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朗读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很多,如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保证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等等。
关键词:朗读示范作用 激发朗读兴趣 充分的朗读时间
一、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神。小学生有极强的模仿能力,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很少,听他们朗读课文就好比听一曲没有节奏的乐谱,杂乱无章。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或急或缓、或轻或重的语调变化,如行云流水,在这种美的熏陶和感染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积累久了,学生自然就掌握了一些朗读的技巧。大多数教师认为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教师的范读没有必要了。其实不然,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的范读无可替代,教师准确的发音、饱含深情的朗读不仅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了愉悦,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教师该范读时不范读,简单使用录音代替,学生产生了隔岸观火的感觉,则失去了范读的直观作用。实践证明: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二、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小学生的心理没有持久性和稳定性,单一的朗读形式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进而失去对朗读的兴趣。要使学生在读书中体验快乐,得到美的享受,就要变换多种朗读方式,提高他们的朗读兴趣。教师要用规范的语言、优美的语调、清晰的吐字、自然流畅的范读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使他们爱上朗读。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提示语。如在引导学生读《明珠回归》 第十自然段“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采用了激昂的提示语,“这是一个、这是一个”,让学生越读越激动,越读越感到自豪。
三、保证充分的读书时间。笔者最近听了本校的一节观摩课,内心感受颇深。语文课堂上应该是书声琅琅,教师要适时适当地指导学生朗读,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讲解。可是这节语文观摩课,教师一会儿让学生听录音,一会儿又让学生看视频,一会儿又让学生去表演,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朗读课文。且不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连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一基本要求学生都没有达到,还谈什么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提高以教材为根本、以课文为依托,只有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与课文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
论文作者:张丽敏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12月总第9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4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文论文; 能力论文; 兴趣论文; 作用论文; 时间论文; 《教育学》2015年12月总第9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