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的起源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资源论文,起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信息资源管理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对此,研究者依然见仁见智,持“管理哲学说”有之,持“系统方法说”有之,持“管理过程说”有之,持“管理活动说”亦有之。美国信息资源管理学家马尔香(Marchand,Ponald A.)和克雷斯莱因(Kresslein,John C.)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对改进组织的生产率和效力(effectireress )有独特认识的管理哲学。”[1]史密斯和梅德利也持类似的观点, 他们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比管理信息系统复杂得多,它可能被认为是整合所有学科、电子通信和商业过程的一种管理哲学。”[2] ——此即“管理哲学说”。但同样是美国的信息资源管理学家,里克斯(Ricks,BettyR.)和高(Gow,Kay F.)则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这一重要的组织资源而实施规划、组织、用人、指挥、控制的系统方法。”[3]——里克斯和高的观点可称为“系统方法说”。 信息资源管理在英国等同于信息管理, 英国信息管理学家马丁( Martin,William John)认为:“信息管理就是与信息相关的计划、预算、 组织、指挥、培训和控制过程。”[4] 美国的史密斯和梅德利也认为:“在第一层次,……信息资源管理就其本质是一种指导哲学。在第二层次,信息资源管理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服务包括信息传播、办公系统、记录管理、图书馆功能,技术规划等统一起来,并从而由一种哲学演变为一种管理过程。”[5]霍顿也持类似的“管理过程说”。 而另外两位英国的信息资源管理学家博蒙特(Beaument,John
R.)
和萨瑟兰(Sutherland,Ewan)则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集合名词, 它包括所有能够确保信息利用的管理活动。”[6] ——博蒙特和萨瑟兰的观点可称为“管理活动说”。然而,信息资源管理究竟是一种管理哲学、一种系统方法、一个管理过程,还是一种管理活动呢?
全面地分析,上述各种观点都有独特的视角,都从某个侧面概括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在本质,当然,其中的每一种观点都有欠全面。我们认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是一种人类管理活动,管理哲学是这种活动的升华同时又是这种活动的指南,系统方法是这种活动的规则和实施程序,管理过程则是这种活动在某一社会组织内部的具体体现。需要说明,虽然马丁认为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管理没有什么区别,但在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研究领域,这两个术语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其中最根本的差别在于信息资源管理以“信息资源”为逻辑起点,信息管理则以“社会信息”为逻辑起点。
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信息资源管理一般被认为是一个集成领域,是由多种人类信息活动所整合而成的特殊形式的管理活动。霍顿指出,“信息资源管理融合了诸如管理信息系统、记录管理、自动数据处理、电子通讯网络等不同的信息技术和学科;”[7] 马丁则认为信息管理的范围广及数据处理、文字处理、电子通信、文书和记录管理、图书馆和情报中心、办公系统、外向型信息服务、所有与信息有关的经费控制活动;”[8] 马尔香和克雷斯莱因又进一步将信息资源管理分为7个模块, 即数据处理、电子通讯、文书和记录管理、图书馆和技术情报中心、办公系统研究和统计信息管理、信息服务或公共信息机构,[9]等等。可见, 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覆盖面相当广的集成概念,其中的任何一种信息活动若单独而论,则既可称之为信息资源管理——因为它是信息资源管理的组成部分,也不可称之为信息资源管理——因为只有多种信息活动有机融合的整体才是信息资源管理。换一个角度,我们还可以将一体化的信息资源管理划分为过程管理、 网络管理和宏观调控管理三个层次(详见第2节),相对于前述的平面分割,这可以说是一种立体划分。
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规范的社会活动,它通常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必须认识到信息是一种组织资源。 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确保一个组织在信息资源方面的投资能够以最佳的方式运作,这就要求有关人员必须将信息视作一种宝贵的资源,并视信息资源共享为一种规则而不是例外;(2)在利用信息资源和技术时, 必须保证职责分明、一以贯之,也就是说,要明确规定谁管理这些资源、谁利用这些资源、彼此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如何确保合作与资源共享等内容;(3)业务规划与信息资源规划必须紧密地联系起来。 