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因素的探讨_社会教育论文

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因素的探讨_社会教育论文

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因素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生思想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成因和发展的轨迹,把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最近我们进行了深入的个案调查,着重分析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主要影响的因素,并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思想成因和发展的轨迹提供素材与依据。

(一)

在一个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各种各样的因素都会以不同的程度、渠道和方式对其发生作用,在个案调查中我们明显感觉到,在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最大的是来自四方面的因素,就这是:家庭、教师、书籍、社会。

一、家庭为学生成长打下底色

1.家庭教育的特点与功能

从众多的个案中我们可以概括出家庭教育的特点,这就是:①早期性,人们从有记忆起就受家庭教育,相对学校教育来说要早好几年,这是真正的启蒙教育。②易接受性,父母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父母的观点易于被子女接受。③持续性,一是指家庭教育几乎伴随人的大半生甚至一生;二是指幼时所受的教育会影响人们一辈子。以上三个特点决定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它对人们的影响是强烈的、深刻的、持久的。

学生在自述材料中都以很长的篇幅谈及自己的父母、长辈,学生们在自述中说家庭教育是一种行为规范教育,由于这种教育具有早期性,是在人们的心灵尚处于空白时给予的,同时这种教育持续不断,因而对学生的影响特别大。从接受心理来说,人们往往“先入为主”,家庭教育就是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它不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因此我们可以说,由父母充当第一任教师的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起着奠基石的作用,它为人们世界观、品德、性格的形成打下了底色。

2.家庭教育方式、生活环境和父母职业、文化素养、为人处事观

点的差异,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不尽相同的。

我们调查的对象许多来自农村,他们继承了中国农民淳朴、勤劳、不怕吃苦等优良品质。很小就开始承担很重的家务活和部分农活,如照顾年幼的弟妹,下地干农活等。生活的艰辛磨炼出他们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使他们求学之路上奋勇攀登。有的学生出身于军人家庭,他们接受的更多的是革命传统教育;还有些学生生活在破碎的家庭或在父母的棍棒教育下成长,他们的心灵难免发生扭曲,在个案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有一位女学生,父母离异后得不到温暖,即把感情寄托在异性身上,因涉世未深最后上当受骗。另一位学生因承受不了家长的“高压政策”,结果产生了逆反心理。

纵观个案,我们可以找到一种规律:一般来说,农村学生比较朴实,工人出身的学生比较热情,干部子弟能力较强,知识分子子女知识面较宽;在顺境中成长的学生比较开朗,在逆境中生活的学生比较内向。这些都是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给予他们的烙印。

二、教师为学生指引人生旅途

1.教师对学生教育的特点

学校教育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最正规、最系统的教育,而这一教育是通过教师来实施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权威性,不少学生都谈到教师对他们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父母的话可以不听”,但对教师的话却“深信不疑”。可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学生崇敬老师,当然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②渗透性,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通过正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还渗透到业务领域,即在教书中体现着育人。这种教育正如一位学生所形容的那样“象朦朦春雨悄悄地给予,静静地渗入”。③示范性,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除了言传以外还有身教,即为人师表,以人格的力量感染学生。学生对教师在人品上的要求往往高于对他们学识上的要求。学生认为“人需要榜样,如果在年轻时能有一些人品、学识都优秀的老师,那是人生莫大幸事”。

以上三个特点决定了教师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具有转变学生思想塑造他们灵魂的能力。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①对学生学业的影响。教师一般来说知识比较丰富,且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他们将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成长为具有较全面基础知识和一定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教师不仅把学生领入知识的殿堂,交给学生“干粮”,而且交给学生摄取知识的能力,即交给他们“猎枪”。许多学生都谈到,如果自己在学业上有所成就,首先归功于教师。

②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中学和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期,而处于这个年龄的学生又是最善于摹仿的,他们常以老师作为榜样,因而教师本身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他们对学生进行的这方面教育无疑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学生在自述中普遍谈到,许多教师“在教学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对学生“倾注了自己全身心的爱”,他们从这些教师身上“吸取了精神上动力”。不少教师政治上执着追求,有的争取入党长达几十年,对共产主义信念矢志不移,学生从中“受到很大感染”。教师对学生所进行的理想和人生观教育也使学生受益非浅,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中立起了路标”。

