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制约因素与中国经济增长*_国际收支论文

国际收支约束与中国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收支论文,中国经济增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众所周知,一国进出口和利用外资情况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著名的R-N(Robertson,1938;Nurkes,1953)理论认为对外贸易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Adam Smith(1776)提出通过一国过剩产能的出口(外需)拉动该国的经济增长。①双缺口理论(Chenery和Strout,1966)认为,发展中国家经常会面临外汇缺口和储蓄缺口,靠引进外资来弥补储蓄缺口、通过扩大出口来弥补外汇缺口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1978-2009年实际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85%,而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仅为3.21%。1980-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平均递增15.6%,其中出口额年平均递增16.2%。2009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2 072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出口总额为12 017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统计,2009年中国吸引FDI流入超过900亿美元,虽然绝对规模同比有所降低,但在全球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比其他国家表现相对要好,中国吸引的FDI已由2008年的全球第三位升至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位。

毫无疑问,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与大力开展对外贸易、积极吸引外资以及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填补“双缺口”甚至满而溢出有着必然的联系。外贸和外资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引擎之一,这也意味着经济日益开放的中国其长期经济增长会越来越受到国际收支平衡条件的制约。

二、相关文献述评

Thirlwall(1979)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以各国不同的国际收支条件(以经常账户收支代表)为视角研究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他认为,一国在不同时期面临的不同的国际收支条件是决定该国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关键约束条件之一。因为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出现大量赤字的国家不可能总是能够持续获得为该赤字融资的资金,所以一国国际收支最终会为该国的总需求从而为其国内经济和收入增长率设定一个扩张的上限。Thirlwall构建了一个模型对该理论进行了更加严谨的分析,该模型即是著名的国际收支约束经济增长模型(Balance-of-Payments-Constrained Growth Model,BPC模型)。经过一系列约束条件的简化处理,BPC模型最终得到一个所谓的“Thirlwall’s Law”,即一国一定时期(长期)实际经济增长率等于该国同期外贸出口增长率与进口收入弹性之比。

Thirlwall和Hussain(1982)对原始的BPC模型进行了拓展,加入了资本流动和初始贸易(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等前提条件,从而使模型更加符合现实情况。该拓展模型的研究结论是:一国外资净流入、净出口和贸易条件共同决定该国长期经济增长率。此时的“Thirlwall’s Law”重新表述为:一国一定时期(长期)实际经济增长率等于该国同期外贸出口增长率与实际资本流动增长率的加权和除以进口收入弹性。

Yongbok Jeon(2006)实证检验了“Thirlwall’s Law”在中国的适用性(1979-2002)。作者运用ARDL-UECM时间序列模型和边限检验(Bonds Test)等计量技术得到中国加总的进口需求函数和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经验表明“Thirlwall’s Law”在中国是适用的,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由需求层面推动的。

李振兴(2008)基于瑟沃尔(Thirlwall)国际收支约束下的经济增长分析框架,研究了中国自2001年底加入WTO以来日益严重的国际收支“双顺差”(Two-Surplus)现象。作者以中国外汇储备存量作为“双顺差”的代理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出口导向型的对外开放经济政策是中国总需求不断扩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双顺差是这种结果的表现形式。双顺差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显著的拉动效应,但它的众多负面效应也越来越显著。

我们认为,在开放经济环境下,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对其国民收入或经济增长施加的约束条件是始终存在的,仅有“松”和“紧”程度上的区别。但上述文献都没有涉及或深入研究类似中国“双顺差”情况下国际收支对经济增长的约束路径问题。本文拟针对中国国际收支出现长期持续“双顺差”这一现实问题,对国际收支约束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型进行拓展,从而分析在该约束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率和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率的关系,揭示其背后隐含的经济意义。

三、理论模型的构建与说明

我们的理论模型主要基于Thirlwall和Hussain(1982)的研究框架。对于资本流动,我们以国际收支的资本金融账户(KA)表示。同时,考虑到中国国际收支多年来持续出现“双顺差”失衡现象,无论是经常账户顺差(CA>0)还是资本金融账户顺差(KA>0)最终都会转化为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的增加(RA<0)。因此,如果不考虑国际收支的错误与遗漏项(E&O),为使中国国际收支保持平衡,则有如下等式成立:

BP=CA+KA+RA=0 (1)

货物贸易收支额一般在经常账户收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不发达,货物贸易在经常账户收支中往往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于是,(1)式可以近似地细化为:

