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泵站基础开挖专项施工方案论文_孔令钟

(宣城市振华水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宣城 242000)

1.概 述

1.1、工程概况

宣城市重点涝区排涝泵站-凤联站建设工程位于宣州区水阳镇金宝圩境内,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凤联排涝站及两座排水涵闸(即庙珠闸和凤凰闸)。其中凤联排涝站由站前节制进水闸、泵站进水池、泵房(包括副厂房)、汇水箱、穿堤箱涵、自排闸、防洪闸以及进出水渠道组成。凤联站分抽排和自排,抽排设计流量为42m3/s,自排设计流量为44.09m3/s。

本工程主要工程—凤联排涝站基础开挖主要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基础开挖(后称:第一次基础开挖)是为基础处理提供操作平台,包括汇水箱、事故控制闸、泵房、安装间、前池两侧翼墙的基础砼灌注桩及站前节制闸的基础三轴搅拌桩;第二阶段基础开挖(后称:第二次基础开挖)主要是为了实施主泵房下部钢筋砼主体结构;第三阶段基础开挖(后称:第三次基础开挖)主要是圩堤垄口开挖,是为了实施穿堤箱涵及内外侧进排水结构工程。

第一次基础开挖:主基坑处原地面高程为5.50m,基坑底高程为2.5m,基坑深约3m。

第二次基础开挖:圩堤顶高程为12.0m,二台高程为2.5m,基坑底高程为-3.45m,基坑最深处为-4.20m,基坑深约6.7m,考虑圩堤影响时深达16.2m。

第三次基础开挖:圩堤顶高程为12.0m,基槽底高程为1.9m,基槽深约10.1m。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安全导则(SL721-2015)》的规定,第二次、第三次基础开挖属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深基坑工程。

1.2、现场地质条件及施工条件

基础开挖范围内土质主要涉及人工填土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具体土层岩性及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详见《金宝圩凤联泵站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拟建泵站所处的堤内芦苇荡处,及穿堤箱涵所处的圩堤段,均地势开阔,基础开挖适合放坡开挖条件。但第二次基础开挖,由于事故闸及安装间砼灌注桩均已施工完成,此次基坑开挖形成后,将被动地成为了基坑护桩,为确保基坑边坡安全,该处砼灌注桩需进行安全验算。

2 施工方案

2.1、边坡确定

本工程基础开挖有条件的均采用自然放坡开挖型式,主要涉及两种土质。第一种土质为素填土层(以中粉质壤土为主),包括第一次、第三次开挖土质;第二种土质为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层,包括第二次开挖土质。

边坡确定主要按坡率法确定或计算。

1、第一种土质开挖边坡坡比确定

按规范要求此种土质在10m坡高以下,允许坡率为1:1.5(最安全限值),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边坡等级安全系数为1.15。

实际施工放坡坡比系数=1.5×1.15=1.725→2(即开挖坡比1:2)。另第三次基础开挖因超过10m,开挖时拟在坡中设置宽3.0m二平台。

2、第二种土质开挖边坡坡比确定

土方开挖边坡原则上满足土的休止角即可,根据相关规范查得:潮湿的粉质土的休止角为20°,折算坡比约为1:2.75→3(即开挖坡比1:3)。

当坡面粉质粘土层含淤泥比较多且含水量较大,呈流塑状时,应进行固化处理,拟采用生石灰桩处理措施,现场坡面固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先疏后密的方法实施坡面固化,直至坡面淤泥质土呈硬塑状为止。

2.2、工程砼灌注桩做为基坑护桩的安全验算

第二次基础开挖是在砼灌注桩全部施工完成并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主要是为了实施主泵房下部钢筋砼结构。此次基础开挖时靠北侧(圩堤侧)的事故闸灌注桩(5排桩,间距2.8m,排距2.7m)及靠西侧的安装间灌注桩(4排桩,间距2.7m,排距2.5m)亦施工完成,基坑开挖形成后该两处灌注桩被动地成为了基坑的坑边护桩,因此需对该两处砼灌注桩进行安全验算,经比算靠北侧(圩堤侧)的事故闸灌注桩最不利,最不利处的剖面详见附图1—1。以下针对该处进行验算。

