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主义对美国中小学的渗透_商业论文

商业主义对美国中小学的渗透_商业论文

商业主义对美国中小学校的渗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校论文,国中论文,对美论文,主义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美国的商业主义与美国学校的关系日趋密切。据美国的教育商业主义分析中心(the Center for the Analysis of Commercialism in Education,简称CACE)的分析与研究,商业主义对学校的渗透具有大大加强的趋势,几乎形成了一股席卷美国学校的商业主义浪潮。从1999年至2000年,全美各类出版刊物对在美国学校进行的商业主义活动的报道和引用整整上升了395%。[1]

一、商业主义渗透的主要表现形式

1、对于项目与活动的赞助。指公司通过赞助学校的项目或活动以取得在活动或项目中做广告的权利。赞助给予了公司在重要的市场份额中提高知名度、把产品打入学校的机会。学校则获得了一定的资金。例如,在2000年,共有400家美国公司向中学赞助了价值500~10000美金不等的“国家荣誉奖学金”;EDDIE BAUER服装公司资助了4~8年级学生的“国家地理之赛”(National Geographic Bee)决赛;加州的学校联合会圣地亚哥分会(中学生运动团体),得到了来自GATORADE、SPA-LDING、RAWLINGS以及其它公司的多种形式的赞助:球类、运动器材、健身器械和资金。当然,与此同时,这些公司也得以在这些活动中以各种形式有力地扩大了自己的影响。

2、独家签约。主要指学校或学区与公司签定独家合同,允许该公司在本学校或学区独家销售产品。例如,某些学校与地方的汽水生产商签约,允许其拥有为学校提供饮料的独家特权。通常,生产商还会在学校某些指定的地方打上一些促销的广告语,例如在比赛的记分板或冷却器上打上饮料的广告语。近年来,独家签约的一个主要的变化是饮料生产商独家签约的对象已从单个学校转向了学区整体,所签合同数额可高达数百万美元。例如,威斯康星州的迈迪森学区就与可口可乐公司签定了为期3年数额达61.5万美元的合同,允许可乐公司在其学区的所有学校独家销售可乐饮料。

3、刺激性项目。主要是指公司提供物品、资金或服务以鼓励学生、家长或学区所进行的特定的活动或行为。例如,鼓励孩子多读书、提高在标准化测试中的成绩、遵守学校纪律,等等。必胜客(PIZZA HUT)的著名的“读书”(Book It)活动迄今为止已经进行了整整16年,预期2000-2001年参与的小学生将达到两千万。这个活动为阅读达标的孩子提供免费的比萨饼。另外一个全国性的鼓励读书的项目是SYLVAN学习中心(Sylvan Learning Center)的“阅读之旅”,这个项目影响到全美学校,主要是鼓励学前班至8年级的学生读书并回答与阅读内容有关的5~10个互联网上的小测验题。参与者若答对则得到一定的分数,凭这些得分能够获得一定的奖励,例如在K-MART享受打折的优惠,在雨林咖啡屋免费享用或得到大众影院的电影礼券,等等。

2000年6月,印第安那的所有市立公立学校(Indianapolis Public Schools)和美国泛美航空公司(American Trans Airairline)合作,为学生举办了一次到迪斯尼世界的免费旅行,参与的条件是学生在所有的科目中成绩至少达到C,出席率达到98%。

4、划拨空间。指学校划出其有权支配的地方如记分板、屋顶、排名表、墙壁、教科书等,供公司张贴其标语或广告信息;或者公司运用学校的设施来进行商业活动,公司给付一定的报酬。例如,“美国玩具测试”(Great American Great Test)利用学校做市场调查,全美日托中心和小学有近一万名学生参与测试。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时间要求,公司支付给学校几百至几千美金的报酬。Nintendo 64(电子游戏机公司)正在全美6.5万所高中的体操馆打上其篮球游戏"NBA Jam 2000"的广告。甚至学校的一个小物件也可能成为广告载体,例如科罗拉多一个名为“鼠之语”的公司,为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每年提供两次免费的鼠标垫,条件是该学校同意3~5年内只使用该公司的鼠标垫,而这些鼠标垫上印有四个与教育相关的商业网站的广告(如网上词典的网址)。