信息资源管理的许多活动领域从前都主要是依赖于用户需求的被动的辅助部门,随着信息资源管理的进化,它与最高层的战略规划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种趋势最终形成了一种规则;(4)必须对信息技术实施集成管理。 信息技术的集成管理是实现信息资源管理内部融合的前提,是在新技术环境下提高潜在生产率的必要条件,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的集成优势的管理保证;(5)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质量、 改进信息利用和促使信息增值是一个组织的战略目标。对于一个组织而言,主要的战略目标不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或实现办公现代化,这些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信息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成为有效的信息处理者和决策者,从而有效地提高每个人和整个组织的生产率。
信息资源管理也是在社会大环境中进行的,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制约因素有:(1)观念的制约。对于信息资源管理, 通常有两种不正确的认识:其一认为人类不可能真正地管理信息,其二认为信息资源管理会导致对信息的垄断和滥用。针对前一种观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的问题不是能否管理而是如何更好地管理的问题;针对后一种观念,人类将会借助政策、法律等手段加以解决。当然,如何使信息更易于利用和为全人类所共享还是有待解决的问题。(2)方法论的制约。 如何测度和评价信息的真正价值?这还是有待解决的方法论问题。正是因为所有形式的信息利用还不能精确地量化和测度,所以信息资源管理从整体上而言还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活动。(3)政策因素的制约。 在实施信息资源管理时,切切不要忽略一个教训:信息就是权力。引入信息资源管理将意味着一个组织原有的程序、政策、过程和结构都要发生变化,这就必然遭致部分人的反对,处理不好就会触礁搁浅。(4 )结构和功能因素的制约。信息资源管理的实施将打破一个组织原有结构和功能的均衡,为稳妥起见,组织的决策管理人员可能会放慢调整的步伐,但事实表明,忽视信息资源管理的公司和政府部门终将在未来的岁月中付出昂贵的代价。(5)法律因素的制约。 法律因素的制约作用一方面表现为法律不健全,无法可依;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法律具有副作用,譬如,版权法诚然保护了著作人的权利,但也给用户带来了诸多不便。(6 )财政因素的制约,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据的信息资源管理是需要大量投入的管理活动,但不幸的是,每当发生财政危机时这可是最容易被裁削的部门。(7)人员因素的制约。 信息资源管理的实施一方面易于导致部分人员失业或难以适从,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所需人才的紧缺,这双重人员压力也是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限制因素。[10]
2 信息资源管理的源起
一般地讲,信息资源管理产生的先决条件是“信息资源”的形成,根据有关信息资源定义[11],信息资源早已有之,但为什么说信息资源管理直到20世纪中期才出现呢?这里涉及一个观念问题,也就是说,尽管信息资源随着人类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形成已经产生并广为流传,但人们并没有自觉地有意识地将它视作一种资源,只有当信息资源量的积累发展到一个临界点,人们的认识才可能发生质的变化,这可以称作信息资源管理生成的观念条件。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信息资源管理的生成是多种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仅有信息资源量的积累是不够的,这种量的积累还需要其它因素的推动和刺激;当然,这些激发因素很多,但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综合性的信息系统技术和网络技术,这些技术不仅促成了人类观念的质变,而且还直接促成了各类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集成发展,这可以称作信息资源管理生成的技术条件。而一旦具备了观念条件和技术条件,信息资源管理就必然会在某个生长点上生成,以史实而论,信息资源管理最早的生成领域是政府部门的文书管理领域和工商行业的企业管理领域,这可以称作信息资源管理生成的实践条件。总而言之,信息资源管理生成的观念条件、技术条件和实践条件是互为相关的,只有同时具备了这3个条件, 信息资源管理才会形成与发展。
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到20世纪中期,现代管理科学最为发达的美国已初步具备了上述3种条件,这样,信息资源管理就开始萌芽和发育,而其最早的生长领域就是美国政府部门的文书管理领域。美国各政府部门向来有重视文书管理的传统,本世纪初开始的地方政府一体化和国际化进程,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临时增设的各种机构,导致了文书数量和文书管理成本的激增,对此,美国政府运用了行政和立法双管齐下的办法实施整治,其结果却意外地促成了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
