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视野下广场舞的研究论文_徐俊芳

场域视野下广场舞的研究论文_徐俊芳

广州市花都区文化馆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伴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及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对文化精神需求更高。广场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赓续, 是当代文化转型的特殊产物,国民精神积极状态的生动反映。本文对场域视野下的广场舞进行了研究,使广场舞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其积极的文化主导作用,为开展广场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场舞;健身娱乐;情感交流

广场舞是一种具有沟通、健体、散心、健美、娱乐等功能,它节奏欢快、场面活泼、通俗易学且舞乐合一的现代城市生活的综合性群体休闲活动,是大众参与的全民性舞蹈,适合各年龄阶段人群参与。但是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先前不为人注意的“隐患”也日益突出。因为城市广场舞大多是群众自发聚集起来的,既缺乏基本的管理规范也缺少必需的专用场地设施和艺术指导经费,所以常常导致城市广场舞成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进行的一场错误的聚会”。

1.广场舞的乡土文化性

广场舞属于新世纪以来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新疆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岩画就是在青铜之路时期所雕刻,以集体舞蹈为表现主题的大型岩画,既含有广场限定条件又涵盖舞蹈形式的场面在里面;《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夏启在“大穆之野”演出集体性舞蹈的宏阔场面,发展为后来的宗教祭祀等活动中所具有广场舞的雏形。《葛天氏之乐》中记载:“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也说明广场舞与古代乐舞的紧密关联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原本来自乡土在民间流行的“高跷秧歌”走村串巷的娱人性舞蹈,逐渐与城市文化在共融的过程中形成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广场舞蹈,成为人民在节庆活动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这种以情感表达为前提的身体运动具体存在及其表现形式,是“舞蹈本体”属性的表达。在国外广场舞也是一种健身为目的的娱乐项目,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欧美国家很多人喜欢以舞蹈为基础的健身方式,发展为后来的女性为主体的“有氧健身舞蹈”和“爵士健身操”。

在设施条件上,广场舞相对其他健身方式更为简洁方便,只需要空旷的场地配备音响设备就可以完成;在学习要求上,广场舞简单易学没有门槛,参与者不需要进行专业培训,随时能够进入队伍中进行有效互动;在影响效果上,广场舞在起到身心愉悦、增强体质的同时,还对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发挥着积极的社会作用,又符合国人载歌载舞的热情也是引发广大中老年人学习的因素。社区性的民众舞蹈生活中以普遍适应性的特点传承着民间民众的艺术文化形态。

2.广场舞的喜悦与担忧

舞蹈是人类在历史环境中衍生发展的特殊印记,广场舞作为一种文化事项,将各种节日仪式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融合过程中表现为一种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这是一种自然或社会对民间舞蹈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民俗中通常所讲,“三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是说不同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所不同,反映在舞蹈方面亦是如此。这些以中老年人群为主体的健身娱乐者,根据地域不同在舞蹈选材上也有差异性。据笔者调查,北方地区的广场舞表演,以刚劲有力、变化多样的东北大秧歌为主,尤其是东三省地区的广场舞表演活动中,在广场上排列有序的秧歌队伍在一套乐器班子的紧密配合中,舞蹈队伍以一种浪、艮、俏等舞蹈形式,来和另一支队伍进行“比舞”,这些队伍的成员没有限制,可以随意加入或退出。另一种是在节庆活动中所进行的秧歌表演,表演者通常借助道具一定的程式表演过程中所进行的娱乐活动。在南方地区的广场舞则截然不同,如广东地区的广场舞有一种“舞龙”或“舞狮”活动,这种活动少则两人,多则数十人或几十人的活动场面。当然,广场上的流行舞蹈,如拉丁、摩登、恰恰、街舞则是另一种独特风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在西北地区广场舞的“西域”遗风更加鲜明,维吾尔族的《刀郎》、蒙古族的《萨吾尔登》、哈萨克族的《黑走马》更是别具风味。