砼灌注桩可视为地下弹性嵌固的悬臂支护结构,安全验算采用静力平衡法(依据古典板桩计算理论及布氏理论简化方法)。具体安全验算如下:

2.2.1、砼灌注桩安全验算前提条件假定:⑴考虑基坑坑边护桩共同受力且受力平均分摊。⑵桩背直立(α=0)、光滑(δ=0)、桩后土考虑堤影响;土质:粉质粘土,γ1=18.8KN/m3,φ=14°,堤土为粘土,γ2=20.0KN/m3,φ=18°。⑶深基坑开挖施工时的工况为外河水位在7.00m以下(即外河滩不上水),也就是说不 能在汛期施工,安全验算时不考虑渗透水压力。一是地质报告中给定涉及到的开挖土层渗透性等级属极微透水或微透水土层,渗透水压力很小,可以不计;二是若水位超高,基坑涌流破坏定先于渗透破坏,考虑渗透破坏没有意义(相关基坑涌流破坏验算见后)。⑷基坑边坡及坑底为群桩基础且较深,在验算桩埋置深度安全后不需要进行基底隆起稳定验算。

2.2.2、桩体受力情况

⑴单位计算宽度桩体背侧水平时受力(详见附图2-1示)

Ea=1/2·γ1·Hz2·Ka=1/2×18.8×212×0.61=2528.7KN/m

(γ1·Hz·Ka=18.8×21×0.61=240.8 KN/m2)

Ep=1/2·γ1·Hd2·Kp=1/2×18.8×15.32×1.64=3608.7 KN/m

(γ1·Hd·Kp=18.8×15.3×1.64=471.7 KN/m2)

Ea—主动土压力,KN/m;

Ep—被动土压力,KN/m;

Hz—插入土体中桩深,为21m;

Hd—坑底以下土体中桩深,为15.3m;

Ka—主动土压力系数,Ka=tg2(45°-φ/2)=0.61;

Kp—被动土压力系数,Kp=tg2(45°+φ/2)=1.64;

⑵单位计算宽度桩体上部堤附加应力受力(详见附图2-2示)

当za=a/tgθ时,△σk=16.0 KN/m2;

当za=(a+b1)/tgθ时,△σk=213.2 KN/m2;

za—支护结构顶面至土中附加竖向应力计算点的竖向距离,m;

a—支护结构外边缘至放坡坡脚的水平距离,m;

b1—放坡坡面的水平尺寸,m;

θ—扩散角,取45°;

△σk—附加竖向应标准值,Kpa;

⑶单位计算宽度桩体总受力(详见附图2-3示)

Ea=2528.7KN/m+(16.0+213.2)/2×19.46 KN/m

=4758.8 KN/m

受力点在离桩底6.973m处。

2.2.3、桩体倾覆稳定计算(考虑桩间土体的重力,B点为倾覆点,详见附图2-4示)

Kt=∑MEp/∑MEa

∑MEp—被动区倾覆作用力矩总和(KN﹒m);

∑MEa—主动区倾覆作用力矩总和(KN﹒m);

G—桩间土体的重力,G=18.8×21×10.5×1.0=4145.4 KN;

Kt—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取≥1.30;

Kt=(3608.7×15.3/3+4145.4×7.5)/(4758.8×6.973)=1.5≥1.30

安全

2.2.4、桩埋置深度计算

简化计算如附图2-5示。

u=(γ·h·Ka)/[γ(Kp- Ka)]

=(18.8×5.7×0.61)/[18.8×(1.64-0.61)]

=3.376m→3.4m

l= u+h=3.4+5.7=9.1m

a=3.9m(图解法)

∑E=[(65.35×5.7)/2+(16+58.15)/2×4.16]× (2.8/5)

=190.7 KN/m(图解法)

注:(2.8/5)—换成单桩实际受力的折算系数

m=(6·∑E)/(Kr·l2)