早在1942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联邦报告法案》,这是第一个控制文书的联邦政策,其目的是设法减轻公众的统计报告负担、减少报告中不必要的重复,最大限度地利用来自公众的信息。1947年,联邦政府成立了“政府行政分支机构重建委员会”,由胡佛任主席,该委员会也称作“第一届胡佛委员会”,它在1948年~1949年的存在期间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其中的《联邦记录法案》于1950年获国会通过,该法案涉及与联邦记录的生产和维持有关的标准、程序和技术等的发展与改进问题。1953年,“第二届胡佛委员会”宣告成立,该委员会就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调查,并据此制定了一个适应于各级政府的记录管理计划,责成每个机构对怎样削减文书进行评估。在此后20年中,美国政府还制订了许多与联邦文书管理有关的法案,其中,以1966年颁布的《信息自由法案》最为知名,它规定任何人都有权利用联邦政府部门的记录,同时还授权公开这些记录。1975~1977年,美国政府再次成立了“联邦文书委员会”,该委员会由联邦和各州的政府官员以及来自商界、劳工界和顾客群体的代表组成,著名的信息资源管理学家霍顿就是该委员会的成员。在为期两年的工作期间,该委员会准备了36份独立的报告并提出了近800个改进文书管理的建议。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该委员会第一次认识到,应该强调对联邦记录和文献中的数据和信息内容进行管理,他们据此发展了适合政府行政管理的信息资源管理战略,并通过1980年颁布的《文书削减法》得以肯定和传播。《文书削减法》是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里程牌,是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形成的标志,它与配套建立的管理和预算办公室(DMB )一道确保了信息资源管理在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实施。[12]
回顾从文书管理到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可以发现,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紧密结合的过程。首先是文书数量和文书管理成本的激增导致了“实践危机”,而为了解决这种危机又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从事研究,理论研究的成果再应用于实践,如此螺旋式的发展和多次升华,终于铸就了全新的信息资源管理。当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马尔香和克雷斯莱因曾谈到,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政府部门发生了4种主要变化,“第一, 许多政府(和商业)组织为了实施战略规划和操作已用数据处理、办公自动化、通信技术等方面的集成管理取代了对这些技术的垂直管理和控制;第二,由于各种组织变得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内部利用,它们也更加关注信息技术规划在组织的战略规划中的整合应用;第三,设计多功能办公自动化网络的需求对于数据处理、通信、办公室管理、文书管理等方面的跨领域利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第四,许多组织在信息技术方面增加的投资要求最高管理层更多地介入对信息技术利用的监督。”[13]而由于这些变化,信息管理功能的战略目标也发生了转移,其关注的焦点不再是文书或记录的物理控制,它更注重将信息视作组织的关键资源,而这种资源如同人事、材料、资本等战略资源一样,是组织获取成功的重要保证。可见,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积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文书管理这一特定领域相结合的产物。
企业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又一生成领域。作为一种理论思想,信息资源管理是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从科学管理到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演变过程,是管理重心从物的管理到人本管理再到信息资源管理的变化过程。具体地讲,信息资源管理在管理领域生成的背景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1 )全球经济和市场的影响。由于现代通信技术和新型交通工具的发展,许多企业由地方性公司扩展为遍布全球的跨国公司,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扩展要求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2)竞争态势的形成。 为了适应全球市场的竞争,现代企业多采用多样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以石油起家的企业现在可能投资经营箱包、农场、食品包装、轮船制造和修理、汽车零件生产以及其它产品和服务,而要经营这样的企业就离不开计算机信息资源的管理;(3)组织机构平面化发展趋势的要求。韦伯(Weber,max )的金字塔结构在现代社会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反功能,为此,许多现代企业借助于信息技术大力缩减管理层次,缩短组织内部操作层与决策层之间的通道,以期提高信息交流效率并鼓励工人参与决策制定过程,现代企业这种平面结构的运行是由信息资源管理所支持的。(4 )新技术的推动作用。管理方法和理论的演进是与新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许多管理工作实现了自动化处理并因此而改变了工人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方式,更多的工人变成了白领工人,他们与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开始趋同——都是以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为主要内容,这样,传统的管理也就开始演变为信息资源管理。[14]。
