制孩子。三是大多数家长任何时候从没有被倾听过,所以不会去倾听自己孩子的心声,这就造成了“大人说孩子无知,孩子说话未张嘴前就已经错了”的局面。
与孩子沟通要讲究方法
每一个好孩子都是家长善于教育的结果,“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现在家长感到同孩子难以沟通大多是在小学高年级以后,因为在小学之前,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之前,孩子基本上是按照家长说的去做,但到了小学高年级之后,孩子的逆反心理和青春期到来,沟通问题就出来了。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不仅孩子的学习问题不能解决,一些不良迹象如逃学、早恋、说谎等还不能被发现,日积月累,等发现了,木已成舟。如何跟孩子谈,怎样听孩子说,都有其最基本的也是可行的方法。
一、平等交谈,少训话。家长训话时,多数孩子会本能地关闭心灵,双眼也呆滞无神,根本听不进去。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责怪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父母可借助谈论报纸、电视上的新闻或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触动并启发孩子。交谈时多听听孩子的意见,这种非对抗性环境对父母、孩子都很适合,特别是父亲,他们很少意识到这一点。采取一种平等的谈话方式,可以避开所谓的“冲突”。
二、所讲的道理要“合理”,避免说气话。跟孩子讲的道理应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说,比如生活中有的父母自己喜欢吃零食,却对孩子大讲吃零食的坏处,如此,孩子是不会听从的。为人父母凡事都易紧张,没有哪个父母能够常常保持冷静。我们越为某件事生气,就越可能说出一些会后悔的话。每逢遇到可能引起与孩子冲突的局面,为人父母应提醒自己“别忘了你小时候是什么样子”。
三、创造“听的气氛”:好好聆听孩子的话。听孩子说话要听完为止,不管孩子说什么。等孩子说完之后,父母可用自己的话把孩子说的再重新说一遍,并问清楚他(她)的意思是不是这样,然后才表示自己的意见或采取行动。要创造一种自然的氛围,和孩子们保留特定的时间,晚饭是分享家庭时光的重要机会,但往往被忽略。父母对孩子们每晚所讲的内容很感兴趣,孩子会觉得有种被尊重的感受。
四、以行动表达爱心,少讲为妙。关爱是最温柔、最不必多费唇舌的沟通方式,父母与孩子之间及时的、必要的身体触摸:拍拍肩膀、碰碰额头等会有超出语言之外的情绪激发效果。父母不要老生常谈,唠唠叨叨,这往往使孩子默不作声,无动于衷,而且极易引起孩子反感。
五、给孩子辩解的机会,重视孩子的意见。通常来说,一些好父母对事情都很果断。不过,果断并不意味漠视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决定家庭大事有两个好处:一是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决定,二是孩子会把自己看做是家里受重视的成员。要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逆反阶段的孩子。应该明白,申辩并非强词夺理,而是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孩子才会更加理解你所讲的道理,使教育收到好的效果。
六、不便说就写下来。一些专家建议父母们写下那些孩子不愿听或拒绝听的,当你把事情、道理写下来,等孩子们安静下来,将本子拿给他们看时,可能对他们有所启发,对解决一些事情可能会更加有效。
七、要有“统一战线”。以前父母各抒己见时,孩子通常会以“按爸爸的话做”来结束。现在孩子大了,不喜欢这种方式了。办法是父母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争执,偶尔孩子会听到,父母必须保证当着孩子的面解决,标志着危机结束,你们彼此互相支持。
如何掌握沟通的技巧
家长们劳作了一天,孩子们学习了一天。晚上,全家聚在一起,应是共享天伦,其乐融融。而作为孩子生活中的第一指导老师——家长,在掌握子基本方法后,与孩子沟通、交流时,具体应该怎么做,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的孩子,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沟通的形式肯定是各不相同的。这里我们举一些事例,希望能给家长们以启发。
西安理工大学学生鲁继文:理解万岁
我叫鲁继文,是西安理工大学的学生,2001年我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我高中就读于湖北省黄冈中学,家在农村,每月和父母见不了几次面。我是村里惟一就读于重点中学的孩子,全村人都对我寄予厚望。加上在著名的黄冈中学,班里众多优秀学子的竞争激烈,老师的要求很高,我感到从来没有的压力。但只要一回家,我就如同船儿回到避风港。我的父母,从未对我提出什么样的目标,而是在不停减轻我的压力,爸妈经常对我说:“高考,其实就是一场考试,只要积极准备,走好复习这一关,然后在考试中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做好自己会做的题,这就够了,无论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我们都能接受。”正是父母的理解与支持让我深受感动。有任何方面的问题,我总是主动和他们谈,而父母也主动交流他们对学习生活中的看法,鼓励我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虑,或者高兴或者郁闷。就这样,高三一年,尽管也有不愉快,可是我的生活学习始终有序,心情也单纯愉快。最后,因为身体的原因,高考时我发挥得不是很好,成绩不理想,但是我仍然被西安理工大学录取。更重要的是,父母对此也没有埋怨而是十分理解。这让我能以平和的心态到了大学。在我的心目中,父母是心灵最后的避风港,在那里我总能汲取到安宁和奋发向上的力量,最终,我在大学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沈阳一学生家长:先要取得孩子的信任