=(6×190.7)/ (19.364×9.12)

=0.710

n=(6·∑E·a)/(Kr·l3)

=(6×190.7×3.9)/ (19.364×9.13)

=0.305

m、n—与荷载、桩长有关的系数

Kr—土的综合压力系数,为γ(Kp- Ka)=19.364

根据m、n查布氏理论曲线图得:ω=1.05

x=ω·l=1.05×9.1=9.6m

t(计算埋深)= u+1.2x=3.4+1.2×9.6=14.92m

附图2-6示:计算埋置深度为14.92m,实际埋置深度为15.3m,满足要求。

2.2.5、桩身强度验算

桩身砼强度为C30,直径为800mm,钢筋保护层为50mm。

满足有关规范的构造要求,无须进行剪应力破坏及裂缝验算,仅需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⑴桩截面最大弯矩计算(附图2-7示)

最大弯矩在桩剪力为零处,即∑Q=0,得:

∑E= xm2·(Kr)/2

xm=SQRT(2·∑E/ Kr)= SQRT(2·190.7/ 19.364)=4.44m

∑MB=0,得:

Mmax=∑E·(l+ xm -a)-( Kr·xm3)/6

=190.7×(9.1+4.44-3.9)-(19.364×4.443)/6

=1555.85KN﹒m。

⑵单桩正截面承载力

M=2/3·fcm·r3·sin3(πα)+fy·As·rs·[sin (πα)+ sin (παT)]/π

→As =12775mm2

M—标准荷载作用下的弯矩,由上得:1268.4KN﹒m;

fcm—砼抗弯曲设计强度值,C30查表得:16.5N/mm2;

fy—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HRB400查表得:400N/mm2;

r—圆形截面的半径,为400mm;

rs—纵向钢筋所在圆周的半径,为300mm;

As—全部纵向钢筋的截面积,mm;

α—受压区砼截面面积与全部截面面积的比值,取0.4;

αT—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取αT =1.25-2α=0.45。

实际桩此部位配筋为9Φ22,As =3419mm2<12775mm2。正截面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

根据计算结果,原被动承担基坑防护的灌注桩需进行加固处理。加固处理方案有三种,一种是通过增加钢筋,另一种是通过增加桩径,其三通过减载来达到桩的承载力要求。

根据现场实际施工进度情况,第二次基础开挖只能安排在2019年汛后开工,同时根据总工期要求,第三次基础开挖2019年汛后亦要开工。这样可以通过减载的方式来满足桩的承载力要求。也就是说第二、第三次基础开挖同时进行,那么第二次基础开挖所导致的砼灌注桩成为护桩的安全验算不要考虑圩堤所产生的附加荷载,同时减载1m(即将基坑顶面标高由2.5m降至1.5m),验算如下:

u=(γ·h·Ka)/[γ(Kp- Ka)]

=(18.8×5.7×0.61)/[18.8×(1.64-0.61)]

=3.376m→3.4m

l= u+h=3.4+5.7=9.1m

a=(2/3)·h=3.8m

∑E=(1/2)·γ·h2·Ka·(2.8/5)

=104.3 KN/m

xm=SQRT(2·∑E/ Kr)= SQRT(2·104.3/ 19.364)=3.28m

Mmax=∑E·(l+ xm -a)-( Kr·xm3)/6

=104.3×(9.1+3.28-3.8)-(19.364×3.283)/6

=781.0KN﹒m。

M=2/3·fcm·r3·sin3(πα)+fy·As·rs·[sin (πα)+ sin (παT)]/π

→As =2028.9mm2

实际桩此部位配筋为9Φ22,As =3419mm2>2028.9mm2。正截面承载力满足要求。

如附图1-2:深基坑最不利剖面实际施工详图示。

2.2.6、基坑渗流稳定计算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附录W规定:基坑当上部为不透水层,坑底下某深度处有承压水层时,基底抗渗流稳定性(或叫突涌稳定性,《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附录C)按下式验算:

