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昆仑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710043
摘要:建筑本身的实用性能和建筑外观样式成为衡量一座建筑是否完美的两项重要指标。除此之外,现代建筑业对建筑本身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假如建筑在结构设计层面出现纰漏或失误,将会严重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不但会给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甚至会威胁到业主的生命安全。因此,建筑设计单位在对一座建筑展开前期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提高对于建筑安全性方面的重视度,强化建筑安全性设计,从而为建筑安全及稳定提供有力保证,维护建筑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以及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安全隐患;建筑安全性建议;
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日益提升。在现代建筑设计领域之中,建筑本身的实用性能和建筑外观样式成为衡量一座建筑是否完美的两项重要指标。除此之外,现代建筑业对建筑本身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假如建筑在结构设计层面出现纰漏或失误,将会严重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不但会给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甚至会威胁到业主的生命安全。因此,建筑设计单位在对一座建筑展开前期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提高对于建筑安全性方面的重视度,强化建筑安全性设计,从而为建筑安全及稳定提供有力保证,维护建筑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1]。本文围绕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建筑安全性课题展开讨论,对相关领域现存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调整建议,旨在为建筑结构安全性设计工作提供参考,以下是具体的报告内容。
1 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土木工程结构的耐久度不够充分
在一些土木结构的建筑工程之中,土木结构的耐久性不足成为一个非常显著的弊病。其主要指的是在该类型的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缺乏对于建筑实际环境或相关气候等因素可能对土木工程建筑带来的侵蚀和破坏力影响做出充足的预判和评估分析[2]。而事实上,对于一个建筑来说,其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以及气候环境全部都有可能对建筑本身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影响。
1.2 安全意识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已然逐步加强了对于建筑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视程度,也有一系列相应的制度要求和规范标准陆续出台,然而在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之中,依然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建筑施工单位缺乏安全意思,不注遵循建筑安全性的相关规范标准和制度要求。这些建筑施工单位往往从降低施工成本的角度出发随意篡改建筑设计施工图,部分施工单位甚至还会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以次代好。这些行为都为建筑安全埋下了隐患,容易造成安全性事故,给建筑单位、设计单位甚至是建筑的使用者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甚至威胁到业主的生命安全。除此之外,部分结构工程师对于建筑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视度不够高,缺乏相应的安全意识,这也是导致建筑结构安全性出现问题的一大因素。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是在建筑师编制的建筑设计图纸基础上进行的,结构工程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和建筑方案的可行性。目前在我国,结构工程师群体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依然存在相当一部分资格与能力不完全符合要求的结构工程师,这些资格不足的结构工程师群体缺乏完整的理论知识,容易在学术上造成建筑结构设计的不合理,同时也存在一部分工作态度不端正的,以上这些都是导致建筑结构出现安全的重要原因。
1.3 建筑结构抗震性较弱
建筑结构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建筑对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的设计,一座建筑的抗震性能是衡量其建筑结构设计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建筑的抗震性能也与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密切关联。假如建筑的抗震性能足够高,在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时候,建筑能够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为其提供栖身之所。相反,则可能在地震灾害中倒塌直接夺走人们的生命。在实际的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中,一些结构工程师在思想意识对于抗震性的重视程度不够,把建筑结构的设计与建筑抗震性的设计分开处理,这样做容易造成建筑结构中建筑抗震性能薄弱,影响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近年来,各地地震灾害的发生频繁呈现升高的趋势,给社会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从侧面反映出了现阶段很多建筑在抗震性设计方面做的工作较差,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弱。
1.4 结构施工中偷工减料
一座建筑要从设计到施工完成,要消耗大量的施工材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建筑施工单位为了增加自身的经济效益,降低费用的支出,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擅自修改建筑结构设计图纸以减少物料的使用,或者用质量和品质较低较差的材料替代较好的材料。例如擅自减少钢筋的用量,用较薄的板材替代较厚的板材等等。这些偷工减料的行为对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性构成极大的威胁。
2、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建筑安全性的措施
2.1 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技术水平