我和儿子建立一种信任,这种信任我一直培养了好多年。如我和儿子在一件事情上,必进行讨论,各自拿出自己的意见,儿子说他的论点,我表明利害。有时儿子认为他的意见是对的,我知道一定会碰壁,但我没有动用家长的权威,强迫儿子按我的意愿去办,而是让儿子按他的意见去做做看。结果事与愿违,没有做好。回过头来我也从不训斥儿子,而是告诉儿子,以后做一件事要多做几套备用方案。如此,几次儿子都碰壁,觉得老爸的意见是对的,还是老爸看得比他远。
当时沈阳的小学升初中考试和初中升高中的中考,其中有很多数学题都是奥林匹克数学题,但有媒体介绍奥数没有用,老师也不赞同学,儿子便认为没用。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对儿子说,有没有用暂不论,但是奥数会启迪一个学生的思维,所以建议他在业余时间去听课。儿子勉强同意。上了几天后,儿子反映课讲得不错,而且测试后儿子的分数很高,儿子来了兴趣。这一学就是4年,后来居然在省里奥数比赛中,获得第二名,仅比第一名少0.5分。谁也没想到这次奥数的学习是儿子受益的决定性因素。
学生家长崔先生:以孩子的兴趣为话题
我每天下班时,常与6岁的孩子坐车回家。他非常淘气,总在车里乱跑乱闹,同车的人都很担心他的安全。但大家越是限制他,他闹得越欢。一次,我想:多和他聊天也许能让他安静下来。说什么呢?每个孩子都有他喜欢的东西。就说这个吧。我问他:“你今天最想吃什么菜?”他马上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连同菜的名字和做法,还十分自豪地说他奶奶做得如何好吃。我又问他:“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他又大讲特讲起来。不知不觉中他就安静下来,不停地回答我的问题。当我问他最爱唱的歌是哪一首时,他竟大声地唱了起来,逗得车上的人都笑了。我又问他最喜欢的动画片是什么,他最喜欢的颜色、最喜欢的衣服、最喜欢的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
孩子安静了,依偎着我轻声地向我诉说他的小秘密。他要说的似乎很多,怕在下车之前说不完,说得非常快。原来与孩子交流是这么容易!而且,可以毫不费力地将他的注意力引向美好的事物。只要提起他的爱好,他就会非常高兴、非常投入地和你交谈,而且忘记了淘气,也可能会没时间发展不良习惯。当我们不断地谈孩子所喜欢的事物的时候,他对生活的热爱就会不断地加强。这不是比疾言厉色地限制他淘气更好吗?
幼儿师范老师陈文风:平等、尊重是沟通的前提
在大人眼里,孩子们的许多行为举止、爱好动作往往幼稚可笑,然而它是孩子眼中最美好的世界,是他们的天堂和乐园。要想破译孩子的秘密:一是必须和孩子多接触,走进他们的世界,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孩子才会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诉你。二是对孩子有耐心。和孩子谈话,最重要的是耐住性子认真听。孩子小,语言逻辑性差,再加上想像力丰富,常常是说上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既没有主题,又词不达意,但却滔滔不绝,一本正经,两只眼睛瞪得圆圆的,一副煞有介事的样子。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静静地听,即使不明白他们说什么,也不要打断他们的说话。很多孩子只要有人肯听,他们就有兴趣讲。这也是训练孩子自我表达能力的最好机会,让孩子痛快地去讲吧!用这种方式与孩子沟通,不但能促进孩子的思维、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及开朗的性格,让父母了解孩子,让孩子发展自己,一举多得。三是要和孩子保持平等的地位。前几天,我带孩子去爬山,孩子突然挣脱我的手,蹲到一丛美丽的鲜花前,说了许多悄悄话。等孩子站起来后,我奇怪地问他:“你在干什么呀?”他说:“我和花儿说话呀,我告诉它好多事情呢!”我又问他:“那你为什么蹲下去呀?”他回答我:“站着说话它听不见的。”我明白了,只有和孩子们拉近距离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实现心灵的沟通。于是我牵着孩子的手,在他面前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说:“我也蹲下来和你说话,好不好!”这时孩子的眼里闪动着兴奋的火花,大声嚷嚷着:“噢,棒极了!我和爸爸一样高了。我们是好朋友了。”这次经历使我深深意识到:要想和孩子更好地沟通,保持平等的地位,克服孩子的自卑感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父母走进童心世界的捷径。
江苏一学生家长:书信成了沟通的好方式
我有一个既活泼可爱又多愁善感的女儿,从小到大相互沟通成了我们彼此间的享受。黄昏的林荫道上、市民广场,常常留下我们俩的身影,我们倾诉各自的心事,探讨人生的价值,关心国内外的热点话题等。当然我们之间也有争执,有不愉快,怎么办?我们不会放弃沟通,书信成了我们彼此冷静面对对方的较好形式。
