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我国高等非学历教育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历教育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方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战略性、综合性、系统性的深刻变革,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高等非学历教育。高等非学历教育是指教学内容属于高等教育层次,但不具备颁发国家高等教育学历证书资格的各类培训、进修、辅导、研修(讨)等形式的教育。具有学习时间可长可短、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适用性强等特点。是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终身发展与完善,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高等非学历教育如何深化改革、积极创新、谋求适应时代要求的高质量快速发展,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重大。 一、我国高等非学历教育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对高等非学历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多方因素的推动下,高等非学历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高等非学历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从2004年至今,高等非学历教育统计口径是一致的。2004年,中国高等非学历教育毕(结)业生数为318.40万人,2012年达到了778.53万人,年均增长18.14%,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从2004年的0.43%提高到2012年的1.01%。见表1。 (二)进修及培训在高等非学历教育中占主导地位 目前,我国的高等非学历教育主要包括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自考助学班、进修及培训。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是参加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考试、获得同等学力硕士学位的主要渠道和桥梁,也是从业人员提升业务水平的渠道之一。自考助学班主要是帮助自学者提高自学考试通过率,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进修及培训包括资格证书培训、岗位证书培训、其他各类进修和培训。近年来,进修及培训在我国高等非学历教育中占90%以上,且有逐年提高的趋势,2011年达到95.70%,而自学助考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的比重有下降趋势,见表2。说明随着我国学历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帮助获取学历为目的的研究生课程进修和自考助学的需求增速下降,尤其是自考助学。而以提升岗位技能和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进修及培训的需求不断提高,这是我国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以及个人价值追求的必然趋势。 (三)普通高等学校在高等非学历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校、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是我国高等非学历教育的主要力量。长期以来,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在高等非学历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各类进修及培训教育。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承担自考助学教育和进修培训教育。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资源丰富,是我国高等非学历教育的主要办学主体之一,99%的研究生课程进修教育、50%以上的自考助学教育和40%以上的进修培训教育由其提供。近几年普通高校在高等非学历教育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2011年提供教育比重达到64.27%,主要是进修和培训教育大幅度提高,见表3和表4。一方面体现了普通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对高等非学历教育的需求层次和质量在不断提高,因为普通高等学校高等教育比较优势相对较强。 (四)各地区发展不均衡 从高等非学历教育毕(结)业生数量来看,2011年,排在前10位的地区是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河南、山东、湖北、四川、安徽,合计毕(结)业生数占全国总数的71%,而其它地区发展较为落后,地区差异较大。从毕(结)业生数占从业人员的比重来看,一些人口大省如河南、山东、四川、安徽等地区就退出了前10位的行列,尤其是山东省,居第21位,见表5。说明即使绝对规模较大的省份,其相对于从业人员的需求而言,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我国高等非学历教育提出的挑战 我国高等非学历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等非学历教育发展规模相对滞后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是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创新驱动的核心支撑要素是人才与科技。人才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最能动和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理论型、应用型、技能型、管理型的创新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物质基础和手段,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必须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工艺改进和变革相关制度等科技创新为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与科技的需求,仅靠高等学历教育是不够的,更多地需要高等非学历教育来完成。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 但是,我国目前的高等非学历教育发展依然相对落后。高等非学历教育属于成人继续教育的范畴,由于缺乏高等非学历教育的国际数据,我们通过成人继续教育的国际比较来观察和推断我国高等非学历教育发展水平。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9年第六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上发布的《成人学习和教育全球报告》显示,2007年,25—64岁的成人参与正规或非正规教育和培训的人数占该年龄段人口数的比重,欧盟国家平均达到34.5%,其中英国为49.6%,法国为33.4%,德国为43.4%,瑞典为72.2%。此外,美国、新西兰、加拿大等国也都在35%—50%之间。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出我国25—64岁的成人参与正规或非正规教育和培训的人数占该年龄段人口数的比重,2007年为10.3%,2012年降低到8.7%。说明包括高等非学历教育在内的我国成人继续教育相对较为落后,同时也与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出的“2020年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的战略目标相差甚远,2012年我国非学历继续教育毕(结)业生数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8.9%,其中,高等非学历教育为1.01%。所以,推动我国高等非学历教育快速发展是相当急迫和艰巨的任务。 (二)高等非学历教育资源整合不足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从业人员所需要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希望随时随地能够从高等非学历教育中获取,而目前高等非学历教育难以满足这样的需求,一方面大量符合需求的教育供给不足,另一方面雷同的、传统的或低层次的教育供给过剩,这种供需错位导致的结构性短缺,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总量不足。我国教育统计年鉴显示,高等非学历教育的99.9%以上是由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校、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普通高等学校的主要精力放在学历教育上;职大、电大等成人高校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办学实力较弱;民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在高等非学历教育中仅占12%左右的比例,且主要承办传统的自考助学教育,办学实力和质量总体上不是很强,见表2、表3。此外,社会上还存在诸多未经批准的各类培训机构,这些机构的培训工作很多未纳入统计和监管体系。总体而言,我国高等非学历教育资源不足,未构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办学主体。二是教育资源分散。