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国家汇率制度变迁比较研究_汇率论文

新兴国家汇率制度转型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汇率论文,制度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蒙代尔在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表明,在经济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如果一国采取固定汇率制,那么该国动用货币政策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的效果是有限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只能引起外汇储备的增减变化。克鲁格曼在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表明,在资本完全流动、资产完全替代的情况下,一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冲销干预是无效的,即不会影响货币供给,也难以影响汇率。上述研究都表明,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流动和固定汇率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在各国金融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固定汇率制度将变得十分脆弱,其不稳定性也越发明显。最近,Rogoff等人发表的研究著作一直在强调汇率灵活性的重要。对新兴市场国家来说,采取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可以降低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因此,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为了避免外部冲击对国内经济造成剧烈影响,纷纷放弃了原来的弹性很小的汇率制度或钉住汇率制度,实行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或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

表1 国际汇率制度的变化(1990~2002年) 单位:%

资料来源:Bubula和tker-Robe(2002);IMF,Annual report on Exchange Arrangements and Exchange Restrictions各期

表2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汇率制度的变化(1990,2002)

 单位:%

资料来源:IMF,Annual report on Exchange Arrangements and Exchange Restrictions各期

注:根据MSCI,本文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包括:阿根廷、巴西、智利、中国、哥伦比亚、捷克、埃及、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亚、以色列、约旦、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摩洛哥、巴基斯坦、秘鲁、菲律宾、波兰、俄罗斯、南非、泰国、土耳其以及委内瑞拉等。

国际汇率安排格局的变化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国际汇率制度进入了多元化和多变的时代。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汇率制度演化历史来看,在IMF的成员国中,两极汇率制度(注:根据IMF的汇率制度分类方法,硬钉住汇率制度包括货币局制和无独立法定货币的汇率安排;中间汇率制度包括软钉住汇率制度(传统的钉住单一货币或一揽子货币、水平区间钉住、爬行钉住和爬行区间)和严格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包括自由浮动和无预先设定汇率路径的管理浮动。见:IMF SURVEY,Nov 4,2002:344)(硬钉住汇率制度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的比例大大增加,而中间汇率制度的比例大大减少。硬钉住汇率制度从1990年的15.7%上升到2002年的25.7%,浮动汇率制度从1990年的15.1%上升到37.4%,而中间汇率制度则从1990年的69.2%下降到2002年的36.9%。(如表1所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汇率制度的转型更加明显。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硬钉住汇率制度从1990年的6.7%上升到2002年的12.5%,浮动汇率制度从1990年的16.7%上升到2002年的59.3%,而中间汇率制度则从1990年的76.6%下降到2002年的28.1%。(如表2所示)。因此,当今国际汇率安排出现了两极化的趋势。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来说,这种趋势更为显著。

1990年至2002年,有28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汇率制度进行转型。其中,有20个转向更具有弹性的汇率制度,8个国家转向钉住汇率制度。汇率制度的转型按照其转型的本质(Nature)分,可以分为自愿平稳的转型和危机推动的转型两种。平稳转型是指在转型前6个月至转型后6个月内,市场汇率贬值幅度不超过25%。危机推动型转型是指在转型前6个月至转型后6个月内,市场汇率贬值幅度超过25%(Ahmet,Atil Asici,and Charles Wyplosz,2003)。

汇率制度转型与宏观经济指标

从各国汇率制度转型的实践过程来看,自愿平稳转型与危机推动转型在转型前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和转型后对经济的影响两方面有很大的差别。IMF(1998)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一国在经济基本面良好、货币面临升值压力条件下,进行汇率制度转型,往往可以实现平稳转型;而在经济情况恶化,货币面临贬值的压力,甚至面临严重的投机冲击压力时,进行汇率转型往往会发生危机。

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自愿转型与危机推动转型在转型前的宏观经济基本面有较大的差异。自愿转型的国家宏观基本面比较良好,经济运行状况比较平稳。而危机推动转型的国家宏观基本面比较恶化,经济有较大的波动。首先,从国内经济情况看,自愿转型的国家平均GDP缺口较小,通货膨胀率较低,财政赤字规模较小。危机推动转型的国家平均GDP缺口较大,通货膨胀率高,财政赤字规模大。其次,从外部经济情况看,自愿转型的国家在汇率制度转型前,外汇储备减少的幅度较小,平均减少幅度仅达4.5%,经常账户赤字仅为GDP的3.1%,外债余额为GDP的31.1%。而危机推动转型的国家在汇率制度转型前,外部经济条件急剧恶化,外汇储备急剧减少,平均减少幅度达43.0%,高出自愿转型国家38.5个百分点。经常账户赤字也较大,达到GDP的6.9%,外债余额/GDP也比自愿转型国家高出15个百分点,达到46.6%。因此,危机推动转型的国家在汇率制度转型前,面临着较大的市场压力和投机冲击,货币汇率面临着较大的贬值压力和贬值预期。

