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基本思路_就业指导论文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基本思路_就业指导论文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基本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就业指导论文,市场经济论文,基本思路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964(1999)03-0060-04

一、问题的提出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改变“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人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人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同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这既是我国就业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参与者,高校毕业生要想顺利进入人才市场并在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有所作为,必须了解和掌握有关的政策法规,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相应的择业技巧。而这正是就业指导所应承担的任务和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与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努力相呼应,目前高校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缴费上学、“双选”就业已经成为现实,自主择业正在逐步扩大范围,高校主管部门的工作内涵也正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由指令型向指导型转换。然而这些不能成为我们乐观的理由。事实是,面临着选择与被选择,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水准。理智上,他们拥护就业制度改革,追求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和自立自强,而行动上的表现却与此大相径庭。在机会面前,有人踟躇、茫然,有人随波逐流,有人缺乏必要的灵活和变通。至于眼睛盯着大城市、大单位,只顾眼前利益,不思长远发展者更不鲜见。当此情景,人们有理由寄希望于就业指导,寄希望于以此规范和引导择业活动,为毕业生顺利走向社会乃至为将来的发展与成才打下坚实基础。更何况就业指导工作本身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远远不够,对此进行深度研究并逐步加以完善势在必行。

不仅如此,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现实需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展开,高校将逐步实现在国家宏观指导下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这既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只有瞄准市场,生产质量合格、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生存发展,否则,必将面临因产品滞销所带来的生源、投入等多方面的压力、难题乃至危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就业指导独特的作用和价值才日渐为人们所认识。通过它学校可以及时掌握社会上需要什么层次、什么专业的人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和对基本素质的要求,从而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切实提高办学效益,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合格的建设者。

加强和改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努力建立科学合理的运作机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大学生就业所遇到的新问题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而随着形势的发展,今后的就业指导必将以广泛性、完备性和多样性为主要特征。这里,广泛性是就其内容而言的,它要求足够的包容性和覆盖面;完备性、多样性则是就其机制、途径和方法而言的。

二、着眼于实际需要,内容上体现广泛性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大学生对分配政策的了解有限,理解也不尽全面。在走向社会之际,极易出现诸如心理失衡、定位失当、期望值不切实际等情况,这就要求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必须给予充分关注并及时进行有计划、分层次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1.思想指导 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基层意识教育、艰苦奋斗教育是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高校有关部门要帮助学生了解国情,认识到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要引导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到经济建设主战场、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要让他们了解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所付出的代价,了解党和人民对他们的殷切希望,从而把远大理想和奉献精神结合起来,立志在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建功立业。

2.政策指导 对于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有关部门和省市制定的行业性、区域性就业政策及学校的有关规定,要原原本本地向学生交待。要讲清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的、方法和步骤,帮助学生弄明白当前和长远就业政策的界限以及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双向选择”和走向人才市场“自主择业”的真正内涵。要使他们明确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身在分配就业过程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提高其配合意识、参与意识和执行政策的自觉性。

3.信息指导 职业需求信息是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基础,信息指导是就业指导最基本的内容。没有信息指导,这项工作就显得空泛甚至不着边际,就会成为纸上谈兵。为此,首先要及时了解社会产业结构和部门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和对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最大程度地占有信息。其次,要通过技术手段加工和处理信息,及时向毕业生发布并进行具体分析,以利于毕业生从整体上了解就业形势,适当调整期望值。再次,要结合需求情况和毕业生各自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挂钩和对位,对个体实施分门别类的指导,在信息共享的前提下实现微观运作的灵活性和针对性。需求信息与毕业生个体之间的相关程度并不是均等的,某些信息对个别毕业生来说也许更适合、更有价值一些,这时候小范围的甚至定点的信息指导就显得非常必要。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有着内在的联系,只有用好和用活信息才能体现出就业指导的质量要求。

