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父毛泽东”的追求_开国领袖毛泽东论文

对“国父毛泽东”的追求_开国领袖毛泽东论文

《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几点追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领袖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

美国的一些学者,每隔几年就评一次有影响的百位世界名人,毛泽东每次都入选,其名次都在前20名之内。

这说明毛泽东不仅是中国近代的一位伟人,而且也是全世界公认的有影响的伟人。

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50大寿之际,我作为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剧作者,颂扬缔造伟大的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近20多年以来,毛泽东曾被当作神化的领袖被文艺工作者赞颂过,也曾被请下神坛当作所谓的人描写过。简之,毛泽东成了某些文艺家手中的创作载体,任其借之阐绎各自不同的所谓理念。因此,各种各样的毛泽东形象被时人附会传说。

我们所创作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或曰有哪些属于我们自己的追求呢?

创作剧本前的两个思考

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历史伟人仙逝之后,不少剧作家把创作热点放在了描写领袖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上,且一发而不可收,前后持续了20多年。这和当年列宁仙逝之后,苏联的戏剧和电影所呈现出的现象极尽相同。据说当年苏联历经20多年的创作实践,并在创作了1000多部戏剧、电影剧作的基础上,始有《列宁在十月》等一批成功或比较成功的作品诞生。当我严肃而又认真地考察了当年苏联和今天中国两个极尽相同的创作现象之后,我对创作《开国领袖毛泽东》作了如下的两个思考:

一、回归艺术创作典型人物的本体。

在典型的环境中创作典型人物,并进而通过创作的典型人物感悟人生,这是一切艺术家最高的创作使命。但是,近20年来,我们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成果中,哪怕是被认为是成功或比较成功的作品,由于各种人为和非人为的原因,在创作典型人物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憾。其通病是本末倒置,把歌颂的领袖人物当作符号,人为地图解某一所谓的政治事件或军事战例。结果,我们的艺术家花费了大量的钱财,拍摄出的影视作品苍白无力,既反映不出我们领袖人物的英雄本色,更折射不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底蕴,而重笔所写的政治事件和军事战例也远离了人民的兴趣点,简之,人民不爱看,或根本就不看。

其实,在我们久远的戏曲创作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举例说,赤壁之战是确立鼎足而三的三国格局的大战。但是,我们的戏曲大家没有一人把刘备、曹操、孙权当作符号,逐一图解赤壁之战的缘起、经过和结局。相反,他们聪明地把赤壁之战作为背景,借助《群英会》、《蒋干盗书》、《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侧面,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周瑜、鲁肃等几十位历史人物典型,且长驻数代中国人民的心中。有感于此,我们决心向传统戏曲学习,在创作《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时候,坚决回归创造典型人物的本体,并确定了如下的创作原则:

艺术地再现毛泽东。一句话:波澜壮阔的历史、浩瀚无尽的原始素材……都是为塑造毛泽东这个伟大艺术典型服务的。同时,所有的艺术创作手段,也只是塑造毛泽东这个伟大的艺术典型的工具。换言之,剧中的毛泽东以及所出现的历史人物绝不是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艺术典型。

二、艺术地处理领袖风采与平民意识。

由于该剧写的是开国领袖毛泽东,因此选取的时间段是1949年至1954年。自然,所写的内容,尤其是建国前的历史多为影视剧作所表现过,这就给剧作者提出了这样的难题:老故事如何才能出新,新事件怎样才能得到今天观众的认同?

聪明的艺术家都懂得这样一条创作原则:只有守旧的艺术家,没有不能出新的老故事。例如《开国领袖毛泽东》一剧中所写的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毛岸英的故事,真可谓是人所皆知的老故事,但看过我们片子的专家和领导,都为这个老故事所感动,同时还认为这个老故事出了新。较好地解决了毛泽东情感深处的领袖风采和平民意识,是使这个老故事出新的关键所在。

