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强调:7—9年级作文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作要达到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那么,怎样让学生主动感知生活、感悟人生,用我手写我心呢?通过几年的研究,我找到了帮助学生写好作文的有效方法:
一、分层读,读好书
现在的学生没有时间品味文质兼美的大家文章,但为了达到习作要求只得浏览大量的《优秀作文选》,于是学生的作文都成了“优秀作文”的变身产品。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还使作文缺乏创造性。齐白石说:仿我者死,创新者生。显然,如果一味模仿别人的作品,最后只有死路一条。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应对学生采取分层阅读。如对读书能力强的采取高起点,快节奏;对读书能力弱的采取低起点、小台阶、慢节奏。学生阅读时,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在书页中进行批注,批注内容可以是对人生的思考,或是情感的抒发等。总之,不管学生读了多少、读出了什么,都要以鼓励为主,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差异,真正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读书氛围。这样,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受到心灵的滋养,慢慢地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学生的情感丰富了、细腻了,思路拓宽了,思想深刻了……充满文化内涵的价值观念便植入学生脑海,无形中也渗透到学生作文的字里行间。
二、记录生活,抒真情
学生作文之所以枯燥无味,就是因为写作内容脱离了生活。写作来源于生活,平凡的生活正是作文最好的素材。教师要坚定学生写身边生活的信心,学生对世界的感触可能不成熟,但绝对不单调。但是中学生大多不敢写自己的情感,要让他们重新认识:生活小事、自己的情感才应该是自己写作的主体,才可以表达成很好的文字。写作实践既需要社会生活的历练,又需要学习技艺的磨炼。因此,要鼓励学生投身生活,做生活的实践者、参与者,深入生活,积极参与,多留心观察,多分析、多总结、多积累。生活中到处有美,只有用心才能发现,才能有所收获。优秀作文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一个学生这样写道:走进生活让我看见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我发现原来我生活的圈子如此狭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渐渐地我学会了用新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这就是关注带给我的收获,我爱生活!
三、教给学生写作技巧
1.把课文当范文,从中感悟写作方法。例如《小巷深处》为什么写得如此感人?探究后发现,这篇文章的语言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侧面通过“我”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以及老婆婆的话表现母亲,这些足以让读者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而作者最后的内心描写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更深深地震撼了读者。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懂得了怎样生动地描写人物,怎样在描写的基础上通过抒情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2.每学期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写作技巧。每周可利用写作课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如:作文如何开头、结尾,作文的审题立意,作文的结构,如何提高作文的语言表现力等,这样有方法、有例文,扎扎实实地解决了学生习作中存在的不足。
四、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
1.培养兴趣,激励学生“想改”。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先导。因此,我把古今中外名人改文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使学生认识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如唐代贾岛“推敲”的故事、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前后修改七遍的故事等。
2.教给方法,指导学生“会改”。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重在教给其修改的方法,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我教给学生“三读三改”:第一,通过默读,检查内容,即文章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恰当、条理是否清晰、内容是否具体;第二,通过轻声读,检查形式,即用词是否恰当、是否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无错别字,标点使用是否得当;第三,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全面检查,即是否合理划分段落、文章开头是否切题、段与段之间有没有过渡、文章是否有生动的细节描写、结尾是否紧扣主题等。
3.分步训练,促成学生“能改”。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我采用“从扶到放”的训练步骤,循序渐进,精练实练,从而让学生获得自改技能。首先,我将学生的习作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并从中各选一篇。教学时,我将这三篇不同等级的作文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提出不同的修改要求,并围绕单元训练重点和本次作文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指导,边批改边说明,让学生直接了解教师批改的全过程,从中感受修改作文的重要性。接着,我边“扶”边“放”,有意识地放开手脚。课前,我选出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各自修改,然后小组交流。之后,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师生同改,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自改能力。
4.形成习惯,直至主动自改。形成自改习惯是培养自改作文能力的基础。在学生初稿完成后,我要求他们着手修改。习作完成,我进行鼓励性的眉批、总批后发还学生,让他们进行再次修改,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由此可见,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学生就能看出自己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自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论文作者:赵健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5
标签: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习作论文; 自己的论文; 方法论文; 文章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