表3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汇率体制转型(1990~2002年)

汇率转型类型

自愿转型危机推动转型

捷克斯洛伐克,1996

阿根廷,2001

埃及,1999

菲律宾,1997

钉住汇率制转型

匈牙利,1994

泰国,1997

为中间汇率制   印度,1995

委内瑞拉,1996

巴基斯坦,2000

智利,1999

巴西,1999

秘鲁,1999

哥伦比亚,1999

中间汇率制转型为 菲律宾,2000 印尼,1997

自由浮动汇率制波兰,2000

韩国,1997

南非,1997

墨西哥,1994

土耳其,2001

资料来源:根据Rupa Duttagupta and Inci tker-Robe(2003)的资料整理

表4 汇率制度转型前宏观经济状况

自愿平稳 危机推动

经济指标(%)

转型国家 转型国家

产出缺口 平均值 -3.5 -6.5

标准差 6.4 12.0

通胀率平均值 9.5 14.6

标准差 9.0 16.6

国际储备变化 平均值 -4.5-43.0

标准差 45.2 49.7

财政余额/GDP 平均值 -1.4 -2.9

标准差 4.2 3.7

经常账户余额/GDP 平均值 -3.1 -6.9

标准差 5.2 7.0

外债余额/GDP 平均值 31.1 46.6

标准差 32.7 19.0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Finance Statistics Yearbook 2003

可见,汇率制度自愿转型与危机推动转型的国家在转型前宏观经济基本面有较大的差异,那么这两种不同的汇率制度转型对经济又有什么影响呢?通过比较发现:自愿转型后对经济影响较少,不会导致宏观经济失衡加剧,而危机推动的转型则会增加经济的不确定性,引起经济剧烈波动。具体来说,第一,危机推动转型的国家,在汇率制度转型后,实际GDP增长率大幅下降,经济往往出现负增长,通货膨胀率急速上升。而自愿转型的国家在实现汇率制度转型后,不仅经济增长不会剧降,经济增长率还略有上升,同时通货膨胀率也有下降的趋势。第二,危机推动汇率制度转型的国家在转型后,无论是名义有效汇率还是实际有效汇率都出现较大的波动,本币大幅贬值,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出口大幅增长,不仅扭转了转型前的经常赤字,而且经常账户还出现了较大的盈余。而自愿转型的国家在汇率制度转型后,汇率波动不大,经常账户的收支状况也没有明显的改观。

汇率制度转型中的政策协调

在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汇率制度都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汇率制度转型后,整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金融的监管体系都需要进行适当的变化。最近一些研究也表明,在开放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宏观政策的协调一致,对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尤为重要。

1.新的名义锚的确立——货币政策的新选择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实行钉住汇率制度的主要原因就是,当时这些国家的通胀率都比较高。为了降低通胀率,它们纷纷选择低通胀国家的货币作为钉住的目标,希望以此锚住本国的通胀率,这就是钉住汇率制度的名义锚(Nominal anchor)的作用。随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放弃原来的钉住汇率制度,实行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甚至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原来的钉住汇率制度的名义锚的作用也就消失了,这样就面临着高通胀的压力(尤其对于那些危机推动转型的国家)。因此,为了降低通胀的压力,央行必须对原来的货币政策框架进行改革,选择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

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新兴起的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体系——通胀目标制(Inflation Targeting,IT)为汇率制度转型的国家提供了一个新的名义锚。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已有90%实行了通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实行中间汇率制度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有40%的实行了通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

从新兴市场经国家的汇率制度转型的实践来看,实行通货目标制并不一定是汇率制度转型的先决条件。在11个实行通胀目标制的汇率制度转型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注:这11个国家为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匈牙利、韩国、墨西哥、波兰、捷克、泰国、和南非等。)中,只有波兰在汇率制度转型前实行了较为成熟的通胀目标制货币政策,而其他国家都是在汇率制度转型的过程中或汇率制度转型后的1~2年内建立起通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如巴西就是在危机中成功引入通胀目标制的国家。因此,实行通胀目标制不一定需要必要的准备。但是,要想使通胀目标制成功地执行,央行的货币政策必须要有很高的公信力(Credibility)。这样央行公布的通胀目标才具有可信性,才能够锚住居民的通胀预期。要使货币政策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央行必须要有较高的独立性。Arnone和Laurens(2004)的研究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几乎所有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央行的独立性都处于相同水平,且独立性很低(不到0.3),而到2003年,实行通胀目标制的国家央行的独立性明显增加(达到0.8)。(注:Arnone和Laurens(2004)根据各国央行的独立性不同,把央行的独立性指标设定为0~1,0表示央行无独立性,1表示央行完全独立。)

