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岳阳楼区人民医院 414000
【摘 要】目的:观察和分析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月到2018年5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22例眩晕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每组患者61例。常规组患者给予一般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32%,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8%,通过对比发现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眩晕患者给予和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比常规治疗方法更加有效,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应用。
【关键词】眩晕;中医辨证;治疗效果
眩晕指的是机体因为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位置性或动性错觉[1]。引起眩晕的病症种类有很多,当病症不同时,眩晕的发病原因也不同,根据病变部位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两种[2]。中枢性眩晕是由脑神经和脑组织疾病引发的,例如脑血管病变、神经瘤等等;周围性眩晕所占比例很高,大部分都与耳部疾病有关,在发病时常常伴有冷汗、呕吐、恶心以及耳蜗症状。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也有很多种,比如使用血管扩张药物、维生素类、脱水机利尿药、前庭神经镇静药,或者吸氧等等,但是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本文选择了2016年5月到2018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2例眩晕患者,分析了中医辨证疗法对眩晕的临床疗效,详细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在2016年5月到2018年5月之间收治的122例眩晕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每组患者61例,其中内耳眩晕症18例,颈椎病37例,糖尿病10例,高血压32例,冠心病25例。常规组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48.3±4.2)岁;病程4天~13年,平均病程(10.6±1.3)年;内耳眩晕症10例,颈椎病22例,糖尿病6例,高血压18例,冠心病5例。治疗组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31~70岁,平均年龄(48.9±4.4)岁;病程6天~14年,平均病程(11.0±1.6)年;内耳眩晕症8例,颈椎病15例,糖尿病4例,高血压14例,冠心病20例。所有患者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诊都符合肝肾阴虚证、气血亏虚证、痰浊上蒙证以及风阳上扰证等证型。排除了精神疾病患者、妊娠期妇女以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两组患者在原发病、病程、年龄以及性别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病症。常规组患者给予5mg的西比灵口服,每天1次;25mg的地芬尼多[3],每天3次,4星期为一个疗程。
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进行治疗,具体操作为:①气血亏虚证型患者:10g炙甘草、12g牛膝、12g白芍、12g地黄、12g川芎、6g肉桂、10g茯苓、25g黄芪、12g白术、12g当归、15g人参;②肝肾阴虚证型患者:10g早莲草、10g女贞子、10g菟丝子、10g山萸肉、10g枸杞子、6g黄柏、12g牛膝、10g杜仲、15g龟板(先煎)、10g柴河车、12g麦冬、12g天冬、15g党参、12g茯苓、12g熟地;③瘀血内阻证型患者:6g天麻、6g牛膝、6g柴胡、6g川芎、6g桔梗、6g赤芍、6g红花、15g生地、6g桃仁、15g当归、10g枳壳;④痰浊上蒙证型患者:10g半夏、6g甘草、2g生姜、10g天麻、10g茯苓、10g橘红、10g白术、6g大枣;⑤风阳上扰证型患者:12g茯神、10g杜仲、10g山栀、10g黄芩、10g益母草、10g川牛膝、12g桑寄生、30g代赭石(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石决明、10g天麻、10g钩藤。均水煎服,每天2次,4星期为一个疗程,所有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
1.3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将其分为三个等级:①显效:患者的眩晕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显著降低和缩短,没有呕吐、类型等临床表现;②好转:患者的发作频率降低,眩晕持续时间缩短,呕吐、恶心等表现发生次数很少;③无效:患者的眩晕发作次数、眩晕持续时间、呕吐、恶心等症状改善不明显、仅有一项改善或症状加重。其中治疗总有效率=(好转+显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建立数据库之后使用统计学SPSS 23.0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卡方和t进行检验,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治疗,两组患者的眩晕症状均有所缓解,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发应,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P=0.013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3、讨论
眩晕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综合症状[4]。按照中医标准进行诊断,其种类可以分为六种,分为别肾精亏虚型、中气不足型、心脾血虚型、阳虚阳亢型、痰浊中阻型、以及风火上扰型[5]。心脾血虚型患者神疲气短,脉细活虚大,需要健脾养脏;肾精亏虚性患者腰酸萎靡,脉细弱[6],常常伴有遗精、耳鸣和头晕,需要补肾填精;风火上扰型患者体乏无力,心悸烦闷,脉细涩,常常伴有头痛、头晕,需要活血祛瘀;痰浊中阻型患者胸闷无力,头重、眩晕,脉滑,需要祛痰健脾;阳虚阳亢型患者舌红苔黄,常常会出现呕吐、恶心、眩晕等症状,需要平肝潜阳。通过中医辨证进行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身体各项机能。在中药的配方中,半夏、钩藤、天麻、白术等中药对眩晕的疗效十分显著:半夏可以止呕散结,钩藤可以清热去火,两种药材性微寒;天麻可以宁神镇静,在治疗头晕目眩以及肝阳上火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性平;白术可以有效的治疗头晕耳鸣,脾胃虚弱,性温和。在本次研究中,选择了122例眩晕患者,通过分组使用常规治疗方法和中医辨证治疗方法,从所得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使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的治疗组患者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方法的常规组患者,并且两组患者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眩晕患者给予和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比常规治疗方法更加有效,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取国.中医治疗眩晕的临床效果[J].特别健康,2018,26(16):263-264.
[2]李鹏.中医辨证治疗急诊眩晕患者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8,37(13):1893-1895.
[3]王振垚,陈琳,吴颖,等.中医治疗眩晕的研究进展[J].保健文汇,2018,19(4):152,154.
[4]曾亚辉.浅谈眩晕中医特色护理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25(11):136.
[5]李涵,杨明会,李绍旦.眩晕症病因病机的中医研究概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43(12):136-139.
[6]刘红梅,司维,鲁喦,等.眩晕的中医证候相关因素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14(12):2553-2557.
论文作者:陈方胜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0
标签:患者论文; 中医论文; 常规论文; 治疗方法论文; 统计学论文; 病程论文; 两组论文; 《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