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究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最终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它对于目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生物 探究实验课 课堂气氛 教学策略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观,过去的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早已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几乎贯穿了整个生物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往往都是教师操作,学生观看;而分组实验又多是验证性实验;只有通过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
那么身为一线的生物老师在课堂上如何适时适度地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近几年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探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动手激趣,重视第一个探究性实验
七年级上册教材共有探究性活动57个。本册教材安排了6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每个探究基本上都包含了科学探究的6个步骤。由于探究的内容不同,各个探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和探究技能训练的侧重点不一样。本书第一个探究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个实验无论是知识背景还是材料用具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都没有难度,组织实验也不受实验器材和装备的影响。从实验设计本意理解,也并不是要求学生严格按科学探究的步骤去一一完成,而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重点理解变量和初中阶段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只允许出现一个变量。 在教学中个人认为,在实验中无论学生选择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中的哪一个因素进行探究都是可以的,设计的实验方案只要具有可操作性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不同的组探究不同的变量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为使实验设计更加完善,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需要做对照实验吗?需要探究几个变量?这么多变量需要设计几组对照实验?要几个实验装置?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然后教师讲解探究实验重点在于控制变量法,每一组对照实验只能控制一个变量,其余条件都相同。这次活动需要较长的观察时间,教师要有耐心,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这样,一则学生有成功感;二则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在新课导入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多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总之,生物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三、启发学生对要探究的实验提出最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现代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把知识学活、用活,而不是教死知识。在新教材中设计了不少实验设计内容,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等等。由于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实验,虽然对要探究的实验很感兴趣,但苦于实际动手能力差,尽管有探究的欲望,但不知道从哪里做起,所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做出最佳实验方案是实验成功的首要条件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1.指导学生学习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包括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做出假设、怎样根据假设制定出实验方案来验证假设等等。2.教师可以提供一个实验方案供学生参考一下,当然第一次做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方案进行探究,以后可以慢慢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验证假设的真伪。3.不同的实验小组很可能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要正确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做出比较合理的解析,根据各小组实验探究的情况相互交流,从而得出结论性的解析。
四、指导学生灵活记忆生物教材中的许多要点
有些知识内容繁多,不易记住,更难形成长期意识。在教学时可以编成琅琅上口的口诀,增添课堂气氛,优化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记忆。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记成“携一两本淡色书来”。有丝分裂时期可以将各个时期的特点编成五句话:“间期:表面无状暗准备;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数目清晰赤道齐;后期:点裂数加移两极;末期:两消三现重开始。”五句话将五个时期的特点作了高度的概括,学生易记。又如在讲“DNA双螺旋结构特点”时,我把三个特点用三句话来概括:“右双螺旋,反向平行;碱基互补,氢键维系;主链在外,碱基在内。”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然口诀的运用不能太多、太繁,要做到少而精,否则这种趣味教学语言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作用。
论文作者:兰建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月第26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变量论文; 课堂论文; 能力论文; 生物论文; 科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月第26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