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蒋为1 陈勇2

蒋为1 陈勇2 1.江苏省荣军医院神经康复科 江苏 214035;2.江苏省荣军医院康复治疗中心 江苏 214035【摘要】 目的 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7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7例给予脑卒中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37例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干预,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身体移动能力.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上肢FMA 评分、下肢FMA 评分、BI评分及EMS评分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身体移动能力,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任务导向性训练; 运动功能【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402-01

脑卒中是临床当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或者坏死,导致患者出现感觉、运动等神经功能障碍[1].脑卒中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而且易复发,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一直以来,脑卒中造成的神经系统损伤修复备受关注.临床研究证实[2],给予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整体功能,促进感觉、运动等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本研究中,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笔者将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到了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4例脑卒中偏瘫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3],并经MRI或头颅CT确诊.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同意,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74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1.2 方法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锻炼,处于恢复期后给予体位摆放,肢体主动、被动训练,肌力练习,站立、坐、站、行走以及站立重心转移训练拧毛巾、刷牙、如厕、进餐、穿脱衣服等照日常生活能力练习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干预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在治疗师协助下进行任务导向性训练,上肢训练:患者取卧位,治疗师指导患者用患侧手去触摸前额部、口部及健侧肩部,嘱患者尽量伸直上肢上举,然后去触摸治疗师的手;患者取坐位,将患侧上肢放在桌面上,指导患者用拇指、前臂、手背等部位将积木推至提前设定的位置,然后用手抓住积木放在另一个提前设定的位置,在练习过程中,逐渐增加移动距离、抓握力度及物品重量,以患者能耐受为主.(2)下肢任务导向性训练:患者取仰卧位,分别进行动态桥式运动、单桥运动及双桥运动,患病下肢进行俯卧屈膝、侧卧屈膝、骨盆运动、直腿抬高、下肢内收及下肢外展等运动.根据患者病情设定运动的目标点,指导患者尽量达到所设定的目标点.(3)身体平衡任务导向性训练:身体平衡任务导向性训练:坐位平衡练习:患者取坐位,进行躯干侧屈、躯干前倾、坐位触摸、拾物、接球等活动;进行蹲起训练、低凳起坐、坐下训练、站起训练、双足交替踏板、抛接球训练、向不同方向伸手够物等练习;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手部可触摸到的距离、物体重量,并指导患者病肢与健肢同时进行训练.2组患者康复治疗每天进行1-2次,每次30-45min,每周训练5d,练习训练8周.

1.3 评价标准日常生活能力采用采用Barthel指数法(BI)进行评价[4],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FMA)评分标准进行评价[5],FMA 由17个项目组成,采取3级(0~2分)评分法,总分为3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越好;身体移动能力采用老年人移动量表(EMS)进行评价[6],满分为2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身体移动能力越好. 1.4 观察指标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X±s),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患侧上、下肢运动功能比较干预8周后,2组患者患侧上肢、下肢FMA 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上肢、下肢FMA 评分升高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身体移动能力比较干预8周后,2组患者BI、EMS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干预后BI、EMS评分升高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2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比较(X±s,分)

3 讨论

脑卒中有较高的致残率,对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造成极大制约.尽管目前在脑卒中临床治疗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由于神经细胞再生等神经功能改善方面治疗难度较大,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后临床效果欠佳,严重者日常生活能力几乎完全丧失,无法行走站立,大小便失禁,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既往研究显示[7],脑卒中偏瘫患者受损的脑部神经组织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一项动物实验研究发现[8],反复多次的强化主动训练可促进脑梗死大鼠脑皮质重组,有助于运动功能恢复.因此,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要尽快使其脑部神经组织改善或恢复,而恰当的康复治疗手段则是关键环节.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发现,虽然下肢肌力对偏瘫患者移动动作能力有明显影响,但对偏瘫患者移动动作能力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机体平衡功能,平衡功能越好,其移动动作能力越高[9].因此,本研究中对患者进行了坐位及站位平衡功能的任务导向性训练,首先进行躯干侧屈、躯干前倾等训练, 随着患者恢复逐渐开展抛接球训练、向不同方向伸手够物等训练,对患者平衡功能进行重点训练.同时,随着患者恢复并通过弹力带、沙袋等进行不同程度的阻力运动,增加患者小腿胫前肌、屈膝肌、伸髋肌、伸膝肌、屈髋肌等肌群肌力,在增强肌力的过程中,改善了肌群之间整体协调控制力,有助于患者运动功能改善.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8周后,观察组上肢FMA 评分、下肢FMA 评分、BI 评分及EMS评分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身体移动能力. 参考文献[1] 巩天玲,于红燕,吴树辉,等.三级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9C):12-14. [2] DeguchiI,HoriuchiY,HayashiT,etal.EffectsofrosuvastatinonserumlipidsandarteriosclerosisindyslipidemicpatientswithcerebralinG[ farction[J].JStrokeCerebrovascDis,2014,23(8):2007-2011.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 任惠明,袁海,王小同,等.脑的可塑性与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相关研究的[ Meta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2):182-184. 5] 王灵芝,符雅屏,田瑛.分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2):297-299. [6] 李瑞,王翔,顾则娟,等.基于功能状态的护理方案在恢复期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4,29(3):72-75. [7] 朱美红,顾旭东,时美芳,等.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7):[ 525-527. 8] 王艳,唐强,朱路文,等.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前肢运动功能及缺血区突触素和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19-323. [9] 陈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能力和负性情绪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5):702-704

论文作者:蒋为1 陈勇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4

标签:;  ;  ;  ;  ;  ;  ;  ;  

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蒋为1 陈勇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