③关键时刻对学生的影响。人生总会有许多曲折和坎坷,青年人有时会感到迷茫和困惑。这时,教师的话语往往能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

④对学生志向、性格、心理、兴趣的影响。我们从个案中发现不少学生之所以报考师范大学,立志当一名教师,主要是受了他们以前教师的影响。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教师本人的道德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兴趣爱好、工作方法,对学生性格、心理、兴趣的形成和发展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一位学生说:“我衷心地感谢班主任老师,她的出奇的宽厚与平等意识,大大激发了我的创造力,对我以后的成长有很大关系”;不只一位学生谈到老师在课堂上多关注他,经常提问他,对他进行激励也会使他对该门课兴趣倍增,学习成绩直线上升;也有几位学生在个案中说有的教师不注意教育方法,对看不顺眼的学生轻则讽刺打击,重则罚站,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的心理失去平稳,心灵遭到挫伤。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对学生学业上提高,思想上的进步,奋斗目标的确立,性格、兴趣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就象前进道路上的灯塔,为学生指引着人生的旅途。

三、书籍为学生提供了精神食粮

1.热爱书籍是大学生的一大特点

大学生是一个知识阶层,较之其他青年来说,书籍对他们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他们一般从小学开始就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绝大多数同学认为书籍是“精神食粮”、“良师益友”和“做人的镜子”,他们的生活“离不开书籍”。

从阅读范围来说,学生随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扩大,涉猎的内容越来越广泛。据对调查对象的统计,他们看过的书约可分为十类:①马列和毛泽东著作;②历史类著作;③文学名著;④描写英雄人物的书籍及青年修养书籍;⑤科普和反映科学家生平的书籍;⑥溶知识性、趣味性和哲理性为一体的书刊;⑦政治书籍;⑧伤痕文学;⑨西方哲学及介绍;⑩言情和武打小说。一般小学阶段常读④、⑤类书,大学阶段常读①、②、⑦、⑨类书,其余均在中、大学阶段阅读。

从阅读倾向来说,大学生从小到大阅读的书籍,虽然很庞杂,而且因人而异,但从总体来看,倾向性还是明显,最近10年来,曾出现过几股读书热:①伤痕文学热;言情文学热;②西方哲学热;③马列著作热;④毛泽东热;这些倾向不仅反映了学生追求知识的爱好情趣,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的、时代的政治文化氛围。

从阅读心理来说,青年学生和书籍交朋友出于六种心态或需要:①服从,这多指少年时期,他们阅读书籍往往由家长“制定计划”,或由教师“开出书目”;②从众,周围的人看什么,他们看什么,有随大流之势;③求知,从书中获得知识和思想;④解惑,遇到困难或烦恼时从书中寻找答案;⑤填补,作为一种娱乐和消遣;⑥使用,根据自己的弱点或需要选择有针对性的书籍,从中汲取营养,完善自我。

2.书籍对学生的影响

书籍的功能具有两重性,好书对青年学生产生的是正效应,坏书(或有严重问题的书)往往产生负效应,而那些具有两重性的书籍则需看学生是否以分析的眼光来对待,它可以产生积极影响,也可以产生消极的影响。

①好书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学生们在自述材料中都谈到,好书可以使自己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了解社会,洞察人生,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从政治、思想方面来说,好书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帮助学生确立信仰。许多同学在读了马列和毛泽东著作后确立并坚定了自己的信仰。一位学生党员说:“促使我信仰共产主义的原因,主要还是在理性上被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折服了。”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少学生都谈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等革命书籍奠定了他们的“人生基调”,使他们懂得“人活着就是要对祖国、对社会有所贡献,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地进取和奉献。”

使学生找到了做人的榜样。一些学生在读了马克思、毛泽东、周恩来传记后十分崇拜这些领导人物,并立志以他们为楷模,“树立民族忧患意识,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

使学生产生动力,有的学生看了科普书籍或科学家传记后被科学家献身事业的精神所折服,同时也使他们“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

②某些书籍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学生在自述材料中谈到,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政治书籍对他们毒害不小,西方哲学书籍对他们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这些书籍使他们在政治上感到困惑或一度迷失方向。

有些世界名著因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其中难免有些糟粕,有的学生因缺乏免疫力,在阅读时将糟粕当精华来吸收,思想意识受到了腐蚀。一位在生活上曾走过一段弯路的女学生在总结自己的教训时说她在课余经常阅读西方十八、十九世纪描写爱情生活的小说,如《飘》、《简爱》等,“那类书中主人公的爱情生活及贵族家庭的奢侈、豪华无形中在我脑海里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有时我便会做起将来能过上这样生活的梦来。”