近两年来,划拨空间的另一个备受关注的方式是出售校车上的广告空间。例如,得克萨斯公共安全部作出一项新的规定,规定从1999年11月起,允许在州的校车上选择一定的空间做广告。此外,有的学校还主动出售学校空间作为广告空间。内布拉斯加州的春野高中(Springfield Platteview High School)就是一例,它正在出售其体操馆墙上的幅条广告空间,每块200美元。

5、捐助教学材料。指由具有教学材料开发能力的公司向学校提供教学材料并获得一定的广告权的形式。例如,福特汽车公司为孩子创意了名为“星球的英雄”的长达一年的系列特殊活动、教案和带回家的张贴画,这些材料“以科学家、每天的行为和孩子的榜样为中心。每一项活动的广告都由教师董事会审视并经过孩子的许可和意见综合,所有的教学材料都带由福特的标记”。

不少其它的公司也面向学校开发了许多教案,例如全国的高中教师可以向麦当劳公司订一个“麦当劳教育者工具套系”来指导学生提高找工作的技能。

6、电子营销。指公司为学校提供电子程序或软硬件设备,以此获得面向学生及其家长以及学校成员的广告权。例如,许多网络公司为家长提供免费的、附加公司有关广告的学校网址,这些网址提供了关于学校的基本信息,如校历、午餐菜单、家庭作业的布置和成绩。还有的公司与整个学区签约。如Kickstart.com与丹佛公立学校签定合同,它为学区的网页创设一个国际端口,每当访问者用该网站附带广告的端口在网上搜寻一次,该学区就能够得到2.5美分的回报。此外,美国一些网络公司如Highwired.net、Family Education.com、Think Wave.com和Amer-ican School Directory也正在试图运用同样的模式来运作。还有一些高科技公司如IBM、美国东芝(Toshiba America)正与纽约城区学区洽淡合同,由公司为该学区4~12年级的学生提供一个打折的笔记本电脑,学生应使用公司提供的互联网端口上网,而端口则附有广告和电子商务。

7、私有化。指通过私有的营利机构或其它的非公立的实体对公立学校特别是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进行管理。目前,已有30多个州通过了特许学校的法律,允许营利的公司成为特许状的持有者或由该特许状持有者雇佣他人或实体来经营学校。这种私有化形式近来有加强的趋势。CACE发现,1998-1999年由营利的公司管理的学校为135所,而1999-2000年已达到230个。

8、资金筹集。任何形式的为学校运行或课外活动筹集资金的活动或项目称为资金筹集。资金筹集也是学校商业活动的重要的切入点,公司可以通过捐赠他们的产品,对教师、学生和学生的家庭进行市场广告宣传,或者当学校的成员购买一定的产品时,对学校进行财政捐助。

2000年,许多公司在学校的资金筹集方面进行投资以取得商业效益。通过提供电子商务网址是一种典型的形式。当支持学校资金筹集的消费者在网站购物的时候,该网站就给学校一定比例的佣金。例如,schoo-lcash.com为购买者指定的学校提供购买价格的3~25%的佣金。类似的网址如Schoolpop.com、4mycommunity.com和Shopforschool.com的回扣也在1~30%不等。

二、商业主义渗透在美国中小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1、美国商业界的需要。二战以来,随着美国消费主义文化的日益盛行,整个美国社会出现了一股以促进大众消费为核心的消费宣传浪潮。“有巨大切身利益的各大企业自然更是竭尽全力通过各种媒体大做广告,宣传消费……,用最现代化的手段,最刺激人类感官的方式和最能感动人的语言无时不停地向民众宣传这种文化”。[2]这种消费主义文化成为美国商业主义日益扩张到学校的强大基础。于是,美国社会越是发展,信息化趋势越是加强,以消费主义文化作为支撑的商业主义渗透越是无处不在。学校作为广泛联系家长、学生和教师的场所,则越来越成为公司市场开发的重要对象,势必被商业主义浪潮所席卷。

2、学校的需求(这里主要指学校对资金的需求)。随着政府机构的改革和财政的紧缩,学校做为一个实施义务教育的公立部门,都不同程度的遇到了一定的财政问题。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校为装配硬件和技术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政府的拨款是有限的,于是,通过各种形式拓宽筹集资金、改良学校设施的渠道便成为许多学校发展的选择,而与商业界的合作就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形式。

