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青少年教育的路径追求_青春期教育论文

职业发展:青少年教育的路径追求_青春期教育论文

专业化发展:青春期教育的路径追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春期论文,路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9)04-0102-05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在英文中,“青少年期”一词是“adolescence”,源自拉丁文“adolescere”,意为“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 adulthood)。青春期的发展,个体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教育作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其操作性最强,可以作为的空间最大。青春期的教育应整合个体成长的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因素,把青春期的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纳入专业化发展的视野,帮助个体度过“危机四伏”的非常时期,以促进青少年更好地成长。

一、青春期教育的挑战:中学生性生理发育的提前与性教育的滞后

我国性健康教育水平落后,青少年性知识贫乏。相关研究(骆伯巍等,2000)表明,在个体性成熟进入青春期前,只有35.8%的学生知道这一正常的生理变化,27.5%的同学对这一正常的生理成熟现象持肯定态度(分别为:新奇5.2%,喜悦2.0%,无所谓21.6%),有高达72.55%的个体对月经初潮/首次遗精持否定态度(分别为:害羞35.3%,恐慌17.1,困惑占25.2%)。对这一正常的生理现象持否定态度多于肯定态度的情况国内的研究基本一致(邓明昱等,989)。相关研究表明(骆伯巍等,2002),中学生的性冲动已具有一定的强度,也会有一些性梦的出现,虽然中学生群体中有手淫的现象,但其发生率和手淫频率低于外国学生,而且会体验到较多的消极情绪(如体验到“焦虑”、“紧张”和“恐惧”等消极情绪的各为25.3%、28.7和11.1%),女生会比男生体验到更多消极情绪。

就数量而言,中小学生掌握的性知识总体上是偏少的,高达41.0%的学生只了解一种性知识,27.6%和15.0%的学生了解两种及三种性知识,而这些性知识大多为最基本的性知识,如遗精、月经、避孕、手淫、性交、性欲等。该研究(骆伯巍等,2000)表明学生对某些性知识了解的人数相当低,如同性恋(2.8%)、性欲和童贞(均为7.4%)、避孕(12.2%)和性病(14.3%)等。

在性知识获取的来源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没有成为主要的渠道。骆伯巍等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学生性知识的主要来源,朋友告诉占第一位(25.5%),其次为同学交流(23.4%),学校教育、父母教育分别为9.9%和11.7%,此外学生获得性的知识途径还有“影视录像”(17.5%),“自己找书”(7.1%)。由于学生获取性知识的渠道问题,不少学生获取的一些性知识是错误的,如“一滴精,十滴血”,“手淫有害于身体健康”。中学生在手淫、性冲动以及异性交往等方面的认识问题较多。

与中学生性知识贫乏,性教育严重滞后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中学生的性观念越来越开放,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林伟峰、陈曦(2003)在调查“你怎样看待婚前性行为?”这一问题时发现,接受调查的1795名中学生中有45.3%的初中生和63.9%的高中生认为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此外一项对成都600名中学生的性观念调查显示:对婚前性行为,有187人赞成,占接受调查人数的31.7%,有37.8%的中学生认为可以发生性行为,甚至有7.8%的学生同意只要给好处,就可以发生性行为。

个体在性方面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由他们所处的环境所决定,尤其是个体接受性教育和接触性知识的方式。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认为:由于当代社会在孩子还年幼的时候,对于与性有关的话题如此遮遮掩掩;而当他们进入了青春期之后,又对与性有关的话题如此忧心忡忡,所以,当代社会可能将与性有关的话题,变成了青少年要面对的一个难题。针对这一现象,我国著名性学专家、社会学家潘绥铭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操心的不是这些孩子,而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还在自欺欺人!

国外相关的研究①(Brooks-Gunn & Paikoff,1993)指出,在青春期阶段个体在性方面的发展要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健康的性发展首先是接纳自己身体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所引发的各种情况如体型、吸引力等,能泰然处之;其次接纳自身体验到的性唤起的感受,并把它视为正常的现象;再次健康的性发展是能够理解性行为对于自身及伴侣而言都是一种自愿的行为,最后能够了解并实行安全的性活动,如避免怀孕,防止性疾病的传播。

当前我国青少年的性生理发展指导也许只能达到第一步,青少年在性生理方面发展的先天不足,会给个体今后的发展带来不少问题,正如医学家吴阶平指出的那样:“有些后来在健康方面或行为方面出问题,往往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的知识不足或教育不当。”②

