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00012
摘要:目的:探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舒利迭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感染患者临床效果及对肺功能影响。方法:随机抽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感染患者60例,均为我社区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收治,随机分组,就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n=30)与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舒利迭治疗(观察组,n=30)对肺功能指标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舒利迭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感染患者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促进其尽快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舒利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感染;肺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内科常见的疾病类型,病情较为反复且大部分呈进行性加重,患者会出现肺部哮鸣音、咳嗽加重以及喘息等症状,且合并感染的概率较高,若治疗不及时就会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所以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来控制感染,改善其肺功能[1]。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舒利迭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感染患者临床效果及对肺功能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感染患者60例,均为我社区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收治,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在55~86岁之间,平均年龄(70.5±8.5)岁。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在56~87岁之间,平均年龄(71.5±8.5)岁。两组患者的各项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实行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给予患者常规平喘、镇咳、抗感染以及祛痰治疗后给予其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国药准字 H20010552;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生产;规格 14.7g:0.2mg*100揿/支/盒),200~400μg/d,分成2~4次使用。
1.2.2观察组实行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舒利迭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舒利迭(国药准字 20140165;Glaxo Operations UK Limited生产;规格 50μg/250μg×60泡),1吸/次,2次/d,于早晚进行,以3d为一疗程。
1.3疗效评价指标
对肺功能指标展开对比。肺功能指标包括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VC(用力肺活量)。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采用软件SPSS17.0分析整理录入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²检验,P<0.05为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肺功能指标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均较高,其特征为气流阻塞不完全可逆,若治疗不及时会发展为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需要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改善疾病预后。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原因分析为:①布地奈德气雾剂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对呼吸道炎症反应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可有效减轻气道高反应性,还可缓解患者症状,局部抗炎效果较高,与舒利迭联合治疗可增加药物浓度,具有扩张气管的效果,可保证气管通畅。另外,经过雾化吸入可快速达到患者的气管以及各级支气管,可减少黏液分泌以及黏膜水肿现象,有助于稳定肥大细胞,并对气道炎症细胞浸润进行抑制,可通过减少腺体分泌以及炎症渗出来改善患者的肺部症状[2]。②舒利迭有效成分为丙酸氟替卡松以及沙美特罗,其中丙酸氟替卡松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减少哮喘发作次数,且副作用较少,而沙美特罗属于选择性的长效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其扩张支气管的作用更持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具有较好的抗炎效果,还可改善肺功能以及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3]。
综上所述,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舒利迭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感染患者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促进其尽快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罗伟冰.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舒利迭治疗COPD合并感染患者疗效观察[J].内科,2016,11(1):100-102.
[2]柏发蕊.布地奈德与舒利迭序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感染的临床效果[J].医药前沿,2016,6(19):98-99.
[3]吕玉兰.布地奈德和舒利迭序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4):518-519.
论文作者:陈凯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7
标签:患者论文; 疾病论文; 功能论文; 阻塞性肺论文; 效果论文; 对照组论文; 指标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