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微创疗法与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囊炎的疗效对比分析刘云军论文_刘云军

普洱市墨江县人民医院外一科外科副主任医师 654800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微创疗法与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因胆囊结石并胆囊炎于我院外科行手术治疗的79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39例则采用腹腔镜微创疗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且术后排气时间更早,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中1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总发生率42.50%,观察组仅出现3例,总发生率7.69%,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腹腔镜微创疗法与开腹手术对于胆囊结石并胆囊炎患者均可取得显著疗效,但腹腔镜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值得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微创疗法;开腹手术;胆囊结石并胆囊炎;疗效对比

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胆囊结石发病率呈现抬高趋势。作为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病变之一,胆囊结石并胆囊炎是由于胆囊内或胆囊颈部结石梗阻,并因饱食、进食油腻等因素所致。若不采取积极治疗可引发坏疽性胆囊炎、胆囊积脓、胆囊穿孔等并发症,对于发病72h内的患者而言,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本文将对腹腔镜微创疗法与开腹手术的疗效进行比较,在此汇报成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因胆囊结石并胆囊炎(参照吴在德编制的《外科学》[1],均经MRCP确诊)于我院外科行手术治疗的79例患者纳入研究,依据随机数据表法进行分组。观察组39例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48.63±9.65岁,发病至手术时间28.92±10.72h,最大结石直径1.86±0.67cm;对照组40例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9.72±9.41岁,发病至手术时间29.13±10.83h,最大结石直径1.79±0.72cm。两组一般资料具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要求行手术治疗并已知情同意者;②以往未行腹腔手术治疗者;③年龄18-75岁者;④均经我院医学伦理会审核通过。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者;②存在胆管癌等疾病者;③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不便纳入者;④严重精神病不配合者;⑤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严重障碍者。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术前禁食、解痉、抗炎、能量应用支持等对症治疗。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抬高头部,取舒适仰卧位,麻醉完毕,选定切口位置后进行常规消毒并铺设无菌洞巾,于腹直肌做长约10cm切口,逐层切开皮下组织,避开大血管以免大出血,术中小血管破裂者采用电凝止血,将胆囊充分暴露,对其进行分离处理并切除。切除完毕,采用生理盐水进行腹腔冲洗并吸净,逐层缝合切口,术后予抗生素常规预防感染。

观察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采用腹腔镜治疗,取舒适仰卧位,麻醉完毕,麻醉完毕后行气管插管,常规建立CO2气腹,压力控制在12-14mmHg,选定切口位置后进行常规消毒并铺设无菌洞巾,采用三孔(脐周、剑突下方偏右2-3cm、肋缘与右锁骨中线下2-3cm),先解剖胆囊三角,处理胆囊管及胆囊血管,逆行剥离切除胆囊,经腹壁切口部以钳子取出胆囊,术后予抗生素常规预防感染。

1.3观察指标

(1)安全性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生化功能、血尿大便、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并检测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情况。

(2)疗效性指标:观察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排气时间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1.4统计方法

SPSS17.0统计分析,均用双侧检验,统计前进行正态分布检测,计量资料数值以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用百分数表示,比较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 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一般情况

观察组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均更少,术后下床时间更早,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3讨论

资料表明,我国胆囊结石发病率为4.42%~8.20%,多于40岁后发病,且随年龄增大发病率逐渐升高。结石性胆囊炎多发病突然,以右上腹绞痛伴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当形成脓肿时可见恶寒发热及巩膜黄染。疾病若不及时得到控制可引起炎症扩散,严重者可因感染性休克而危及生命。因此开展有关本病的临床研究显得非常必要。本病的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往往效果不理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复发几率高,手术切除治疗是本病最有效的方法。

传统开腹术操作方便,且视野开阔,但存在创伤大,术后恢复慢的弊端。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则使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解决,我们应用腹腔镜治疗效果显著。腹腔镜具有诊疗结合的优势,可有效避免盲目开腹对患者造成的伤害。腹腔镜术后肠蠕动恢复快,缩短了术后卧床时间,并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更少,且术后排气时间更早,表明腹腔镜治疗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研究表明,由于传统开腹术创口较大,患者术后常疼痛剧烈,而麻醉药物的应用可对肠壁内源性运动活性产生神经性抑制,从而减缓胃肠道蠕动的恢复,可显著增大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风险,而此问题随着腹腔镜的应用得到了解决。同时,由于腹腔镜下视野清晰,由于气腹的存在可为医生提供开阔的视野,胆囊暴露更充分,便于更好地切割、分离、止血,最大程度避免脏器的牵拉刺激、机械创伤、腹腔脏器长期暴露,从而减少了腹腔脏器的损伤[2]。因此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李晓华[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综上,我们认为腹腔镜治疗本病效果显著,创伤小且术后恢复快,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首选腹腔镜治疗,本研究将为临床医师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80.

[2]伍学兵.腹腔镜微创疗法与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的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15,21(15):33-34.

[3]李晓华.腹腔镜微创疗法与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囊炎的疗效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3):55-56.

论文作者:刘云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8

标签:;  ;  ;  ;  ;  ;  ;  ;  

腹腔镜微创疗法与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囊炎的疗效对比分析刘云军论文_刘云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