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探析论文_王鈜立,张静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探析论文_王鈜立,张静

天津振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

摘要:实现水利水电区域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的规划分析工作。进而避免因为水利水电项目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同时确保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功能得到发挥,实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水利水电;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引言

我国自大力开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以来不仅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力度,也提高了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技术研发,使目前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在水利水电工程大力发展为我国资源紧张局势实现有效缓解的同时,因部分工程开发方案或施工过程的不合理现象对环境产生的损害仍然存在,因此当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任务是既要保证继续加强工程建设,又要保证以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发展为前提。

一、水电工程之于生态的积极作用

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是新中国成立后保证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水利水电工程具有以下方面的优势:(1)拦蓄洪水,降低洪水对下游的破坏是水利水电工程的首要目的,也是最大的作用。在水库、大坝的作用下,枯水期河流流量可以得到保证;同时,也降低了洪水期洪涝灾害造成的破坏。降低了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此外,还给人们提供了饮用水来源,保证了农业灌溉用水,保障工农业的正常生产。(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水力发电。在化石燃料过度使用的今天,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提倡和青睐。水电作为清洁能源的一种,开发使用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相比于化石能源,水电能源所产生的污染更小,还可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温室效应,降低酸雨发生的频率和危害。

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通常来说,大气环流控制着一个地区的气候状况。但是在水利水电工程修建之后,这个情况就会被改变。例如,水库或者灌溉工程会改变原有的地貌特征,将陆地变为水面,增加了局部地区的空气湿度,因此会影响这个地区的降水、气温等气候条件。水库在太阳光的作用下,蒸发量增加,将会导致库区的降雨量增加。降雨的分布发生改变。在水库低温效应的影响下,库区外围的降水量也会增加。降水量的时间分布也会发生改变。夏季库区温度较低,气流活动稳定,降水量会有所减少;冬季库区温度略暖,气流活动较强,造成降雨量增加。

水库建成后,库区的下垫面由陆面变为水面,与空气间的能量交换方式和强度均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气温发生变化,年平均气温略有升高。

2、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

其基本原因是在河流上建坝,阻断天然河道的流通,导致河道的流态发生变化,进而引发河口和河流的全部流域的水又特征发生改变。在这个基础上,河流中泥沙对于河势、河床、河口和整个河道的影响,从技术管理角度讲,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其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比如三门峡水利枢纽的泥沙问题,就是因为水利水电工程拦水坝的建设,改变了河流的原有走向,导致坝址上游河道泥沙淤积。

3、对于动植物的影响

首先,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的水库淹没区以及工程建筑会对陆地上的动植物造成直接的破坏,同时由于局部气候发生了变化以及土壤的盐碱化、沼泽化也会对所在区域的动植物种类结构造成影响。而且一般情况下,水利水电项目建设之后会造成水体中可溶盐分以及氮、磷含量的增加,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影响水生生物。此外,水利水电项目建设的造成还会形成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的中断,鱼类的生存环境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导致鱼类死亡率的降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项目所在地的地质条件产生影响,如果在施工过程中保护措施处理不当,还会造成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必然会存在大量的土石方开挖以及削坡等工程施工内容,所以会带来水利水电工程区域的土层裸露或者是废弃土方堆积等问题的发生。此外,大型水利水电项目在水库蓄水之后还存在着诱发地震、产生滑塌以及水库渗漏等一系列的地质风险问题。

三、实现水利水电工程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1、做好规划设计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费时又耗资巨大的工程,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科学规划、设计和选址,从总体上看,注重细节,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护生态环境,既保证水利工程质量也必须保持生态平衡,组织专家团队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彻底的严格的考察评估,对于施工过程中及水利水电工程建成运行后的问题进行科学的预见,最终总结出施工及后期产生的难点,在进行逐步的攻克,完善设计方案,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督、审查力度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及质量,达到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

2、严格控制施工过程的生态保护标准

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中会由于噪声、粉尘、废水、废气等对环境产生直接破坏,而这种破坏也是最为明显的,在项目进行施工前就应当建立起完善的生态保护规划及标准,保证每一个施工环境的废物排放得到有效处理,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3、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为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方案提供依据,能预测项目可能对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防治措施。水利水电工程经济建设、水电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必须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准绳。目前虽然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已初步建立,但可操作性、公众参与等方面还很不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处理好水污染问题

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中,由于会对河道的流量、流速以及河道水体产生各种物理以及化学的影响,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对河道、水体进行治理,以免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可以对河道的宽度、河道的流向以及河道中的水生物进行调整,来缓解环境问题的恶化。同时在水利水电项目建设中,对于土石方开挖工程施工后,应该及时补充绿化,避免由于降雨或者是水流冲刷,造成水土流失以及山体滑坡等问题的发生。此外,由于在工程项目建设期间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对于这些废水,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各种废水经过处理不会带来污染问题后方可排放。

5、严格按照环保先行的理念开展施工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施工期间,是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因此在项目建设施工阶段,应该尽可能的采取各种环保施工技术措施,在施工材料的选择上也一定选择无污染,对于动植物生存影响较小的材料。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及时的开展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如果出现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应该及时的采取纠正措施,特别是对于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然以及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的施工问题,必须及时的予以处理,将施工作业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结语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在人类自觉与不自觉的过程中发生了改变,其内部的食物链受到打破,食物链的破坏会导致生态平衡失调,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受到威胁。因此在兴修水利工程设施的时候,对工程的设计及建设都要在专业知道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在工程选址、设计、规划、施工等各个环节,把生态系统的保护放在需要考虑的问题上来,最终确定一个既能满足水利工程的功能发挥,又能保护生态系统不被破坏的良性循环的设计方案,使水利工程真正成为绿色工程。

参考文献

【1】黄振平.浅析水电工程的环境制约性因素[J].中国农业信息,2014,01:179.

【2】滕龙.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3】辛玮琰.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哲学思考[D].天津大学,2012.

论文作者:王鈜立,张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0

标签:;  ;  ;  ;  ;  ;  ;  ;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探析论文_王鈜立,张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