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胆道梗阻患者的CT影像分析论文_刘涛

30例胆道梗阻患者的CT影像分析论文_刘涛

(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人民医院 四川雅安 625400)

【摘要】目的:探讨胆道梗阻患者的CT诊断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0月之间收治的30例行CT检查的胆道梗阻患者。结果:本组30例胆道梗阻患者经CT诊断后,良性病变者26例,恶性病变者4例,胆总管结石误诊为胆总管癌者1例,高位梗阻者3例,低位梗阻者27例,诊断准确率为96.67%。结论:CT检查可明确患者梗阻的部位、范围、类型与病因,准确性较高,简便安全,可作为胆道梗阻患者的首选诊断方式。

【关键词】胆道梗阻;CT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3-0121-02

胆道梗阻指的是因胆管腔阻塞或狭窄而造成的胆汁通过障碍,是以阻塞性黄疸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胆汁代谢综合征[1]。梗阻可发生于任意部位的胆管,其常见病因包括胆道结石、胆管或胰头肿瘤、炎性狭窄等。CT是胆道梗阻的首选检查,能够确定胆道梗阻是否存在、梗阻平面与范围、梗阻原因等,本文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0月之间收治的30例胆道梗阻患者,对其CT影像观察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胆道梗阻患者共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20~75岁之间,平均年龄(55.16±3.74),全部患者均行CT扫描成像。

1.2 方法

1.2.1确定有无胆道梗阻 影像的判断标准主要为肝内、外胆道扩张,其中肝总管与胆总管的扩张直径均超过1cm,并于横断面 CT图像上显示出肝门与胰头钩突间多个层面呈连续的圆形、类圆形环状的低密度影,即“环影”,持续至梗阻点;肝内胆管扩张时,门静脉分支分布呈现水样低密度线状,面向肝门区走行,至汇合增粗为止。通常情况下,肝内胆管的直径超过5mm时,即轻度扩张;直径在6~8mm之间时,即中度扩张;直径超过9mm时,即重度扩张[2]。CT诊断有无胆道梗阻的准确率为85%~97%。

1.2.2确定梗阻平面和范围 在CT图像上监测扩张与非扩张胆管间的交界点,从而明确胆道梗阻部位。胆管的直径会在移行交界处变小或消失,交界点常于薄层CT扫描时显示更佳,螺旋CT薄层扫描时更为满意,应根据周围脏器解剖定位对比扩张与非扩张胆管间的交界点,从而明确阻塞平面[3]。临床上常将胆道梗阻部位分为四段:①肝门段或肝总管段:CT图像显示一侧或两侧肝内胆管扩张,但肝外胆管无变化,胆总管与胆囊均不扩张。②胰上段梗阻:CT图像显示胆囊与胆总管扩张,且扩张的胆管“末环”没有胰腺组织围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③胰腺段梗阻:CT图像显示胆囊与胆总管扩张,且扩张的胆管“末环”围绕着胰腺组织,表示梗阻处在胰腺的胆总管段。④壶腹段梗阻:CT图像显示胆总管与胰管扩张,即“双管征”[4]。CT明确胆道梗阻平面的准确率为80%~97%。

