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哈尼族文化生态关系的历史演变研究论文

哀牢山哈尼族文化生态关系的历史演变研究

◎王 驰 陈亚颦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 要】 以哀牢山哈尼族为例,探究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历经的直链型-网络型-社会型-和谐型的文化生态关系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新时代“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思想,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方面提出实现哀牢山哈尼族社会整合的措施和建议。据此实现哈尼族在新时期和谐文化生态关系的目标。

【关键词】 哀牢山哈尼族 文化生态关系 五位一体 社会整合

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是文化生态关系,其主要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也研究人的文化作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哈尼族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其民族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大体经历了直链型——网链型——社会体系型——和谐型的一系列文化生态关系演变[1]

(51)三願九祖盡生天,四願酆都皆罷對。五願二炁無愆伏,六願五穀悉酆登。(《北極真武佑聖真君禮文》,《中华道藏》30/590)

一、哈尼族文化生态关系的历史演变

(一)哀牢山哈尼族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

哈尼族先民从干燥的西北高原迁入气候湿润、雨量充足的云南高原,完成了从游牧生活向农耕经济的转化,其根本原因在于适应生态环境的需要,且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发展。而当时的哈尼族文化生态关系,就是一种典型的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此时,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选择那种生产方式、孕育哪种文明起着单一的决定作用[2]

液体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产中劳力短缺和劳力成本问题。自动化施肥可以大幅度节省劳力,但自动化施肥只能选择液体肥。在以色列田间90%以上的作物都是自动化施肥,而新疆完全具备这个条件。在新疆,请不到人来施肥,自动化施肥成本比人工低,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哀牢山哈尼族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

在此之后,哈尼族在生产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经历了网链型的文化生态关系。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其集中分布在地形复杂的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的广阔山区内,是山峦叠嶂、江涛澎湃的神秘之境[3]。在隋唐时期,哀牢山区哈尼族人民利用该山地山高谷深的切割地貌和立体气候,创造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梯田稻作农耕文化。而其他地区的一些哈尼族先民在一些山间坝子地从事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原始传统农业,生产力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才因地制宜地改坡地为耕地、改旱田为水田,形成梯田农业文化[4]

哈尼族已经实现了较为和谐协调的内整合,重要的是将这种较为和谐的内部整合形式继续延续下去。但因其山地沟谷的地域,其文化相对封闭,与外来文化接触较少。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立,国家各种扶贫与旅游开发政策的实施,如何处理好与外来文化,或者说对其而言的新文化之间的关系,形成哈尼族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下的新的生态系统模式并实现文化的外整合,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研究的。

(三)哀牢山哈尼族社会型文化生态关系

环境结果:哈尼族的生态文化,无论是以梯田稻为中心的梯田生态系统,还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自然、祖先崇拜以及集体主义思想,这些都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是文化对环境反馈的结果。

自然环境:哀牢山哈尼族大部分聚居于海拔800-2500m之间的半山区,与立体地貌中分布着的其他民族和睦相处。哀牢山区整体自然生态环境以“立体”为显著特征,即立体地貌、立体气候、立体植被群落等[5]

(四)及时补铁 铁是造血和防止营养性贫血的营养物质,新生仔猪体内铁的贮存量一般为50 mg,每日生长代谢约需消耗7 mg,从100 ml的母乳中仅得到0.2 mg左右的铁,可见,仔猪得不到铁的补充,可于7日龄左右出现缺铁性贫血,生长发育受阻,食欲减退,抵抗力下降,易患白痢。广西西江农场对2日龄的仔猪注射培亚铁针剂(主要成分为葡聚糖铁)1 ml(含铁100 mg),10日龄再注射2 ml,与对照组相比,成活率提高7.62个百分点,增重提高37个百分点。广西农垦畜牧研究所对3~5日龄的仔猪肌注牲血素每头1 ml,增重比对照组提高10.99%,成活率提高15.78%。亦应注意铜和钴的补充。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哈尼族在经济建设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地区特色产品结合现代网络,来扩大销售范围[6],例如茶叶和各种食品的网上经营销售,旅游的观光游览体验等经济活动。

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哈尼族在特定的环境下,探索出了适合自身生存的梯田农业生态系统,并将这种对环境的观念,融入社会体系中,形成了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

二、哀牢山哈尼族社会整合

(一)哀牢山哈尼族社会内整合

在同样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因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选择不同而在历史上形成不同的文化生产方式,进而诞生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这说明地理环境改造能力的实践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这也说明,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哈尼族经历了网链型的文化生态关系。

(二)哀牢山哈尼族社会外整合

环境取向:梯田生态系统和居住文化,以立体分层居住为特点。在山区峡谷中,因西南季风和海拔垂直高度的差异,在山顶处形成了茂密的原始森林,一方面在炎热的河谷中利于蒸发降雨,另一方面也有涵养水土、保持肥力的作用。

在文化建设方面,哀牢山哈尼族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一些封建迷信色彩很强以及会对环境产生破坏的祭祀活动,应该停止;对外来文化积极的部分可以予以吸收,重新赋予自己文化新的形式和意义。这不仅体现出文化自信,也是哈尼族文化的一种创新发展。

在政治建设方面,哀牢山哈尼族是以竜头为首的村寨自治制度,在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可以实现对内、对外的和谐发展。竜头选举要与时俱进,培养哈尼族优秀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这些人才不仅了解哈尼族的民俗文化,又具备现代的科学思想。所以增加年轻人才,有助于村寨的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就是基于移动通信行业的主要特点,然后从采购流程的制定、评标专家的抽取、评标室的配套设施等方面详细进行了评审标准化工作的分析探究,希望能够对移动通信行业有所帮助。此外,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还可以依据不同地区的运营商特点来进行细化,这样实际操作性将会更加的强。

在社会建设方面,国家应该加快哈尼族地区贫苦人口的全面脱贫。哈尼族人民也应该积极学习新时期民族普惠政策并积极配合国家的扶贫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齐心协力、共同奋斗。

三、结语

通过对哀牢山哈尼族的研究发现:在哀牢山哈尼族的历史长河中其历经了直链型——网络型——社会型——和谐型的文化生态关系,形成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森林——村寨——梯田——河流的四位一体的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哀牢山哈尼族应以“五位一体”战略为指导思想,坚守生态保护的“主心骨”不动摇。经济上,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和网络手段创造地区收益;文化建设上,做到发扬社会正能量,取长补短,弃其糟粕,锐意创新;政治建设上,实现竜头选举与时俱进,给更多年轻人发挥的机会;社会建设上,积极配合党和国家的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雨洁.文化生态关系与民族发展[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04).

[2]王丽.哈尼族的历史演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38).

[3]王钰,陈棠.云南少数民族分布规律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1).

[4]李松柏.哈尼族的社会整合研究[J].民族研究,2007(7).

[5]朱传一.新时代“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应用体现[J].党政研究,1998(2):107-124.

[6]李培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研究[J].广东经济,2008(6):50-52.

【中图分类号】 G812.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520(2019)16-21-02

【收稿日期】 2019-07-26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边境少数民族在社会空间建构过程中的情感唤醒机制研究”(项目编号:41561034)。

【作者简介】 王驰(1995- ),男,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文化地理学。陈亚颦(1965- )女,苗族,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地理学。

标签:;  ;  ;  ;  ;  

哀牢山哈尼族文化生态关系的历史演变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