信息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领域的生成具有更多的技术色彩。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压力,企业对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更为敏感和积极;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所具备的优势,它也有条件有能力引进和开发最新的技术。一般认为,信息资源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经历了数据处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和信息资源管理本身等4个阶段, 而信息资源管理正是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的产物。
3 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阶段
信息资源管理源于何时?其发展阶段怎样划分?学术界目前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尚不一致,前述“20世纪中期起源说”仅是我们的观点。就信息资源管理的发源国——美国信息资源管理学家的观点而言,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是马尔香和克雷斯莱因的“四阶段说”,二是史密斯和梅德利的“五阶段说。”
马尔香和克雷斯莱因认为信息资源管理始于19世纪末期,从那时起到20世纪90年代,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大约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期—20世纪50年代末期):信息的物理控制
第二阶段(60年代—70年代中期):自动化技术的管理
第三阶段(70年代中期—80年代):信息资源管理
第四阶段(90年代):知识管理
马尔香和克雷斯莱因还详细地论述了每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并就每个阶段的推动力量、战略目标、基本技术、管理方法、组织状态等因素进行了比较(见表1)。[15] 史密斯和梅德利则认为信息资源管理始于20世纪30年代,其标志是穿孔卡片会计系统的广泛使用。从30年代起,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5个阶段,即:
第一阶段:数据处理
第二阶段:信息系统
第三阶段:管理信息系统
第四阶段:终端用户及其战略影响
第五阶段:信息资源管理
史密斯和梅德利在具体论述时没有谈时间的分期,估计各个阶段的持续时间与该阶段占主导地位的信息技术的持续时间相仿。史密斯和梅德利也从系统类型等几个方面对5 个发展阶段做了比较(见表2), [16]但远不如马尔香和克雷斯莱因的比较详细。
事实上,信息资源管理分期的不同关键在于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解不同。比较马尔香和克雷斯莱因的“四阶段说”与史密斯和梅德利的“五阶段说”,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分期的主导标准,不同之处在于它们考察的领域不同——马尔香和克雷斯莱因所考察的是信息技术在政府部门信息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史密斯和梅德利所考察的是信息系统自身的发展及其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但无论“四阶段说”还是“五个阶段说”,其中都内含着一个“信息资源管理阶段”,而且双方对“信息资源管理阶段”起始时间——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认识是一致的,这也说明“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毕竟不同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活动,在各种信息活动或信息系统完成整合过程之前实质上并不存在所谓的信息资源管理,为此,我们可以将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
表1
推动力量
战略目标 基本技术
第一阶
商业与政府 程序效率和
纸张,打字机,电
段:信组织的增长 物理控制 话,文件柜,制表
息的物
和多样化 机,缩微胶卷
理控制
远距离管理
管理方法
组织状态
第一阶
文书管理监管和中低
段:信记录/报告管理
水平的管理
息的物
通信管理 邮件管理 分化、扩散
理控制
指令和指示管理 的协作
重要记录的保护
办公室设计和陈设
推动力量
战略目标 基本技术
第二阶
数据处理技术效率和第2代/第3代计算机