广场舞所带来的各种文化影响力,尤其对中老年人健身、娱乐的身心健康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由于广场舞人群在利用公共空间的健身娱乐时引发各种矛盾的事情也较为突出,在城市中,由于活动场地有限,而在自家小区楼下或商铺门口自发组织的广场舞活动,由于音箱设备声音太大影响居民休息,活动时间太长或组织内容影响社区居民出行等原因,从而引发了各种矛盾冲突[1]。新闻网络经常曝光广场舞在活动中被泼脏水、设备被砸,甚至被拿枪恐吓、放狗驱逐等事件。根据江苏新闻门户报道,在江苏徐州某广场的广场舞大妈们已经不能满足小场地的活动内容,从而转向了一种“暴走”形式的健身运动,每当傍晚时分,在少到几十人多则上千人的方阵队伍走路健身,这种运动方式极大地阻碍了城街的交通发展,这种大众文化中的“全民健身”的初衷与民众生活是一种相矛盾的状态。我们只看到了在影响我们日常休息、占用我们的生存空间的伦理问题,更应该看到在这背后的一种社会中的文化事项。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为迎合政绩而修建大型建筑设施的形象工程,没有把群众需要落实到针对性的软件设施建设中,让群众享受到能看书、下棋、游泳、打羽毛球、跳舞的惠民工程。这极大地影响了中老年群体的自身需求性。广场舞民众在娱乐过程中社区组织过程中没有做到很好的引导,群众的自发娱乐组织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2013年“dama”(大妈)作为一个新词条被收录到牛津词典。据有关部门统计,广场舞大妈数量已突破亿人的阵势。

3.广场舞的社会价值

广场舞以中老年人为主体,女性在广场舞中占居多部分,她们的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在她们年轻的时候为那一时代的生计奔波,随着时代的改革变化,在物质上拥有了孟子所说的“饱食、暖意、逸居”的条件,而广场舞的“左右摇摆”在活动身体的同时补缺她们在岁月嬗变所缺失的精神享受。一首刚发行的流行音乐《小苹果》或一首耳熟能详的老歌,她们似乎自觉地跨时间、跨地域热情而舞。据研究表明,长时间有效地进行健身舞蹈锻炼,不仅得到了身体锻炼,更能够引导人心理的愉悦性,长时间的工作压力环境使人容易暴躁,产生各种不良情绪,而广场舞可以使其得到有效调节与释放。广场舞的出现和与之相伴的众多健身项目,可以让广大中老年人的闲暇生活,在所谓的牌友、酒友外,增加了舞友,这不仅改掉了陋习,锻炼了身体,而且引领了社会新风尚。

从社会学到的角度来看,“人具有社会性,一个人离开群体生活久了就会感到寂寞”。由于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年轻人的压力感觉比较大,父母承担起了在家中带孩子的任务,一天时间除了看孩子就是做饭,简单而又单调的生活,使他们内心缺少一个可以倾诉交流的对象;有的家庭孩子在外地上学或工作,使空巢独居的老人倍感寂寞。老年人积极参与广场舞活动,既解决了老年人早晨锻炼的身体需求,拥有一天饱满的热情,又解决了晚上一家人坐在电视旁边闷不吭声的尴尬局面。广场舞成为老年人一起交流的场所,广场健身舞拉近了陌生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为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他们锻炼身体的同时得到了内心的慰藉与情感的缓冲[2]。男尊女卑的思想意识在中国留存已久,改革开放后,随着男女平等思想意识的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一定的回升,在物质决定意识的经济时代,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化加速的同时,更加追求一种精神愉悦的享受。

4.结语

广场舞作为一种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聚合与延伸,城市广场舞的发展不应该长时间处于“无序”、“无组织”和“低档层”状态,应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群众体育相关理论和广场舞文化发展理论,从代表性强的群众体育项目中寻找和研究发展规律,使之真正成为健康规范、文明有序、精神焕发、集健身-休闲-文娱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城市文化产品,成为新世纪中国在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应运而生的“过硬”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李怀英, 蹇莉. 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广场舞治理的困境及对策[J]. 中华文化论坛, 2015, No.109(5):68-72.

[2]张信思, 刘明辉, 赵丽娜. “广场舞矛盾”与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规划管理[J]. 中国园林, 2014(8):112-115.

论文作者:徐俊芳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0

标签:;  ;  ;  ;  ;  ;  ;  ;  

场域视野下广场舞的研究论文_徐俊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