毛泽东是开国领袖,处理国事和家事的视角,首先是要体现领袖的品格;另外,毛泽东是从农民中走出来的开国领袖,在他的身上的确留有很多平民意识。事实上在他处理重大的国事和家事的时候,这种领袖风采和平民意识都强烈地表现着。当他毅然决策人朝参战之后,他立即作出了要儿子毛岸英入朝作战的决定。而这一决定是受着领袖品格所支配的,因为他明白这种决定将在全党、全军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当毛岸英真的要赴朝参战时,他又像一位慈爱的父亲那样,下意识地想到了一起吃顿团圆饭,为儿子送行。这时的毛泽东又从领袖还原成了普通的人。同样,当他获悉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之后,他的泪和着血往心里流,这是父爱子的表现。然而当他听说有人建议把毛岸英运回祖国安葬之后,他立即想到了牺牲在朝鲜战场上成千上万的志愿军指战员,他忍泪说出了“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就把岸英埋在朝鲜大地上”这句话。很显然,这时的毛泽东又从普通人的情感升华为领袖的风采。这样处理,既符合毛泽东真实内心的情感,又艺术地创作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人毛泽东的典型形象。饰演毛泽东的唐国强,在拍摄这几场戏的时候,不仅演出了毛泽东这两种情感的转化,而且也深深地为之掬出忘情的泪水。

自然,毛泽东和儿子毛岸英这个老故事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并拓展了毛泽东的内心情感。换言之,这个老故事又成为打动观众的新情节。

《开国领袖毛泽东》一剧在建国后的内容,多为今天中青年观众知之甚少。从创作来说,新的素材很自然地能为观众所欢迎。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或为某种政治原因所驱动,新的素材也会产生负面效应。举例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建国后下令查禁妓院,关闭烟馆,取缔黑社会,严惩反动会道门等是历史的真实,可是一些不熟知这段历史的观众看后有什么想法呢?很有可能认为剧作者是有意关照现实。结果,不仅达不到应有的艺术效果,反而还会失掉有这样看法的观众。因此,第一要求剧作家在运用和现实生活有关照内容的素材时,必须采用艺术的手段征服观众;其次,再采用艺术的处理,逆造伟人毛泽东的典型形象,并展现毛泽东在创建新中国中的雄才大略,以及他求贤若渴的平民意识与领袖胸襟,这在今天还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追求“史”的三个不同境界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客观存在的历史在不同文艺家的笔下却是不尽相同的。

一、史实。所谓史实,就是要求这部作品忠实于历史的真实,而不是那种戏说或随意杜撰之作。我们认为:写距离今天如此之近、知名度又如此之高的毛泽东,唯有忠实于历史才有生命力,塑造的艺术毛泽东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另外,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参加创建共和国的很多老同志,尤其是跟随毛泽东征战南北的许多老同志健在,他们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给予剧作者虚构的空间是很小的。为此,我们极为小心地处理史实。由于该剧写的是开国领袖毛泽东,因此选取的时间段是1949至1954年这最为辉煌的时期。同时,我们极其慎重地通过夺取全国胜利,建设新中国,三反、五反,和平解放西藏、新疆,访问苏联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决策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以及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一部宪法等历史大事,客观地给今天的观众一个真实的毛泽东形象。

二、史识。所谓史识,就是我们在创作开国领袖毛泽东时的政治的和艺术的见识与追求。换言之,剧作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他所写的历史背景和所描写的人物、事件都是一种载体,通过这特有的载体,展现剧作家的爱和恨。直言之,剧作家通过这种载体,把他的政治追求和对理想的憧憬告诉观众,并艺术地打动读者的心,这就是为什么不同剧作家的笔下,尽管他们写的历史人物是相同的,但在读者心中所树立起来的形象却不尽相同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写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不仅要告诉观众一个历史真实的毛泽东,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告诉观众我们心目中那个有血有肉的毛泽东。

我们心目中那个有血有肉的毛泽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在他身上寄托着哪些政治追求和理想憧憬呢?为此,我们认真地研究了毛泽东在这5年中的历史地位和特殊功绩。结论是:选取任何一个视角都可以写出一个毛泽东来。但是,我们却从毛泽东的治国方略入手,折射出我国几千年来的治国规律。

1949年3月,毛泽东将随党中央由西柏坡移驻北平。作为一代政治大家他清醒地知道:中国革命完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那就是以城市为中心夺取全国胜利,创建一个新中国的阶段。这时,他很自然地会想起历史上像李自成这样的农民领袖,转战农村不愧是英雄,一旦率部进驻北京就失败了。为此,他把移驻北平当作进京赶考,并宣言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同时,他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敲响警钟:“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是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入驻北平的第二天,为探究政权更迭的规律,他又主动地请来了铮友黄炎培,再次商请“其兴也勃焉,其亡地忽焉”的周期率,希望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新中国能跳出这个怪圈。但是,令他震惊的是:新中国仅仅成立两年,就产生了刘青山、张子善等一批变质分子,使他不得不暗然自叹: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

