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保险与金融工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金融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3年布莱克和斯克尔斯发表的期权定价理论和芝加哥期权市场的诞生标志着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时代的到来。1991年国际金融工程协会的成立标志着金融工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作为金融领域的重要角色——保险业,以其独特的投融资方式和分散风险的功能成为金融工程的重要工具。
一、保险进入金融工程的发展轨迹
传统的金融概念是以货币和银行为中心内容,而现代金融则以金融市场为运营中心。保险业也成为金融体系的三大支柱行业之一。那么保险是如何纳入金融工程之中的呢?
金融工程是交叉与边缘学科的一个典型代表,是金融业的工程学科,也是金融科学发展到了工程化阶段的产物。考察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即描述阶段、分析阶段(模型化)和工程化阶段。一门科学理论只有在工程化之后,才能大规模地创造出经济效益,才能成为社会性的知识。从这一角度看,80年代后期产生的金融工程使金融科学发展到了工程化阶段。当金融工程师们在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时,他们将所有的金融工具和方法都排列在工具栏中。一开始,传统的货币银行类的原生工具和衍生工具比较受到青睐;但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保险原生工具开始受到重视。随着现代科技与金融相结合,产生了金融创新的巨大推动力,为了解决新问题,保险衍生工具应运而生,于是保险原生工具和衍生工具结合起来在金融工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二、保险发展新趋势与金融工程
保险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进步在推动世界经济变革的同时,也必然会引发保险领域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对保险从业者及保险业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保险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金融与保险互相渗透与融合的趋势
如果保险业只是单纯地作为独立的行业存在,那么保险产品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是极其有限的。只有当保险业与其他金融行业发生各种联系,金融工程师才大有文章可作。金融与保险互相渗透与融合,不仅使得金融工程可施展的空间扩大,而且这种渗透和融合本身就是金融工程创新和努力的结果。
从80年代起,特别是90年代以后,保险作为金融行业的一员,在金融系统的界定逐渐模糊。银行与保险的相互渗透日益加剧。此种相互渗透始于寿险业,后来发展到非寿险业,而且渗透的方式也不断变化。在美国,保险公司是非常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保险公司以保费的形式吸收资金,并利用购买股票、政府债券、抵押贷款等方式来扮演一个长期提供基金的角色,为政府提供一种金融调控的手段。在90年代,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的作用更见不凡,英国货币的大幅贬值、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印尼的政治风波处处可见它的身影,它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基金,而是作为了一种在金融市场上进可攻退可守的极有威力的金融武器。
(二)巨灾损失越来越大与再保险力图创新的趋势
气候反常、自然灾害引起的累计损失,工业与技术风险造成的高额损失不断增加,产品、环境与交通风险引起的持续增多的第三者责任损失;此外,还包括遗传工程、生物、化学、医疗和新型运输等领域的一些新的变动风险日益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再保险业将经历大的变革,原保险人不得不通过自我资金运用或者再保险安排来弥补不佳的承保业绩。而如果某些业务出现了高额损失的临时性或区域性失衡的问题,原保险人还需要动用过去乃至未来预期的利润来弥补这些损失。这就需要发展金融性再保险业务。依靠金融再保险,如果发生了大额损失,原保险人可以从再保险人处摊回部分损失,或者由再保险人向原保险人提供短期贷款以弥补后者的高额损失。在这种风险和金融混合的业务形式中,金融业务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
由于金融业务比例的增大,促使了“风险金融”和“灾害期货”的出现。以金融性业务等衍生交易代替大额现金交易,从而扩大再保险概念的内涵,再保险的传统形式与衍生形式的相互影响预示着再保险业美好的发展前景,特别在缺乏准确的风险状况资料而难以制定现实可行的保费时,探索二者的有机结合更具重要意义。美国已经将“风险金融”作为保险风险管理的新方法。所谓“风险金融”是指保险人从资本市场上筹集巨灾准备金,其形式是通过“保险证券”来集资。保险证券是一种可转让的有价证券,它与具体的保险业务相联系,募集来的资金用于补充特定险种的损失,其回报率由特定险种的盈利水平来确定,这样巨灾风险便由保险市场转移到金融市场,比单纯的用再保险来控制风险成本低,而且更加有效和有巨大的消化能力。在美国还出现了利用计算机联网技术,采用“灾害期货”这种新的风险管理方法。这种方法使保险人得以将风险转移给投机者。另外,有限风险再保险(FRR)、选择风险再保险(ART)以及其他一些风险证券化的方法也不断开发出来。
