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道德是企业文化的灵魂_市场经济论文

管理道德是企业文化的灵魂_市场经济论文

经营道德是企业文化之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文化论文,之魂论文,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营道德是在商品经济和企业经营实践中产生的,在历史上许多脍炙人口的“生意经”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诸如:“经营信为本,买卖礼为先”,“诚招天下客,信通八方人”,“忠厚不赔本,刻薄不赚钱”等等都包含着“信、礼、诚”等内容。在中国传统的经营中渗透着浓厚的文化色彩。诚信为本,顾客盈门,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企业文化之精髓。人无信则不立,店无信则不兴。市场经济必须以高尚的经营道德为灵魂,才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商业企业持续竞争力的背后是文化力在起推动作用,成功的企业必然有卓越的企业文化。“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即价值观和哲学信仰,再高明的经营战略也无法成功。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成功的核心。”而经营道德则是企业文化之魂。

一、经营道德是企业文化之魂

中国不愧为文明古国,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对诚信的定义及推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韩非子曰:“小信诚则大信立,故民主积于信。”一代圣人孔夫子更是出语惊人:“民无信不立!”。十七世纪,亚当斯说过:“最为商业化的社会也是最讲道德的社会。”资产阶级思想家正是着眼于这一点,几乎一致地把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为“契约经济”或“信用经济”。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就提示了诚实守信对于市场交易的重要意义,他无数次强调的一个信条就是“信用就是金钱”,在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灵魂就是信用”,“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等理念已深入人心。在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这样解释过企业道德:企业道德就是从事经营的正确心态,亦即作为一个经营者应该担负的使命,作为企业就是要开发一些对人们有用的东西,并尽量使之合理化,在取得合理的利润外尽量使价格便宜,减少浪费,这就是所谓的企业道德。”

人格就是力量,信誉则是无价之宝。没有灵魂精神,没有道德的才智,没有善行的聪明,虽说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那只能导致坏的结果。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就是对人心和人性的管理,道德人格是社会整体文化的基石,经营道德是企业文化之魂。以德治企,崇道德,尚伦理,讲人格,守信誉,不仅是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且也是精神文明的主要表现。“要想客盈门,诚信来待人。只有不断加强企业经营者的道德修养,为顾客提供优质产品和良好的服务,才能获财货之利,安吉之祥。

二、当前中国市场经济中的诚信危机及其危害

在市场竞争中,如果企业只以自身的利益为惟一目标,惟利是图而放弃了经营道德与商业信用,甚至搞不正当竞争。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违约毁约,偷税漏税,逃避债务等失信行为,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市场经济也就成了一个先天不足的畸形儿。

没有信用的市场经济到处是陷阱,在没有信用的社会中生存真是一种负累。“道德灾难”比病毒灾害更可怕。从山西朔州假酒案到广州毒大米再到南京冠生园事件,山西假酒案使得该省的酒业险遭灭顶之灾,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造成当年月饼销量锐减四成以上;还有成都黑心棉、河北衡宝药厂更换过期药品批号等经济大案更是触目惊心,闹得人心惶惶,不但自毁了企业,还给人民群众带来生命财产的危害,而那闹得沸沸扬扬的上市公司蓝田和银广厦事件更是编造假账,这些诱使投资者上当的典型失信事件无不说明企业失去诚信而带来的惨重后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搞了2002年中国企业信用调查报告,现在认为买原材料生产设备不放心的企业占了77.9%;62%的企业很担心受骗;63.6%的人认为企业有欺骗、造假的职业道德问题;96%的认为,企业诚信问题与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人品、操守、道德直接有关,该报告以及实践认为,解决中国企业诚信危机势不可待。曾几何时,让人谈“食”色变;最近的“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更让人谈“奶”色变。

当前的社会信用,尤其是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已经严重恶化,对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其具体表现在:

