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一体化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农村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9月,教育部明确指出,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并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05年初,教育部表示将会继续下大力气加快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从当前形势来看,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却生源紧张、教育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管理乏力,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1]。笔者认为,如将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互衔接、资源互补,必能发挥出我国农村教育体系的整体优势。
一、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一体化的可能性分析
我国现行农村教育体系由相互联系的三大部分构成,即普通教育(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其中基础教育又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简称为“三教”)。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同属于农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两者既有规定性的差异,又有本质上的共通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相融性趋势十分明显。
从教育目的上看:农村职业教育主要是以提高农村劳动者专业素质、培养掌握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而农村成人教育则旨在向已经成年的农村劳动者提供适应产业结构变化与劳动市场需要的职业教育以及其他文化教育的机会,以从总体上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强调的社会适应性是基本一致的。而就我国农村社会发展需要而言,经济建设已经成为农村发展的第一要务,农林业中高级人才的严重短缺成为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一体化的前提。
从教育对象的范围上看: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后为受教育者从事某种职业或提高其劳动技能所采取的教育活动,其受教育的对象年龄跨度比较集中,一般处在青少年阶段;只有高等职业教育的对象中有部分成年人。而成人教育强调是教育对象的成人属性和所授知识内容的补充更新属性,其广泛的教育对象范围涵盖了高等职业教育这一阶段的对象范围[2]。这一受教育对象范围上的共同点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的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从教育内容上看:职业教育的内容带有很大的国家规定性或行业规定性,并且侧重于教学过程的规范性和标准性,其资格认定较为严格与科学。因此,在教学环节上,职业教育必须教学结合,学以致用。不论受教育者有何种不同的经验,都必须接受一定量的专业技能的培训、通过实践练习,达到规定的标准才能结业。而成人教育为了适应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知识水平、不同能力大小、不同学习目的的成人的需要,其教授内容较为广泛复杂,从小学到大学、从社会到自然、从生产到生活,林林总总、无所不包。两种教育的共同要求在于:受教育者都必须掌握必要的基础性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而其中一部分接受职业教育的成年人的学习内容与职业教育的教育内容更是重合的。两者教育内容上的重合为农村两教的结合奠定了现实基础。
从教育形式上看:职业教育基本上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形式。但与此同时,实践在职业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职业教育通常以实用主义为教育原则,强调在实践中验证知识,在验证中发展能力,学生不但要动脑,更要动手;而且其教学结果必须要有一定的成果或标准做参考。因此,职业教育的课堂讲授必须辅之以现场演示与实习。而成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从事某种职业或提高其劳动技能以及文化素质所采取的教育活动,是终身教育中持续时间最长、时间跨度最大的教育形式。而且成人教育在于为不限工作时间、家庭状况和居住地区的成年人提供教育机会、提高办学收益,其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有面授、函授、电视、广播、多媒体、实践、自学考试等。然而,由于农村教育发展受到各种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多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两者在教育形式上的区别是微乎其微的。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形式的同一性使两教一体化成为可能。
二、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1)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建设的一体化。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应侧重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建设的一体化来带动成人教育的发展。据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教育或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只有88万,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60%,平均万公顷土地仅有12个技术人员,万名劳动力仅有0.16个技术人员。由此可见,在农村地区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而其中的重点则是农村地区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建设。
其一,加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在农业经济相关主要职业(或工种)领域的覆盖面。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90个工种中,农业类只有3个工种;如此有限的覆盖面是无法从机制上有效规范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另外,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加速,农村的新职业也不断出现,相关部门也应及时地加强职业标准的研究和开发,更改、修订和适度地提高职业资格考核的标准。
其二,应该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农村职业培训制改革相衔接,使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引导培训方向、检验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农村的技工学校、职业学校或者学院、职业培训和其他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要遵照规定,在其培训对象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颁发毕业证或者结业证,在该类学校实施职业教育或培训时,其教学方式、方法等必须都结合生产、结合实际,以培养出合格的知识技能型劳动者。
(2)建立农村预备职业教育体制,将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各个环节相衔接。其一,克服我国“三教”缺乏贯通的矛盾,借鉴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将职前教育根据等级分为预备职业教育、初级职业教育、中级职业教育和高级职业教育,并将这几个阶段与学历教育的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专阶段、本科及以上阶段一一对应,实施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并重。在职业教育的实施上,以职业能力作为进行教育的基础、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根据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学习计划,打破传统以学科为科目,以学科的学术体系和学制确定的学时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