2.完善金融监管框架,加强金融审慎监管

“原罪论”(Original Sin)认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之所以容易爆发金融危机,是因为存在着两种错配:货币种类错配和期限错配。由于存在这两种错配,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放弃原来的钉住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时,汇率大幅波动,容易引起金融危机。因此,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监管能力有助于银行和其他金融市场参与者更好地识别风险、确定风险,从而降低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的可能性。Abiad和Mody(2003)的研究表明,与汇率制度没有变化的国家相比,转向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的国家,在汇率制度转型前就具备了较强的监管能力。即使是危机推动转型的国家,在汇率制度转型的过程中,金融监管能力也会明显提高。但是,自愿转型国家的金融监管能力明显高于危机推动转型的国家。

3.强化财政约束机制

通过比较发现,危机推动国家在转型前财政赤字明显高于自愿转型的国家。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在开放经济、浮动汇率制度条件下,财政政策是无效的。因此,财政赤字多,只能引起通货膨胀,增加本币贬值的压力。一旦转向浮动汇率,本币就会大幅贬值,引起货币危机。因此,在转向浮动汇率后,一定要加强对财政的约束,防止财政赤字货币化,这也是保持央行独立性的要求。

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几点启示

近年来,关于人民币是否升值的争论不绝于耳。面对人民币升值的热争论,我们应当冷静思考。笔者认为,人民币升值与否,都不是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对现有的汇率制度进行改革。2004年12月初,温家宝在参加中欧领导人会晤时表示,我国将实行弹性汇率制度。因此,放弃当前单一钉住美元的钉住汇率制,实行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是必然的趋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际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汇率转型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把握转型时机

从国际经验看,科学判断和把握转型时机,对实现汇率制度的平稳转型尤为重要。对转型时机的判断,主要看外部基本均衡情况和对冲的调节机制是否足以稳定汇率。转型太早,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转型太晚,汇率扭曲过大,会错过转型的良机。从外部均衡的角度判断,我国汇率制度转型的最佳时机应当是2002年初期。当时世界经济刚刚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复苏,中国宏观经济新一轮的周期也刚刚开始。从对冲机制的角度看,我国外汇市场建设十分滞后,交易品种缺乏,交易机制不健全,流动性差。无论是外汇市场的深度,还是广度,都无法满足汇率的对冲,维持汇率的稳定。因此,我国的经济情况比较复杂,判断科学的转型时机要考虑综合因素。

2.逐步转型推进

从各国汇率制度转型的过程来看,自愿平稳转型的国家汇率制度转型都是一个有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从钉住汇率制度直接改为浮动汇率制度。危机推动转型往往是在无法维持原有的钉住汇率制度,在投机冲击的压力下,被迫放弃钉住汇率制度,直接转向浮动汇率制度,如1997年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泰国、印尼的转型,2001年阿根廷的转型等。因此,我国应当研究汇率制度转型的过程,分阶段、循序渐进地从目前的钉住汇率制度退出。我们可以考虑这样的转型秩序:单一钉住美元汇率制度→钉住一揽子货币→水平目标区制→BBC汇率制→逐步放宽浮动区间→浮动汇率制度。笔者认为,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完成整个过程将要用10~15年的时间。

3.完善货币政策,确定新的名义锚

各国汇率制度转型的实践显示,要想实现平稳转型,防止转型后出现很高的通胀率,必须确定新的名义锚。从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实践看,通胀目标制很好地充当了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名义锚作用。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是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由于金融创新等因素,货币供应量变得越发不稳定,因此其可靠性也受到了很大挑战。笔者在2003年就建议,我国可以借鉴通胀目标制的经验,逐步过渡到通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这样既可以完善我国货币政策,又可为汇率制度的转型提供制度保障。波兰的转型经验表明,有了成熟的通胀目标货币政策,即使在经济条件不太理想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汇率制度的转型。

4.加强金融监管,健全金融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能力有所提高,但是缺乏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监管经验,监管能力还有待于提高。要建立科学的审慎监管体系,对金融系统的信息披露,财务报表要有严格的规定。尤其应当提高对银行外债和国际游资的监管能力,防止发生严重的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

现在我国银行系统已经成为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硬约束。银行业产权单一,治理结构不完善,资产质量差。在这种情况下开放金融市场,很容易产生道德风险,造成严重的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一旦汇率发生波动,就会引起金融风险。因此,必须加大银行系统的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信息披露和财务纪律,以适应未来的浮动汇率制度。

总之,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当不断完善货币政策框架,提高金融监管能力,加快银行业改革以及外汇市场的建设,为汇率制度的改革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坚实的微观基础。

标签:;  ;  ;  ;  ;  ;  ;  ;  ;  

新兴国家汇率制度变迁比较研究_汇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