γm(t+⊿t)/pw≥1.1

γm—透水层以上土的饱和重度(kn/m3),本工程取18.8 kn/m3;

(t+⊿t)—透水层顶面距基坑底面的深度(m);本工程根据地质勘探报告:粉砂层(视为透水层),顶标高为-18.0m;砂卵石层(视为承水层),顶标高为-24.1m;基坑底标高为-4.2m;(t+⊿t)=13.8m;

pw—含水层水压力(kpa),pw =γmhm=10.0×25.0 =250.0 kn/m2;

(其γm为水的重度,为10.0 kn/m3;hm为承压水含水层顶面的压力水头高度,假设外河水位高程在7.0m(即白湖湖底高程时),hm =7.0+18.0=25.0m);

由上式计算:(18.8×13.8)/250.0=1.04≤1.1,不安全。

反算推出外河水位高程:当pw =235.8 kn/m2时→hm=23.6m→外河水位为+5.6m。

2.2.7、深基坑施工时的注意事项

⑴当深基坑分层开挖时,揭示的土质与地质勘擦报告中不符时,如坡面渗水严重,其渗透性明显高于地质勘擦报告中所给定的渗透系数,应立即停止开挖,先采取降水措施(如设井点降水),将水位降下来后,再进行基坑开挖施工。

⑵深基坑开挖及底板施工期间,应确保外河水位未达到外河滩原地面7.00m高程,如遇外河水位上涨应加强外河围堰,当基坑出现管涌现象时应考虑基坑灌水,待外河水位下降后再施工,确保安全。

⑶在施工后述滤水沟时,应分段实施,及时填筑滤水料,不宜通长整段开挖后再填筑滤水料。

2.3、降排水方案

基础开挖土层主要涉及素填土层(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层、粉质粘土层,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显示,其渗透系数分别为i×10-6cm/s、i×10-7cm/s、i×10-5cm/s,渗透性等级属极微透水或微透水土层。因此基坑开挖时无需特殊降水措施,仅采取排地表水措施即可。

排地表水措施:

1、在基坑基坡上口,修筑截面0.5m×0.3m(宽×深)的贯通截水沟,以防地表水流入基坑。

2、为保证基础干地施工,在基础开挖时除让出施工操作面0.5m宽度外,还应留有0.5m的基底排水沟宽度做滤水沟,滤水沟内填筑级配砂砾料导渗,滤水沟截面尺寸为0.2m×0.8m(宽×深),四周布置集水井以利抽排。

注:滤水沟措施主要用于第二次基础开挖,第三次基础开挖可视现场实际情况定。

2.4、基坑监测

本工程施工过程中第二次、第三次基础开挖深度均超过5m,按相关规范要求,均需实施基坑工程监测。

1、基坑监测内容:本工程基坑按相关规范要求,类别划分为三级基坑,主要实施防护墙(边坡)顶部水平、竖向位移的监测。

2、监测点的布置:

⑴布置原则:①监测点应能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同时应布置在内力及变形关键特征点上,并应满足监控要求;②监测点的布置应不妨碍监测对象的正常工作,并应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③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

⑵第二次基坑布设2点,第三次基坑布设2点,具体布置详见开挖平面布置图。

3、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⑴监测仪器:采用经校准的全站仪(瑞得,RTS-822);

⑵监测控制基点:使用业主移交的基准点F04、F05、F06,基准点稳固且使用方便、通视良好;

⑶固定测量人员且有测量证书;

⑷监测方法:采用视准线法;

⑸精度要求:

4、监测频率:

基坑监测从基坑工程施工前开始,直至地下工程完成为止。监测频率应符合下表要求:

5、监测报警:

⑴监测警戒值:为保证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对监测对象可能出现异常、危险需设定警戒值,如下表要求:

⑵监测报警: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进行危险报警,并应对基坑采取应急措施。

①监测数据达到监测警戒值;

②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值突然明显增大或基坑出现流沙、管涌、隆起、陷落或较严重的渗漏等;

③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等;