第一,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及交易活动无法正常运行,直接间接融资渠道受阻。据某权威报告宣称,企业间的逾期应收账款与其贸易总额的比重,我国高达到5%以上,而发达国家仅0.25%-0.5%,在市场上中小企业由于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与其它竞争者相比处于劣势,在不确定性因素作用下或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化,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很容易恶化,往往最终只能倒闭,退出市场。经营状况恶化,原企业很容易发生信用危机,这种企业往往采取拖欠账款,逃避银行债务,偷税漏税,产品质量低劣等失信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给企业正常的生产及交易活动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拖欠账款这一项,给企业正常生产运营所需资金的周转带来很大困难。

第二,银行业务无法正常开展,呆账、坏账居高不下,贷款所占存款比例每年下降。近年来,银行信用秩序混乱,以各种形式逃废金融债务的现象相当普遍,银行呆账、死账越积越多。虚拟资本无法发生与开展,企业和产品信誉屡遭侵害。由于虚拟资本完全是社会信用发展的结果,没有社会信用,债券、股票就不可能产生,交易无从谈起,各种衍生金融工具也就不可能产生,市场经济也就不可能向高级阶段发展。同样,诚实信用在市场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这种声誉长期积累下就会形成无形资产,它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支撑企业产品的崇高品位。但不少企业打着知名企业的商标,肆无忌惮地从事制假、售假勾当,严重影响了这些知名企业和产品形象,给这些企业千万以难以计量的损失。据国家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样本企业中,至少有34.76%的企业被假冒伪劣产品侵权。

第三,社会投资环境因此恶化。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运行必然不断地选择和投向利于其运行并增值的投资环境,而良好的信用环境则是投资环境的重要内容。从实践来看,一个国家经济区域能否吸引外地资本投入,除了能源、交通、通讯、资源、市场、政策等条件,信用环境是否良好显得越来越重要,不少外商来中国投资都把“信用”作为一个重要的“市场风险指标”加以考察。

经营道德、经济信用、社会信用、政府信用、国际信用这些都是环环相扣、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经营道德的沦丧,经济信用的丧失必然导致社会信用的下降,社会信用的下降又必然导致国际信用的危机,在对外贸易中丧失人格国格,直接影响我国对外开放和改革,甚至危及中华民族的大厦之基,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企业经营道德回归与重塑之策

共同营造诚信氛围,重塑企业文化之魂,已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诚信的社会氛围,规范的市场经济,高尚的经营道德建设需要一个过程。心态的调整,道德的重塑,正义的回归,法制的完备才是正道。为此特提如下对策:

第一,在全社会要树立道德意识,呼唤良知,倡导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物的价值与人的价值的全面发展,不能容许“物的世界增值与人的世界贬值”形成强大的反差。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而且是德治经济。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若以道德教化维护统治,要比用刑罚更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道德不仅是立法的前提,还是执法的基础,更是守法的条件。可以说法治是德治的升华,德治是法治的基础和思想前提。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以法彰德”与“以德辅法”相结合。以德化人,凝聚众力。事业发达,企业兴旺,社会也会长治久安。在企业信用文化建设中,要注重企业信用文化教育,建立和强化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经营者、经理人员、员工的商誉意识和经济信用意识。

第二,企业领导应该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的修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做品质优秀的人,干道德高尚的事。企业大大小小的领导者都是企业的形象、企业的旗帜,他们的诚信度直接影响下属乃至整个企业的诚信建设。所以,作为领导者,要求职工做到的自己要首先要做到,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要清正廉洁、公开透明,及时修正错误;禁止职工去做的,自己要首先不做,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像有些企业的领导人,要求职工尊重客户,而自己却并不尊重自己的职工;要求职工按制度办,自己却常常做出有悖于制度的事,在这样的领导的带动下,即使是诚信的职工、诚信的企业也是会生质变的。尤其企业领导的品格对企业诚信文化和企业信用的建设影响极大。诸葛亮有言:“屋漏在上,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领导是建设企业诚信文化,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关键因素。