记得女儿刚考入中学的时候,分班考试她没有考好。她沮丧,我生气,彼此间产生了摩擦,闹得很不愉快。一天,我无意中在包里发现了女儿给我的一封信,其中有一段话这样写道:“分班考试不理想,但这已是一个不变的事实,也是自我放松的结果,可这既是一个结果,同样也是一个开始,在这长不算长,短不算短的三年里,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全面发展,学好开设的每一门课。我一定会用行动来证明给你看。妈妈,我曾不止一次地惹你生气,可那绝不是故意的,生活中有摩擦、有碰撞才觉精彩。有苦才会有甜,愿开心的日子永远属于我们。初中三年,或许不能改变一切,但我相信,只要努力了,三年可以改变很多。妈妈,请相信自己的女儿,她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阅后,非常欣慰,同时也有一点内疚。是啊,需要理解的时候,我却太在意自己的心情。第二天,我写了一封信放在她的书包里:“看了你给我的信,感慨很多,是的,我时常跟你说,任何事情,妈妈不在乎结果,只在乎你努力的过程。可每当面对不愿看到的结果时,又总是免不了冲动,要说上几句,甚至讲一些有伤你自尊的话。我经常教你遇问题要换位思考,可我做得很不好,不顾你的心情和感受……”女儿没让我失望,学期结束的时候,她捧回了她努力的结果——“三好学生”奖状。
许多家长都知道应该与孩子们沟通,可往往沟通的内容总是离不开学习,诸如考试成绩啦,名次啦,考名校啦,等等,反反复复,唠唠叨叨,在方式上也只是说教式,这让很多孩子接受不了,甚至反感,以至于有了孩子们的口头禅“代沟”。他们不愿听家长的唠叨,我们不能只与孩子一起去享受他们的成功,更应当与他们一起去面对挫折和失败。当他们困惑的时候,我们伸出双手,搀着他们走出困惑;当他们得意的时候,我们送出箴言:不要自满,再接再厉。
湖北一小学老师、副主任:找准沟通的切入点
他喜欢游戏我从游戏聊起
如何教育孤僻的孩子,最难的是孩子要肯和你聊。可以先找到他们的兴趣点,慢慢地从兴趣点聊到原因。
我曾经有一名学生很自闭,在和他交流时,事先知道他对电脑游戏很感兴趣,我就从游戏上开始说起。果然,孩子肯和我聊天。几次接触后,把话题扩展到孩子身边发生的事,如老师、同学、体育等,渐渐地接近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取得信任后,发现孩子因为家里闹矛盾,这才孤僻起来。我开始引导他把精力放到学习上,并和他的家长联系,为他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经过努力,这个孩子终于走出了自闭的阴影。
他缺少亲情我从买雨鞋做起
每个孤僻孩子的心里都有委屈,要去了解他们,和他们成为朋友,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前一段时间,一个五年级的孩子既不和同学说话,也不参加班级活动。我问孩子为什么不和同学玩,可他却始终不和我说一句话。
通过侧面了解我得知这孩子家庭富裕,可是因父母离异,缺少亲情的关爱。我就常常以大姐姐的身份和他聊天,照顾他的生活。特别有一次我发现孩子想要一双雨鞋,就抽空去给他买了双雨鞋。
从那天起,看到孩子的眼神里渐渐有了信任,孩子和我的话越来越多,时时会给我讲家里、同学间的事。现在,孩子一有家里的信就会拿给我看,平时有心事时就马上告诉我,让我给他出主意。听老师讲,现在这孩子会和同学玩,爱笑了。
专家的观点:给孩子说话的空间
为什么有些孩子不愿和我们交流?一种是不想和人沟通。孩子在向成年人阶段过渡期,常常会出现一种叫做“闭锁”的心理现象,表现为喜欢把想法藏在心里,这种现象在初中阶段学生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一种是想和人沟通,但缺乏沟通技巧。有些学生很想和同学、老师交流,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开口,或是没办法表达清楚,不容易被集体接纳。一些学生在和他人交流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这也是沟通技巧缺乏的表现。出现这两种情况的学生,缺少成长过程中需要的认同、理解、帮助等情感沟通,就容易出现自闭、孤僻的表现。
那么,我们要怎样打开孤僻孩子的心扉?关键是要建立起沟通的渠道,我们提倡用“角色转换”的方式。以前我们在教育时强调观察,说的多听的少,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现在我们应该多倾听孩子说的话,给孩子表达看法的空间。在听的过程中发现孩子观点和我们观点的共同点,这就找到沟通的结合点。找到这两点,我们就有了打开孩子封闭心灵的“钥匙”。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后,我们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不应该只简单地给个我们认定的答案或是粗暴的批评,而是要引导孩子,比如让他们想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让孩子在寻找中得出答案,这样孩子会有自豪感,也会把我们当成可以信赖的朋友。以后他们再遇到问题时,就会自觉寻求我们的帮助,从而双方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和孩子的沟通不是一次两次的事,而是长期的,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发展的。以前,我们提倡“前喻”教育方式,就是孩子要向大人学习,但现在我们提倡“并喻”方法,要求家长、老师和孩子共同成长。大人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继续学习,了解他们感兴趣的新事物,比如网络、音乐等,这样在和孩子沟通时比较容易交流。通过一起分享人生,我们和孩子间一定会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及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