四、社会影响在高校的反映

1.社会影响在高校的反映

校园决非象牙塔,社会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在校园平静的湖水中掀起阵阵涟漪。不少学生在个人材料中都谈及社会风气对学校风气及大学生群体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有积极的与消极的两方面。

①良好的社会风气导致良好的校园风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发展目标,那种市场经济所特有的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也都在影响着学生。许多人已经开始涉足社会,从社会上学到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社交、勤工俭学等已经成为主要社会活动。在校园内学习现代办公手段(计算机)和现代交际工具(外语)已经蔚然成风。

②社会上几股浪潮对高校的冲击。85年以后,社会上曾掀起几股浪潮,这些浪潮无一不在高校引起连锁反应。

A 脑体倒挂,使学生产生厌学风,不少学生反映,86年后学校的风气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锐减,学习积极性骤然下降。

B 西方社会思潮流行带来学生价值观念转变。86年以后,西方社会思潮大量涌入学校,当时校园崇尚的是西方社会的哲学、心理、公关等社会、人文科学,“谁要是不懂尼采和弗洛伊德,谁就是大学生中的文盲”。西方社会思潮对学生的思想冲击很大,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为本位的新的价值模式为大学生所接受,与此同时,不少人的信仰发生了危机。

C 无情的市场使人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就把一切寄托到虚无飘渺的东西上来。近几年来的宗教热,也在刺激着青年学生,使许多学生盲目地去信仰宗教,使学校教育出现了又一困难。

2.社会影响的特点

与家庭影响及学校影响相比较,社会影响具有以下特点:

①影响面广。家庭影响仅仅对个人而言,学校影响主要在校内,而社会影响则打破了家庭和地域的界限,它影响的是整整一代人(包括大学生群体)。

②力度比较大:社会影响作为一种社会氛围、社会舆论,具有一定的感召力和强制力,它就象一股冲击波,能迅速改变人的观念和行为,如前述“求知热”、“厌学热”、“西方哲学热”、“宗教热”、“出国热”都具有这样的功效。

③多渠道传播。学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舆论工具,通过街谈巷议,通过自己的亲自经历,通过与教师、同学、朋友、老乡的交往接受社会影响。社会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④具有同一性。家庭影响和教师影响给予学生个性的东西比较多,不同家庭出来的学生或不同教师培养的学生个性是不一样的。而社会影响给予学生更多的则是共性的东西。比如,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社会风气、环境不同,由此而造就的青年特点也各不相同,但同一时代的特点具有同一性。

(二)

通过对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因素的分析,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对学生的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从前面的叙述和分析可知,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不是单一的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种因素在起作用,家庭的烙印,教师的影响,书籍的作用,社会风气的熏陶所有这些形成一股合力,引导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青年学生的教育工作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有责任,家庭和社会有责任,各方应该紧密配合,齐抓共管。作为社会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风气,造成良好的外部育人环境,作为学校应把德育放在首位,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育人的主渠道作用,作为家庭也要严格要求子女,关心他们政治、思想上的成长。

2.必须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正确领导

高等学校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还要培养一批共产主义者,为达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占领学校思想文化阵地。具体来说应采取如下措施:①充分利用校刊、广播、黑板报等宣传舆论工具,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宣传教育。

②充分利用马列课、思想品德课、专门学术报告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③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向学生推荐好书:对西方哲学和一些世界名著等要进行批判、分析,教会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教师必须教书育人

我们强调教师必须教书育人,这不仅因为教师的思想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很大作用,另一方面从教育的德育、智育双重功能看,必须把教书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要对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规定硬任务,与此同时应发挥政策导向的作用,要把教书育人作为对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大力宣传、表彰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

4.必须深入细致地开展个别工作

按前面的叙述和分析我们还可知,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成因及发展是有源可循的,是完全可以预测和控制的,关键是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到他们中间去了解情况,具体分析每个学生所受上述哪方面因素的影响,掌握他们思想的脉搏,然后根据“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有针对性的做工作,只要我们坚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工作做得及时,细致,他们一定能健康地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接班人。

标签:;  ;  

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因素的探讨_社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