二、青春期教育的重要使命:促进个体心理的成长

受传统文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孩子的心理成长往往比较滞后。在青春期阶段,青少年生理发育的提前与个体心理成长的滞后在中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为了更好地指导和促进青少年的心理成长,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心理学专业素养,把“亲密人际关系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探索”作为是青春期的两个重要发展主题加以指导,这是青春期教育专业化的一个重要使命。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认为,青春期是个体尝试和探索不同人际关系的时期,如何与异性相处和交往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心理发展任务。“青春期是一个发展亲密关系尤为重要的时期,因为许多在成年期中构建亲密关系所需要的能力和才能,都是在青春期中首次出现的。”③ 在沙利文看来,人际关系在个体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要和发展主题,如果这些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带来安全感,反之,则会带来焦虑感。婴儿期有接触和呵护的需要,儿童早期有成人参与并与成人互动的需要,儿童中期有同伴认同和接纳的需要,前青春期有建立亲密伙伴关系的需要,青春期早期有性接触以及与异性同伴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青春期晚期有融入成人社会的需要。“根据沙利文的观点,个体心理在青春期中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如何从前青春期的那种与性无关、同性间的亲密友谊,过渡到青春期中晚期的那种与性有关的、异性间的亲密友谊。”④ 这种人际关系的探索和建立是个体情感自主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往往从青春期早期开始,一直要延续到成年早期阶段,这种人际关系的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个体今后的恋爱、婚姻、家庭关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及人际互动的方式。

由此看来,中学阶段学会与异性相处,并与之建立亲密的关系,是青春期的一个重要发展主题。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认识上的误区,青春期的这一发展主题和任务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相关研究(陈慧瑜,2005)表明:总体上家长对高中生性心理特点的认识水平较低,该研究调查的家长中只有18.4%的人对高中生的性心理有正确的认识,有近一半的家长错误地认为青少年成长不一定需要异性交往。在异性交往的态度上,不少家长对高中异性交往持否定态度。正是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教育上的不当,中学生与异性交往的意愿远高于实际发生的异性交往行为:无异性交往行为的比率为85.5%,而无异性交往想法的比率为64.4%,二者相差21.1%(骆伯巍等,2002)。

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的发展主题是同一性形成对同一性混乱的危机,在这之后,也即成年早期所要面临的发展任务是亲密对孤独的危机。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只有弄清楚了自己是谁之后,才能真正把自己和别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还没有确立同一感的个体所确立的恋爱关系,是一种“虚假”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既表面又困难,也难以持久。埃里克森认为在一份真正的亲密关系中,两个个体的同一性会发生融合,但任何一方都不会失去各自的同一性,也即他们的个体性和各自的自我感。

其实亲密性和同一性是青春期的两个重要发展主题,在个体的心理成长中相辅相成:亲密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体更好地体察自己、了解自己、探索自我同一性;而自我同一感的和谐发展又为亲密人际关系的进一步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青春期阶段,我们要把亲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自我同一性的探索作为重要的心理发展任务加以指导。个体的成长目标应该是一个有能力自主、并保持独立的个体,通过指导青少年在与父母保持自主与亲密和谐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出与同性和异性同龄人自主和亲密的平衡人际关系,以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和谐发展。

三、青少年成长环境的独特性:青春期教育亟待纳入专业化轨道

在个体成长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中,社会环境作为一种后天因素,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与祖辈们不同的是,当代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比较特殊:

首先,社会的急剧变迁,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与“风险社会”的出现,给青少年的成长和青春期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现在的社会已经是一个高科技的社会,伴随着新科技带来的变化不仅有利益,还有危险,有时甚至还有潜在的灾难。很多科学家、社会学家都预言当前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一个“风险社会”。网络媒体作为新科技的产物,在给人们带来各种便捷、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风险和隐患。网络媒介具有新颖独特、范围广、缺乏过滤、大众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它使青少年更容易直接接触到一些不利于他们成长的讯息,如暴力、色情、欺诈等。

其次,“后喻文化”的时代特征在当今社会突出地显现出来,“文化反哺”现象已经成为一种不争的社会现实。在某种程度上,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当代社会已经出现了“反向社会化”的倾向,即思维活跃的青少年把握了最新最有效的技术及各种信息,然后再向儿童和成人延伸。当代社会的青少年不仅不再是“边缘人”,而是有着他们独有的优势,有时甚至引领着潮流。专业化的青春期教育必须适应“后喻文化”的时代特征。

第三,专业化的青春期教育还必须正视青少年群体文化的独特性,才能取得成效。青少年文化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是一种亚文化,是指青春期少年们所特有的心理、角色及其精神需求,以及他们特有的价值观念、生活模式、行为方式等。青少年文化在本质上是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集体“身份认同”和“自我表达”,是青年所特有的社会存在方式。当前青少年亚文化无论在异性交往上,还是在外表、服饰、语言上,都有一套他们自己所独有的价值体系和观念,传达的是对传统思想的颠覆,对主流文化的挑战甚至是对抗,他们期盼能从传统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循规蹈矩中解脱出来,不受束缚,渴望自主。由于当代青少年亚文化的时代特点,他们的性观念、性思想、性行为与教育者往往处于错位状态,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对话,如果不了解当代青少年群体亚文化的特征,我们的青春期性教育就不可能有太大的成效。

社会的变迁,网络媒体的急速发展,“后喻文化”的社会特征,青少年亚文化的时代特征,这一切的显著变化及其交互作用,使得身心发展处于剧变中的青少年教育变得异常复杂起来。这一切都对青春期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国际比较的视角:专业化是青春期教育的必由之路

