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论文_王保善

历史学科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论文_王保善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桃源小学 26611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发扬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充分开发人的潜能,以及注重形成健全个体为根本性的活动。”可见,素质教育是以完善和全面提高公民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它体现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其中学科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如何提高历史学科的素质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便成了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一、提高历史学科的素质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

1.要实现”两个解放”

“两个解放”就是要把教师和学生从以升学为核心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完全彻底地解放出来,成为以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宗旨的教育者的和受教育者。这是师生获得“新生”、实现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我们必须尽快地创建一个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立交桥式”的公平公正的良好育人环境,让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成为时间的主人,成为能力的真正创造者;教育界还应逐步淡化选拔意识,创建综合合理的考核机制,加强历史素质教育的再培训,提高教师素质,鼓励师生大胆地甩掉“应试教育”的桎梏,使师生均能轻装上阵。

2.帮助学生学会构建历史学科体系

所谓历史学科体系,就是用历史知识、历史线索所构成的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这是历史学科素质培养的基础。因为历史学科体系它反映了历史概念的相互联系、历史的运动过程、历史阶段的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对此,我们一般采取“三步走”的方法进行:首先,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动手动脑构筑线索;然后,由师生一起归纳总结;最后,学生自己进一步充实整理,以备温故知新。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好地驾驭教材,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结成网,使知识融会贯通。

3.充分发挥历史素质教育的兴趣效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莫过于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说明了兴趣是成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因此,这就要求老师除了具有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原本有血有肉的历史知识讲得更加生动形象,再现历史场景,挖掘知识内涵的基本功外,还要善于应用各种教学艺术、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善于利用各种历史资料

一般来说,历史资料应包括:人类在过去的活动中遗留下来的不含文字或仅含少量文字的实物资料;流传在口头上的历史人物和故事的口碑;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资料及声像史料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些史料在各地都比比皆是,唾手可得,若对之视而不见,见而不用,确实可惜!因它们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威力。这是全面实施历史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所在。

5.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青少年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多种多样的精神生活需要。历史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美妙的活动园地。学生的先天素质可以得到充分表现,追源求索的心理愿望得到最大的满足,各种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精神生活得到极大的充实,改变了单一课堂教学的沉闷状况,学校生活呈现出勃勃生机。无疑,课外活动对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胸襟开阔、朝气蓬勃的一代新人是有益的。

二、历史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全面系统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历史教育的全面系统与突出重点是统一的,紧密结合的。突出重点就是要突出历史学科中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由于历史教育中存在着教材内容多与教学时间少的矛盾,受教育者掌握各类知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把有限的教学时间更多地合理地使用在重点知识上。重点知识在系统知识中具有承先启后、沟通左右、统帅全局的作用,重点是相对于非重点而言的,突出重点并不意味着丢弃非重点。如果在历史教育教学中只讲重点知识,一概排除非重点知识,势必割裂整个历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也无助于突出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保持历史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主体性原则

遵循主体性原则,教师要创造一种师生共同活动的情境,它要求历史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发表不同见解,使学生的历史思维通过主动学习而展开。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缺乏学习动力,那么他们的主体作用是难以发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和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喜爱历史,以历史学科知识的社会价值诱导学生热爱历史,以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入探讨,帮助学生思考历史。再次,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整理,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通过典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思想,运用演绎法组织课堂教学讨论,充分发展历史思维,从而提高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水平。

3.层次性原则

(1)分层设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制定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是客观现实的要求。实施层次目标教学时,教师应紧扣历史教学大纲。

(2)针对学生层次实施教学。按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进行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但同一班级学生的素质有差异。一般来说,素质较低的学生,理解能力较低。课堂上教师引导分析问题时,思维活动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对于这类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其学习兴趣,激活其学史动机,引导其积极思维,开发其学习潜能。

论文作者:王保善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7月总第19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8

标签:;  ;  ;  ;  ;  ;  ;  ;  

历史学科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论文_王保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