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2008-2012年长顺县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长顺县2008-2012年大疫情网络直报手足口病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2年长顺县手足口病共报告273例,年发病率在2.44/10万-59.38/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21.61/10万;发病高峰分别为4月(占17.95%)、12月(占15.38%);病例数主要分布在长寨镇(占35.16%)、白云山镇(占10.99%)和威远镇(占10.26%);男性发病163例,女性发病110例,男:女为1.48: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岁以下,占84.62%;职业分布主要为散居儿童(83.88%)。结论 长顺县今后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重点应放在每年的4月和12月,年龄组为4岁以下的散居儿童。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2-0376-02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路病毒(以CoxA16,EV71为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2008年5月2日,国家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传染病防治法》丙类传染病管理,为了解手足病流行特征,制定手足口病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08-2012年长顺县手足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手足口病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报告的2008-2012年长顺县手足口病病例;人口资料来源于长顺县统计局。
1.2方法
采用Excel 2007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08-2012年长顺县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73例,无重症及死亡病例,年发病率在2.44/10万-59.38/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21.61/10万;2008年发病率最低,2012年发病率最高,见表1。
3、讨论
由于人类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目前尚无手足口病有效的预防疫苗,且各血清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作用,所以儿童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1]。从流行强度分析,2009年、2012年此两年发病率明显高于2008、2010、2011年,其原因可能是2008年5月2日国家卫生部将手足口纳入《传染病防治法》丙类传染病管理,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有关;另一方面与医疗机构对手足口病的诊断水平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报告敏感性提高有关。
从时间分布特征分析,病例发病呈双峰型,第1个高为4月,与张伟[2]等报道基本相一致;第2个高峰在12月,这与王进[3]报道基本上相同。出现双峰型发病高峰的因素可能与长顺县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有关,提示该县今后对手足口的防控时间应重点放在4月和12月。
长顺县5年的手足口病地区分布显示,城镇发病数明显高于乡村,这可能与城镇人口密集、流动儿童较多、公共场所较多以及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玩耍中密切接触频率高等因素有关;而乡村发病较少,可能是该县乡村属于山区,经济来源差,中青年农民外出打工时一并带儿童到异地所致。男性发病高于女性,与男孩天生的好动、玩皮、接触玩具较多等性格有密切关联。病例主要集中在4岁以下,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与沈国秀[4]报道相一致,符合手足口病发病的特点,也提示该年龄组散居儿童是该县防控的重点对象。
手足口病虽然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如果发病时不及时就治,可能会发展为重症病例,甚至导致死亡。因此,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所看,今后长顺县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重点应放在每年的4月和12月,年龄组为4岁以下的散居儿童。
参考文献
[1]聂琼葵,邓月娇.2008-2011年始兴县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2,38(6):29-33.
[2]张伟,候赛,吴金菊等.合肥市2008-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154-2155.
[3]王进,高俊英,蒋春梅等.2009-2011年五通桥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3,29(2):129-132.
[4]沈国秀.宜兴市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监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7):1062-1063.
论文作者:金鑫,吴光祥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第3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3
标签:手足论文; 长顺县论文; 病例论文; 儿童论文; 流行病学论文; 年龄组论文; 特征论文; 《医药前沿》2013年第3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