第三,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传统古国。千百年来,彰善惩恶、扶正祛邪、激浊扬清、见义勇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德治”在中国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对每个家庭和民众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中国的儒家学说也提出了德治者的自身道德:“身教重于言教”。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时对社交关系也有许多至今仍旧闪烁着光辉的道德哲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在商业、贸易、交友、治家、修身等方面儒家思想都闪烁着道德的光辉。这说明“德治”理论在中国大地上推行数千年,已建立起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强大的社会背景:我们要古为今用,博采众长;激浊扬清。传承传统文化之精华,从教育人手,个人、家庭、社区、企业、社会要树立伦理道德观念,从每个人做起,从基层做起,逐步巩固和发展壮大。

让人们学会这样一个道理:“保护自己权利的前提是关心别人的权益和权力,关心别人就等于关心自己;全社会人人都关心别人,就没有人不关心自己,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保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的目的。否则,总会有人的利益遭到损害,利益被损害的人再去损害别人的利益,全社会就会变成一团糟。”

第四,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障体制。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重要的前提是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要调整行业、职业不同形成的垄断和利益分配上的级差。不能搞“近水楼台先得月”,要给公民以平等待遇。否则,人们的良知就会扭曲,理想和信念就会崩溃。心理不平衡,久而久之好人也会变坏,社会风气不良对企业就形不成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文化氛围。

第五,在法制方面,加强立法与执法,严厉打击地方保护主义。要加大打击力度,特别是对法人故意犯罪的责任人,要建立追究刑事责任的制度。地方保护主义不铲除,统一的市场体系不可能形成,市场秩序难于真正规范,企业的诚信就难以树立。实行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把部分道德戒律法制化,强化约束监督机制。现在的法制建设方面关键的问题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十分普遍,司法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这如同竞技场上的比赛一样,如果游戏规则与裁判出了问题,公平也就荡然无存,无从谈起。“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这句话已喊了多年,但目前我国的法制建设仍远远落后于实际需要。创诚信难,守诚信更难,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依法行政,规范市场,强化监督,严肃法纪,严格执法,彻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第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保证诚信经营。建立系统、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在建设企业信用文化时,一是要注意产品中的信用因素。以往的产品常常局限在产品特定的物质形态和具体用途上,而在现代经济学中,产品则更多地被理解为人们通过交易而获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即产品必须要给消费者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因此,产品中必须蕴含着给买者带来满足和信任感,即信用因素。二是要重视企业容貌中的信用文化的特征,它包括企业的名称、象征物、空间结构与布局等。这些标识物最初并不具有象征意义,只是源于决策者的符号编码,区别本企业与其他企业,避免不同企业及产品的误认。但在不断的交易活动中,在购买者的不断言说过程中,企业的特质不断积淀在这些符号之中,从而赋予这些符号价值意义。因此,企业的容貌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一个称号、它体现了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信用形象。三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对企业来说,要从产品的开发设计抓起,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创出名牌产品,这是构筑企业良好信用的基石;四是要建立信用管理和组织机构,包括设立企业内部的信用部门。企业应重视交易全过程的信用管理。要坚持从严管理,强化训练,大力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使员工敬业爱岗,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把自己的企业建成竞争力强、信用好、不断发展壮大的好企业。

此外,在营造诚信社会氛围,建设企业经营道德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道德法庭”的作用。加强舆论监督的力度,给不法行为曝光,让“缺德经济”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千夫共指,不病自死!作为消费者,我们真心呼吁大家:道德法律,人生经纬,诚信社会,从我做起。关心别人就是关爱自己!

最后,从企业自身来讲,应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诚信是一切社会的永恒美德,也是企业经营理念的核心。诚实守信是企业立命之本,文化之魂。目前许多企业为构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在实践中加强信用制度建设。例如北京长安商场构建的“诚信工程”,倡导“铸诚信魂,兴诚信风,务诚信实,育诚信人。”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应摆脱经营道德危机、信用失范或缺损的链条的羁绊,从现在做起,在遵纪守法,产品质量,借贷守约,经营业绩方面加强自律。自发诚实经营是一种谋略,实际上也是市场规则的必然要求,要成就大业,长期经营,必须要诚实和注重信誉。经营者要以德经商,以信为本,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青山似信誉,绿水如财源,只有山青才能水秀,只有源远才能流长。

标签:;  ;  ;  ;  ;  ;  ;  ;  ;  

管理道德是企业文化的灵魂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