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生产应重视质量目标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生产论文,重视论文,目标论文,质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谷物、肉类和渔业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已稳居世界首位,用占世界7%的耕地, 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在喜悦之余,我们必须正视另一种忧虑,我国以增加供给为目标的农业生产,在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已开始暴露出过去短缺经济环境下掩盖住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其中农业整体质量引发的农业增产不增收已发展成制约农业生产的又一主要因素。质量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必须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1 农业市场环境的变化,呼唤农业质量目标定位
1.1 农产品供需状况的变化,给我国农业提出了质量命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环境大致发生了两次变化。一次是始于80年代中期由供给总量性短缺向供给结构性短缺转变;另一次是近年来的由结构性短缺向结构性短缺与结构性过剩并存转变。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并存,且逐步向买方市场过渡。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铁定规律已不复存在。买方市场的开始出现、城镇居对农产品选择性消费趋势的形成,给我国农业生产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即如何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和安排农业生产,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农产品多样性、高质量的需要,有效解决主要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品种性、地区性、季节性不对应问题。这个命题给农业生产提出了质与量的双重要求。
1.2 我国农产品市场国际竞争的初步展开, 敲响了农业生产质量的警钟
近年来,在我国农产品市场开始出现以水果为主的部分农产品滞销的同时,却还有另一种现象: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商店,甚至路边摊点,在内陆省市的大型超市的货柜中,基本上都可看到种类繁多的洋水果、洋米、洋肉制品、洋乳制品等进口农产品,这些产品自80年代开始进入我国沿海地区市场以来,以惊人的速度向内地市场扩展。价格几倍甚至十几倍高于国内同类产品的洋农产品,之所以能在中国找到市场并日渐畅销起来,大都是因为其具有优良的内在品质、漂亮一致的产品外观、珍稀的品种、精美合适的产品包装。洋农产品的这些优点正对应着我国农业生产重数量轻质量、重生产轻加工、不包装或大包装、不耐贮运、不适应上超市货柜等缺陷,填补了国内极少生产的中高档优质、深加工农产品的品种空缺,迎合了生活水平较高的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市居民对农产品以质量和便利为取向的消费。必须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农业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在我国尚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的情况下,我国中高档农产品市场的国际竞争已悄然展开,在关税庇护下的国产农产品处于节节败退的境地,其中中高档水果市场几乎被进口水果垄断。这种前奏性的竞争,无疑敲响了我国农业生产质量的警钟。
1.3 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 亦使我国农产品面临安全信誉危机
食品安全现已成为国际上食品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民素质总体水平低等原因,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成了农业生产的又一薄弱环节。滥施化肥、农药所致的农产品化肥、农药残留以及环境污染等引起的重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继严重制约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之后,如今又在国内市场给农产品的销售开始造成障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传媒对环境污染及食物中毒事件的不断报导,使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信誉问题渐渐关心起来,蔬菜、水果、水产品、食用油等农产品的安全性尤为引人关注。1997年4—7月国家有关部门对某城市蔬菜市场的蔬菜进行了抽样调查;在11种蔬菜的81个样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率达50.6%。进口的大米、水果、肉制品、乳制品、食用油等洋农产品在一些地区呈畅销之势,除品种因素外,亦与消费者对国产农产品安全性的不信任有很大的关系。农产品安全已成为我国农业质量建设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2 定位质量目标是我国特殊国情与任务的必然要求
要强化农业质量建设,首先必须定位质量目标,因为目标是规划的基础,是实施的前提和具体依据。从这个意义来看,研究目标比实现目标更重要,农业的发展目标定位不能脱离具体国情和不同时期的市场环境。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的质量问题虽然有囿于长期人口增长压力的内在原因,亦有短缺经济条件下国内需求环境下具备优质优价刺激效应的外部因素,故形成了农业生产适应国内市场环境的数量增长发展目标。随着市场环境发生变化,这种目标所隐含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从始于70年代的我国农产品在港澳市场传统优势地位的渐渐丧失,到80年代中期农业增产与增收不同步,再至目前的农业增产部分产品滞销。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产品供给结构与市场品种需求结构不对应,实质上是农业生产目标不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就必须依据新的环境和形势定位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目标。
我国农业发展目前面临两大矛盾和三个要求:即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两大矛盾;以及农业生产必须满足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对其的功能要求。
首先,我国农业生产应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完善生产结构,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全面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在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同时,稳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总体质量和效益,使农业既增产又增收,从而调动和保护广大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保持农业生产强劲的发展势头。