(12)式的参数估计,尤其是的估计准确性对本文的实证分析及检验十分关键,故我们通过技术手段尽量避免时间序列计量方程出现序列相关和异方差等。因为,如果回归方程的残差项存在序列相关,那么普通最小二乘法(OLS/LS)得到的参数估计值的方差将被高估或低估,从而该回归参数值不可信。同理,异方差的存在也会破坏回归系数的线性无偏最小方差性质,即此时回归参数也是有偏的。

通过对计量方程(12)式的预估,我们发现该方程残差序列存在一阶和二阶序列相关。为了解决此问题,我们利用残差序列的二阶自回归模型AR(2)来修正。对于异方差,我们采用处理未知形式异方差问题的White异方差一致协方差进行估算。计量方程(12)式的回归结果见表1。

根据表1回归结果,我们发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无论是当期还是滞后一期均高度不显著,这与近些年来大量的国内外研究文献都认为汇率因素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的作用十分有限是一致的。中国GDP高度显著,进口需求收入弹性为1.3,符号与预期相同且富有弹性,但小于Jeon(2006)估计的1.78。D.W.统计值为1.81,由于我们的观测值数量和解释变量数目均不是很多,D.W.统计值大于1.5,我们认为基本消除了正的一阶序列相关。我们对二阶序列相关进行LM检验(表略),结果表明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总之,用AR(2)模型修正自相关问题后估计结果是有效的。

为了进一步确认估计参数的有效性,我们还对估计方程进行了Jarque Bera正态性检验,结果满足正态分布原假设;ARCH LM检验结果表明回归方程残差序列也不存在ARCH效应。

另外,我们还对计量方程(12)式进行了Ramsey RESET检验,用以检测是否遗漏了重要的非线性关系。检验结果(表略)表明,计量方程(12)式的设定是正确的,不存在误设问题。

综合以上检验的结果,我们认为通过回归方程得到的中国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值为1.3至少在统计上是可信的。

(二)国际收支约束下中国经济长期、均衡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

五、实证结果分析与引申的经济含义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开放经济环境下一国国际收支状况势必会成为该国经济增长的限制性条件之一的客观事实,以此为视角,研究了国际收支约束条件下中国经济长期、均衡增长问题。

研究发现,国际收支条件对中国经济增长施加的约束“偏紧”,即国际收支约束条件下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率低于中国经济实际增长率;“Thirlwall’s Law”在中国不成立,这一研究结论与Jeon(2006)实证分析正好相反。Thirlwall经济增长率大大高于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率,即“Thirlwall’s Law”约束条件“偏松”。另外,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率长期表现得相对更加平稳,折射出一国的“内需”特别是消费内需比进出口贸易、资本流动有更强的稳定性或可持续性。

针对研究结果,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首先,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内需是确保中国“十二五”经济稳定增长理想区间8%-10%④的最根本保障。我们的研究表明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拉动力尽管到目前为止是最大的,但其总体却不断走弱,这应该引起当局的高度重视。

其次,我们要下决心从根本上调整中国的经济结构,修正出口导向经济政策,提倡“内需”立国战略。数据分析表明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小,因此,经济结构转型可能给出口带来下滑和其他联动负面效应等阵痛是有限的、暂时的,也是我们可以承受的,而其带来的收益——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却大得多。

最后,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双顺差”导致的中国储备资产超量增长问题。经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过量的储备资产实际不但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反而会拉低中国经济增长率。因此,实施更合理、更积极的中国储备资产管理战略应该是今后我国政府相关部门的一项紧迫要务。

*感谢匿名审稿专家的辛勤劳动,同时诚挚感谢编辑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你们的无私帮助使本论文增色不少。当然,文责自负。

注释:

①参见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1页。

②Reinhart和Rogoff(2004)、IMF(2007)按照汇率制度的事实分类法(de facto)而非官方宣称的法定分类法(de jure)都把中国的汇率制度归为盯住或固定盯住汇率制度。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的不断激增,为了保持汇率的稳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投放(外汇占款)势必不断加大,尽管有对应的冲销操作,但冲销不会完全,因此带来的通胀压力始终存在。当前普遍的共识是,任何形式的通货膨胀最终都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另外,中国大量外汇储备投资国外低收益资产,机会成本高,外汇储备敞口风险大,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的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

③汇率变动引发的进出口滞后调整大概在半年到一年左右,参见姜波克(主编):《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④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调控课题组:《宏观调控目标的“十一五”分析与“十二五”展望》,《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第10页。

标签:;  ;  ;  ;  ;  

国际收支制约因素与中国经济增长*_国际收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