其二,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建立农村预备教育体制。我国2002年教育统计公报显示,1999至2002年,农村地区学生在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只有35.8%,其余一部分学生往往在完成小学至初中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后便选择外出打工和留乡务农。该现状直接导致了农村劳动人口素质不高。而以农村职业中专或学校为基地的农村预备教育体制的建立,突显出其入学条件宽泛、学生收费标准低、学制灵活、专业口径大的优势,将使该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农村预备教育体制的建立的基础是推行政府与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共同办学。就政府来说,可建立完善的分级分类的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承担体制[3]。笔者建议,可在保持现有体制框架下,组织相关部门测算职业教育生均成本和核算县级财政实际水平以及各县的人均GDP,重新统算和核定国家级贫困县和省级贫困县数量,在进行广泛求证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明确不同地区的县、地、省、中央四级财政的分担比例和中央、省、地对县级财政的转移支付额度。此外,政府可适当加大区域间对口支援的力度,实现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的互动。在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上,也应加快立法速度,在经费投入前制定不同地区的最低投入标准;对经费投入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具体规定转移支付和专项支付的具体时间、用途、数额、程序和责任方,对违反法规的行为进行严惩;在县级地区,由政府相关部门与群众、教师和家长组成的监督机构来对当地的经费开支进行不定期的监督,以防止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被挪用克扣,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的有效运转。就职业中专、职业院校本身而言,应大力宣传政府对企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捐赠的税收优惠,鼓励相关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增加其捐赠收入;各领导应该改变思路,大胆融资,充分发挥其强势专业的优势,以教学基地或实验基地为依托,与相关企业合作来进行产品开发或生产。
其三,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还可具体通过教学环节的契合来得以实现。在教育对象上,其办学特点为:入学条件宽泛、学生收费标准低、学制灵活、专业口径大。在招生条件上,可放宽受教育者的教育年龄限制,将成人纳入招生范围之内;并规定:只要具备小学学历或同等学历、又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都可吸收到当地的职业中专学习。在进行招生时,学校应该大力开展科技宣传,在广大群众中营造科技兴农的氛围,发动科技致富典型带动群众学科技、用科技[4]。
在学制规划上,可实施三年制或者3+3制(即预备阶段三年、初级职业教育阶段三年)的专业培养;如部分学生可提前修足学分,技能达标的学生,可申请早日完成学业。一部分学校还可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和学分制,允许成人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如有愿意继续学习技能的学生,可经过国家统一考试继续到职业技术学院再接受初级职业教育(技工教育)、中级职业教育(技术人员教育)乃至高级职业教育(技术专家教育)。从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毕业的学生经过一定选拔程序可以进入本科高等学校继续学习;而愿意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接受学历教育的学生也可到职业中专设立的自学考试辅导班进行学习,参加自学考试,或者直接参加高考。
在教学内容上:前三年学习的课程将仍以文化知识课为主,约占课时总量的百分之六十,而职业教育课程占百分之四十左右,其具体教学内容可包括必修的法律常识(如合同法规、劳动安全条例等)、农林专业知识(农林类的有种植业基础、养殖业基础、经济作物栽培技术、经济动物养殖技术、农村市场营销、农村经济管理、现代农业新技术、综合农艺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与非农林类的专业知识(如农村家政或农村生活指导);具体科目还可视当地农业发展需要和个人的择业倾向来定(如机械制造、计算机操作、会计、秘书等)。毕业后这部分受教育者必须持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推荐到合作单位以及企业从事相应的技术劳动,如操作工和服务员、家政人员等。
在教学形式上,职业中专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将课程教授与生产实习、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职业技能训练的具体实施方式有以下几种:1)工读交替制。将同一专业或者同一年级、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学习,一组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按学期或学季轮换。2)半工半读制。同一专业或者同一年级、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每天用部分时间(如上午、下午或晚上某个时间段)上课,部分时间劳动,同进同出。3)定期实习制。参加工读计划的学生定期到校外劳动实习一段时间,每学年至多一次。4)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雇用,顶班劳动,利用工余进行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寻找适当的企业雇主,确定合作教育计划,企业雇主则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可能提供相应的生产实践培训场所和条件。校企双方根据所签合同,确定学生的劳动任务、职责、时间和报酬等。在学生进行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实习时,教师只提出实习目的和条件,至于方案制定和实验过程没计完全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必须“真刀真枪”地解决实际问题,选题来自工商企业或学校本身。部分毕业设计,不仅要求学生出图纸,而且要出样机,或参加安装、调试,体现设计、工艺的一致性。实习结束后,由工厂派专人和学校的指导教师共同进行考核。而教师队伍包括文化课专职教师、由农业科技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农业专业技术服务组织的工作人员与当地有实际经验的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
农村预备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一来可作为教育的立交桥,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继续深造创造条件[5],缓解农村职业学校的生存危机;二来可借助农村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合力来统筹发展农村职教,保证农村教育体系的开放有序,及时为农村劳动力进行知识更新,是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
总之,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将克服旧的农村教育体系种种弊端,强化新体系所固有的(即层次完整、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开放有序、保障有力)五大优势,必将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进一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改革的进程,使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得到根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