青春期教育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获得青春期阶段生理、心理、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相应的教育素养,并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加以实践,不断提高青春期教育有效性的过程。伴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纷纷把青春期教育逐渐纳入到专业化发展的轨道,以提高青春期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青春期教育科学有效的前提和保障。西方大多数国家都很重视师资的培养,先后建立起青春期教育的师资培养体系,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瑞典是世界上公认的性教育最成功的国家,早在1942年国家就在义务制学校中开展了性教育,并于1945年在小学开办了第一期性教育教师培训班,建立了一支专兼职学术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专业队伍,1970年,性教育范围扩大到瑞典所有学校。系统、规范、专业化的性教育使得瑞典成为世界上性教育最成功的国家,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未婚妈妈、人流数以及性病、性犯罪的比例是最少的。美国自1912年起就注重性教育师资的培训,并通过全美教育联合会开始培养中学性教育师资力量。加拿大自1969年设立专门培养性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并授予性教育学位。墨西哥性教育协会也把训练全国具有专业性的性知识、性教育能力的教师作为该协会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

(二)专业化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专业化的课程体系是青春期教育专业化的基础和保障。随着青春期教育专业化的发展,西方各国不仅编制了系统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性教育手册、学校性教育指南和大量的性教育读物,还逐渐建构起专业化的性教育课程体系。如瑞典从1995年起,就对学校的学生建立了完整的性教育课程体系:小学的课程内容是妊娠与生育知识,中学介绍生理与身体机能知识,大学阶段则把重点放在恋爱、人际关系及避孕处理上。美国也从1991年起由卫生、教育和性学等方面的专家共同精心制定了学校性教育课程大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芬兰政府和教育部就从性保健的角度实施性教育计划,引导少男少女建立正确的友谊,70年代芬兰性教育进入了中小学教学大纲。此外,芬兰政府还建立了青少年咨询电话、儿童保护机构等,随时为青少年帮助。

在性教育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西方各国除了实施系统化的性教育课程外,还逐渐发展出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科学有效的性教育方法。如瑞典在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的方法中,采取启发式、参与式和游戏式等生动活泼的人性化的教学方法;美国的一些学校则常常采用“问题情境法”来展开性教育;澳大利亚则倡导和推行“同伴教育”的模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效仿。近年来,国际上通常采用的青春期性教育方法和比较成功的主要模式之一是“ABC性教育活动”(A避免婚前性行为;B对配偶或一个性伴侣保持忠贞、不搞性乱;C正确使用安全套)。在性教育的有效性方面,目前各国都认识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必须协调配合:学校是性教育的前沿阵地,家庭是性教育的坚固后盾,社会是性教育的广泛场所。

五、我国青春期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专业化的建构

我国现代性教育,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85年我国性教育的先驱吴阶平教授和叶恭邵教授于在上海举办了首届性教育研讨班,1986年11月由吴阶平教授主持举行全国首届性教育研讨会,1988年8月国家教委和计生委联合发出《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此后全国各地的学校相继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性教育的试点工作,有些省市还组织编写了青春期性教育教材及教师用书以配合学校青春期的性教育。

总体上,我国目前的性教育雷声大,雨点小,各地发展水平不均衡,不少学校开设的青春期教育课程,往往有名无实。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化培训,我国学校青春期教育往往停留在浅层次的性生理层面,缺乏深度。即使在已经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的学校,也存在诸多问题:学生想知道的,老师不讲,老师讲的学生不喜欢听,于是常出现:“老师课上挑着讲,学生课下偷着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教育场景。鉴于这样的发展现状,需要加强我国青春期教育专业化的发展。

青春期教育专业化的发展,首先需要得到政府支持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从教师队伍建设、系统课程的开发和社会环境的优化等几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青春期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

(一)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青春期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可以从两个层次展开:

1.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和协调下,加强中学与高校的长期合作,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提升专职教师(可由中学心理或生物老师担任)的专业素养。

2.普通教师青春期教育专业素养的提升。通过系统的校本培训,全面提升所有教师青春期教育的基本素养,并把这种专业素养融入他们日常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去。

(二)专业化课程的系统开发

青春期教育专业化的发展,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文化传统和中国人的心理特点,以个体成长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为理论基础,融入青少年亚文化的时代特征,系统开发出适应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本土化课程体系。

(三)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成长环境的优化,需要政府、学校针对当代社会的时代特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政府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和完善相关立法,根据媒体传播的内容和性质标上相应的等级,优化传播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其次,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针对广大青少年受众身心发展的特点,创作更多面向青少年群体的各类作品,加强对青少年亚文化的引导。

再次,学校要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教师要顺应文化反哺的“后喻文化”时代特征,加强新媒介使用和新媒介表达的学习,顺应时代潮流,以便更有效地指导青春期少年的健康成长。

注释:

①③④ 劳伦斯·斯滕伯格:《青春期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戴俊毅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版,第459、454、416页。

② 吴阶平:《青春常识读本·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5~26页。

标签:;  ;  ;  ;  ;  ;  ;  ;  

职业发展:青少年教育的路径追求_青春期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