4.心理指导 由于毕业前夕各种刺激因素比较集中,毕业生很容易出现情绪、思维乃至行为的异常:有的感到无所适从,莫名烦恼;有的感到万念俱灰、自怨自艾……这种被称为“毕业生综合症”的现象,实际上是毕业生心理问题的集中暴露。高校有关部门必须本着关心人、爱护人的目的和科学、务实、高度负责的态度,引导毕业生正确地评价自我、认识社会,正确地对待成功与失败。对个别情况严重者,应采取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保护措施,通过深层次的交流、必要的治疗,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重树自信心。

5.求职技巧指导 作为对被指导者作用最直接、最具针对性的一种形式,求职技巧指导应包括最佳择业点分析和具体的技术指导两个方面。就前者而言,指导者应结合毕业生的个体特点,诸如专业、爱好、志愿、实际能力、身体状况等,经过科学分析,确定最能发挥其聪明才智和最符合心愿的择业目标。就后者而言,则要求从实践的角度着眼,帮助毕业生制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求职方案,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做好应变的准备。在此基础上,毕业生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如面试的艺术、时机的把握、怎样加深对方的印象等等。

6.社会适应指导 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带来的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毕业生在离校前两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就知道了就业去向,而且为数不少的毕业生还进行过实地考察,这是以往按计划分配时不曾有过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适时做好职前必要的培训,对于毕业生日后安身立业、成才建功大有好处。毕竟,由于长期生活在校园的缘故,毕业生对社会的了解和把握是有限的,如何缩短适应期,尽快进入角色,胜任工作,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人际关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履行自己作为公民的职责和义务,是每个毕业生上岗后无法回避也是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关注的问题。对此,要引导毕业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敬业爱岗,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处理好角色意识浓与社会阅历浅,参与意识强与动手能力差,道德原则上的理性化追求与现实生活中基础文明薄弱的矛盾,在社会的大座标中给自己准确定位。

三、着眼于长远发展,机制上体现完备性

就业指导机制上的完备性是实现广泛性目标的重要条件,也是就业指导逐步深化的标志和重要保证。这里说的完备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设置专门机构 在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就业指导机构的做法相当普通。日本高校早在50年代就设立了就职部、就业科之类的机构,负责实施就业指导。该机构除了提供需求信息外,还要对每届学生进行不间断的、多种形式的指导,包括请老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及政府官员谈体会和介绍就业状况。香港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不仅普遍,而且指导项目更趋细化,如举办讲习班,进行模拟训练等。

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晚,各地情况不平衡。令人欣喜的是,全国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已于1996年宣告成立,不少省市也相继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此举必将带动各地、各高校逐步设置专门性的就业指导机构,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特别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可以预见,随着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一些民间的中介服务机构有可能异军突起,在开展职业咨询服务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

2.建立信息网络 思路之一:建立全国性连环型信息网络。单兵作战造成的信息分散、重复和失真现象已相当严重,其后果是难以对供需信息作出全面准确的汇总统计,难以及时有效地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也无法实现宏观调控。因此,建立全国性的供需信息网络系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这种网络应着眼于中央、地方、高校三个层次之间以及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信息流通,形成一个宏观、中观、微观次第展开又相互作用的信息反馈、处理系统。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推广,通讯手段的不断更新,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都为建立这样一个信息网络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思路之二:建立以高校为中心的辐射型信息网络。兼顾不同地域,大跨度、全方位、定点、定线地与校友联系,通过大众传媒源源不断地收集各地的人才需求信息,了解历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增强高等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同时,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进行有目的的继续教育,丰富就业指导的内涵,开拓就业指导的作用区间。这种形式的特点是投资小、见效快、易操作,同时由于依托校友进行,信息的连续性、稳定性较有保障。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三点:一是布点要均匀,以兼顾不同地区和行业。二是选好信息员,积极发展社会活动能力强、观察分析能力强的校友入网,不断充实力量。三是加强信息管理,切实提高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和利用率。