④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进行危险报警的情况。

⑶报警处置:当出现监测报警所列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施工,撤离施工人员,将现场警戒,同时上报监理、业主。采用适当处置措施。

2.5、基础开挖平面布置

详见附图3、4、5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基础开挖平面布置图。

3 施工方法、进度计划及组织

3.1、主要施工方法

1、基础开挖采用反铲挖掘机挖装,自卸车运输方式。

2、基础开挖采用分层开挖,其中粉质粘土分层开挖每层为1m,以中粉质壤土为主素填土层分层开挖厚度可适当放宽。

3、基础开挖应严格按开挖线施工,开挖时应先开挖出边坡;每层开挖应先挖出排水沟。

4、基础开挖应有序进行,由坡道口先远后近顺序开挖。

5、开挖出的土的处置,可利用土(少量)可堆于基坑20m外空置处范围内,淤泥质土运弃于业主指定弃土点。

3.2、施工进度计划

1、列次基础开挖方量:

第一次基础开挖方量约:11200m3;

第二次基础开挖方量约:13800m3;

第三次基础开挖方量约:17500m3。

2、按总体进度计划(经调整):

第一次基础开挖时间:2019年3月26日~2019年4月2日,计划工期8天;

第二、三次基础开挖时间:均按排在2019年8月1日~2019年8月30日,计划工期30天;采取平行施工。

3.3、施工组织

4 质量要求及措施

4.1、质量要求

1、保护层开挖,在接近建基面时,使用小型机具或人工挖除,不应扰动建基面以下的原地基。

2、建基面处理,构筑物软基和土质岸坡开挖面平顺。软基和土质岸坡与土质构筑物接触时,采用斜面连接,无台阶、急剧变坡及反坡。

3、渗水处理,构筑物基础区及土质岸坡渗水(含泉眼)妥善引排或封堵,建基面清洁无积水。

4、基坑断面尺寸,长或宽大于10m的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0~30cm。

5、坑(槽)底部标高,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0~20cm。

6、斜面平整度,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15cm。

7、土质岸边坡度,不陡于设计边坡。

4.2、质量措施

1、开工前要做好各级技术准备和技术交底工作。施工技术人员要熟悉图纸,掌握现场测量桩及水准点的位置尺寸。

2、土方明挖从上至下分段分层依次进行,严禁自下而上或采取倒悬的开挖方法,施工中随时作成一定的坡势,以利排水,开挖过程中保护边坡稳定。

3、土方开挖严格按照开挖图中设计断面及高程要求进行,防止欠挖、超挖。

4、基坑放样测量以监理单位提供的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进行,定线放样采用符合精度要求的仪器进行。

5、基坑开挖时,结合开挖出土规划和修好下基坑的道路,使其利于后续工程的施工。

6、堆土区设置在基坑边线20m以外,以确保现场交通和基坑边坡的稳定。

7、建筑物的基底土不得拢动或被水浸泡。在开挖时预留50cm的基面保护层,在基础施工前突击挖除,采用小型机械或人工开挖。

8、基坑内设置集水坑排水时,设置在基础范围外。

9、使用机械开挖土方时,实际施工的边坡坡度适当留有修坡余量,再用人工修整,并满足施工图纸要求的坡度和平整度。

10、在开挖边坡上遇有地下水渗流时,在边坡修整和加固前,采取有效的疏导和保护措施。

11、为防止修整后的开挖边坡遭受雨水冲刷,边坡的护面和加固工作在雨季前按图纸要求完成。冬季施工的开挖边坡修整及其护面和加固工作,在解冻后进行。

12、基底检验

基础开挖并处理完毕,经监理单位的检验签认后,方可进行基础的施工。基底检验内容有:

1)检查基底平面设置、尺寸、基底标高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检查基底地质情况和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3)检查基底处理和排水情况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4)检查施工日记及有关试验资料。