3、商业界对学校活动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教育起了促进和补充作用。由于商业界只有创造出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活动,才有利于自身进入学校这个市场,而学校在与商业界合作时也会思考合作是否有助于教育和教学的开展,因此,很多商业界和学校的共同合作项目在客观上提高了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效果(例如前文所述的“刺激性项目”)。这也是商业主义成功渗透美国中小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商业主义渗透给美国中小学带来的问题

商业主义渗透对美国中小学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虽然学校因此而获得了一定的回报,但是商业主义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忽视。

首先,席卷学校的商业主义浪潮其本质仍是商业性的而不是教育性的。尽管商业主义渗透的客观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其基础毕竟是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它的主观出发点仍是为了公司本身的利益,而不是真正为了学校的发展。因此,当公司没有得到相应的利益时,依赖于此的学校发展就没有了保障。例如一些学校发现,一些赞助公司发现其投资没有获得预期的回报时,就会自行终止赞助。即使对于捐助教育材料这种由来已久的方式,也有批评者认为,“虽然教育材料的捐助表面上看并无害处,但是公司的广告随着教育材料的捐助而入侵到教学过程中去,是教学过程对商业主义的妥协,模糊了教育和广告的界限。这样操纵的结果很难描述为‘教育’”。[3]

其次,商业主义浪潮涌进学校,对学校的发展有时会产生负面影响。面对商业主义在学校的盛行,学生只有被动接受,很少具有主动选择的权利,因而有可能成为商业主义浪潮负面影响的牺牲品。上文所讲的威斯康星的马迪森学区,即准备终止与可口可乐公司签署的为期3年的61.5万美元的合同。原因是由于独家签约、缺乏竞争,使马迪森学区学校可乐的价格从40美分涨到了一美元。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对于积极参与运动的女生,喝可乐者发生骨裂的危险性比不喝可乐者高5倍。因此学校健康专家呼吁,要把孩子的健康和幸福置于商业利益之上,不要“惟利是图”。

在学校私有化过程中,由营利的公司来管理学校也产生很多问题。有的公司因为管理不善造成学校运行困难,就擅自将学校关闭,学生立即变得无学可上。有的公司为了赢利,正在考虑使用远程教育手段,因为它能降低生均成本和课程开发的成本,但这种方法是否真正有效还有待检验,如果仓促上马,学生受到的损失将是不可弥补的。

再者,随着学校商业主义浪潮的发展,学校还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例如,随着电子营销趋势的加强,学生的个人隐私权问题从1999年起受到极大的关注:一些商业网站为了提高其点击率、吸引家长上网,擅自收集关于学生的个人信息供家长浏览,因而遭到了有关人士的抗议,呼吁保护学生的隐私。为此,有关部门紧急出台了《联邦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案》(The federal 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并于2000年4月正式生效,以保护学生的隐私不受商业网站的侵犯。

四、商业主义渗透美国中小学的未来趋势

随着商业主义的盛行,其对美国中小学的渗透将有增无减,“营销者正在试图创造一个校内和校外无缝隙的环境,包围着孩子们”。[4]其趋势具体表现在:

1、商业主义对学校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学校的结构、课程的内容、教学材料、硬件设施等等无不为其所渗透,市场开发者正通过一系列媒体把学校作为广告的重要对象,由此而纷纷抢占学校这一片市场。因此,极力控制学校、把学校与公司的市场开发计划融合起来的作法可能成为今后必然的趋势。

2、把高科技推入学校正在为公司的商业活动拓展新的渠道。与学校教育有关的技术发展和需求为公司开发学校这一市场提供着无限的商机。互联网还将使公司把以学校为本的市场拓展到家庭,使得整个家庭作为学校的延伸而卷入到美国的商业主义浪潮中。因此,学校的商业主义向多元化、信息化方面的纵深发展将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3、尽管商业主义与学校关系日趋密切,但对其进行理性思考和理性选择的趋势也日渐明显。联邦、州、地方一级以及学校本身对在学校日益泛滥的商业主义活动进行行之有效的规范化管理势在必行。商业主义的本质毕竟是商业,其潜在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正如一些有识之士所质问的:“公立学校到底在干什么?推销一个又一个的产品?”因此,学校对于奔涌而来的商业主义浪潮,应该更加清醒地牢记:学校的根本目的只有一个——教育。

标签:;  ;  ;  ;  

商业主义对美国中小学的渗透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