3.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建设 就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在结构上应体现出跨专业、跨部门、专兼结合的特色。就指导者个体而言,首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关心、爱护学生,甘作人梯,乐于奉献。其次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熟练掌握有关政策法规,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要具备就业指导学科本身以及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善于审时度势,做出科学判断。就整体建设而言,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很多,需要我们着手做的事情也很多,其中最紧迫的是,立足现在,快速启动,组织起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随时能“进入情况”的应急力量:着眼未来,加强业务培训和对外交流,学习、借鉴一切有用的知识和成功的经验,加速规范化、科学化进程。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就业指导活动之所以有声有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设施的优良、齐全。在那里,不仅广播、电视、计算机、录像机等媒体与手段的普遍采用成为现实,而且不少大学的就业指导机构还拥有自己的图书、情报馆及实验中心等,这无疑为就业指导工作的正规化、科学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我们也必须在硬件建设上下功夫,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引进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等迫切需要引进的设施、设备和手段。可以预言,随着各方面条件的逐步改善,作为社会和高等教育接榫点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会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改革的活跃因素,而且必将对人才市场乃至整个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完善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途径和方法应不拘一格,体现多样性

就业指导工作途径和方法上的多样性指的是运作过程中对所有有益的和有效做法的借鉴、吸纳和尝试。它既包括对传统做法的巩固和利用,也包括对新领域的探索。

1.优化常规手段 这里所谓的常规手段主要指宣传教育法、咨询和谈话法等。实践证明,宣传教育对于向毕业生进行正面的灌输与引导,对于解决共性问题,咨询、谈话对于解决少数人的特殊问题,常常是行之有效的。要发挥这些常规手段灵活、机动、易操作、见效快的优势,经常性、连续性地开展活动。要在充分估价和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下,进行平等的、面对面的、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用理解的钥匙,解开毕业生思想上的“锁”。

2.开设就业指导课 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是就业指导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正规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1995年,国家教委组织编写教材并下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然而目前系统开设这门课的只是少数,相当一部分学校仅仅是在最后一个学期开设若干次讲座,内容多半是知照类的或繁琐零碎的东西,看起来分条列项、名目甚多,实际上信息量小得可怜,学科高度就更体现不出来。概言之,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常集中在量与质两个方面。其量的方面表现在某些专业的毕业生供过于求或相反,其质的方面表现在毕业生个体基本素质与职业要求之间存在差距。这种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直接表现为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之间相互关系的矛盾。我们认为,就业指导课的学科建设应正视现实,立足于此。

3.加强实践环节 大凡在就业指导方面做得好的,如日本和香港的一些高校,无不重视实践环节。在我国,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早已深入人心,而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使我们更有条件发挥实践的指导作用。方兴未艾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活动便是明证。这还不够,就业指导机构应把组织学生实习、见习、联系短期工作作为一项基本职能逐步加强。通过实践锻炼,不仅可以加深学生与工农的感情、强化基层意识,更重要的是由此可以反观自身的不足,以及时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

4.开展个案分析与模拟训练 具体要求是:把以往的就业实践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实例若干,通过讨论、比较以及指导者透辟的分析,找出其之所以成功或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我们在以往的就业指导实践中,较多地采用了这种形式,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具有较强的形象感和可比性,极易为毕业生接受。需注意的是,选样是否典型,是否具有代表性和可分析性对指导效果影响很大。模拟训练意在通过对求职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的假想以及假想基础上的演示或即兴练习,强化毕业生的角色意识和运用技巧的能力,克服怯场和惧怕心理。其技术要求是尽可能创设逼真的场景和氛围。电视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对该形式的推广和普及充满信心。

应当指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仅是高校及其主管部门的事情。它的发展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为社会条件的。为此,必须加强立法导向和政策配套,把人才市场纳入法制化轨道;必须加大劳动、人事、用工制度等相关方面的改革力度,创造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社会条件。与此同时,要明确高校的法人地位,切实赋予其专业设置、招生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不断提高其生存和竞争的能力,激活其造血功能。只有这样,就业指导工作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持续健康地发展。

收稿日期:1999—05—05

标签:;  ;  ;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基本思路_就业指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