三、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
金融工程的迅速发展缘于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因素变化的共同推进。金融工程本身就是规避风险、寻求最大收益的活动。关于外部背景,我们已经谈得很多了,下面着重讨论内部需求来源:金融工程的产生与金融风险的存在和风险控制紧密相连,而保险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所以在讨论金融工程与保险的关系时不可能回避风险管理的问题。
如何运用金融工程进行风险管理?从风险管理的本质讲,风险管理是应用一般的管理原理去管理一个组织的资源和活动,并以合理的成本尽可能地减少意外事故损失和它对组织及环境的不良影响。保险不是风险管理,而只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手段。金融工程是为金融创新提供工具,是金融中介为用户解决特定金融难题的一种系统性的分析方法。从其运作过程可以看出,金融工程的核心是为客户设计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其特定的要求,并在新的金融产品开发过程中有效地实现经营风险控制。金融工程的出现,使保险能和其他金融工具组合在一起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当然这只是事物的一面,从另一面讲,保险也可以通过金融工程来对保险企业本身进行风险管理。
金融工程对保险企业风险的控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金融工程分散和控制投资风险
在从事风险经营活动中,保险企业面临着承保能力不足这样一个巨大的难题。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归根结底就在于如何提高风险承保的能力。而在目前巨灾风险导致的潜在损失金额超过保险以及再保险人的偿付能力的条件下,从旧的保险承保体制中是不可能寻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的。涵盖保险市场在内的一个更大的市场——金融市场就成为创新者选取的目标。相对于保险现存的偿付能力,金融市场上流动的巨额资金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流动性以及地域的分布等方面都存在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这样一个思路的引导下,保险证券化业务——即保险衍生工具这一新型的风险经营方式的出现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保险证券化,不但可以提高保险业整体承保能力,将风险转嫁给更富流动性和承受力的金融市场,使保险市场的运行更为平稳;还可以降低风险经营的成本,避免相关的类似再保险费用这类传统转移风险的费用,有利于保险企业提高经营水平。股票市场收益的许多实证研究表明,股票跨国多样化可以增加投资的收益,即通过在世界各级票市场分散化投资,可以扩大股票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既然保险证券可以分散风险,所以也成为多角化投资组合之一。
(二)运用金融工程控制新业务风险
金融工程提供了远期、期货、期权及互换等金融工具,同时还可将此4种衍生性产品予以组合,创造出更新颖的金融工具。由此看来,金融工程在实践运用中,通过设计开发出符合市场要求的金融产品,有助于解决公司决策中遇到的种种难题,有利于降低成本,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本。针对保险市场的巨灾风险,金融工程师设计出保险期货期权——灾害期货和风险金融,以金融性业务等衍生交易代替大额现金交易;从而扩大再保险概念的内涵。
(三)运用金融工程控制代理风险
代理风险是指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结构,使得公司管理者并不始终把公司所有者的最大利益放在公司经营目标的首位,这就导致公司管理者牺牲公司的长期发展和股票价格的最大化,而追求公司短期的会计利润和自己的业绩津贴。这通常会反映在股票价格的低估上,股票价格低估,股东就会放弃持有某公司的股票,这时,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会用办法增强股东持股积极性;尤其当股东是本公司的雇员时,其自身利益与公司的收益紧密相关,因此公司管理层可通过金融工程提供的杠杆收购对本公司收购,并进行重组,这样,公司新的所有者可得到好处。许多大型的保险企业或综合金融企业都采用了这种方法来降低委托—代理风险。
四、金融工程与中国保险市场金融工具配置
(一)在我国保险市场中应用金融工程学的约束因素总结
总结在我国保险市场中应用金融工程学的约束因素,有以下几点:
第一,资本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不健全,资本市场原生工具的均衡价格难以形成,衍生工具寥寥无几。既然金融资产的价格形成仍受到人为的操纵,那么金融工程内在的规避风险、创造金融产品与工具、价格发现等功能的发挥就受到了抑制,金融工程学的建立与发展必然受到制约。
第二,保险市场上缺乏真正的理性经济人。金融工程学形成、应用与发展的另一个暗含假定是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必须是理性经济人。经济人假定是当今主流经济学运用极为广泛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研究一切经济金融问题的逻辑起点。所谓经济人是指会计算、有创造性、能寻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人(包括法人和自然人)。同时,经济人又是理性的,即每个人都能通过成本——收益或趋利避害原则来对其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的供给者大多是国有机构,由于产权改革尚未到位,这些机构及其代理人目前还不具备经济人的特质,经营行为大多缺乏理性。在这一情况下,金融工程学理论与操作知识的应用,必将带来极大的负效应,即鼓励投机、膨胀风险,给微观经济主体造成巨大损失,给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的健康与稳定带来困难。
