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业战略的若干问题思考——《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解读(之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一五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事业发展论文,若干问题论文,社会保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将解决就业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阐述了“十一五”时期我国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明确了未来五年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规划了具体任务,提出了实现既定目标和任务的政策措施。《纲要》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相配套,不仅对整个“十一五”时期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为以后的更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其中,以下几个问题尤其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建设劳动力市场基础信息平台
一个科学、全面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能够从劳动力供给、需求、价格、构成、流动和资源利用等多个角度反映劳动力市场运行状况、劳动力市场活力和调整,不仅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的基础,也为企业和劳动者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持。同时,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力市场是国家经济运行状况的宏观反映,劳动力市场信息涉及对宏观经济形势有利或不利的准确判断。因此,建设科学、准确与及时的劳动力基础信息平台对于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测量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准确把握就业形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的劳动力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本形成了以就业与失业测量为主的信息体系,但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要求相比,我国的劳动力基础信息平台仍需进一步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理论层面来看,尽管我国目前开始重视劳动力市场指标体系的建设,着手进行市场化条件下的劳动力失业统计改进,但迄今还没有一套有效的描述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就业、失业和非劳动力的理论分析模型。第二,我国经济形式与就业形式日趋复杂化、多元化,灵活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使得现有劳动力范畴的分类、劳动力市场的指标体系和具体的统计实施很难对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的状况作出客观的判断。出现了公布的劳动力市场数据与实际状况不相吻合的现象。第三,职位空缺测量、失业预警等劳动力市场预测体系建设还比较滞后。劳动力市场预测是通过职位空缺测量、失业预警等手段对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进行的预测,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者职业生涯设计与求职、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规划与用工招聘、政府的宏观劳动力资源规划与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以及社会的人口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人力资本投资政策的制定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提高战略管理的预见性和科学性,必须提高职位空缺预测以及失业风险预警的水平和能力。
作为“十一五”时期劳动和保障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把劳动力市场基础能力作为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强调要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建设要求,通过建设就业监测、失业预警体系和薪酬调查系统,完善职位分类与职位空缺调查,形成包括规划预测、统计分析、监测预警等在内的多层次的科学决策支持体系。《纲要》的实施,将进一步巩固我国“十五”期间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建设的各项成果,对于推进政府宏观决策的科学化与规范化,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自然失业率为5%左右,也即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突出的问题。因此,造成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不仅仅是供需总量方面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我国供需深层次的内在冲突。一方面,我国虽然是一个劳动力绝对数量比较丰富的国家,但是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匮乏,在职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技能开发不足,包括农民工与下岗失业人员在内的劳动者就业能力不强,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在面临越来越严重失业问题的同时,仍然表现出十分突出的技工短缺问题,各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供不应求,其中技工和技师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当前伴随我国高校年年扩大招生比例,导致大学生就业,尤其是高学历人才的就业遇到很大挑战,而这与求职者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有极大的关系,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上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出现了结构性的矛盾。
《纲要》对我国的就业形势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指出劳动者整体技能水平偏低,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是我国现阶段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纲要》提出了三项任务,一是要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劳动者。要通过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和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等重点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建立一批示范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纲要》还特别提出要大力开展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同时完善劳动预备制度,最终实现90%以上的城乡新增劳动力在就业前接受必要的技能培训的目标;二是要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形成技能劳动者的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三是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技术支持和服务体系建设,如完善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建设,广泛利用现代培训手段,建立技能人才库、技能成果信息库等。总体而言,《纲要》按照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改革创新的思路,把就业工作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既关心就业数量,更强调就业质量,充分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为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
国际经验表明,劳动力市场上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是政府就业战略制定以及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对促进就业而言,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体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劳动力市场信息匹配,降低摩擦性失业,提高就业效率等方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施政府就业战略,必须有中介服务体系的有效参与。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尚处于低层次、不合理状态。尤其是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被分割为劳动和人事两个不同部门分别管辖的系统之下,从事中介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与迅速发展的市场需求相比,存在较大的缺口,管理人才匮乏,公共就业服务组织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经营效率很低,其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增加就业和减少失业的作用有限。因此,建立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是《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之一。针对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纲要》提出要完善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县乡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同时,公共就业服务组织的重要服务对象应是就业弱势群体,《纲要》中特别强调要完善对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包括为农民工、下岗人员提供公益性的就业服务,如就业培训、求职服务等。此外,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各类民营、外资与合资盈利性中介组织在就业促进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纲要》也支持发展各类专业性职业中介机构和劳务派遣、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建立政府购买就业服务成果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类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
加强劳动力市场规制
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上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突出表现在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规制方面。《纲要》始终把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放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三个方面对“十一五”期间劳动力市场的规制问题进行了规划:
第一、健全劳动力市场立法。通过立法,确立政府对促进就业和管理劳动力市场的角色和地位,规范劳动力市场上政府、企业、求职者三方的行为,维护市场的公平,保护就业特殊群体,是世界各国劳动力市场规制的突出特点。《纲要》指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不仅要继续健全劳动保障法制建设,修改完善《劳动法》,制定《劳动合同法》、《促进就业法》、《社会保险法》和《劳动争议处理法》,加强劳动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和体制建设,加大监察执法力度,提高劳动力市场主体的守法意识。《纲要》强调政府及雇主在就业方面的责任和义务,重点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和职业安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第二、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歧视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一种普遍现象,在消除歧视的过程中政府无疑起到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都把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现象作为劳动力市场规制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劳动市场歧视主要表现在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年龄歧视,产生这些歧视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纲要》把建立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逐步消除就业歧视作为“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之一。对农民工要取消农村劳动力市场进程和跨地区就业的限制,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就业环境;对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要规范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招聘和职业中介行为。这必将有力推动我国建立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劳动者提供和谐的就业环境。
第三,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企业是构成劳动力市场的微观主体,其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直接关系到劳动力市场是否能公平、有序的发展,因此,规范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也是劳动力市场规制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经济成分多元化和就业形势多样化,劳动关系更趋复杂化。但我国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缺乏科学的规划,缺乏长期有效的激励手段和科学的绩效评估手段,尤其是工资分配关系不合理,分配秩序不规范的矛盾日趋突出。针对这些问题,《纲要》强调要从微观角度,调节企业工资收入分配,规范工资分配秩序,推进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转变。这将有利于我企业完善薪酬管理体制,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进一步推进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标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求职论文; 就业论文; 十一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