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奶粉 谁之过——三元模式VS三鹿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之过论文,毒奶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全国乳制品企业及产品抽查结果,三元因奶粉和液态奶中均未检出三聚氰胺而一举从一家北京名企“升格”为全国名企。
“问题奶”事件发生前,国内一家健康网站曾做过一份关于牛奶饮用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4297名参与调查的人中,近七成人常喝奶,选择不常喝和几乎不喝的只占22.63%和9.26%;在品牌选择上,蒙牛占38.74%、伊利30.16%、光明11.62%、三鹿5.08%、三元3.74%、雀巢3.57%。
但“问题奶”事件发生后,情况发生了改变。北京市场上,原本热销的三大品牌——蒙牛、伊利、光明受到冷遇,事发后的一周内,销售量锐减,不及平时的20%。相比之下,三元销售量大增,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据三元公司销售总监马国武说,液态奶检测结果9月16日在各大媒体公布当天,三元的液态奶销售量就达到了前几天的3倍,公司由原先的每日一次配送增加为每日两次配送,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9月19日,北京一家超市液态奶销售区几乎摆满了三元奶。因为没有检查出三聚氰胺,三元奶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重新审视“三元模式”
相同的事件,不同的遭遇,只是缘于当初不同的选择。
“三鹿模式”和“三元模式”经历了市场数年的考验,谁是真正的胜出者,今天的企业不得不停下脚步,回头正视。
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中国乳业发展的起步期,公众对乳制品的需求量并不大。乳制品企业各自依托一个大中型城市自建牧场作为奶源基地,基本没有农户散养的奶牛。
1986年,三鹿集团总裁田文华在全国首创“奶牛下乡,牛奶进城”模式;即将企业牧场“送”给郊区农户,农户则用牛奶分期付款,最终取得奶牛所有权。“三鹿模式”不需要乳制品企业支付奶牛养殖成本和庞大的牧场征地成本,却可依靠“人民战争”将奶源迅速扩大。“大干、快上、多养牛、多产奶”的方针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便利。1988年,此模式得到国家体改委和畜牧部门肯定,很快在全国推广。由农户散养奶牛为乳制品企业提供奶源的中国乳源模式自此开始。
“三鹿模式”在中国乳业发展初期的确功不可没。凭借这种模式,中国乳制品行业十年间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全国乳制品规模以上企业猛增到743家。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蒙牛、伊利等一大批基地型乳企放弃了“奶牛养殖生产”这个上游环节,采取了奶源、奶站社会化的举措。
但问题很快就暴露出来,而问题最集中的则是奶站:一方面成为监管的灰色地带,另一方面则占有了产业链上最大的利润。“长期以来,奶农在乳品行业的利润空间一直维持在10%以下的低水平,乳品加工企业可占到35%,而55%的利润空间被奶站等中间商拿去了。”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如是说。另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整个奶业产业链中,奶牛养殖、奶品加工、奶品销售三个环节利润比大概为0.8:3:6.2,而成本比例正好相反,为6:3:1。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奶站20939个,大约16.1%由奶制品企业直接管理,22.6%由养殖小区管理,私人主办并经营的奶站占总量的54.8%。由此可见,对奶站所收原料奶的质量监管,应成为整个奶制品安全的基础。但据农业部部长孙政才9月22日的公开讲话:“目前,国家对奶站既没有专门的监管办法,也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原料奶中间收购环节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奶站主导原料奶收购环节而且缺乏有效监管,不仅是导致今日“问题奶”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从根本上约束了中国乳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现在中国乳品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是,企业对原料奶需求的高速增长与原奶供应能力不足。据统计,1998~2006年,中国乳制品产量从60万吨增加到1622万吨,增长近28倍;但奶牛存栏数仅从1998年的439.7万头增加到2007年的1387.9万头,只增长了3倍多。原料奶供应紧张势所必然。加之原材料价格上涨,乳制品面临抢占市场和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最后国内乳企纷纷选择了“底线竞争”策略,以利润换市场,直至普遍出现“成品奶卖不过矿泉水”的怪现象。如此一来的结果是,目前国内乳品行业中有30%~40%的企业亏损,30%~40%的企业勉强维持,只有20%~30%的企业盈利。
2008年,乳制品原料大幅涨价,相关政府部门却严禁乳制品提价,中国乳业进入“极低利润”冰河期,先前企业之间的原奶争夺战更趋激烈。为了维持本已小得可怜的利润空间,乳企被迫压低原料奶价格,而奶站又恰恰缺乏监管,原奶造假之风开始迅速蔓延开来。
中国乳协一位人士告诉《中国财富》记者:“去年在呼和浩特举办的‘乳业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奶业存在的问题就被提出并成为与会政府官员、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关注的焦点,不能尽早改变,迟早会出事,但这一次来得太快太猛了。”
“问题奶”事件发生后,人们又把目光重新拉回到“三元模式”。
作为城市型乳制品企业,三元乳业一直依靠自有牧场来发展。据公开的数据显示,三元80%以上的奶源依赖自有牧场,三元绿荷奶牛养殖中心拥有牧场27家,奶牛3.5万头,可以提供鲜奶1.7亿公斤,而剩余的20%奶源来自北京郊区和三元签约的大型奶牛基地,奶源得到可以有效控制,乳品安全可以得到保证。
但80%的自有奶源和大量的资金投入牧场和上游建设,使得三元扩张长期受限,即便是三元的北京“主场”的份额亦被逐步蚕食。
三元集团宣传部长付鹏告诉《中国财富》记者:“三元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产业链完整。企业要稳步发展,我们建立了以乳制品业为龙头、农牧业为核心、物流业为支撑的体系,而不是急功近利,先打广告和品牌占据市场,然后再去找奶源。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带动整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城市型乳企新契机?