其次,我国人口众多,且80%人口在农村,就业压力大,农业必须采取拓宽领域,延伸产业等方式来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这一方面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生产门路和就业机会,帮助贫困农民脱贫奔小康,逐步提高广大农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另一方面通过产业结构的完善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逐步消除城乡差别。
此外,我国人均农业资源水平低,环境污染、水土流失、资源退化等现象日益严重,农业发展环境不容乐观。农业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发展经济与保护资源、环境,当代的眼前利益与子孙后代的长久利益的关系。因此,农业生产必须依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走既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又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有效协调以人地关系为代表的人与资源的矛盾。
由此可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质量既是特殊国情与任务的必然要求,亦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我国农业生产只有把质量定位在与数量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方能顺应这种要求。因此,我国农业生产必须确立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发展目标,把农业生产由数量增长型逐步转变成质量效益型。
3 抓住关键问题,稳步推进我国农业的质量建设
3.1 围绕实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农业发展目标, 科学制订农业质量建设规划,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依据
农业质量建设是一个由数量渐进性增变到质变的系统演化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首先必须从舆论、政策、技术等方面筹划农业质量建设,用舆论引导唤起社会和广大群众的农业质量意识,让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农业质量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农业质量建设氛围。在政策上构筑新的农业政策体系,形成有利于农业质量建设的环境和社会合力。与此同时依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农业生产现实状况科学制订农业质量建设发展规划或纲要,明确农业质量建设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以指导各地的农业生产实际和农业科技工作,为各级政府进行农业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避免在农业生产决策上再犯跟风、雷同的错误。
3.2 尽快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使农业生产有标准可依
标准化生产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农业质量建设一项核心内容,我国目前仅有稻谷、玉米、小麦、苹果、鲜柑橙等少数农产品制订有国家质量标准,而人们日常生活需求量最大的蔬菜,以及近年来供给量急剧增长的香蕉、荔枝、龙眼、芒果、西瓜、葡萄等大宗性农产品尚无统一的国家质量标准。这种状况对农业质量建设极为不利。应向国际接轨,尽快制订和完善我国主要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为加快农业质量建设创造条件。
3.3 以高产、优质良种选育、引进为核心, 以提高农业技术系统有效性为重点,以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综合集成为突破口,启动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系统的建设工作,为农业质量建设提供可靠、有效的技术保障
农业生产是一个经济、社会与自然三位一体的复合系统,其生产过程包括品种选育、生产收获、保鲜、加工、贮运等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要保证产品质量就必须有一整套贯穿从品种选择、生产到市场销售全过程的技术支撑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其它装备条件。过去由于品种的选育、改良和引进落后于生产实际,农业生产品种可供选择的余地小,形成有的品种几年不换甚至几十年不换局面。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农产品供需矛盾的缓和,使农业生产进入了农产品需求多样化,流通跨地区发展阶段,而可供品种与市场需求脱节、生产过程技术与产后的加工、保鲜、贮运等环节的技术要求脱节等等,造成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质量建设。因此,必须依循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多学科综合集成的发展趋势,在抓好高产、优质良种选育、引进的同时,把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对象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尽快形成我国主要农产品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技术装备。为我国农业生产逐步实现品种多样化、季节供给均衡性、生产规范化、经营规模化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
3.4 调整农业科研导向,改变应用科研脱离生产实际、 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程度低的现状
我国农业应用科研工作亦存在着科研成果结构性短缺与结构过剩并存的问题。一方面现实生产急需的实用技术成果缺乏;另一方面大多数的所谓技术成果因在现实生产中无法应用而形成过剩。这种状况既造成我国农业实际生产的被动,又浪费了我国农业科研十分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因此,必须转变我国农业科研工作的思路,把农业科研的方向由“成果导向”逐步调整为“商品导向”,把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建立农业科研信息发布和重大项目全国招标、区域协作、多学科集成攻关等制度,既引导农业科研实现面向生产实际的战略性转变,又能避免农业科研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使我国农业科研有限的人才、物力、财力发挥更大的效率,从而有力而又持续地支撑我国农业持续、稳定、高效的发展。
3.5
从加快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和建立农业生产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入手,增强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导向作用,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行业自我主动调控能力,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
3.6 进一步抓好广大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的“素质工程”
要搞好我国的农业质量建设,就必须提高广大科技人员的商品经济意识和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意识,以形成有利于农业科技工作与市场经济实际有机结合的内在推力与需求拉力,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一种农业生产过程的自觉行为。
(收稿日期:1998—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