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零四医院 山东 威海 264200
【摘要】目的 对口腔科护士的职业感染存在的隐患进行分析,并总结相应的防护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 结合本院口腔科实际情况对实际工作中的常见的感染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加强消毒工作及各仪器的检测工作。结果 作出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有效的降低了医院的感染率,在采取防护措施后未出现护士的感染现象。结论 为了降低医院的感染率,减少对口腔科护士身体健康的威胁,要及时严格的采取消毒等针对性措施,加以防护,切实的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提升护士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职业感染;病原生物;防护意识;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R511.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018(2015)11-287-01
随着口腔科诊疗项目的逐渐增多,口腔诊疗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越来越引起医疗工作者的注意,这主要因为口腔科本来就是交叉感染比较严重的科室,护士在工作中接触的都是带病菌的唾液、血液等,医疗器械往往都非常的锋利,一旦发生不小心的刺伤和划伤,护士就容易的受到细菌的感染,另外,护士还担负着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工作,消毒灭菌不彻底也会直接造成院内感染和疾病传播[1]。因此,要全面的降低感染率,防止护士职业感染的发生,就要及时的对感染隐患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一、引发职业感染的因素分析
1.病原生物感染因素
口腔科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接触最多的是病人的血液、唾液,而这期间就可能受到病原生物的感染,现阶段了解到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主要有HIV,HBV,HCV这几种病毒,都是通过血液进行传播。另外,护士负责对器械的清洗消毒和传递,在这一过程中又很容易发生疾病的传播。数据显示,我国患有乙肝的人数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乙肝患者中唾液中H BsAg阳性率高达50%~60%,如果护士在工作期间接触到这类乙肝患者的唾液和血液,就有极大可能受到病毒的感染[2],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医护人员必须采取严格的预防措施来保证不被感染,保证自身的身体安全。
2.存在于机械等方面的潜在因素
口腔科消毒室护士在对使用的器械进行消毒时,很有可能被这些器械,如镊子、探针、拔髓针、洗髓针、扩大针等刺伤,由于这些器械可能接触过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唾液、血液等,所以就会增加护士感染的几率。相关研究结果提示,护士受到针刺伤的可能性大约为80%,受到血源性传染污染的针头刺伤的可能性大约为60%。由此可见,护士在日常的工作中存在着很大的潜在危险因素,应对护士做好一定的防护工作增强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以降低职业感染几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各种消毒液的应用
在消毒的过程中,口腔科护士经常使用过氧乙酸、含氯消毒液、戊二醛对地面、物品、空气、桌面进行消毒,在应用的过程中会引发医护人员产生不同的机体损害,其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从而对医护人员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
二、采取的具体防护措施
1.采取定时的知识培训,增强护士防护意识
对医护人员进行预防感染知识的培训,增强医护人员自身的防护意识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根据医护人员的工作要点定期进行防护知识培训,指导其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及操作规程。通过严格的培训使护士掌握多种防护技巧,强化护士的防护意识提高护士的职业防护能力,确保医疗安全。
2.加强医护人员个体
为了降低护士的职业感染和院内感染率,应增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口腔医务人员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必要时佩戴防护眼镜,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及其他感染。还要分类处理和存放回收的污染物品,集中浸泡使用过的锐利器械,以免因此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另外,如果发生口腔医务人员不慎被患者咬伤和被污染的利器刺伤皮肤、手指这类意外的发生,最易被感染性病原体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感染,引起相应的感染性疾病。口腔科护士应及时给予以及时的处理及防护,应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长时间彻底冲洗;若发生皮肤黏膜针刺伤、咬伤等出血性损伤,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部位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然后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在采用碘伏、乙醇、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消毒创面,包扎处理。口腔医务人员应提高自身抵抗力,定期检测血液、注射乙肝疫苗等,应严格安全防护,对可疑患者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切断感染源。
3.提高重视程度,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按照操作规程,将口腔科操作区域分为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及时收回使用过的锐利器械和治疗盘,以免因锐利器械受到损伤。在对患者进行操作的时候,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进行操作,要做好相应的防护,尤其要注意不要被受到污染的锐器刺伤。如果不小心被受到污染的锐器刺伤,要马上将伤口中的血液挤出来,马上采用肥皂水和清水对其进行冲洗,采用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有需要的时候,到外科对伤口进行处理,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及时将具体情况反映给院内感染科,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院内感染。实践提示,只有提高护士对HIV,HBV,HCV的高度重视,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感染的发生,从而保证护士在工作中的健康与安全。
4.加强各种监测,降低院内感染率
①化学监测:对各种器械包、纱布、棉球等储物容器贴有灭菌指示卡或3m胶带灭菌后看有无变色;②生物监测:用热耐受力较强的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对高压灭菌器每月定期进行生物监测确定灭菌效果确保医疗安全实施;③使用的物品严格标明开启时间;④质量控制组随时检查、评估,发现问题随时修改并落实,对各种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三、结语
对口腔科采取感染预防和控制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工作,但也是保证医护人员人身安全和控制病菌感染的必要工作,因此,医院要针对此项工作展开长期的管理,降低职业感染率和院内感染发生率。把好口腔各种器械的消毒灭菌、空气环境及物品表面消毒、医务人员手的清洗消毒和个体防护这几个重要的关键点,提高口腔科护士对控制医院感染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自我的防护意识和专业知识,对有可能发生发生传染环节进行严格的把控,扎实的做好每个制度的落实,才能真正的控制口腔科护士职业感染率的下降,确保患者的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瞿红云,董林,向启君,汪新玲.口腔科消毒室医院感染控制管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1,23:169-170.
[2]贺佩兰,林慧,黄雁虹.口腔科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9,05:4-5.
论文作者:宋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1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5
标签:护士论文; 口腔科论文; 防护论文; 感染率论文; 医护人员论文; 措施论文; 工作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1月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