第三,缺乏金融工程学普及的师资队伍和应用的技术人才。首先,我国高等学校目前的金融师资基本上受的教育是文科式的计划金融知识,绝大多数的数理知识功底浮浅,也不曾到国外研修,学习现代金融理论,加之国内目前尚无合适的金融工程学专著和教科书,所以高等财经院校的师资现状不能适应金融工程学的普及。其次,由于我国的信息技术比较落后,所以不仅缺乏金融工程学应用的必备设施,而且专业技术人才更是缺乏。就目前金融从业者的情况来看,真正懂得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因此,金融工程学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还面临着师资建设和技术人才培养的严峻挑战。
(二)发展我国保险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要将金融工程方法引入中国保险市场的金融工具配置之中,中国保险业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处理好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的关系。从目前来看,我国保险业基本上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的阶段,这是由体制、发展阶段和制度规定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然而,应当指出的是,保险公司的经营实践表明,公司接受新业务是要受到承保能力的限制的。如果公司只着眼于所谓眼前的市场份额,不顾承保能力进行外延式发展,长远来看,对公司和投保人、被保险人来说都是有害的。因此,保险公司必须注重内涵式发展,也就是说,在其承保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注重业务的质量,保持保费规模的稳定增长,以便维护公司的稳定经营。保险监管机构在审批公司能否新增分支机构时,不能只将保费收入作为唯一的因素,而应当同时考虑续保率、将资产比例等指标。
2.注重保险业的国际化经营。前已指出,中国是在一个经济的全球化、竞争的白热化和联系的网络化的背景下开始起步和发展自己的民族保险业的。既然如此,中国的保险业从现在开始就不得不注重保险业的国际化经营:第一,建立与国际惯例相一致的保险制度;第二。建立与国际惯例相吻合的市场环境。
3.注重保险业的协调、规范发展与创新发展。保险业的协调发展是指保险业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应当基本相一致。两者之间应当保持一个较为合理的关系。规范发展的含义是:我国的保险业必须在政府的监管下,依法、有序、自律的发展。规范发展应当是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通力合作的结果,但最主要的还在于政府和企业。创新发展是指,保险业的发展必须时刻关注公司组织机构的高效,产品的推陈出新,确立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的市场观,不断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4.发展资本市场,实现保险投资的多元化。我们在前面详细分析了寿险的强投资需求与弱资本市场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满足寿险的强投资需求,必须发展、完善资本市场,实现投资的多元化。
第一,政府调整对资本市场的政策。从总体上看,要重点发展包括寿险基金在内、并占主要地位的机构投资者,以此带动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
第二,逐步扩大寿险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的业务范围,放开投资业务和允许其直接经营证券业。特别对产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区别对待,逐步放宽寿险公司的投资业务范围,将现有业务范围逐步扩大到公司债券、公司股票、抵押贷款、房地产等多种资金运用形式上。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允许其直接经营证券业。当然,考虑到我国寿险公司经营的时间不长,经验不足,以及资本市场本身还不成熟等因素,寿险投资业务范围的放宽应有计划地分步进行。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对风险的精确估算,作出对寿险基金各项投资业务比例的具体规定。
第三,逐步向外国保险公司开放资本市场。向外国保险公司开放资本市场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好处:首先,它有利于强化交流和竞争,并直接从外国保险公司那里学习到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其次,有利于吸引外资,以改变单一的靠给予外商直接投资优惠引资的做法。
5.跟踪世界保险业银保业务融通的趋势。目前,我国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受到严格的分工范围限制,保险企业大多属于单一化的经营模式。鉴于目前已经出现的世界保险与银行业务融通的发展趋势,从现在起,国内的保险公司应当积极做好各种准备,跟踪这一发展趋势。随着条件的成熟,我国的保险业也应逐渐发展出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企业,通过控股待主式向其他金融领域渗透,以提高保险公司的综合竞争能力。