这就是《开国领袖毛泽东》一剧中毛泽东的灵魂。

而毛泽东所思虑的这一国家兴亡的命题有着很强的现实性。自然,这一命题会在今天的观众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史诗。所谓史诗,就是我们创作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不是政治符号,而是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艺术化了的典型。换言之,剧中的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都是艺术典型,并具有史诗性的美学品格。为此,我们根据艺术创作规律,对史实进行了剪裁,把史识融于毛泽东这一典型人物的思想中。例如:

毛泽东是一位处变不惊的伟人。我们为了真实地再现他临危不惧的伟人品格,选取了第一个国庆日。今天,他获悉敌人准备炮轰天安门,但他依然坦然自若地登上天安门城楼,与人民共庆共和国第一个国庆;正当他挥手高呼“人民万岁”的时候,周恩来送来了金日成请求出兵援朝的急电,他不仅一声不吭地继续参加庆典活动,而且还出席了国庆晚会,与大诗人柳亚子唱和一代名词《浣溪纱》;等到京城人民幸福地沉入梦乡之后,他才召开中央会议,作出入朝参战的决定。我们假借剧中的田家英之口说了这样一句话:“在这种时候还能赋诗,此乃一代奇人!”就说饰演毛泽东的唐国强吧,他在拍完上述几场戏后也禁不住地感叹:“了不起,毛主席!”

毛泽东又是一位极富浪漫情怀的诗人,因此,对他思想的解读,或曰通过画面进行灵魂外画的时候应富幻想。当我们来到莫斯科红场,拍摄毛泽东向列宁墓敬献花圈的时候,由于设想到作为诗人的毛泽东不仅会想起列宁,而且还进而会想到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为此我们要求唐国强饰演的毛泽东在红场与列宁见面、握手。事后追论,这种浪漫主义的处理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极大地调动了创作的时空,为多侧面地重塑毛泽东的光辉形象又打开了一扇门。

决定唐国强饰演毛泽东

演艺圈中人都知道这样两句话:一是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二是再好的演员绝不可能把一个败笔之作演成精品。前一句话说明剧本的重要。

但是,中国广大的戏迷更明白这样的道理:喜欢马派的戏曲观众,可以百看不厌马连良饰演的《借东风》,他们心目中的诸葛亮就是马连良。这与外国的影视迷因喜欢某位大牌名星而看电影是一个道理。这说明演员再创作的重要性。

当我在动笔创作《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时候,我和我的顾问、策划等就取得了共识:由唐国强担纲主演毛泽东。我们的理由如下:

近20年以来,我们的影视屏幕上曾出现过许多毛泽东形象。由于历史等原因,对毛泽东形象的认同大都是一个像字。换言之,从领导到观众,乃至我们的表演艺术家对毛泽东形象的追求,也主要是一个外形像与不像。更为可悲的是,这种追求形似的结果,不仅制约了我们塑造毛泽东的形象,而且还成了某些特型演员捞钱的一种手段。因此,我们一致认为:创造毛泽东的典型形象所谓像与不像的阶段应该结束了!换言之,担纲《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演员必须改变再创造的路子,把重心回归到塑造典型人物上来。

诚如前文所述,我们在创作剧本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剧本所展现的主要内容,都是为塑造毛泽东在创建新中国中的雄才大略,以及他求贤若渴的平民意识和领袖胸襟服务的。同时,如何才能在展现开国领袖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和人格魅力的过程中,进而揭示他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呢?我们的结论是:这绝不是一般外形像与不像的演员能完成的。

其次,电视是综合艺术。需要导演、演员再创作。作为剧作者十分清楚,《开国领袖毛泽东》不是那类情节片,因为建国前后的毛泽东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有把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的性格冲突作为戏桩。这就更需要见演员的功夫。

再其次,《开国领袖毛泽东》在表演空间方面是有限的。其中,给予表演毛泽东的演员的时空就更是苛刻。举例说:全剧近6000个镜头,毛泽东一人就占了3300多个,几乎是占了全剧的百分之六十;其中,毛泽东的戏又有1600多个镜头号是在菊香书屋。这给饰演毛泽东的演员出了一道难题,那就是要在30多平方米的空间中,且又是在完成性格冲突的过程中演活毛泽东,这又给饰演毛泽东的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是我们选择表演艺术家唐国强出演毛泽东的原因。

唐国强不负重望,勇于创新,终于把上百个不眠之夜化做了艺术成果——把一个形神兼备的毛泽东形像呈现在观众面前。

标签:;  ;  ;  ;  ;  

对“国父毛泽东”的追求_开国领袖毛泽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