应不断提升结构工程师群体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建筑结构的合理性提供保证,在对建筑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其主要的参与人员和技术设备都应进行一定的资格认证和评估,从而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建筑设计技术方面不断加强和升级,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建筑结构设计拓展更多创新思路,注重建筑设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3]。利用创新技术软件先进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模拟分析能力,实现建筑设计工作的优化。从建筑本身的实际功能和需求为出发点,在设计及施工的过程中,合理选择最合适的技术软件,使整个建筑结构设计趋于合理。
2.2 提高结构工程师及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结构工程师及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其所在企业的形象及竞争力存在着直接的关联。因此,在对一座建筑展开结构设计工作的时候,首先要对相关的结构工程师进行资格认定,结构工程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的结构设计能力,是保证建筑结构设计能够符合相关规范标准的重要基础,为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合理性提供有力的保障。此外,结构工程师在工作中需要始终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从而保证建筑设计的实用性能。
2.3 加强对于建筑抗震性能的设计
建筑的抗震能力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安全性能,同时,建筑结构设计的水平高低又是影响建筑抗震性能的直接因素,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在保证建筑抗震设计合理性的基础上,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才能有所保障。结构工程师应当对建筑所坐落区域历史上因地震而倒塌的案例展开调研和分析研究,找出相关建筑在地震中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以及最严重的部位,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加强设计与处理,确保建筑的抗震能力能够达标过关。与此同时,对于一些结构复杂的建筑展开设计的时候,结构工程师可通过试验法或者模拟法来模拟地震发生时的建筑能够实现抵御能力水平,实现验证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目的,假如建筑无法满足要求就需要根据情况进行设计调整。
2.4 做好建筑结构的检测和维护工作
(1)对于建筑结构的检测和维护,政府有关单位应提高重视,加大资金投入。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安全意识,使相关检测和维护工作的质量得到提升。
(2)加强培训,提高建筑结构检测和维护工作相关人员对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的认知度和重视度,确保相关建筑工程检测和维修的工作的顺利进行。
(3)政府方面要积极引导相关领域的创新和升级,在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的过程中,引导和鼓励相关人员提出技术革新方案,不断提高和加强建筑结构检测工作的效率,通过创新解决固话的矛盾问题,带动整个行业的升级和发展。除此之外,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当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广大群众对于相关工作的配合支持度。逐步对建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整改调整方案。
2.5 强化设计人员意识,遵守相关规定
现代社会对建筑的外观性和功能性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也就意味着结构工程师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和提升设计技术和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结构工程师,必须要综合考虑建筑的各方面因素,结合实际的工程情况,对建筑的各项安全性能做出针对性的设计调整。强化建筑抗震性能,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地震规律及历史建筑在地震时遭到破坏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设计,强化建筑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其承载力、抗剪切能力、抗变形能力等指标,使地震来临时,建筑的抗震能力能够有效抵御自然灾害。其次,结构工程师需要不断加强和提升建筑安全性的认知[4]。充分理解安全性对于一座建筑的重大意义。结构工程师应当认识到自己的设计充分具备足够的安全性考虑,是对整个建筑及其使用者生命财产安全负责的重要基础,结构工程师需要认清自身承载的重大责任和任务,在设计的时候,要结合各方实际因素,合理利用相关的技术软件及专业学术,提升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同时,相关的建筑施工单位也应当做好全体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加大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定期进行安全教育活动。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制度,严格按照施工图及国家相关规范、标准组织施工,确保每一项施工环节能够符合规范,从而保证建筑整体安全。
结语:
综上所述,影响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因素有很多。结构工程师的专业能力是否达标,建筑设计本身的合理性是否足够,施工单位的责任感和安全意思是否足够,建筑施工中的操作是否规范等等都会影响到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建筑安全性维系到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也关乎建筑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应不断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技术水平,加强结构工程师及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强化对于建筑抗震性能的设计,做好建筑结构的检测和维护工作。从而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军. 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建筑安全性的几点思考分析[J]. 工程技术:全文版, 2017(1):00022-00023.
[2]王鹏宇. 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如何提高建筑安全性的几点思考[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7(28):76-78.
[3]杨士豹. 关于建筑物结构安全性鉴定的几点思考[J]. 大科技, 2017(3):89-90.
[4]王慧荣, 刘勇. 对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J]. 精品, 2016(6):22-23.
论文作者:姚九良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9
标签:建筑论文; 安全性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结构设计论文; 结构论文; 工程师论文; 能力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