经过检验不符合施工图纸要求时,按监理单位的指示处理,直至检验符合施工图纸要求。关于地基检验情况,详细记入地基检验表,由监理单位签认后作为技术档案资料。

5. 安全要求及措施

1、开工前要做好各级安全交底工作。开挖应遵循自上而下的原则,严禁掏根挖土和反坡挖土;开挖前应事先规划好堆土位置,堆土位置离基槽边不应小于5米。

2、机械开挖时应有专人看护,机械作业操作工作区内严禁站人,作业区应设置警示标志及拉警戒线隔离;机械操作手应持证上岗。

3、人工清挖时,操作人员之间应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横向间距不小于2米,纵向间距不小于3米。

4、边坡开挖时,应及时清除松动的土体和浮石,必要时应进行安全支护;施工过程中应密切关注作业部位和周边边坡的稳定情况,一旦发现裂痕、滑动、流土等现象,应停止作业,撤出现场作业人员,并及时报项目部。

5、边坡开挖中如遇地下水涌出,应先排水,后开挖;开挖工作应与装运作业面相互错开,避免上、下交叉作业;在不良气象条件下,不应进行边坡开挖作业;当边坡高度大于5米时,应临边设置防护栏栅。

6、在靠近建筑物、设备基础、路基、高压铁塔、电杆等构筑物附近挖土时,应先制定防坍塌的安全措施。

7、已开挖的地段不应顺土方坡面流水,必要时坡顶应设置截水沟。

6. 基础开挖应急预案

基础开挖主要涉及基坑(槽)坍塌、边坡坍塌等。

⑴防止坍塌事故的基本安全要求:

①按土质放坡或护坡

施工中,要按土质的类别,较浅的基坑,要采取放坡的措施,对较深的基坑,要考虑采取护壁桩、锚杆等技术措施,必须有专业公司进行防护施工。

②降水处理

对工程标高低于地下水以下,首先要降低地下水位,对毗邻建筑物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并进行认真观测。

③基坑边堆土要有安全距离,严禁在坑边堆放建筑材料,防止动荷载对土体的震动造成原土层内部颗粒结构发生变化。

④土方挖掘过程中,要加强监控。

⑤杜绝“三违”现象。

⑵发生坍塌事故的应急措施:

①当施工现场的监控人员发现土方或建筑物有裂纹或发出异常声音时,应立即报告给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并立即下令停止作业,并组织施工人员快速撤离到安全地点。

②当土方或建筑物发生坍塌后,造成人员被埋、被压的情况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全员上岗,除应立即逐级报告给主管部门之外,应保护好现场,在确认不会再次发生同类事故的前提下,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抢救受伤人员。

③当少部分土方坍塌时,现场抢救组专业救护人员要用铁锹进行撮土挖掘,并注意不要伤及被埋人员;当建筑物整体倒塌时,造成特大事故时,由市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有关部门协调作战,保证抢险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要采用吊车、挖掘机进行抢救,现场要有指挥并监护,防止机械伤及被埋或被压人员。

④被抢救出来的伤员,要由现场医疗室医生或急救组急救中心救护人员进行抢救,用担架把伤员抬到救护车上,对伤势严重的人员要立即进行吸氧和输液,到医院后组织医务人员全力救治伤员。

⑤当核实所有人员获救后,将受伤人员的位置进行拍照或录像,禁止无关人员进入事故现场,等待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处理。

⑥对在土方坍塌和建筑物坍塌死亡的人员,由企业及市善后处理组负责对死亡人员的家属进行安抚,伤残人员安置和财产理赔等善后处理工作。

7. 方案编制依据

本专项施工方案编制依据:

1、设计图纸,凤联站地质勘察报告;

2、已报验的总进度计划;

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导则(SL721-2015)》;

4、《水利水电地质勘察规范(GB2050487-2008)》;

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2050330-2013)》;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1)》;

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9、《建筑施工手册》;

10、《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土石方工程(SL631—2012)》;

11、《水利水电工程土建施工安全技术规程(SL399-2007)》。

论文作者:孔令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0

标签:;  ;  ;  ;  ;  ;  ;  ;  

大型泵站基础开挖专项施工方案论文_孔令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