1.2.3确定梗阻原因 ①根据梗阻发生的部位判断:肝内胆管梗阻常继发于原发肿瘤、硬化性胆管炎、感染或转移瘤;肝门区梗阻常继发于肝门区淋巴结转移、肝门区生长的肝癌、胆管癌等;肝外胰上段梗阻常因良性病变的阻塞狭窄引发,例如胆道感染、创伤、手术、硬化性胆管炎等,也可因胆管癌、十二指肠、胰、肝、胆囊、肿瘤等恶性病变的阻塞狭窄侵入所致;胆总管下段梗阻常继发于淋巴结转移、胆总管结石、胆道感染、壶腹癌、胰腺炎、胰头癌等[5]。②良、恶性胆道梗阻病变的判断:当CT图像显示移行交界处胆管直径逐渐缩小,且连续范围在1cm以上时,可作为良性病变的典型表现,例如炎性狭窄;当移行处胆管发生中断,且连续范围小于5mm时,可怀疑为恶性病变,应特别注意位于近壶腹部时胰上段的梗阻[6]。除此之外,良性病变狭窄也可发生胆管中断,例如术后等密度嵌顿性结石或胆道粘连;当患者为胆总管胆固醇性结石时,因与胆汁密度相似,密度差异不明显而不法显影,也可发生胆管中断,可用窄窗技术与薄层扫描来提升显示率。当突然中断的胆管合并淋巴结肿大或软组织肿块时,可作为恶性病变的诊断依据。CT明确胆道梗阻病因的准确率为63%~94%。

2.结果

本组30例胆道梗阻患者的CT诊断结果为:良性病变者26例:单纯性胆总管结石者11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肝内胆总管结石者4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者8例,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者2例,胆总管血肿者1例;恶性病变者4例:胆总管下段癌变者2例,未见转移的胰头癌者1例,胆囊癌合并肝总管结石者1例;高位梗阻者3例,低位梗阻者27例。其中1例胆总管结石误诊为胆总管癌,故诊断准确率为96.67%。

3.讨论

当胆道梗阻发生后,患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黄疸与胆道扩张,其出现与梗阻程度、梗阻时间有较大关联,CT检查时如发现胆道扩张,梗阻时间常在一周以上。某些长期慢性梗阻或早期梗阻患者,仅可发现肝外胆道扩张,此类CT表现常见于胆总管结石者。对于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其肝外胆管直径可达10mm,如怀疑此类患者为梗阻时,可给予其静脉注射胆囊收缩素或口服脂肪餐,并于10~15min后重新测量肝外胆管的直径,如大小不变或缩小,则为正常;如管径增大或产生疼痛,则为异常,应尽快行全面检查。胆总管阻塞患者中,有50%会出现胆囊扩张,常合并胆石症、胆囊炎等,致胆囊壁炎症、增厚、纤维化,从而丧失扩张能力,故不可将其作为胆道梗阻平面的评判依据。而恶性阻塞患者的胆囊常表现扩张,这仅表示阻塞发生于胆总管和胆囊管的交接面下,且胆囊管的汇合位置变化多样,常无法精确定位[7]。另外,胰管扩张常表示阻塞平面位于壶腹段或胰头,应注意与慢性胰腺炎的胰管扩张相区分。胆道梗阻的病因诊断准确率差异较大,通常与扫描技术、机器、病种的不同相关,其中高分辨率、小视野、薄层、动态增强CT是诊断模式中的最佳技术,对比剂量需保持充足[8]。总而言之,对胆道梗阻患者行CT检查,可明确其梗阻位置、范围、病因与类型,可为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利依据。

【参考文献】

[1]喻峰,汪翊民,代启斌,等.CT胆管成像在疑诊胆道梗阻疾病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12,27(5):520-523.

[2]任玉君,袁代清.多层螺旋CT诊断胆道梗阻性疾病68例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09(6):82-84.

[3]姜涛,夏军,李波,等.容积CT在胆道梗阻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4):48-49.

[4]陈敏蓉,丰川.胆道梗阻病变的多排螺旋CT诊疗价值探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2,13(3):146-147.

[5]姚巧林.螺旋CT在胆道梗阻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月刊,2010,39(24):1184-1185.

[6]黎永滨,王成林,谢婷婷,等.良恶性胆道梗阻的CT、MRI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1(1):57-61.

[7]黄勇,吕天甫,王庆荣,等.胆道恶性梗阻的CT影像表现[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7):228.

[8]白宏伟.CT在胆道梗阻病变中的诊断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19):65.

论文作者:刘涛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  ;  ;  ;  ;  ;  ;  ;  

30例胆道梗阻患者的CT影像分析论文_刘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