段:自电子通信和 控制 电子复印机
动化技
办公系统的独立的组合式文字处
术的管
独立发展和理机
理
改进 语音通信的改进
"技术搜寻利用"是操
作技术管理的主导状
态
第三阶
数据处理、 信息、技术分布式数据处理
段:信电子通信和 的集成管理(语音/数据)集成通
息资源
办公自动化 视信息为一信网络多功能工作
管理 系统的聚合 种战略资源站(包括数据处理、
文字处理、电子函
件、时间管理、个
人计算机等)
个人计算机
第四阶 信息技术越
信息资源的专家系统成基于知识
段:知
来越变化地
物质/技术管
的系统
识管理 渗入公司每
理与决策层、 决策支持系统
一层次的操
管理层和操办公智能系统
作和管理决
作层的信息
策制订过程
管理的整合
中
管理方法 组织状态
第二阶 集中的数据处理部门的 中级水平管
段:自
出现 理 分化,
动化技 电子通信协作者和管理 不合作
术的管 者的出现 认为手工信
理 文字处理中心和独立的 息管理不同
工作站的出现 于自动化管
复制中心和独立单元的 理
出现 信息技术用
户和提供者
之间存在分
歧
第三阶 传统资源管理技术(如
中高水平的
段:信
规划、成本核算等)的
管理
息资源 应用
管理信息技术的水平管理
商业规划和信息资源规
划的密切联系
第四阶 信息利用和价值与信息 管理知识资
段:知
技术的集成原已成为所
识管理 内部和外部信息处理的 有管理层次
集成 所采给的管
信息规划和商业规划的 理哲学的基
紧密联系 本部分
表2
数据处理信息系统
系统类型
有限的财务系统 财务和操作系统
计算机信息系
非正式的督察中 受过计算机训练
统管理者类型
者
用户角色
信息处理者 项目参与者
技术重点
批处理 应用
信息存贮技术
穿孔卡片磁盘
管理信息系统 终端用户
系统类型
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集成系统
计算机信息系
受过管理训练者 有广泛基础的公
统管理者类型
司
用户角色
项目管理者 小型系统建立者
技术重点
数据库/应用集成 第四代语言
信息存贮技术
随机存取/数据库 数据管理/第4代
语言
信息资源管理
系统类型
专家系统/战略
系统
计算机信息系
主管阶层
统管理者类型
用户角色
全面的合作者
技术重点
第五代系统
信息存贮技术
光盘/超级芯片
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信息资源管理的萌芽时期
第二阶段(70年代中期—80年代末期):信息资源管理的形成时期
第三阶段(90年代):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时期
信息资源管理产生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这决不是历史的偶然。美国是现代管理科学最为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最快的国家,这两方面的因素在两个对信息管理工作最敏感、最需要的领域(政府部门和工商管理)实现聚合,便出现了信息资源管理。而美国又是当代国际社会的中心,美国所形成的理论思想很容易通过现代传播媒介和世界各地的求学者传播开来。以信息资源管理思想和理论的传播而言,其出现伊始(80年代初期)就传入同语种的英国并在那里形成了“信息管理理论”,此后,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或直接由美国传向世界各地,或间接地由英国传入欧洲再传向世界各地。到80年代末期,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已成为世界化潮流,据我们所掌握的资料,美国和英国可谓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世界中心,这两个国家出版的有关学术专著数量多、影响大[17],仅霍顿一人在80年代就撰写或参编了10本相关著作;此外,欧洲有法国学者贝尔泰和梅古罗夫所著的《信息管理》[18]和德国学者施特勒特曼(Stroetmann,KalrA.)的“信息管理理论”[19],亚洲有日本学者山田进所著的《情报资源管理概论》[20]以及中国学者撰写的各种论著[21],非洲有赞比亚学者伦都(Lundu,Mauricec.)所撰写的论文“Information resourcemanagement for rural communities in Zambia:implications fornational information policy formulation,”[22]中南美洲有墨西哥学者阿森西奥(Margarita
Almada
deAscencio )所撰写的“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an academic environment”,[23] 等等。进入90年代之后,由于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变化,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实践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信息资源管理与因特网同时成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现代观念。
4 90年代的信息资源管理
到目前为止,90年代已走过了7个年头, 当我们回顾这一段履路历程时,我们发现,90年代初英国信息管理学者多塞特(Dossctt,patti)在“Inform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mineties ”[24]一文中所做的推断大多都已成为现实,为此,我们将该文的精要摘录出来,供有关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参考。