三鹿猝死,蒙牛、伊利、光明三家损失预计超过百亿元,中国乳制品产业格局很可能由此发生变化。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以三元为代表的城市型乳企迎来了发展中难得的机会。
由于奶源的缺乏和分布不平衡,中国乳业分成以蒙牛、伊利为代表的基地型生产企业和以三元、光明为代表的城市型生产企业两大阵营。城市型乳企一般奶源不充足,缺乏奶牛饲养的发展空间,但因靠近城市消费市场,因而以生产巴氏消毒奶、保鲜奶为主,营销策划上主打“鲜奶牌”,“以鲜取胜”;而基地型乳企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质低价奶源,以生产超高温灭菌奶和奶粉为主,因超高温奶保质期为180天左右,被称为“常温奶”,营销上突出“方便”和无污染,“以价取胜”。
乳业专家王丁棉认为,牛奶行业的问题在于大规模生产、远距离配送的发展模式,和常温奶相比,“巴氏奶”更值得提倡。“巴氏奶比较接近通常说的鲜牛奶。由于保质时间短,这种牛奶只能在小范围内销售,但它对牛奶的营养价值保存得更完整。”
奶源社会化模式不仅伤及乳制品企业,而且给奶农带来了惨重损失。
营销专家李明利认为,三元模式应在全国推广:“三元应该利用好这次机会,以后坚持在多个城市发展‘城市奶’的模式——以订户为主的送奶模式。三元的产业链十分完整,此次危机中,品牌价值也得到了确认,它应该趁机提出标准重估。只要有一个可以让消费者信赖的品牌,三元可以在各个城市周边建立牛奶厂,模式很好复制。”
9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全国乳制品初步检测结果之后,种种迹象亦似乎表明,以三元为代表的城市型乳企真的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9月25日晚,即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全国乳制品初步检测结果之后的第十天,三元发布停牌公告称,当天下午接到有关部门通知,“须研究相关并购事宜”。10月10日,三元股份发布停牌后的首份公告称,因筹划并购事项,公司股票已按有关规定停牌。目前相关程序正在进行中,公司股票将继续停牌。随后,有关三元收购三鹿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似乎三元收购三鹿已经板上钉钉。
但《中国财富》记者询问三元集团一位高管,得到的答复是,目前正在进行中,最终结果还不好说,一是收购方案上存在分歧,二是多家企业表现出意向,而三鹿大股东之一新西兰恒天然的因素,农业部、河北省政府方面的意见亦至关重要。结合三元目前的状况,三元倾向于部分接手三鹿资产而非整体收购,一是因为三鹿资产复杂,二是其采用贴牌的发展模式接手后监管亦是难题。
看来,实际情况远不是观察人士想象的那么简单。
另外,至少从表面上看,三元并没有积极表现出利用此次危机快速扩张的姿态。除了广告内容的变化,外界还没有看到三元有什么实质性的大动作。“我们对广告内容做了调整,强化了我们的优势,一是五十年,对乳制品行业来说,我们是历史最长的。二是欧盟品质,就是对牛奶提出了更高的品质要求。三是原汁原味,我们的牛奶新鲜纯正,没有添加物,可能不符合人们的口味,但更健康,这是我们这么多年来一贯坚持的。”三元集团宣传部部长付鹏说。
“温总理说得好,‘我们绝不能以损害人民生命健康来换取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所以,我们一定会合理规划,健康发展。”三元集团董事长张福平以首都国有企业特有的表达方式告诉《中国财富》记者。
标签:三元论文; 奶制品论文; 毒奶粉论文; 三元奶粉论文; 三鹿奶粉事件论文; 三鹿论文; 中国奶粉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奶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