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问题儿童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_因子分析论文

行为问题儿童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活质量论文,因素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的不断深入,行为问题儿童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国外资料报道,行为问题儿童的生活质量较正常儿童低[1],国内这方面的报道不多。2001年至2002年,作者在南宁市开展心理卫生调查,同时调查了2087例儿童的生活质量,结果显示行为问题儿童的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对象 在南宁市五城区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原则,抽取2087人,其中男1077人,女1010人,9-12岁1054人,13-16岁1033人。

方法 工具:①程灶火等编制的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2],由三年级以上儿童当场填写,随即回收。该量表有8个维度水平和两个主要成分水平,一个总体水平,得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适用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学生,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目前国内较好的评定儿童生活质量的量表。②conners量表父母用症状问卷(PSQ)和教师用评定量表(TRS),分别由家长和班主任填写,班主任需担任3个月以上。该量表已建立中国城市常模,广泛应用于儿童行为问题的筛查。Conners量表有一个以上因子分超出常模2个标准差[3,4]即为可能有行为问题。③自编儿少情况调查表,包括入学前养育类型、学习情况、个性、家长文化和职业、家庭经济、教养方式等,由家长按近6个月的情况填写。

按量表手册算分,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

1.儿童心理问题检出情况:共检出各类行为问题儿童456例,(21.8%),其中男276例,女180例,男女比例为1.53:1。其中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235例次(11.3%),品行问题166例次(7.9%)、学习问题196例次(9.39%)、焦虑113例次(5.4%)、心身问题51例次(2.4%)。

2.行为问题儿童与正常儿童主观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从表1可看出,行为问题儿童在生活质量问卷中各维度及总满意度上的得分均低于正常儿童,差异有显著性。

3.行为问题与生活质量的关系:PSQ、TRS与主观生活质量问卷的相关分析见表2。

表2显示父母问卷中品行因子、学习问题因子与ISLQ的情感成分、焦虑体验呈负相关,心身问题因子与ISLQ中的抑郁体验、焦虑体验、躯体情感、情感成分呈显著负相关;冲动-多动因子与ISLQ中的同伴交往、生活环境呈正相关;焦虑因子与抑郁体验、焦虑体验、躯体情感、情感成分和总满意度呈明显负相关;多动指数与ISLQ躯体情感、情感成分呈负相关。

教师评定量表品行因子与ISLQ中学校生活维度呈负相关;多动指数与焦虑体验呈相关,与学校生活维度呈负相关;不注意-被动因子则与ISLQ家庭生活、同伴交往、学校生活、自我认识、抑郁体验、认知成分和总满意度有明显负相关。

表2 ISLQ与PSQ、TRS相关性(r)

4.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生活质量与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并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将儿童的生活质量(ISLQ总分)作为因变量,行为问题和有关家庭情况、一般情况等共20个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有学业成绩、行为问题、家庭经济、父亲性格、儿童年龄、父母对儿童不良行为处理方式、独生共7个因素。其中行为问题、儿童年龄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其余为正相关。

表3 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讨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患心理疾病的少年儿童的生活质量给予积极的关注,Sawyer等报道心理障碍少年儿童的生活质量在多个方面显著低于正常儿童,因此他们需要获得更多的、更全面的关心和帮助[1]。Wurst等调查了360例患有慢性躯体性疾病、心理行为障碍的少年儿童和他们的母亲,发现他们精神负担沉重,许多方面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其中心理障碍儿童比慢性病儿童严重。他们在自信心、学校生活、心理卫生、社会环境方面的损害最为明显[5]。本研究结果提示各类行为问题少年儿童在家庭生活、同伴交往、学校生活、生活环境、自我认识、抑郁体验、焦虑体验方面的主观感受均不如正常儿童好,在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水平上和总的生活质量满意度上均显著低于正常儿童,这一现象应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

将Conners量表各因子与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各维度做相关分析,结果提示两个量表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在维度水平上,同伴交往、生活环境、抑郁体验、焦虑体验、躯体情感与PSQ中的学习、心身、冲动-多动、焦虑等因子相关;在成分水平上,情感成分与PSQ多个因子相关,而总满意度主要与焦虑因子相关。提示父母亲认为儿童存在学习、品行、多动、心身问题、焦虑等诸多问题的同时,儿童本身也体验着焦虑和抑郁情绪,儿童的生活质量与父母对他的评价和态度密切相关。教师对儿童的看法也与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有关,在维度水平上,以学校生活这一维度与教师评定量表各因子相关较明显,教师认为有品行问题和多动问题的儿童学校生活满意度较低,在成分水平和总体水平上,认知成分和总满意度与TRS不注意一被动因子有显著相关,提示教师的认同与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及其对自己的认知水平肯定有明显关系。

生活质量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排除了混杂因素以后,共有学业成绩、行为问题、家庭经济、父亲性格、儿童年龄、父母对儿童不良行为的处理方式、独生子女7个因素影响着儿童的生活质量。学业成绩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首要因素,成绩越好,生活质量满意度越高,与国内以往有关学习障碍儿童的生活质量研究结果一致[6]。

本研究结果显示行为问题儿童的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正常儿童,逐步回归分析进一步说明行为问题是造成儿童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这个结果充分说明“问题儿童”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关爱,需要尊重和恢复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国外资料报道父母的社会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与儿童的生活质量有一定关系[7]。本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经济是影响少儿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经济状况好者满意度较高,差者满意度较低。家庭的经济收入与父母的社会文化背景不无关系,因而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是子女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在本研究中,儿童年龄与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越小者满意度得分越高,越大者得分越低。其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儿童对学校、家庭、同伴交往、生活环境方面的要求增高,获得认同的心理需求也较强烈,因而比较不容易满足。年龄较小者容易从物质上得到满足,心理方面的需求比较单纯,因此对生活质量的体验相对不深,较易满足。

父母对儿童不良行为的处理方式是儿童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以惩罚为主者其子女的主观满意度较低,以说理为主者其子女的主观满意度较高。Rutter指出不正当的教育方式可能影响儿童的高级神经功能和神经内分泌系统,从而影响儿童的行为[8]。近年的研究资料表明父母惩罚严厉、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或者过分保护的教养方式是形成青少年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的主要原因[9]。因此,调适父母粗暴和消极的养育方式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高其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父亲性格与儿童主观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性格开朗而随和的父亲其子女满意度较高,母亲的性格则未进入回归方程,可能的原因是对于青春期和学龄期的少年儿童而言,父亲的人格特征对子女的心理成长影响较大。

独生子女这个因素也影响着儿童的生活质量,独生子女的满意度高于非独生子女,与国内有关报道相符[10],可能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得到的关爱较多有关,独生子女家庭中的父母有较多的精力和财力来照顾儿童,同时顾及他们的心理需要,是生活质量较高的有利条件。

标签:;  

行为问题儿童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_因子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