信息管理(也就是信息资源管理)这一术语意味着信息如同人力、材料和金钱一样是一种需要加以管理的资源,它是一个概念而不是一种职业禁区,它是一种超领域(multi-disciplinary)的活动, 它也常常跨越部门的界限。在一个组织内部,信息管理功能的形式和种类很多,诸如会计、数据处理人员、电子通信工程师、人事官员、计算机程序员、市场营销专家、战略规划者以及记录管理者、档案馆员、图书馆员和情报专家等等,都是这些功能的执行者。在网络环境中,上述人员既是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又是信息资源的主要用户,同时还是不同程度的信息资源管理者。而将这些功能聚合起来实现集成,就会形成一个组织的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该部门的负责人也称为信息主管(Chief
Information Offcer CIO),这是90年代国际性大公司中风行一时的管理职位。
从一个组织的角度来认识,有效的信息资源管理依赖于所有不同功能之间的理解与交流:每个功能都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但在现实中,不同功能之间常常戒备森严而殊少合作,信息技术也常常被视为所有信息管理问题的答案。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计算机是一种工具”的观念将会广为人们接受,信息技术的利用也将成为一种程序和惯例,其神秘将不复存在,而这些又意味着对技术的痴迷将让位于对信息技术所载带的信息和数据管理的关注。事实上,这正是90年代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早在80年代,人们已形成一种意识:信息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武器。这种意识说明人们已认识到产生于组织外部的信息的重要性。一个发育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如果只能传送内部信息,那么无论它多么复杂,都不足以满足组织的需求,好的信息系统必须能够通过开发外部信息源来掌握产业和竞争活动的线索,而内部和外部信息系统的整合将是90年代信息管理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因特网及其形形色色的网络工具正是实现这种整合的必要前提。
90年代的终端用户不仅需与内部信息源直接联通,而且也需要与他们所需的外部信息源直接联通,在因特网环境中,提供这种内部和外部信息源的多功能联通是比较简单的,多塞特在这方面的预测显然较为保守,他认为,通过局域网或广域网实现多功能联通要到下个世纪才会普及。
新技术的应用也改变了信息传递和存储的格局。纸张和缩微胶卷依然是常见的信息存储和传递载体,CD—ROM 的流行则为联机数据库的利用提供了替代品。现在同样的信息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提供利用,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又增加了利用:用户仅仅决定他所需检索的数据库是不够的,他还需比较几个主机的优缺点,选择CD—ROM的不同版本、 选择适用的界面和选择所需的信息传递方式(如联机打印、脱机打印、电子函件等),等等。
90年代对情报专家的传统技能如信息的采集、组织、控制、分析、评价和传播技能还有广泛的需求。图书馆员和情报专家的前景是光明的,他们将能够为组织未来迅速和健康的发展做出实际的公认的贡献,为此,他们也将获得相应的回报。对于那些渴望升迁的人们,由于信息资源管理功能的集成,获取组织中的高级职位已无障碍可言。然而,图书馆员和情报专家并不是机会的唯一候选人,竞争是无处不在的。如前所述,信息管理不是一个职业禁区,但这种观念在计算机、电子通信、市场营销、计划等领域依然存在,这些领域在所有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中都具有特别的优势。所以,图书馆和情报单位在评价自己的竞争地位时,首先必须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弱点,这种分析包括职业和个人两个层次。作为一种职业,图书情报部门的优势在于它们所拥有的关于信息源的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劣势则在于它们的形象不明确,有时甚至被视为信息与用户之间的障碍。从个人的角度分析,图书情报人员的优势在于拥有各种传统的信息管理技能,但他们对技术进展所知较少,也不是职业管理者,而利用机会既需要信息技能也需要管理技能和技术技能。
90年代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沿着集成信息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因特网的轨迹发展的,它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技术色彩,当然,这种技术色彩从根本上是不会消失的,因为信息技术尤其是应用型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可以肯定,随着因特网走入更多人们的生活,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技术中心论”必然会失去其耀眼的光环,信息资源及其管理将无可争辨地成为新时代的主角。
标签: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 过程管理论文; 政府信息公开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信息集成论文; 数据处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