现有的正规和非正规的各办学主体资源分散,各行其是,管理混乱,良莠不齐,严重削弱了我国高等非学历教育办学力量和质量,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三是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大部分不重视非学历教育,多将其作为创收的渠道,并未真正意识到自觉发展非学历教育是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是学校必须履行的职责。因此,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优质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三)高等非学历教育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薄弱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期,对高等非学历教育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仅仅依靠宣传、动员、市场需求的拉动等非强制性的力量达到目的是有困难的,必须通过完善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来确保高等非学历教育的规范、高效、快速、长期稳定发展。2001年教育部提出“调研、起草《终身教育法》”的任务,但该法律至今尚未颁布,只有福建省于2005年制定了《福建省终身教育条例》,上海市2011年制定了《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这些地方性的法规促进了当地高等非学历教育的发展,但毕竟只局限于极少数地区,且这些地方性法规存在差异,在执行中也遇到诸多问题。所以全国统一高效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急需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高等非学历教育管理分散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高等非学历教育快速集约发展,即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统一发展,这就需要在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基础上实施高绩效的管理。目前,我国非学历教育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分属于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商行政管理等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管理缺位和多头管理并存,导致登记和统计不规范,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教育收费标准不一,教育推动乏力、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不足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高等非学历教育的发展。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我国高等非学历教育发展对策 (一)高度重视高等非学历教育的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通常将高等非学历教育作为学历教育的补充,学历是用人单位衡量人才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各办学主体也将其作为教育的核心和主业。但是,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学历教育只是基础性教育,只集中于人生的某一阶段,而在高中后、大学后、从业后的漫长的工作与生活中,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更新理念、知识和技能。所以高等非学历教育不应是辅助教育和补充教育,而是终身教育中的主要教育,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必需消费品,是真正的国家战略层面的大事情,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加快推动其发展。 (二)尽快推进高等非学历教育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 高等非学历教育发达的国家,无一不具备较为完备的制度和法制体系,例如带薪教育休假制度、鼓励公司参与和投资于职业教育及行业培训的税收制度、《成人教育法案》《全面就业与培训法案》《终身教育法》《企业主承担初等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法》、学历与职业证书相互转换制度、先前学习经验的认定制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为高等非学历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组织、认证、财政方面的支持与保障。 我国高等非学历教育的制度化和法制化不是颁布一部法律就能解决的问题,尚需要对政府、社会公众、企业、学校、相关机构等都作出规制性的要求,在高等非学历教育的社会化、行业化、企业化、学分以及资格的认证与转化、教育评估等方面形成完善的制度,建立联动机制,以确保高等非学历教育的高质量稳定运行。 (三)高效整合和配置高等非学历教育资源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对高等非学历教育产生大量的需求,必须动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并通过规划、部署、创新教育模式等手段对资源进行合理高效的分配和利用。例如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模式,以行业为依托,面向社会建立了与学历文凭制度并存、并重、并用的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制度,实行“政府主导、行业主管、学校自主、学生自愿”的管理运作机制,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岗位紧缺人才,产生了品牌效应,并与宁波、杭州、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合作建立了长三角紧缺人才培训服务中心。该模式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区域教育资源,建立了长期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再如,2012年从美国发展起来的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通常译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在线学习模式,为我国高等非学历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四)高等非学历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高等非学历教育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首先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高等非学历教育普遍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情感、理念、态度、精神、意志等思想和品质的养成,忽视了生活情趣、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60年第二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的《蒙特利尔成人教育世界大会宣言》中指出:“健康的社会是由男人和女人、而不是由机器人所构成的。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存在一种危险,即成人教育可能因为太过强调职业需要和技术技能而失去平衡。人有多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不能被片面化,所有的需求都必须在成人教育的计划中得以体现。那些传承人类价值观念和判断能力的思想力量和精神素质必须得以续存。只有如此,在不断变化的日常生活模式下,人们才能在丰富的文化里不断成长、成熟,最终开花结果。这才是成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所以,在高等非学历教育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多样的需求。 其次要注重教育公平。终身教育提倡的是“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我国高等非学历教育,尤其是大学后高质量高层次的教育,多惠及于高层管理者、白领阶层以及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和企事业单位,而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弱势群体机会相对较少。以人为本的高等非学历教育应体现公平,对贫困地区、农村地区以及弱势群体给予支助、扶持和优先机会。 (五)完善高等非学历教育管理机制 建议建立专门的非学历教育管理机构,对办学主体的资格、行为、质量进行统一的评估和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专业性和行业自律的权威作用,对行业培训机构的选择、培训内容的设置、资格证书的发放、资金的筹集等工作进行指导、督查和帮扶,以提高行业资格认证管理水平。同时要尽快建立高等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相互衔接管理体系,将部分质量高、应用性强、有特色的高等非学历课程的学分认证标准确定下来,并与学历教育挂钩,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促进高等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基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我国高等非学历教育研究_教育论文
基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我国高等非学历教育研究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